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分子材料及应用

生物高分子材料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霍书浩,庞可,郑学晶 编
图书标签:
  • 生物材料
  • 高分子材料
  • 生物高分子
  • 材料科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聚合物
  • 生物工程
  • 可降解材料
  • 组织工程
  • 再生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3015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39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页数:18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生物高分子材料及应用》既可作为材料相关专业的教学辅导书,又可供从事相关行业的技术研究人员参考。

内容简介

生物高分子材料在性能和环保上具有合成高分子材料无可替代的优势,促使它成为当今新材料研究的热点。《生物高分子材料及应用》介绍了包括生物素和木质素、淀粉和糊精、甲壳素和壳聚糖、胶原和明胶、蚕丝和海藻酸盐等生物高分子材料在水处理领域、生物医用领域、纺织工业、造纸工业、日化领域、食品工业以及先进功能材料中的应用。《生物高分子材料及应用》理论与应用并重,广度与深度相结合,对生物高分子相关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目录

第1章 生物高分子材料简介
1.1 纤维素和木质素
1.1.1 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来源与结构
1.1.2 细菌纤维素
1.1.3 纤维素的改性
1.1.4 木质素的改性
1.2 淀粉和糊精
1.2.1 淀粉和糊精的来源与结构
1.2.2 淀粉的改性
1.2.3 糊精的改性
1.3 甲壳素和壳聚糖
1.3.1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来源与结构
1.3.2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改性
1.4 胶原和明胶
1.4.1 胶原和明胶的来源与结构
1.4.2 胶原和明胶的改性
1.5 蚕丝和蛛丝
1.5.1 蚕丝和蛛丝的来源与结构
1.5.2 蚕丝和蛛丝的改性
1.6 海藻酸盐
1.6.1 海藻酸盐的来源与结构
1.6.2 海藻酸盐的改性
参考文献
第2章 生物高分子材料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
2.1 水处理的重要性
2.2 高分子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形式
2.2.1 絮凝剂
2.2.2 膜分离技术
2.3 纤维素和木质素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2.3.1 纤维素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2.3.2 木质素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2.4 淀粉和糊精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2.4.1 非离子型淀粉衍生物絮凝剂
2.4.2 阴离子型淀粉衍生物絮凝剂
2.4.3 阳离子型淀粉衍生物絮凝剂
2.4.4 两性淀粉衍生物絮凝剂
2.5 甲壳素和壳聚糖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2.5.1 利用甲壳素和壳聚糖材料吸附金属离子
2.5.2 甲壳素和壳聚糖材料在食品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5.3 甲壳素和壳聚糖在处理印染废水方面的应用
2.5.4 甲壳素和壳聚糖在造纸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2.5.5 甲壳素和壳聚糖材料在含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5.6 甲壳素和壳聚糖用作污泥调理剂
2.5.7 甲壳素和壳聚糖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2.5.8 甲壳素和壳聚糖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2.6 胶原和明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2.6.1 胶原材料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
2.6.2 胶原材料对水溶液中铅和汞的吸附
2.6.3 胶原材料对废水中磷的去除
2.6.4 胶原材料对水体中染料的吸附
2.6.5 胶原材料对水体中钼和矾的吸附
2.6.6 胶原材料对水体中放射元素UO+的吸附
2.6.7 胶原材料对水体中痕量重金属离子的富集与测定
参考文献
第3章 生物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用领域中的应用
3.1 生物医用材料简介
3.1.1 药物缓释剂简介
3.1.2 医用敷料简介
3.1.3 人工皮肤
3.1.4 组织工程支架
3.2 纤维素材料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
3.2.1 纤维素材料在药物可控释放中的应用
3.2.2 纤维素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3.2.3 纤维素材料在医用敷料中的应用
3.3 淀粉材料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
3.3.1 淀粉材料用作片剂辅料
3.3.2 淀粉材料用作血浆代用品
3.3.3 淀粉微球用作药物载体
