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杰 等 编
图书标签:
  • 物理化学
  • 热力学
  • 量子化学
  • 化学动力学
  • 统计热力学
  • 分子结构
  • 光谱学
  • 电化学
  • 表面化学
  • 溶液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295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39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页数:40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物理化学》适合作为工科各类专业以及理科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物理化学课程教材,也可供广大化学工作者参考。

内容简介

   《物理化学》是按照工科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多所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物理化学》共分11章,包括气体、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统计热力学基础、化学反应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现象、胶体分散系统等。《物理化学》在强调基础的同时,注意物理化学原理的应用。各章的小结在总结主要内容的同时,凝练出章节的思想与物理化学方法;在拓展阅读材料中,介绍了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向相关专业渗透的思路。

目录

绪论
0.1 物理化学研究的内容
0.2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0.3 物理化学的发展
0.4 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1章 气体的性质
1.1 理想气体
1.1.1 理想气体模型
1.1.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1.3 摩尔气体常数
1.2 理想气体混合物
1.2.1 混合物组成表示法
1.2.2 理想气体混合物的状态方程
1.2.3 道尔顿分压定律
1.2.4 阿马伽分体积定律
1.3 真实气体
1.3.1 真实气体对理想气体的偏离
1.3.2 气体的液化
1.3.3 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1.4 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1.4.1 压缩因子
1.4.2 对应状态原理与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拓展阅读材料]气体定律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2.1 热力学概论
2.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2.1.2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
2.2 热力学基本概念
2.2.1 系统与环境
2.2.2 状态与状态函数
2.2.3 热力学平衡态
2.2.4 过程与途径
2.3 热力学第一定律
2.3.1 热和功
2.3.2 热力学能
2.3.3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文字表述
2.3.4 封闭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2.4 可逆过程
2.4.1 功与过程
2.4.2 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2.5 恒容热、恒压热及焓
2.5.1 恒容热QV
2.5.2 恒压热Qp与焓
2.6 热容
2.7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2.7.1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
2.7.2 理想气体Cp,m与CV,m的关系
2.7.3 理想气体的绝热可逆过程
2.8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实际气体的应用
2.8.1 节流膨胀及其特点
2.8.2 焦耳�蔡滥费废凳�及其应用
2.8.3 实际气体恒温过程中的ΔH和ΔU的计算
2.9 相变焓
2.9.1 相与相变
2.9.2 相变焓及其计算
2.9.3 相变焓与温度的关系
2.9.4 非平衡相变(非平衡压力或非平衡温度下)
2.10 化学反应热
2.10.1 化学反应进度
2.10.2 化学反应热
2.10.3 物质的标准态及标准摩尔反应焓
2.10.4 标准摩尔反应焓的计算
2.10.5 反应热的测量
2.10.6 标准摩尔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
2.10.7 非等温反应过程热的计算
[拓展阅读材料]储能技术与储能材料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3.1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
3.1.1 自发过程
3.1.2 自发过程的实质
3.2 热力学第二定律
3.3 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
3.3.1 热机效率
3.3.2 卡诺循环
3.3.3 卡诺热机效率
3.3.4 卡诺定理及推论
3.4 熵的概念、克劳修斯不等式和熵增原理
3.4.1 熵的导出
3.4.2 克劳修斯不等式
3.4.3 熵增原理、熵判据
3.5 熵变的计算与应用
3.5.1 环境的熵变
3.5.2 单纯p、V、T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
3.5.3 相变化过程的熵变的计算
3.6 熵的物理意义和规定熵
3.6.1 熵的物理意义
3.6.2 热力学第三定律
3.6.3 摩尔规定熵和标准摩尔熵
