王夫之著作:尚書引義

王夫之著作:尚書引義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清] 王夫之 著
圖書標籤:
  • 王夫之
  • 尚書
  • 引義
  • 經學
  • 理學
  • 明代
  • 古籍
  • 注釋
  • 文本
  • 傳統文化
  • 學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66265
版次:1
商品編碼:10916964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1962-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75
字數:12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尚書引義的內容,首先是王夫之對於明代政治的批剁。例如堯典第二篇,既論命相的重要,又在周官篇發揮文王不置相的流弊,是譏刺明代自硃元璋不設丞相,數傳之後,大權旁移,因而亡國“舜典第二篇指陳嚴刑峻法之非,第四篇痛斥恢復肉荊之害,呂刑篇又詳論五刑五罰之慘,是識刺明代過於重用荊罰,摧殘民命。其他可舉事例尚多。四庫全壽總目提婆和鄰毓崧跋中也都舉瞭些例子,可供參閱。,書中發揮哲學思想的部分,集中於攻擊老、莊、陸、王之學和佛傢的惟心惟識,之論。王夫之的唯物主義體係,在周易外傳裏確立瞭基礎,在《王夫之著作:尚書引義》裹有瞭進一步的發展。
《王夫之著作:尚書引義》以會刻本船山遺書為底本,參照湖南省博物館周調陽依嘉愷抄本所作的校勘記和太平洋書店排印本進行瞭校勘。

目錄

點校說明
捲一
堯典一
堯典二
舜典一
舜典二
舜典三
舜典四
大禹謨一
大禹謨二
皋隋謨
益稷

捲二
禹貢
甘誓
胤徵

捲三
仲虺之詁
湯諳
太甲一
太甲二
鹹有一德
說命上
說命中一
詫命中二
高宗肜日
微子

捲四
泰誓上
泰譬中
泰誓牧誓
武成
洪範一
洪範二
洪範三
洪範四
旅獒

捲五
大誥
康誥
酒誥梓材
召誥
召誥燕逸
多士
君鏇
多方一
多方二
立政周官

捲六
君陳
腹命
華命
問命
呂刑
文侯之命
費誓
秦誓
附孫
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書類存目
劉鋶崧跋

精彩書摘

地而皆圓為凝者禊矣。析大汞之圓為小汞之圓,而大汞損也。子非損父母者也。
子生於父母,而寅有其子。物生於天地,而寅有其物。然刖先儒之以月落蘺川為凝者誤矣。川月非其,雕月之影,而川固無月也。
以川月為子,以月屬父母,剮子者父母之幻影也。子固非幻有者也。是天地不仁,狗萬物之議也。
以小汞為子,大汞為父母,則天地父母無自立之體,而分閤一因於偶然,將思成無父母,封越無上帝,是海漚起濺之說也。何居乎為君子儒而濛釋、老之說邪?
是其為言也,將使屬君父者土苴其臣子,篇臣子者叛樂其君親而莫之恤。何也,生於無為之道,則惟無生有,而有者必非我之自生。非我之自生,強而閤之,不親矣,而背案之惡不恤矣。道無為而生民物,則惟無也而後可以為父母,而有者不足以為父母。不足以屬父母,強欲有功,誠聱疣矣,而土苴之惡不恤矣。
及其下流,剮將視臣弑君、子弑父者,亦輿戮囚禁、殺豢均也。何也,遒固無擇,生均則殺均也。則將視逐教無過之子、炮烙無辜之民,亦輿薤草、伐木均也。何也。道本燕功,恩不任恩,怨不任怨也。是孔子之釣弋,罪等於商臣宋萬;而帝王之彰善癢惡,會不如立觀其死之牧人矣。
鳴呼:吾知其有大欲存焉。天地所健行無疆以成之者,彼直欲敗之也;父母所恩斯勤斯以鬻之者,彼直欲死之也。欲敗之,故成不以屬德;欲死之,故生不以為恩。
……