3.3.4 淀粉材料用作组织工程材料
3.4 甲壳素和壳聚糖材料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
3.4.1 甲壳素和壳聚糖用于可吸收手术缝合线
3.4.2 甲壳素和壳聚糖用于固定化酶载体
3.4.3 甲壳素和壳聚糖用于药物控释载体
3.4.4 甲壳素和壳聚糖材料用于医用敷料及人工皮肤
3.4.5 甲壳素和壳聚糖用于人工泪液
3.4.6 甲壳素和壳聚糖用于组织工程材料
3.5 胶原和明胶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
3.5.1 胶原及明胶用作医用海绵及敷料
3.5.2 胶原及明胶用作人工皮肤
3.5.3 胶原及明胶用作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3.5.4 胶原基手术缝合线
3.5.5 胶原与明胶药物载体
3.6 蚕丝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
3.6.1 蚕丝材料用作医用材料
3.6.2 蚕丝材料用作护肤药品
3.6.3 蚕丝材料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3.7 海藻酸盐在生物医用领域中的应用
3.7.1 海藻酸盐作为药物控释载体
3.7.2 海藻酸盐在组织工程化软骨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4章 生物高分子材料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4.1 纤维素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4.1.1 传统纤维素再生纤维
4.1.2 新型纤维素再生纤维
4.1.3 纤维素超细纤维
4.1.4 新型天然植物纤维的开发与改性
4.1.5 纤维素在非织造布领域的应用
4.1.6 纤维素醚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4.2 蚕丝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4.2.1 蚕丝应用于服装的优点
4.2.2 蚕丝蛋白纤维的改性
4.2.3 用蚕丝蛋白改性合成服装材料
4.2.4 功能性丝织物
4.3 淀粉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4.3.1 淀粉材料在上浆中的应用
4.3.2 淀粉材料在印花染色中的应用
4.3.3 用淀粉材料改善织物手感
4.4 胶原和明胶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4.4.1 胶原蛋白对桑蚕丝结构与性能的改性研究
4.4.2 胶原蛋白对棉纤维结构与性能的改性研究
4.4.3 胶原蛋白与合成纤维的共混改性研究
4.4.4 胶原蛋白和明胶与丝素、壳聚糖静电纺丝制备共混纳米复合纤维
参考文献
第5章 生物高分子材料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5.1 纤维素在造纸工业的应用
5.1.1 植物纤维素在造纸中的应用
5.1.2 纤维素醚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5.1.3 细菌纤维素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5.2 淀粉材料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5.2.1 淀粉材料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5.2.2 淀粉材料在造纸工业中的使用方法
5.2.3 改性淀粉较天然淀粉在造纸中的优势
5.3 甲壳素和壳聚糖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5.3.1 甲壳素和壳聚糖用作造纸施胶剂
5.3.2 甲壳素和壳聚糖用作纸张增强剂
5.3.3 甲壳素和壳聚糖用作助留助滤剂
5.3.4 甲壳素和壳聚糖用作纸张表面改性剂
5.3.5 甲壳素和壳聚糖用作纸张整理剂
5.3.6 甲壳素和壳聚糖用作特种纸
5.4 胶原和明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5.4.1 胶原纤维的复合抄纸
5.4.2 胶原和明胶用作造纸化学品
5.5 蚕丝蛋白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6章 生物高分子材料在日化等领域的应用
6.1 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6.1.1 基于植物的生物质燃料的发展现状与意义
6.1.2 从纤维素制备生物燃料乙醇
6.1.3 生物柴油的制备
6.2 在制糖工业中的应用
6.2.1 淀粉制糖
6.2.2 纤维素制糖
6.3 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
6.4 在美容化妆品中的应用
6.4.1 淀粉在美容化妆品中的应用
6.4.2 甲壳素和壳聚糖在美容化妆品中的应用
6.4.3 胶原和明胶在美容及化妆品中的应用
6.4.4 蚕丝蛋白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
6.5 在表面活性剂中的应用
6.5.1 淀粉基表面活性剂
6.5.2 纤维素基表面活性剂
6.5.3 甲壳素、壳聚糖类表面活性剂
参考文献
第7章 生物高分子材料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7.1 纤维素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7.1.1 纤维素作为膳食纤维
7.1.2 纤维素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7.2 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7.2.1 淀粉在面制品中的应用
