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毒力:原理、模型与整体研究方法

细菌毒力:原理、模型与整体研究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P.桑索内蒂 著,刘玉庆 等 译
图书标签:
  • 细菌毒力
  • 毒力因子
  • 细菌致病机制
  • 感染模型
  • 整体研究
  • 系统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医学微生物学
  • 病原生物学
  • 宿主-病原互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629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984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7-01
页数:23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细菌毒力:原理、模型与整体研究方法》由全球细菌的致病机理研究领域最优秀的专家编写。介绍了病原体的遗传特征和一线防御细胞抗菌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描述身体主要防御屏障破裂、定植?踩肭趾脱仔运鹕说姆独?,并进行了开放性讨论:即共生菌群的耐受机制、致耐受性信号的破裂如何参与疾病,以及病原体种属特异性的分子基础。
  《细菌毒力:原理、模型与整体研究方法》内容前沿,适用于医学、微生物学、抗生素研发、畜牧兽医等领域相关研究人员。

目录

基本原理1

1病原菌是怎样形成的?3

1.1引言3

1.2灵活基因库的组成4

1.3基因组动力学机制5

1.4以大肠杆菌为模型展示细菌的基因组优化5

1.5感染过程中基因组的可塑性7

1.6结论7

2中性粒细胞的抗菌机制13

2.1引言13

2.2募集到感染部位14

2.3吞噬作用16

2.4分泌囊泡的胞吐作用和去颗粒作用17

2.5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19

2.6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19

2.7结论21

3幽门螺杆菌感染――炎症到癌症的路径23

3.1引言23

3.2幽门螺杆菌诱导胃癌发生的途径23 模型33

4A群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中宿主-病原体的关系35

4.1引言35

4.2阳离子抗菌肽对A群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感染的抗菌机制和细菌的抗药机制36