前言/序言


《尚書》思想鈎沉 《尚書》這部煌煌巨著,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其影響深遠,曆久彌新。其中蘊含的政治智慧、道德倫理、曆史經驗,曆經數韆年依然閃耀著璀璨的光芒,為後世治國安邦、修身養性提供瞭寶貴的思想資源。本書旨在對《尚書》中的核心思想進行一次深入的梳理與辨析,力求剝離曆史的塵埃,展現其原始的深刻內涵,並探究其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傳承與演變。 全書將圍繞《尚書》的幾個關鍵命題展開探討。首先,我們將深入剖析《尚書》所展現的“天命觀”及其演變。從商周時期“天命靡常,唯德是輔”的政治哲學,到後世對“天命”的不同解讀,本書將追溯這一概念的源頭,審視其在鞏固統治、約束君權方麵的作用,並反思其在不同曆史階段的閤理性與局限性。我們將特彆關注《尚書》中關於“德”與“命”之間辯證關係的論述,探討“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等理念如何成為維係王朝穩定的基石。 其次,本書將重點考察《尚書》中關於“為政以德”的思想。這不僅僅是一種道德呼籲,更是《尚書》作者們對理想政治形態的深刻思考。我們將細緻解讀《尚書》中那些關於君主如何修德、如何選賢任能、如何傾聽民意的篇章,例如《堯典》中對舜的選拔與考察,《皋陶謨》中關於“五典”、“六德”的闡述,以及《盤庚》中對臣民的勸誡與激勵。這些論述不僅勾勒齣瞭“德治”的輪廓,更提供瞭具體的實踐路徑。我們將深入分析“民惟命,天惟聽”、“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等經典語錄,闡釋其背後蘊含的民本思想和公正原則。 再者,本書將聚焦《尚書》所呈現的“政教閤一”的時代特徵。在早期中國,政治與教化密不可分,通過官方的言論與製度來塑造民眾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範。我們將考察《尚書》中大量涉及禮儀、誓言、訓誡的篇章,分析這些文本如何發揮教化功能,鞏固統治秩序,傳遞社會價值。同時,我們也會探討這種“政教閤一”模式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其在現代社會轉型中所麵臨的挑戰。 此外,本書還將對《尚書》中的“法製思想”進行審視。雖然《尚書》以“德治”為主導,但其中也包含瞭對法律、刑罰的論述,例如《呂刑》等篇章。我們將探討《尚書》如何將“德”與“法”相結閤,如何理解“明罰教民”、“慎用刑罰”的內涵,以及這種“德法並用”的思路對後世法律思想的影響。我們將分析《尚書》中關於“罪名”、“刑罰”的記載,並探討其背後的司法理念。 本書還將深入研究《尚書》在曆史上的傳承與解讀。從漢代的“古文經”與“今文經”之爭,到曆代學者的注解與辨析,再到現代學者對其文本、思想的重新發掘,我們將梳理《尚書》的學術史,展現不同時期、不同學派對其進行的解讀與闡釋。我們將關注那些對《尚書》的理解産生重大影響的學者和他們的重要觀點,例如鄭玄、孔穎達、硃熹等。我們將分析他們如何看待《尚書》的文本問題、思想體係,以及他們如何將《尚書》的思想融入當時的社會現實。 同時,本書不迴避《尚書》在流傳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爭議與問題。例如,部分篇章的真僞考辨,以及其中一些觀念在現代社會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我們將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尚書》中的某些論述,並嘗試與當代的社會思潮進行對話,探討其思想價值的現代轉化。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嚴謹而生動,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融入一定的敘事性,讓讀者在閱讀中能夠深刻理解《尚書》的魅力。我們將避免過於枯燥的學術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思想呈現齣來。例如,在解讀“民惟命,天惟聽”時,我們不會簡單地羅列字麵意思,而是會結閤當時的政治和社會背景,闡釋這句話所蘊含的深刻政治哲學。 全書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對《尚書》核心思想的係統梳理與深入辨析,幫助讀者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這部古老典籍的價值,激發讀者對中國傳統政治智慧和道德倫理的進一步思考,從而在當今社會語境下,重新審視和藉鑒《尚書》所蘊含的寶貴思想財富。本書不僅是一部對《尚書》進行學術研究的著作,更是一次對中華文明源頭思想的緻敬與追溯,希望能夠為讀者帶來一次啓迪心靈的閱讀體驗。 我們相信,《尚書》中的智慧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當下的生活、我們對理想社會的追求息息相關。通過對《尚書》的深入解讀,我們希望能為當下社會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啓示,為構建一個更加文明、公正、和諧的社會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本書的內容將涵蓋《尚書》中的主要篇章,並對其思想進行分門彆類的探討,例如,《虞書》中的政治理想,《夏書》中的治國之道,《商書》中的變革精神,《周書》中的政治倫理等等,力求全麵展現《尚書》的博大精深。 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本書將綜閤運用文本細讀、曆史考據、思想史梳理等多種研究手段。我們將仔細推敲《尚書》原文的每一個字詞,追溯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流變與解讀。同時,我們將參考曆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並在新的視角下對其進行批判性的反思與拓展。對於《尚書》中涉及的政治製度、社會風俗,我們將盡量結閤考古發現和傳世文獻進行印證,以增強研究的可靠性。 本書不打算將《尚書》中的每一句話都進行逐字逐句的解讀,而是將重點放在提煉其核心思想,分析其內在邏輯,並探討其曆史影響。我們將關注《尚書》的整體思想框架,以及其中不同思想之間的相互聯係與演變。例如,我們將分析“天命觀”是如何與“為政以德”相輔相成的,以及“政教閤一”是如何在實踐中實現的。 最後,本書希望能引發讀者對中國古代思想史的濃厚興趣,並鼓勵大傢親自去閱讀、去體悟《尚書》的博大精深。我們相信,隻有通過親身的閱讀和思考,纔能真正領略到這部經典著作的無窮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挑戰固有認知、激發深度思考的佳作。王夫之在《尚書》的研究上,展現齣瞭一種極具穿透力的洞察力。他不是在簡單地“復述”《尚書》,而是在“重塑”《尚書》的意義。他能夠抓住文本中最核心、最關鍵的節點,通過精闢的分析,將其背後所蘊含的政治智慧、哲學思想乃至人生態度,一一展現齣來。在我看來,他對於“德”的理解,尤其是“明德”在古代政治實踐中的具體體現,是本書中最令人拍案叫絕的部分。他能夠細緻地梳理齣“德”在不同曆史時期,從政治倫理到個人修養的演變,並且能夠將其與具體的曆史事件相聯係,使得抽象的概念變得鮮活而富有現實意義。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分析的結閤,使得本書在學術深度和閱讀趣味上都達到瞭一個相當高的水準。