3.6.4 化学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
3.7 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
3.7.1 亥姆霍兹函数
3.7.2 吉布斯函数
3.7.3 ΔA及ΔG的计算
3.8 热力学基本方程
3.8.1 热力学基本方程
3.8.2 麦克斯韦关系式
3.8.3 吉布斯�埠ツ坊糇确匠�
[拓展阅读材料]节能减排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4.1 偏摩尔量
4.1.1 偏摩尔量的定义
4.1.2 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
4.1.3 吉布斯�捕藕ツ罚℅ibbs�睤uhem)方程
4.1.4 不同偏摩尔量之间的关系
4.1.5 偏摩尔量的实验测定
4.2 化学势
4.2.1 化学势及其物理意义
4.2.2 多组分均相系统的热力学基本公式
4.2.3 化学势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4.3 气体物质的化学势
4.3.1 理想气体的化学势
4.3.2 实际气体物质的化学势
4.4 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
4.4.1 拉乌尔定律(Raoult’s Law)
4.4.2 亨利定律(Henry’s Law)
4.4.3 Raoult定律和Henry定律的比较
4.5 理想液态混合物及各组分的化学势
4.5.1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定义
4.5.2 理想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4.5.3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通性
4.6 理想稀溶液及各组分的化学势
4.6.1 理想稀溶液的定义
4.6.2 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4.6.3 理想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4.7 实际溶液及各组分的化学势
4.7.1 实际溶液对理想模型的偏差
4.7.2 非理想液态混合物及化学势
4.7.3 非理想稀溶液及化学势
4.7.4 活度因子的测定与计算
[拓展阅读材料]Duhem�睲argule(杜亥姆�猜砭佣�)公式及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化学平衡
5.1 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和化学反应亲和势
5.2 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和等温方程式
5.2.1 气相反应的平衡常数——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
5.2.2 溶液中反应的平衡常数
5.2.3 气相反应的经验平衡常数
5.3 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与平衡常数的计算
5.3.1 标准状态下的反应吉布斯函数
5.3.2 标准摩尔生成Gibbs函数
5.3.3 标准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计量方程式的关系
5.4 复相化学平衡
5.5 化学反应平衡系统的计算
5.5.1 平衡常数的应用
5.5.2 平衡混合物组成计算
5.6 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6.1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化学反应的等压方程
5.6.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6.3 惰性组分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6.4 物料配比对平衡组成的影响
5.7 同时平衡、反应耦合、近似计算
5.7.1 同时平衡
5.7.2 反应耦合
5.7.3 近似计算
[拓展阅读材料]生化反应的耦合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相平衡
6.1 相律
6.1.1 相律的基本概念
6.1.2 吉布斯相律的推导
6.1.3 吉布斯相律的局限性与应用
6.2 单组分系统的相图
6.2.1 单组分系统的相律及其相图特征
6.2.2 克拉贝龙方程和克拉贝龙�部死托匏狗匠�
6.2.3 典型的单组分系统相图
6.2.4 单组分系统相变的特征与类型
6.3 二组分液态混合物的气�惨浩胶庀嗤�
6.3.1 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系统气�惨浩胶庀嗤�
6.3.2 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惨浩胶庀嗤嫉挠τ�
6.3.3 杠杆规则及其应用
6.3.4 二组分非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惨浩胶庀嗤�
6.4 部分互溶和完全不互溶双液系统相图
6.4.1 部分互溶双液系统相图
6.4.2 完全不互溶双液系统相图
6.5 二组分固�惨浩胶庀低诚嗤�
6.5.1 相图与步冷曲线的绘制
6.5.2 固相完全互溶系统相图
6.5.3 固相部分互溶系统相图
6.5.4 固相完全不溶系统相图
6.5.5 生成化合物系统相图
6.5.6 二组分系统T�瞲相图的共同特征
6.6 三组分系统相图
6.6.1 三角坐标表示法
6.6.2 部分互溶三液系统相图
6.6.3 部分互溶三液系统相图的应用
6.6.4 盐水三组分体系的固�惨合嗤�
[拓展阅读材料]超临界系统与超临界
萃取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
7.1 概述
7.1.1 统计热力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7.1.2 统计热力学研究方法
7.1.3 统计热力学方法的特点
7.1.4 统计系统的分类
7.1.5 统计热力学的基本假设
7.1.6 最概然分布与平衡分布
7.2 玻尔兹曼分布律与粒子配分函数