7.2.2 淀粉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7.2.3 淀粉在甜品中的应用
7.2.4 淀粉在饮料中的应用
7.2.5 淀粉在调味品和馅料中的应用
7.2.6 淀粉在糖果中的应用
7.2.7 淀粉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7.2.8 可食性淀粉包装材料
7.3 糊精在食品中的应用
7.3.1 麦芽糊精在食品中的应用
7.3.2 环糊精在食品中的应用
7.4 甲壳素和壳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7.4.1 甲壳素和壳聚糖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7.4.2 甲壳素和壳聚糖在肉制品保鲜中的应用
7.4.3 甲壳素和壳聚糖在其他食品中的保鲜应用
7.4.4 甲壳素和壳聚糖用作液体食品澄清剂
7.4.5 甲壳素和壳聚糖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7.4.6 甲壳素和壳聚糖用作可食性包装
7.5 胶原和明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7.5.1 胶原和明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优势
7.5.2 胶原和明胶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
7.5.3 胶原和明胶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应用
7.6 蚕丝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7.6.1 蚕丝蛋白作为保健食品添加剂
7.6.2 蚕丝蛋白作为食品添加剂
7.6.3 功能性食品或饮料
7.7 海藻酸盐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8章 生物高分子在先进功能材料中的应用
8.1 高吸水性树脂
8.1.1 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
8.1.2 纤维素类高吸水性树脂
8.1.3 海藻酸盐类高吸水性树脂
8.1.4 甲壳素和壳聚糖类高吸水性树脂
8.1.5 蛋白质类和聚氨基酸类高吸水性树脂
8.2 生物高分子水凝胶
8.2.1 智能水凝胶
8.2.2 多孔水凝胶
8.3 导电性功能材料
8.4 光催化活性功能高分子材料
8.5 生物高分子磁性复合材料
8.6 环境友好催化材料
8.7 高性能含能黏合剂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石化资源的日渐枯竭以及人类生存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使生物高分子重新成为当今新材料研究的热点。生物高分子在性能和环保上具有合成高分子无可替代的优势,决定了它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在21世纪,生物高分子材料将在人类的日常生活、医药、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被广泛地应用。
在研究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本书详细介绍了几种重要的生物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领域涵盖水处理、生物医用、纺织工业、造纸工业、轻工技术和日化、食品工业,并描述了生物高分子在先进功能材料中的应用前景。本书理论与应用并重,广度与深度相结合,可为对生物高分子领域感兴趣的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和科技工作者提供帮助和启示。
本书由霍书浩(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庞可(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和郑学晶(郑州大学)主编,参加编写的有汤克勇(郑州大学)、曹艳霞(郑州大学)和刘捷(郑州大学)。一些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学积极热情地参与了书稿的校对和完善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另外,对所有支持和关心本书编写和出版的人员表示深深的谢意。
写作本身就是学习,这是我们在编写本书过程中的体会。生物高分子材料涉及的领域如此之多,而每一位研究者可能亲身涉足其中有限的方面,为此,我们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有关的知识。受编者相关知识水平所限,书中内容与行文方面若有欠妥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2011.9
现代纺织工程与智能纤维技术 本书聚焦于21世纪纺织工业面临的深刻变革与前沿技术发展,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从传统纺织原理到高新功能性纤维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及其在智能系统中的集成应用。本书旨在为纺织工程、材料科学、服装设计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人员和高级学生提供一份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价值的参考指南。 --- 第一部分:纺织材料的基石与演进 第一章:纺织纤维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 本章深入剖析了天然纤维(如棉、麻、丝、毛)和化学纤维(如聚酯、聚酰胺、粘胶)的分子链排列、晶体结构与非晶区分布。重点阐述了纤维的力学性能(如拉伸强度、模量、韧性)如何受其内部结构决定的物理化学机制。