評分

初讀此書,最大的感受便是其思想的深刻與視角的新穎。王夫之並非簡單地對《尚書》進行逐字逐句的考證,而是將《尚書》視為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演變軌跡。他所提齣的“引義”,不僅僅是字麵意思的引申,更是一種對文本背後所蘊含的政治哲學、倫理道德以及社會理想的深度挖掘。他的解讀,常常能觸及一些常人不易察覺的細節,並由此引發齣一係列富有啓發性的聯想。例如,他對某些篇章中君臣關係的分析,就突破瞭傳統的忠君論調,而是深入探討瞭其中權力製衡、臣下諫諍的可能性與復雜性。這種批判性的審視,使得《尚書》這部古老的經典,重新煥發齣強大的生命力,也讓我們得以從更具動態和辯證的視角去理解中國古代政治的運作邏輯。書中的許多論斷,即便放在今天,依然能夠引發人們對國傢治理、權力約束等問題的深刻反思。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眼前一亮的學術著作。作者王夫之在《尚書》的解讀上,展現齣瞭非同尋常的學養和見解。不同於許多隻拘泥於文字訓詁的學者,他更側重於從曆史和政治的宏觀視角去把握《尚書》的精髓。每一章的論述都充滿瞭思辨的力量,他不僅僅是在復述前人的觀點,更是在積極地進行再創造,將古老的文本與更廣泛的曆史語境聯係起來,挖掘齣其當下仍具有的啓示意義。讀這本書,仿佛與一位智者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循循善誘,引導我深入思考古代中國的政治製度、文化觀念以及君臣之道,那些曾經晦澀難懂的篇章,在他的筆下變得生動而鮮活。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明德”等核心概念的闡釋,他能從多角度剖析其內涵,揭示其在不同曆史時期可能齣現的演變和異同,這種精細入微的分析,足以讓任何一位對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感興趣的讀者受益匪淺。全書的論證邏輯嚴密,材料翔實,引證準確,充分展現瞭王夫之深厚的古文獻功底和卓越的分析能力。

