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随着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加剧,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重视生态环境的研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限的资源承载力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协调积极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寻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科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自然地理
第一节 地理位置
一、位置
二、行政区划
第二节 地貌地形
一、地貌地形概述
二、地貌分区
第三节 地质
一、地层
二、断裂构造
第四节 气候
一、气候特征
二、气温
三、降水
四、日照
五、风
六、蒸发量
第五节 水文
一、河流与水利工程
二、水资源分区
三、地表水资源量
四、地下水资源量
五、水资源总量
第六节 土壤
一、土壤分类
二、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第二章 社会经济
第一节 社区
一、机构
二、人口
第二节 经济
一、土地利用
二、国民经济
三、交通、通讯
四、贸易、旅游
五、文教、卫生
六、工矿企业
第三章 植物资源
第一节 植物区系
一、植物区系历史
二、植物区系的特征
第二节 植被
一、主要植被类型
二、植被的生态学特征
三、植被分布规律
四、影响植被分布的自然因素
第三节 植物种类
一、野生植物
二、栽培植物
第四章 动物资源
第一节 脊椎动物区系特征
一、水生动物
二、陆生动物
第二节 动物群及其生态特征
一、高山裸岩动物群
二、荒漠、半荒漠动物群
三、草原动物群
四、湿地动物群
五、森林(灌丛)动物群
六、农田区动物群
第三节 动物数量
一、兽类种群数量
二、鸟类种群数量
第四节 动物资源及评价
一、保护动物
二、特有动物
三、经济动物
四、动物资源评价与保护
第五章 森林资源
第一节 森林的历史演变
一、地史时期的森林
二、历史时期的森林
三、近50年来的森林
四、人工林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 森林类型及分布规律
一、青海云杉林
二、祁连圆柏林
三、山杨林
四、白桦林
五、红桦林
六、糙皮桦林
七、青杨林
八、沙棘灌木林
九、柠条灌木林
十、柽柳灌木林
十一、杜鹃灌木林
十二、山生柳灌木林
十三、金露梅灌木林
第三节 森林资源及评价
一、森林资源
二、森林资源评价
第四节 城市森林
一、城市森林的概念
二、城市森林划分原则、性质和类型
三、城市森林的范围与性质
四、城市森林类型与特点
五、城市森林建设的基本原则
六、西宁市森林现状分析
七、城市森林经营对策
八、城市森林功能
第六章 草地资源
第一节 草地分布规律及类型
一、草地分布规律
二、草地类型与特征
第二节 草地资源评价
一、草地资源数量
二、草地资源等级
第三节 草地资源特点
一、草地类型多样,以高寒草甸为主体
二、牧草低矮,缺少割草地
三、以莎草草地占优势,草地耐牧性较强
四、牧草营养丰富,但缺少豆科牧草
五、天然草地生态系统脆弱
第七章 流域生态环境及评价
第一节 主要生态问题
一、水土流失严重
二、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三、自然灾害频繁
四、土地退化加剧
五、水污染严重
六、野生动植物数量减少
七、病虫鼠害猖獗
第二节 成因分析与发展趋势
一、自然因素
二、人为因素
三、发展趋势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要素
二、环境影响评价
三、环境保护对策
四、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第八章 流域生态产业及评价
第一节 生态旅游业
一、自然景观
二、人文景观
三、旅游资源评价
第二节 特色种植业
一、中藏药材种植
二、花卉种植
三、特色农产品
四、林木种苗
五、经济林
六、特色种植业评价
第三节 特种养殖业
一、鹿场
二、牛羊育肥
三、西宁野生动物园
四、杰森特种动物养殖
……
第九章 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理论和实践
第十章 生态建设与保护构想
第十一章 植被恢复与重建
第十二章 生态建设与保护配套工程
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
第十四章 湟水流域生态建设管理体系
第十五章 湟水流域生态建设保障体系
附件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一、建设范围
生态移民的范围包括在湟水流域所属的民和、乐都、互助、湟中、湟源、大通、海晏等县就地无法脱贫的生态移民,涉及农户4673户,20358人。
二、发展战略生态移民是青海省通过异地扶贫开展的措施进行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涉及农林牧、水电路、文教卫等诸多方面,是一项难度大、工程建设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湟水河流域的迁出区,多数为干旱山区,靠天吃饭,经营粗放,耕作技术落后。在异地扶贫中,应注重科技投入,进行农牧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应科学规划农林牧、水电路、文教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理布局移民安置社区,以利于实现异地扶贫的规模效益。正确处理移民和迁入区的关系,在安置搬迁移民的同时,妥善处理迁入区周边群众的利益关系。在迁出区广泛宣传移民政策,宣传项目迁入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组织移民代表考察项目迁入区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前景,使广大群众对迁入区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按照个人申请,群众评议,村委推荐,乡政府审核,县领导审批的程序,确定移民搬迁的村、户、人。在迁入区与农林牧、水电路、文教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结合,改善生存环境,创造生产条件,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根本措施。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改善湟水流域生态环境和贫困群众生存条件为重点,在移民安置方式上,从实施大规模的异地搬迁转移到就近就地小型调庄上,充分利用各县本地的资源,把生存条件极差,就地无法脱贫的贫困群众从山上往山下搬迁,从环境恶劣的地方往自然条件好的地方搬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增加群众收人,从整体上推进青海省扶贫开发工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
……
前言/序言
随着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加剧,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重视生态环境的研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限的资源承载力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协调积极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寻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科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湟水西起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东至甘肃省永靖县,穿越青海9个县(市),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一级支流。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湟水两岸繁衍生息,湟水孕育了中外闻名的马家窑、孙家窑、卡约和祁家古代文化,创造了灿烂的河湟文明,在这里有日月山、塔尔寺、柳湾彩陶遗址等众多名胜古迹。