通过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读者将理解纤维截面形貌、表面粗糙度对纱线和织物性能(如柔软度、耐磨性)的决定性影响。此外,本章也涵盖了纤维的吸湿性、导湿性及其在舒适性纺织品设计中的应用。 第二章:纱线结构与织物形成学 详细介绍了各种纺纱技术,包括环锭纺、气流纺、转子纺和高效率紧密纺,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成纱方式对纱线捻度、不匀率和毛效的影响。在织物形成方面,本书系统地梳理了平纹、斜纹、缎纹等基本组织结构,并拓展至复杂提花、多层织物以及无纺布(如纺粘、熔喷、水刺)的制造工艺。特别关注了现代高速织机在经纱准备、络结和破损自动处理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如何通过结构设计优化织物的透气性、保暖性和悬垂性。 第三章:先进染色与后整理技术 本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湿法染色工艺,而是深入探讨了环保型染色技术,如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SCD)、真空染色和低温高压染色。对新型功能性染料的化学结构及其与纤维的结合机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后整理环节重点介绍了赋予织物特殊功能的化学整理技术,包括阻燃整理(磷系、氮系阻燃剂的作用机制)、抗紫外线整理、抗菌整理(银离子、季铵盐的应用)以及防水防油整理(氟系与非氟系整理剂的对比)。 --- 第二部分:功能性纤维的创新与设计 第四章:高性能工程纤维的合成与改性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之一,专注于非传统高分子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详细介绍了芳纶(如对位芳纶、间位芳纶)的聚合工艺、纤维的超高取向技术及其在防弹、耐热材料中的应用。探讨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的凝胶纺丝技术及其卓越的比强度。此外,本章还涵盖了陶瓷纤维(如碳化硅纤维)的制备方法和在复合材料中的增强作用。 第五章:导电与储能纤维 本章着眼于纺织品向电子设备集成化的转变。系统阐述了导电聚合物(如聚苯胺、PEDOT:PSS)的化学或电化学掺杂过程,及其在纤维表面或内部的沉积技术。重点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纤维、超级电容器纤维的设计原理,包括活性物质的选择、电解质的封装以及纤维状电极的柔性化挑战。讨论了如何通过提高导电网络的连通性和稳定性,实现纺织品的高效能量存储和传输。 第六章:响应性与刺激敏感纤维 本章聚焦于“智能”的概念。详细介绍了形状记忆聚合物(SMPs)纤维的构筑原理、热诱导和光诱导的相变机制及其在自修复和可穿戴医疗器械中的潜力。对温敏(如PNIPAAm基材料)、光敏(如偶氮苯衍生物)和湿敏纤维的分子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这些材料如何实现对外界环境信号的精确感知和响应,从而驱动机械动作或颜色变化。 --- 第三部分:智能纺织系统集成与应用 第七章:柔性电子与传感器集成 本章将纺织品视为平台,探讨如何将电子元件可靠地集成到纱线和织物中。内容包括微胶囊化技术在保护敏感电子元件中的应用、导电浆料的印刷技术(如喷墨打印、丝网印刷)在织物上的图案化沉积。重点讲解了基于织物形变、压力、温度变化的压电纤维和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的原理,以及如何将其作为能量采集和生物信号监测的柔性传感器。 第八章:生物医学与环境监测纺织品 探讨了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在医用纺织品中的应用,例如可吸收缝合线、伤口敷料和组织工程支架的纤维化设计。在环境监测方面,本书分析了利用功能化纤维进行选择性污染物吸附(如重金属、有机挥发物)的机理,以及集成化学传感器纤维对有毒气体的实时检测能力。此外,还涉及了抗菌防臭功能纤维的长期有效性评估标准。 第九章:先进制造与数字化纺织流程 展望未来纺织制造的前沿方向。深入探讨了3D打印技术在纤维结构定制中的应用潜力,包括直接纤维构建(Direct Fiber Fabrication, DFF)技术。讨论了数字化仿真在预测复杂织物结构和流体动力学行为中的重要性,包括有限元分析(FEA)在预测纤维疲劳和织物界面行为中的应用。最后,简要介绍了工业4.0在纺织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数据驱动优化策略。 --- 本书的特色在于,它不满足于描述现有材料,而是致力于揭示从分子设计到宏观系统集成的完整链条,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和创造下一代高性能、智能化纺织材料的理论框架和技术工具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还以为它会是一本详尽介绍宇宙历史的科普读物,封面上的星云图案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几个字,都暗示着这一点。然而,当我翻开书页,却发现它更像是一部科幻小说的剧本,充满了各种离奇的设定和宏大的叙事。书的前几章,勉强还能看到一些关于大爆炸、星系形成的基本理论,但很快就转向了对外星文明的猜想,以及对未来人类在宇宙中扮演角色的畅想。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描绘不同行星的生态系统,这些行星上的生命形态,以及他们可能拥有的科技。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作者还详细描述了不同外星种族之间的政治斗争、经济贸易,甚至还有他们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哲学思想。我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物理定律、天文学现象的深入探讨,但几乎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作者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宇宙观。