7.2.1 玻尔兹曼分布律
7.2.2 粒子配分函数 q
7.2.3 粒子配分函数的计算
7.3 配分函数和热力学性质的关系
7.4 统计热力学应用——气体
7.4.1 单原子气体
7.4.2 双原子及线型多原子气体
7.5 统计热力学应用——理想气体反应的平衡常数
7.5.1 平衡常数的配分函数表达式
7.5.2 标准摩尔Gibbs函数和标准
摩尔焓函数
[拓展阅读材料]系综原理简介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
8.1 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8.1.1 反应速率
8.1.2 反应速率的测定
8.1.3 基元反应
8.1.4 质量作用定律
8.1.5 反应级数和速率系数
8.2 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特点
8.2.1 一级反应
8.2.2 二级反应
8.2.3 n级反应
8.2.4 反应级数的测定和速率方程的确立
8.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8.3.1 范霍夫近似规律
8.3.2 阿伦尼乌斯公式
8.3.3 活化能
8.4 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
8.4.1 对峙反应
8.4.2 平行反应
8.4.3 连串反应
8.4.4 复杂反应速率方程的近似处理方法
8.4.5 链反应
8.5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8.5.1 碰撞理论
8.5.2 过渡态理论
8.5.3 单分子反应理论
8.5.4 反应速率理论的发展——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8.6 溶液中的反应动力学简介
8.7 催化反应动力学
8.7.1 催化与催化作用
8.7.2 均相催化反应
8.7.3 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8.8 光化学反应
8.8.1 光化学基本定律
8.8.2 量子产率
8.8.3 光化学反应动力学
8.8.4 光化学反应平衡
[拓展阅读材料]光催化反应与环境污染
治理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 电化学
9.1 电解质溶液导论
9.1.1 电解质溶液导电机理及法拉第定律
9.1.2 离子的电迁移与迁移数
9.1.3 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9.1.4 电解质溶液的活度
9.1.5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
9.2 可逆电池的构成及其电动势测定
9.3 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9.3.1 Nernst方程
9.3.2 电池反应有关热力学量的关系
9.3.3 电极电势和液体接界电势
9.3.4 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9.4 原电池的设计与应用
9.4.1 氧化还原反应
9.4.2 扩散过程——浓差电池
9.4.3 中和反应与沉淀反应
9.4.4 化学电源
9.5 电极过程
9.6 电解的实际应用
9.6.1 金属的析出
9.6.2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防腐
[拓展阅读材料]电化学在洁净环境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10章 表面现象
10.1 界面及界面特性
10.1.1 表面与界面
10.1.2 比表面积
10.2 表面吉布斯函数与表面张力
10.2.1 表面功、表面吉布斯函数及表面张力
10.2.2 表面热力学基本方程
10.2.3 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
10.3 润湿现象
10.3.1 润湿角与杨氏方程
10.3.2 铺展
10.4 弯曲液面的表面现象
10.4.1 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
10.4.2 附加压力的大小——Yang�睱aplace方程
10.4.3 毛细管现象
10.4.4 弯曲液面下附加压力的应用
10.5 弯液面上的蒸气压
10.5.1 开尔文(Kelvin)方程
10.5.2 弯液面上蒸气压的应用——亚稳状态和新相的生成
10.6 溶液的表面吸附
10.6.1 溶液的表面吸附现象
10.6.2 表面吸附量
10.6.3 Gibbs吸附公式
10.7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
10.7.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10.7.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0.7.3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体相与表面层的分布
10.7.4 表面活性剂的实际应用
10.7.5 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及展望
10.8 固体表面的吸附
10.8.1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10.8.2 经验吸附等温式
10.8.3 Langmuir吸附等温式
10.8.4 多分子层吸附等温式
[拓展阅读材料]煤炭加工利用中的
表面物理化学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11章 胶体分散系统
11.1 胶体分散系统概述
11.1.1 分散系统及其分类
11.1.2 胶体分散系统的制备与净化
11.2 溶胶的动力和光学性质
11.2.1 溶胶的动力性质
11.2.2 溶胶的光学性质
11.3 溶胶的电学性质
11.3.1 胶体粒子的表面电荷
11.3.2 双电层理论与胶团结构
11.3.3 溶胶的电动现象
11.4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11.5 大分子溶液
11.5.1 大分子化合物及其溶液
11.5.2 唐南平衡
11.6 凝胶
11.6.1 凝胶
