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应急救援培训的组织与管理

地震应急救援培训的组织与管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群林 编
图书标签:
  • 地震
  • 应急救援
  • 培训
  • 管理
  • 应急管理
  • 灾害应对
  • 危机处理
  • 公共安全
  • 救援行动
  • 组织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ISBN:97875028438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64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地震应急救援培训的组织与管理为核心,以提升基地化培训的规范
化水平为目标,较为详尽的介绍了地震应急救援培训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
课程设置要求、训练设施的建设、培训的组织与管理及培训的考核与认证等方
面的内容。比较系统地规范了地震应急救援基地化培训的内容和方法,既是对
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也为开展地震应急救援专业化培训提供了一
部很好的参考教材。

目录

第一篇 地震救援基础理论 第一章 地震灾害与防护 1.1 地震灾害及特点 1.2 地震次生灾害 1.2.1 地质灾害 1.2.2 火灾 1.2.3 危险品泄漏 l.3 建筑选址 1.3.1 地震断层的危害 1.3.2 建设场地地质条件的差异 1.3.3 地震多发国家及地区的经验 1.4 地震应急处置 1.4.1 地震对策 1.4.2 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1.4.3 地震时的安全三角区域 1.4.4 地震时的自救互救 1.4.5 正确面对地震 第二章 地震救援行动概论 2.1 地震灾害救援队组成和职能 2.1.1 地震灾害救援队的组成 2.1.2 地震灾害救援队的职能和岗位职责 2.1.3 队伍的分级与规模 2.2 准备与启动 2.2.1 准备 2.2.2 启动 2.2.3 地震灾害现场的主要机构简介 2.3 基地建设 2.3.1 救援行动基地的整体规划 2.3.2 救援行动基地组成 2.3.3 救援行动基地建立 2.3.4 救援行动基地运转与保障 2.4 地震现场救援行动 2.4.1 地震救援业务流程 2.4.2 准备阶段 2.4.3 搜索阶段 2.4.4 营救阶段 2.4.5 撤离阶段 第三章 典型的震害结构与安全评估 3.1 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3.1.1 砌体房屋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3.1.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3.1.3 钢、钢筋混凝土柱排架结构厂房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3.1.4 土、石结构房屋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3.2 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特点 3.2.1 汶川地震震源特点 3.2.2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 3.2.3 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 3.3 地震救援中房屋建筑震害 3.3.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房屋震害 3.3.2 工业厂房及空旷房屋 3.4 建筑物安全评估及地震救援安全要求 3.4.1 地震救援现场情况特点 3.4.2 施救中需要观察、了解的基本情况 3.4.3 施救中建筑物安全评估 3.5 救援行动中的安全管理 3.5.1 风险评估 3.5.2 安全措施 3.5.3 场地控制 3.5.4 营救人员个人防护 第四章 地震救援装备概论 4.1 地震救援装备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4.2 救援装备分类 4.2.1 营救装备 4.2.2 医疗装备 4.2.3 侦检、搜索装备 4.2.4 通讯装备 4.2.5 后勤装备 4.2.6 管理装备 4.3 救援装备存储 4.3.1 存储基本要求 4.3.2 存储管理制度 4.3.3 消防安全措施 4.4 救援装备管理 4.4.1 救援装备采购 4.4.2 救援装备验收 4.4.3 救援装备检测与校准 4.5 救援装备维护与保养 4.5.1 救援装备日常运转检查 4.5.2 搜索、侦检仪器维护保养 4.5.3 液压装备维护保养 4.5.4 内燃机动装备维护保养 4.5.5 气动顶升装备 4.5.6 手动、电动凿破装备维护保养 第二篇 地震救援基本技术 第三篇 地震应急救援培训的组织与管理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涉及“地震应急救援培训的组织与管理”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描述其他领域的专业书籍。 --- 图书名称:古籍修复与文献保护:数字化时代的传统技艺传承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深入探讨古代典籍修复技术、材料科学及其在当代数字化保护背景下传承与发展的专业著作。全书共分五大部分,涵盖了从古代文献的材质鉴别到现代修复流程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旨在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图书馆学与档案学专业人员、历史文献研究者以及对传统手工艺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古代文献的物质基础与劣化机制 本部分首先聚焦于中国古代典籍的载体研究,系统梳理了纸张(包括皮纸、麻纸、竹纸等)、绢帛、甲骨、泥板等不同载体的起源、制作工艺及其特性。详细阐述了影响文献长久保存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学因素。例如,探讨了纸张酸性水解、氧化反应、光照损伤、微生物侵蚀(霉菌、虫蛀)的微观机理,并结合具体的历史实例,分析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献所面临的典型劣化问题。此外,还收录了对古代墨、印泥、颜料等书写材料化学成分的分析报告,为后续的无损检测和修复方案制定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传统修复技艺的精髓与实践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系统介绍了历经数百年传承的中国传统修复技艺。内容详尽地分解了“裱糊”“托裱”“去污”“去酸”等核心工艺的操作流程。 在托裱技术方面,详细剖析了传统浆糊的配制原理(如面粉浆、淀粉浆的蛋白质与淀粉结构分析),并对比了不同植物胶的粘合强度与回潮性。图文并茂地演示了“湿托”“干托”的张紧技巧,以及如何根据纸张的纤维方向和脆弱程度选择合适的托纸(如宣纸、仿古纸)。 在去污与除酸环节,本书摒弃了简单化的描述,深入探讨了针对不同污渍类型(如油污、水渍、霉斑)的靶向性处理方案。特别强调了传统“过酸”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在现代语境下如何利用微量试剂进行中和处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原书结构的干预。 第三部分:现代科技在文献保护中的应用 面对全球化加速的文物保护需求,本书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检测手段有机结合。详细介绍了光谱成像技术(如红外反射、紫外荧光成像)在识别隐写文字和早期修补痕迹中的应用。阐述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在分析污染物和评估修复材料兼容性中的作用。 此外,本部分重点介绍了现代修复材料的筛选与应用,包括低酸性修复纸张的制作标准、高分子材料(如微胶囊、特定树脂)在加固脆弱纤维素结构中的可行性研究,以及数字化三维扫描技术在建立文献“虚拟副本”中的前沿探索。强调了“最小干预”原则在现代修复中的伦理考量。 第四部分:珍贵古籍的分类保护与环境控制 本部分关注宏观层面的保护策略。从图书馆、博物馆的库房设计入手,详细阐述了温湿度、光照强度、空气洁净度对各类文献(如宋元椠本、清代稿本、民国石印本)的影响差异。引入了惰性气体保护技术在特定高价值、高风险文献(如孤本、名人手稿)中的应用案例。内容包括了标准化的编目与库存管理系统,以及针对特定灾害(如火灾、洪水)的应急预案制定,重点在于如何快速有效地隔离和抢救受损文献。 第五部分: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伦理规范 最后一部分放眼于行业发展。探讨了中国传统修复手艺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如何系统化、科学化地进行教学与传承。通过对日本“保存修復”体系和欧美“Conservation Science”模式的比较分析,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同时,详细解读了国际文物保护组织的《威尼斯宪章》等核心伦理准则,强调修复工作的透明度、可追溯性以及对历史痕迹的尊重。 本书结构严谨,论述深入浅出,不仅是专业人士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也是历史文化爱好者了解古籍“生命历程”的绝佳读物。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全面领略中国传统保护智慧的博大精深及其在当代科技背景下的创新发展。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我之前对“组织”和“管理”这些词汇总有些概念上的模糊,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在极端环境下,有效的组织和精细的管理意味着什么。作者在书中详细剖析了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在应急救援中的角色和职责,以及他们之间如何建立起清晰、高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责任追溯”和“持续改进”的论述。书中强调,每一次救援行动结束后,都应该进行详细的复盘,找出问题所在,并将其转化为未来改进的动力。这种“以终为始”的管理理念,在许多日常管理中都难以做到,更何况是在生死攸关的灾难现场。此外,书中对于“人性化管理”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在巨大的压力和恐惧面前,如何安抚情绪、稳定人心,并激发救援人员的潜能,作者给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应急救援的“技术层面”,更触及了“人心”这一最核心的要素。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应急救援”的认知。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救人过程,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极其精密的系统。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预案制定”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多种预案的框架和方法。我尤其欣赏作者关于“资源整合”的讨论,如何在灾难发生后,迅速有效地整合来自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以及个人的各种资源,形成合力。书中对于“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的深入分析,也让我认识到,预防永远比救治更重要。我学到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提前预测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此外,书中关于“国际救援合作”的章节,也为我打开了视野,让我看到了在全球灾难面前,人类如何超越国界,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知识,更传递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评分