評分

第一次接觸到王夫之對於《尚書》的解讀,就如同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門。他對於《尚書》的“引義”,與其說是一種解釋,不如說是一種“再發現”。他沒有被傳統解讀的條條框框所束縛,而是敢於從更宏大的曆史和哲學維度去審視這部經典。他的論述,常常能夠一針見血地指齣文本中隱藏的深層含義,例如他對“民惟命”的解讀,就超越瞭簡單的政治口號,深入探討瞭人民在古代政治中的實際地位和作用。這種對曆史文獻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分析,使得《尚書》不再是一本沉寂的古籍,而是變成瞭一部充滿生命力和思想活力的著作。全書的語言風格,既有文人的典雅,又不失哲人的思辨,讀來引人入勝,受益匪淺。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閱讀一本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一次智識的探險。王夫之的文字,時而如古井無波,沉靜地鋪陳史實;時而又如驚濤拍岸,激蕩起思想的火花。他對於《尚書》的解讀,常常是一種“齣人意錶”式的創新,能夠將看似孤立的事件或言論,巧妙地聯係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係。我尤其欣賞他對於《尚書》中曆史人物行為動機的分析,他不會簡單地將人物臉譜化,而是會從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環境以及人物的個人性格等多方麵進行考量,力求呈現一個更立體、更真實的古代人物形象。這種審慎的態度,使得他的論述充滿瞭說服力,也讓我們對《尚書》中的故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整本書行文流暢,邏輯清晰,即便對於非專業讀者,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光芒。

評分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號薑齋,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陽市雁峰區)人。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傢、哲學傢、史學傢、文學傢、美學傢之一,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頭,與黑格爾並稱東西方哲學雙子星座、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國啓濛主義思想的先導者,晚年隱居衡陽市西渡區金蘭鎮石船山附近,故世稱其為船山先生。

評分

不錯的書不錯的書不錯的書

評分

不錯,就是送貨比較慢

評分

政治思想方麵,提齣“循天下之公”,“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主張選賢使能,“以天下之祿位,公天下之賢者”。 在哲學思想上,避硃程“理在氣先”、“道在器先”和陸王“心學良知”之說。提齣“天下唯器”,“理不先而氣不後”的理論,而歸於躬行實踐,強調知行統一。其詩文亦自成傢,於言意、情景、內外等深入研討,頗富新意,對近代思想均有重大影響。

評分

書不錯,沒有運費就好瞭。

評分

不錯的書非常好,物超所值,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評分

《尚書引義》被收入金陵本《船山遺書》中。1962年中華書局以金陵《船山遺書》刻本為底本,參以彆本,校勘齣版,1976年重排印行。2009年新版。

評分

很喜歡,以前買過一本彆的,很有感覺

評分

《尚書引義》被收入金陵本《船山遺書》中。1962年中華書局以金陵《船山遺書》刻本為底本,參以彆本,校勘齣版,1976年重排印行。2009年新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