11.6.2 凝胶的分类
11.6.3 凝胶的制备
11.6.4 凝胶的性质
11.6.5 凝胶的应用
11.7 乳状液和微乳液
11.7.1 乳状液
11.7.2 微乳液
11.8 其他粗分散系统
11.8.1 泡沫
11.8.2 悬浮液
11.8.3 气溶胶
[拓展阅读材料]大气气溶胶及其环境
影响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附录
附录1 SI单位及常用基本常数
附录2 能量单位间的换算
附录3 物质B的S�適和ΔfG�適在不同标准状态之间的换算因数
附录4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表(年)
附录5 某些物质的临界参数
附录6 某些气体的范德华常数
附录7 某些气体的摩尔定压热容与温度的关系(Cp,m=a+bT+cT)
附录8 某些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熵及摩尔定压热容(Cp,m=kPa,℃)
附录9 某些有机化合物标准摩尔燃烧焓(p��=kPa,℃)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物理化学是现代化学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础,也是化学与化工类各专业本科生一门重要的主干基础课程。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大千世界所呈现的化学现象的共同本质,同时,通过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的渗透,可使学生了解基础对专业的重要支撑作用。
物理化学蕴含大量的科学方法论和哲学思想。就物理化学课程本身而言,除了让学生学到有关物理化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的教学,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为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物理化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可使学生掌握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思维方法,从而增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重组水平,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因此,在一些章节内容的小结中我们凸显了相关的科学方法。
物理化学还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物理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离散的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关联,从而建立有关化学过程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因此,对于化学化工类学生,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在本教材拓展学习材料中介绍了物理化学在相关学科应用的实例。
本教材根据几所学校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在编者之间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基础上,通过集体对物理化学内容的凝练编写而成。由于使用本书的学生可能来自于化学、化工、制药、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能源、环境科学等不同学科,因此,在内容选择、例题与习题等方面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在拓展内容上做适当兼顾。本书第1、10、11章由合肥学院邓崇海、邵国泉编写;第2、3、7章由安徽理工大学谢慕华、邢宏龙和何杰编写;第4、8章由皖西学院刘传芳、李林刚编写;第5、6章由安徽建筑工业学院赵东林、陈少华和冯绍杰编写;第9章由黄山学院陈国平编写。全书由何杰统稿任主编,邵国泉、刘传芳、刘瑾任副主编。
在此,对本文参考文献的作者及在编写过程中给予帮助的同行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何杰
2011年11月于安徽理工大学
好的,这是一份为一本名为《物理化学》的书籍量身定制的、内容详实且不涉及原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物理化学》 图书简介 一、 本书的核心主题与视角:超越基础,探索物质的本质规律 本书《物理化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化学学科导论,而是一部深入探索物质世界宏观现象与微观机制之间内在联系的专著。它旨在构建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那些看似孤立的化学观察与支撑它们的普适性物理原理。全书以严谨的逻辑结构和精妙的数学工具为支撑,致力于揭示化学反应的驱动力、速率、平衡的本质,以及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热力学行为。我们摒弃了对基础概念的重复介绍,而是直接切入核心的理论框架,探讨如何运用统计力学、量子力学以及热力学三大支柱,来解析和预测复杂的化学系统。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为什么”和“如何发生”,而非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描述层面。我们深入探讨了从单分子行为到集合系统演化的过程,强调理论的普适性和实验的精确性如何相互印证,共同描绘出物质世界的全景图。 二、 结构与内容深度解析 本书的编排严格遵循从能量、平衡到动力学的递进逻辑,每一章节都建立在对前一章节理论的深刻理解之上。 第一部分:基础与热力学框架的构建 我们首先奠定了理论的基石——热力学。但与基础教材不同,本书着重于拓展性应用。重点在于深入解析统计力学的视角如何重构经典热力学。