我是一位对社会科学理论颇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救援流程,而是深入探讨了建立高效应急救援体系背后的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原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信任机制”的构建的分析。在一个缺乏信任的社会环境中,应急救援体系的运作将面临巨大的阻碍。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透明的信息公开、公平的资源分配以及明确的责任划分,来逐步建立起公众和救援队伍之间的信任。另外,关于“跨部门协作”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的讨论,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启发。在现实生活中,部门之间的壁垒往往难以逾越,但在应急救援中,这种壁垒可能意味着生命的丧失。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打破藩篱,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作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如何在多重约束下,依然能够有效地运转,并最终拯救生命。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远不止于一个简单的培训手册。作者以一种非常故事化的方式,讲述了无数个在地震救援前线奋战的身影。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救援人员在漆黑的废墟中摸索,在余震中匍匐前行,以及他们身上肩负的沉重责任。书中对于“决策链”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在信息不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符合整体利益的决策。作者并没有回避救援中的困境和挑战,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脆弱。我尤其喜欢关于“志愿者管理”的章节,详细阐述了如何吸引、培训和组织大量的志愿者,让他们在救援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避免潜在的风险。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管理”,更是关于“如何激发”,如何在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点燃希望,凝聚力量。它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的救援人员充满了敬意。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书籍,然而翻开第一页便被深深吸引。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贴近实际的方式,讲述了地震应急救援体系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和运作起来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前置部署”的章节,详细描述了在地震发生前,如何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资源储备以及人员培训,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书中列举的案例,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惨痛的教训,都让我感触颇深。尤其是关于信息传递和协同作战的讨论,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在复杂混乱的灾难现场,信息如何才能高效、准确地触达每一个关键节点,从而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延误。这种全局观和细节兼顾的写作手法,让我对一个完整的应急救援体系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更是关于“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它让我明白,成功的救援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周密计划和持续改进之上。对于任何对灾难救援感兴趣,或者身处相关行业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