4.3白细胞和皮肤A群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37

4.4结论45

5败血性胞外病原菌侵染脑膜的机制:以脑膜炎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为例54

5.1引言54

5.2细菌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脉管系统迁移55

5.3新生儿脑膜炎60

5.4脑膜炎64

6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两个重要病原菌:肺炎链球菌和军团菌79

6.1背景79

6.2肺炎链球菌:一个毁灭性的病原体,同时也是一个常见的上呼吸道定植菌81

6.3嗜肺军团菌――环境存在菌,同时也造成严重散发性和流行性肺炎89

6.4结论96

7沙门菌鼠交互作用:一个研究细菌感染的通用模型104

7.1引言104

7.2致病基因的鉴定106

7.3在体内分析基因功能108

7.4深入分析在宿主组织内细胞间的相互作用113

7.5展望115

8衣原体:从分子水平洞察治疗的新发现123

8.1引言123

8.2衣原体:一种研究胞内宿主病原体间相互关系的模型124

8.3一种调查感染期间宿主细胞因子作用的整体方法129

8.4我们期望从整体化的RNA干扰(RNAi)方法得到什么信息?133

8.5展望134细菌毒力的整体研究方法145

9肠道菌群及其对内稳态的贡献147

9.1引言147

9.2胃肠道菌群的特征147

9.3肠道菌群和宿主的共生关系152

9.4结论156

10肠道屏障的解剖学和肠道内稳态建立161

10.1引言161

10.2肠道屏障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免疫学特性161

10.3通过对菌群感知、发信号和响应建立共生关系和肠道内稳态173

10.4结论179

11通过动态影像技术在细胞、组织和器官水平探索感染过程187

11.1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成像简介187

11.2感染的影像学189

11.3临床意义197

11.4未来的技术发展198

12细菌感染的物种特异性问题,如何通过试验来研究?206

12.1引言206

12.2分子方面的物种特异性207

12.3用离体的人体组织使细菌侵染模型化207

12.4体内建模和相关的动物模型的探索208

12.5在体内建模关注的焦点是病原体,而不是宿主209

12.6体内建模:使用异体移植制造“人化”动物模型210

12.7人传染病免种属特异性和“人化”动物模型的遗传操作211

12.8李斯特菌作为肠道和母胎感染模型212

12.9化脓性链球菌感染:从定植宿主上皮屏障到全身性感染218

12.10脑膜炎奈瑟菌和脑脊髓膜炎221

12.11结语223

缩略语对照表230

生物膜调控机制:从分子结构到生态系统的多尺度解析 本书聚焦于一个在微生物学、材料科学以及环境工程领域至关重要的前沿课题——生物膜(Biofilm)的形成、结构、功能及其复杂调控网络。 生物膜,是微生物群落在固体表面或彼此之间形成的、被自身分泌的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包裹的复杂群落结构。它们不仅是细菌生存、抵抗抗生素和环境胁迫的主要策略,也是影响工业流程效率、生物污染控制以及人类健康(如慢性感染和医疗器械相关感染)的关键因素。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系统性地剖析生物膜的生成规律与调控机制,超越传统的单物种研究范畴,纳入多物种互作和跨尺度的系统性分析框架。 全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共计二十章,内容涵盖了从纳米尺度的分子识别到宏观尺度的生态系统动态变化。 --- 第一部分:生物膜的基础构建块——EPS与分子界面 本部分详细探讨了生物膜结构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胞外聚合物基质(EPS)的化学多样性、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物理化学特性。 第一章:EPS的分子构成与物理化学特性。 深入分析了多糖(如PNAG/PIA、粘性多糖)、蛋白质(如淀粉样蛋白、粘附素)和核酸(eDNA)在EPS中的比例、结构异质性及其对生物膜水合作用、粘弹性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环境因子如何影响EPS的产量和交联程度。 第二章:微生物-表面相互作用的物理驱动力。 阐述了DLVO理论在初期附着阶段的应用,以及更精细的XDLVO理论如何解释非特异性附着。重点讨论了范德华力、静电力和疏水性在不同材料表面(如聚合物、金属、陶瓷)上的相对贡献,并引入了表面能和润湿性在引导附着偏好中的作用。 第三章:早期附着与不可逆结合的信号转导。 聚焦于细菌如何感知表面环境并启动粘附程序。讨论了第二信使(如c-di-GMP)在从游离态到附着态转换中的核心调控地位。解析了特异性粘附因子(如菌毛、菌丝、表面展示蛋白)的表达调控网络及其与环境信号的耦合。 --- 第二部分:群体感应与生物膜的动态成熟 本部分着重于微生物如何通过化学信号实现群体间的协同,并利用这些信号驱动生物膜的成熟、空间组织和结构复杂化。 第四章: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在生物膜启动中的作用。 系统梳理了Gram阴性菌(如AHL系统)和Gram阳性菌(如肽类系统)的QS分子机制。分析了QS信号分子如何在生物膜内部形成浓度梯度,并精确调控特定基因簇的激活,从而促进EPS分泌和生物膜的结构稳定。 第五章:生物膜的微环境梯度与异质性。 探讨了在厚生物膜中氧气、营养物质和pH值的空间分布如何形成剧烈的环境梯度。这种梯度如何导致群落内部出现代谢和表型上的显著差异(如核心的休眠细胞层与外围的快速生长层),以及这种异质性对群体抵抗力的贡献。 第六章:生物膜的非均匀空间组织与功能分化。 