我们详细讨论了配分函数(Partition Functions)的构建与应用,阐释了宏观热力学量(如熵、吉布斯自由能)如何从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分布中涌现出来。特别是,我们详尽分析了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引入了更精细的非平衡态概念,并探讨了信息论在熵增原理中的现代解释。 第二部分:反应的驱动力与平衡的精细度 在热力学平衡的基础上,本书聚焦于化学平衡的定量描述。除了传统的平衡常数计算,我们引入了高压和强场条件下的平衡偏移分析。例如,我们探讨了在极端温度和压力下,传统理想气体模型失效后的修正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相图理论(如Ehrenfest方程)来预测复杂多相平衡的相变点。对于溶液化学,我们深入讨论了非理想溶液的热力学,包括Debye-Hückel理论的局限性与现代修正模型,以及胶体系统中的界面热力学张力与扩散势。 第三部分:反应速率与动力学的深入剖析 本书的动力学部分是其理论深度的集中体现。我们从碰撞理论出发,迅速过渡到更为精确的过渡态理论(TST)。本书不仅详述了TST的数学形式,更专注于其应用边界和局限性。我们用大量篇幅解析了量子态依赖的反应截面,探讨了分子束实验如何揭示反应的内禀路径。 更重要的是,动力学章节对复杂反应网络进行了系统性的处理。这包括链式反应的稳态近似与分支比分析,以及催化反应中的表面吸附与脱附动力学。我们引入了反应速率理论(RRT)的现代发展,例如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来计算反应势垒的精确形状,并比较了不同理论模型在描述复杂酶催化或光化学反应时的准确性差异。 第四部分:电化学系统的耦合与界面现象 我们专门辟出一章用于处理电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的耦合问题。这不仅仅是法拉第定律的应用,而是将热力学势与电化学势结合起来,推导电池体系的电动势与化学势能之间的关系。重点解析了电极/电解质界面的结构对电荷转移速率的影响,包括电双层的形成机制以及Butler-Volmer方程背后的统计力学意义。 第五部分:前沿与交叉领域展望 在全书的收尾部分,本书触及了物理化学的前沿交叉领域。我们探讨了分子光谱学如何作为探针来验证我们基于量子化学计算得出的分子结构和能级。特别是对非平衡态统计力学的介绍,旨在为理解自组织系统和生命过程中的能量耗散提供理论工具。 三、 本书的特色与目标读者群 本书的叙事方式是高度理论化和数学化的。我们假设读者已经具备扎实的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基础化学知识。本书不提供大量的“填鸭式”习题,取而代之的是需要读者进行理论推导和模型建立的挑战性问题。 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 1. 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需要快速掌握物理化学核心理论体系,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生物物理学领域的科研人员:需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解释和优化其研究系统中的热力学、动力学或输运现象。 3. 理论化学与计算化学研究者:本书提供的严谨数学框架是理解并改进计算方法(如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理论前提。 结语 《物理化学》意在成为读者工具箱中不可或缺的理论利器,它不只是知识的汇编,更是思维方式的训练。通过对物质世界深层规律的精确数学描述,本书引导读者超越表象,真正理解化学现象背后的物理驱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最近一直在啃,感觉脑袋瓜子都要被榨干了。老实说,我以前对物理化学这个科目,可以说是“敬而远之”。总觉得它太抽象,太理论化,离我们生活太远。每次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我就头疼。但是,最近我工作上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用到一些化学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涉及到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的规律。我听同事推荐了这本书,说它能把复杂的概念讲得很明白。所以,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下来。刚拿到手,翻了几页,感觉还是有点吃力。不过,当我读到关于热力学的部分时,我突然茅塞顿开。原来,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现象,比如能量的储存和转化,都和热力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通过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还有我们身体的新陈代谢,来解释这些抽象的概念。这让我觉得,物理化学其实并不是那么高高在上,而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插图,它们清晰地展示了分子的结构和运动,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文字描述。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建立起对物理化学的基本认识,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我遇到的难题。

评分