我甚至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时间旅行的悖论”、“多维空间的存在性”等科幻作品中常见的概念,但作者并没有给出任何科学的解释,只是将其作为故事发展的背景。我期待的是一本严谨的科学著作,结果却得到了一部充满了想象力的史诗。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名为《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的书时,我满心期待着能够领略到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精妙之处,以及园林建筑的意境之美。然而,当我翻开书页,却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完全聚焦于“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书中详尽地介绍了从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各种农具,包括犁、耙、锄、镰、 M 杵、臼等等,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展示了这些工具的造型和使用方法。作者对每一种工具的材质、制作工艺,甚至是使用时的技巧,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我从中了解到,古代的农民是如何通过改进工具来提高劳动效率,如何根据不同的作物和土壤调整耕作方式。书中还探讨了不同地区、不同朝代的农业生产工具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虽然这些内容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它与“中国古代建筑”这个书名却风马牛不相及。我苦苦寻找书中所描绘的亭台楼阁、宫殿寺庙的踪影,却只看到了锄头、犁铧和镰刀。这本关于建筑的书,让我学到了丰富的农具知识。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生物高分子材料及应用》,但我拿到手的这本书,内容却似乎完全跑偏了,更像是关于一种古代炼金术的神秘笔记。书的封面设计古朴,带着一种神秘的金属光泽,封面上烫金的“炼金术真解”几个字,让我一开始以为是某种艺术品,但翻开内页,映入眼帘的却是各种奇形怪状的符号,以及用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字体写就的密密麻麻的文字。我尝试着去理解,但里面的描述,诸如“以月光浸润的辰砂,配合人鱼的眼泪,在子时点燃凤凰之羽”,让我感到一阵眩晕。书中还配有大量手绘的图案,有的是我理解为某种仪式用的器具,有的则是模糊不清的生物形态,甚至还有一些看起来像是星座图的绘制,但又与我所知的任何星图都不符。我翻遍了整本书,试图找到哪怕一丝与“生物高分子”相关的词汇,比如“DNA”、“蛋白质”、“聚合物”等等,但一无所获。取而代之的是“贤者之石”、“转化之术”、“永生之秘”这样的字眼。我甚至怀疑这本书是被掉包了,或者作者在创作时,对“生物高分子”有着某种极其古老、隐晦的解读,其深度已经超出了我的理解范畴。我本以为可以学到现代生物材料的知识,结果却陷入了一个扑朔迷离的炼金世界。

评分

一本关于“古代战争策略”的书,我本以为会看到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类的经典著作,或是对历史上著名战役的深入分析。但这本书的风格却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古代体育竞技”的指南。书中大量的篇幅都在描述各种古代的“比赛”项目,例如“驭兽竞速”、“巨石投掷”、“水下角逐”等等,这些项目听起来既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战争,也不像我所熟知的任何体育运动。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些比赛的规则、场地设置,甚至还包括了参赛者的训练方法和装备要求。我尝试着去理解这些“比赛”的目的是什么,它们是否与军事训练有关,但书中给出的解释却模糊不清。有时会提到“考验勇士的智慧与力量”,有时又会说是为了“取悦神明”或者“庆祝丰收”。最让我困惑的是,书中竟然还出现了对“古代战船设计”的详细介绍,但这些战船的设计目的,却不是为了进行海战,而是为了在“水下角逐”中获得优势。我反复阅读,试图找出书名与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但始终未能成功。这本关于“古代战争策略”的书,让我对“战争”的定义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怀疑。

评分

这本《人体解剖学图谱》的标题,明确地指向了一本关于人体构造的科学著作,我本以为会看到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的精确描绘,以及它们的生理功能介绍。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系列充满想象力的奇幻生物插画。书页上充斥着各种从未见过的生物,它们拥有着奇特的形态,有的长着多对翅膀,有的长着触角,有的身体覆盖着鳞片,有的则泛着荧光。我试图在这些插画中寻找一丝与人类解剖学相关的元素,比如骨骼的形状、肌肉的走向,但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书中对这些生物的描述,也充满了神话色彩,例如“它们的翅膀能够吸收星辰的能量”、“它们的体液具有治愈伤口的神奇功效”、“它们居住在远离人类视线的秘境之中”。我甚至在书中看到了一些关于“灵魂的载体”和“精神能量的流动”的探讨,这些内容完全脱离了生物解剖学的范畴。我期待的是一本严谨的医学参考书,结果却得到了一本关于奇幻生物的图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