结合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分析了生物膜如何形成复杂的柱状结构、通道网络和“蘑菇状”形态。讨论了流体动力学如何塑造这些形态,以及通道系统在营养物质输运和废物排放中的关键作用。 --- 第三部分:生态互动与多物种生物膜的复杂性 本书将研究视野扩展到混合微生物群落,探究不同物种间的竞争、共生与调控的交叉作用。 第七章:竞争与共生:多物种生物膜中的营养素争夺。 分析了不同微生物物种在有限资源下的竞争策略,特别是初级定植者如何通过快速消耗关键营养物质(如碳源、铁离子)来抑制后续定植。同时,探讨了互利共生关系,如代谢产物互补,如何促进生物膜的整体稳定性和功能多样性。 第八章:跨界交流与跨界信号调控。 深入研究了不同物种间信号分子的交叉激活(Cross-talk)。例如,一种细菌的QS信号如何被另一种细菌的受体识别,从而影响后者EPS的产生或运动能力。强调了eDNA在跨物种粘附和基因水平转移中的桥梁作用。 第九章:生物膜中的噬菌体与细菌的动态博弈。 探讨了噬菌体在生物膜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角色。分析了生物膜结构如何保护部分细菌免受噬菌体攻击,以及细菌如何通过群体免疫机制(如CRISPR-Cas系统)应对噬菌体压力。讨论了噬菌体裂解对生物膜结构松动和释放新一代微生物的影响。 --- 第四部分:抵抗机制与药物失活 本部分专注于生物膜对外部胁迫(特别是抗生素和消毒剂)的显著抵抗性,解析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 第十章:生物膜抵抗性的多因素模型。 建立一个整合性的抵抗力模型,涵盖三个主要层面:1) 屏障效应(EPS对药物渗透的物理阻挡);2) 生理适应性(生长速率下降与休眠状态的保护);3) 基因逃逸(耐药基因的富集与水平转移)。 第十一章:EPS基质对药物动力学的调控。 使用分子扩散模型,量化EPS组分(如多糖链的电荷密度)如何捕获、吸附或降解特定抗生素分子,从而降低药物有效浓度到达活细胞的速率。 第十二章:生物膜内生物膜特异性基因表达与耐药机制。 分析在生物膜微环境中诱导表达的耐药基因(如外排泵系统)与在游离态中表达的差异。重点讨论了生物膜核心区域的低代谢活性状态(Persister cells)如何通过表观遗传或转录抑制机制实现“准永生”。 --- 第五部分:控制与干预的系统生物学方法 本部分探讨了利用现代生物学工具和系统工程学原理来设计靶向生物膜的干预策略。 第十三章:基于c-di-GMP信号通路的抑制策略。 详细介绍如何通过设计模拟物或酶抑制剂,精确调控细菌的DGCs(二磷酸鸟苷酸环化酶)和PDEs(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以阻止EPS的过度分泌或诱导生物膜的解离。 第十四章:酶解EPS与生物膜剥离技术。 综述了针对特定EPS组分的酶(如DNase I、多糖酶)在破坏生物膜结构完整性方面的应用。讨论了光动力学疗法(PDT)如何穿透生物膜结构,激活细胞毒性物质,并评估其对不同生物膜厚度的有效性。 第十五章:生物膜的预防性涂层与表面工程。 介绍如何通过材料科学手段,设计具有抗粘附或动态释放抗生物膜分子的表面。研究了等离子体处理、表面微结构(如微柱阵列)以及表面接枝亲水性聚合物对初始附着速率的影响。 --- 第六部分:生物膜与环境及工程系统的耦合 最后一部分将生物膜研究置于实际应用场景,探讨其在环境修复、生物能源和生物腐蚀中的宏观影响。 第十六章:生物修复中的生物膜:效率与稳定性。 分析了在生物滤池和活性污泥系统中,优势生物膜群落如何协同降解污染物。讨论了环境压力(如重金属、剧烈pH波动)对修复性生物膜群落结构和代谢路径的长期影响。 第十七章:生物腐蚀(MIC)的系统建模。 建立硫还原菌(SRB)和产酸菌(APB)在金属表面形成腐蚀性生物膜的耦合模型。探讨了生物膜下腐蚀过程的电化学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生物屏障或电子转移抑制剂进行干预。 第十八章:生物能源系统中的生物膜:从厌氧消化到微生物燃料电池。 论述了在生物反应器中,高效的生物膜群落(如在电极上形成的多物种聚合物)如何优化电子传递和底物利用效率。分析了生物膜累积对反应器水力性能(如压降)的负面影响及控制策略。 第十九章:生物膜在水处理系统中的双重作用。 评估生物膜在膜生物反应器(MBR)中的作用,一方面作为高效污染物去除的场所,另一方面是造成膜污染(Fouling)的主要原因。引入了污染指数和膜清洗策略的优化。 第二十章:生物膜研究的前沿技术与未来展望。 总结了活体成像技术(如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解析生物膜动态特性中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整合多组学数据(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构建预测性生物膜生态模型进行展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一些复杂的生物结构示意图,给人一种既专业又神秘的感觉,仿佛立刻就能沉浸在微生物世界的深邃之中。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清晰易读,图表制作得精良,虽然主题是关于细菌毒力的复杂机制,但作者在呈现这些信息时,显然花了不少心思去平衡学术的严谨性和读者的可读性。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过渡时的设计,总能巧妙地将前一个复杂概念自然地引向下一个更深入的讨论,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该领域有基础了解但想进行系统性学习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帮助。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学术导览,引导我们一步步揭开细菌如何利用其“武器库”来对抗宿主防御系统的面纱,每一个图示和案例都像是为我们搭建的一个思考的支架,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被启发,激发出更多探索欲。