这本书,我拿它的时候,心里是忐忑又期待的。物理化学,听名字就觉得分量十足,感觉能把我脑袋里的那些模糊概念都给梳理得清清楚楚。翻开第一页,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纸张的触感、油墨的香味,都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认真对待的书。我本来对化学这门学科就有些畏惧,总觉得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公式和反应,让人望而生畏。但物理化学,这个名字又带着一丝科学的严谨和探索的乐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化学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原理。例如,我一直对物质的状态变化感到好奇,为什么水会结冰,又会蒸发?这本书会不会解释这些背后的能量变化和分子运动的规律呢?还有,关于化学反应的速率,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它?是温度,还是浓度,又或者是催化剂?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并且通过书中详细的图示和案例,将这些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我还会仔细研究书中的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公式,争取做到理解透彻,而不是死记硬背。毕竟,学习的乐趣在于探索和理解,而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砌。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场思维的洗礼,让我对物理化学这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激发我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它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整个化学世界的奥秘。我以前对物理化学的概念,一直都很模糊,总觉得它是一门连接物理和化学的学科,但具体怎么连接,又说不上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是如何在化学领域得到应用的。例如,我一直对光谱学很感兴趣,想知道我们是如何通过光的吸收和发射来研究物质的性质的。这本书会不会详细讲解其中的物理原理,以及它在化学分析中的具体应用呢?我还希望能够理解量子化学的魅力,究竟是什么让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轨道”上运动,又是什么决定了分子的形状和性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最基本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理论,让我能够一步一步地理解和掌握。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表,来支撑那些理论的讲解,让我能够看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魅力。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建立起对物理化学的全面认识,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理解体系。

评分

最近终于下定决心,要好好跟这本《物理化学》“较量一番”。之前对化学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高中课本的阶段,感觉就是各种元素周期表和方程式的堆砌。我对物理化学这个名字,总觉得它里面包含了太多我难以理解的东西,比如那些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量子力学、统计力学之类的。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立刻投入进去,而是先翻阅了一下目录,大概了解了一下内容。发现它涵盖的领域确实很广,从基本概念到高级理论,应有尽有。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之间的联系。我尤其对书中的“化学动力学”章节很感兴趣,想知道是什么决定了化学反应的速度,以及如何控制这些速度。我一直觉得,如果能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在很多领域发挥作用,比如在新材料的开发,或者医药的研究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方式,来讲解这些内容,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不再对物理化学感到畏惧,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加积极和探索的心态去面对它,甚至从中找到一些新的研究方向。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琢磨着一本厚重的书,名字叫做《物理化学》。说实话,以前我对这个领域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只知道它是大学里的一门必修课,而且很多人都觉得它很难。我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最近在研究一些跟材料科学相关的东西,发现很多关键的性能都跟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化学反应有密切的关系。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理论基础。我特别关注书中的“相平衡”和“表面化学”这两个部分,因为我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不同物质在界面上的相互作用,比如涂层、催化剂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这些方面的理论,并且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学到如何用物理学的视角去分析化学问题,比如如何理解物质的能量状态,以及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我解决实际问题灵感的宝典。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对物理化学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