评分

我对这本书中关于实验设计和数据解读部分的讨论给予高度赞扬。作者似乎非常清楚一线研究者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陷阱和困惑,因此,书中穿插了大量对经典和前沿研究案例的深入剖析。这些案例分析不仅仅是成果展示,更是一次次关于如何设计对照、如何选择合适的毒力评价指标(Virulence Assays)的“实战教学”。例如,在讨论特定毒力基因敲除对致病性的影响时,书中会详细对比不同模型(如体外培养、动物模型)的局限性与适用范围,避免了“一刀切”的结论。这种脚踏实地的讨论,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实用价值。它教会我,一个好的毒力研究,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对实验系统内在偏见的深刻认识和批判性评估能力,这使得本书成为了一本面向实践者的优秀工具书。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令人钦佩的水平,它成功地将细菌毒力的研究从一个相对分散的子学科,整合进了一个更具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范式中。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特别是它在最后几章对“整体研究方法论”的探讨,这部分内容似乎在暗示我们,未来的毒力研究必须是多尺度、多组学的集成。它对我们提出了一个挑战:如何将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宿主免疫反应数据有效地整合起来,以构建一个真正能够解释疾病发生和进展的综合模型。这本书无疑为有志于深入该领域的研究人员和高年级学生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思想前沿的基石,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张通往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路线图,激励着我们不断追问更深层次的生物学问题。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犹如置身于一场精心策划的科学马拉松。开篇就展现出一种宏大的叙事结构,它没有急于深陷于晦涩的分子生物学细节,而是先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切入,探讨了毒力因子如何在不同的宿主-病原体互动环境中演化和发挥作用。这种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极大地帮助我理清了思路,不再将毒力视为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受多重压力调控的进化框架下进行考量。尤其是它对不同毒力调节网络(如Quorum Sensing系统)的分析,那种层层剥茧、条分缕析的论述方式,让我对细菌“群体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每读完一个核心理论部分,我都会停下来,回头翻阅前文,试图将这些看似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种主动思考的过程,远比被动接收信息来得更有收获,充分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数学和计算模型的引入,这一点在同类著作中是相当少见的。它并非简单地堆砌公式,而是将复杂的毒力动态过程,通过简洁而有力的模型进行量化描述,比如对感染进程中的细菌种群增长与免疫清除率的平衡分析。这对于偏向实验科学背景的读者来说,或许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去理解背后的假设和简化。然而,正是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这本书的立意得到了升华——它不再仅仅描述“是什么”,更进一步探讨“为什么”以及“如何预测”。我体会到,要真正掌握毒力机制的全局观,就必须学会用更抽象、更具预测性的工具来审视这些生物现象。这种将生物学现象转化为可检验假设的能力,是本书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它拓宽了我研究问题的视角,促使我思考如何用更严谨的科学语言去构建研究框架。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