湟水流经的河湟谷地自古以来就是青海省经济、文化、政治最为发达,人口最为集中,产业最为繁荣,社会最为进步的地区。省会城市西宁市像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镶嵌在湟水岸边,是青海政诒、经济、文化和产业的中心,也是青海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源流最为集中和活跃的地区。湟水流域集中了全省近60%的人口和工农业产业,可以说,湟水流域的生态安全事关全省的生态安全,湟水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决定着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没有湟水也就没有今天欣欣向荣的青海。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历来重视这一区域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新能源建设、人工增雨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使湟水流域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转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由于历史、气候和人为等综合原因,湟水流域各级政府和农牧民投入能力有限,生态治理规模小、见效慢,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恶化速度,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湟水流域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湟水流域森林资源少,分布不均,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土严重流失、水质遭受污染、自然灾害频繁等生态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严重地制约了青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影响到青海东部地区的生态安全。湟水流域生态建设整体规划,综合治理已迫在眉睫。
区域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管理研究 作者: 某著名生态学与区域规划专家团队 出版社: 权威学术出版社 字数: 约1500字 ---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快速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特定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承载力分析以及可持续管理策略。全书紧密围绕“人地关系”的动态平衡,以跨学科的视角,整合了生态学、地理信息科学(GIS)、经济学与社会学等多重理论框架,构建了一套系统、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区域规划师以及生态保护实践者提供一套详实、可操作的技术指南和理论支撑,以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方法论革新 第一章: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现代化阐释与区域应用 本章首先梳理了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 ES)理论的发展脉络,从经典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框架出发,深入分析了其在当前气候变化和极端环境事件频发背景下的局限性与拓展方向。重点引入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和“生态基础设施”等前沿概念,强调服务功能在维护区域韧性中的核心作用。 随后,本书详细阐述了构建区域ES评估框架的必要性。这不仅仅是对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四大类服务的简单罗列,而是强调服务间的相互依赖性、权衡取舍(Trade-offs)以及协同增效(Synergies)的复杂网络结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多尺度嵌套”的评估模型,用于捕捉从微观生态过程到宏观区域规划尺度的信息传递机制。 第二章:定量评估的新范式:融合遥感、模型与价值核算 定量化是本书方法论的核心创新点。本章系统介绍了集成遥感技术、过程模型和经济价值核算的综合评估方法。 在遥感与GIS应用方面,本书详细展示了如何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时间序列分析技术,精确监测关键生态斑块(如湿地、林地、农田)的动态变化,并将其转化为服务供给潜力的空间指标。 在模型构建方面,团队采用了改进的InVEST模型(InVEST modeling suite)和SWAT模型(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针对特定区域的水文循环、碳固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进行了参数校准与情景模拟。特别地,本书引入了基于过程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以模拟人为干扰对土壤养分循环和水质净化的影响阈值。 在价值核算方面,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市场价格法,重点介绍了替代成本法、重置成本法以及存在价值(Existence Value)的隐性偏好法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通过对不同服务类别的价值权重进行敏感性分析,旨在为政策决策提供更具说服力的经济依据。 第二部分:区域承载力与功能脆弱性分析 第三章:基于生态阈值的区域环境承载力测算 本章的核心聚焦于“可持续的极限”。研究团队构建了多维度、多约束条件的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估体系。该体系综合考虑了水资源供应、污染物稀释能力、生态空间冗余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多重限制因子。 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方法,模拟不同发展情景下,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之间的反馈机制。通过识别关键的“瓶颈因子”,确定了区域生态环境的临界点(Tipping Points)。任何超越此阈值的开发活动,都将导致服务功能的不可逆转的退化。 第四章:典型生态功能区的脆弱性评估与风险识别 针对区域内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如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本章采用脆弱性指数法(Vulnerability Index)进行深入剖析。脆弱性被分解为暴露度(Exposure)、敏感度(Sensitivity)和适应能力(Adaptive Capacity)三个维度。 研究团队特别关注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复合型风险。例如,如何评估极端降雨事件对山地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的冲击,以及如何量化土地利用不当对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质能力的削弱。基于风险地图的绘制,本章明确指出了当前区域规划中亟需加强保护和修复的“高危区”。 第三部分:协同发展与管理策略制定 第五章: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空间优化策略 本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如何在保持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最大化区域的社会经济效益。 研究侧重于空间结构重组。通过多目标优化模型(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本章提出了“生态红线刚性约束下的适度开发潜力区划”方案。这包括对高价值生态空间的严格保护,对低质量、低效益用地的生态修复与功能置换,以及对适宜发展地区的集约化引导。 此外,本书还深入分析了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性。通过构建公平、透明的成本效益分摊模型,评估了跨区域、跨部门生态补偿政策的激励作用和激励强度,为建立长期有效的区域生态治理体系提供了操作建议。 第六章:跨部门协作与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 区域生态建设的成功依赖于有效的治理结构。本章从社会治理视角,分析了当前区域生态保护中存在的行政壁垒和利益冲突问题。 本书详细介绍了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公众参与渠道的构建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转化为地方民众的内生动力,从而确保保护措施的长期稳定性和依从性。特别强调了将生态资产转化为可持续的社区收入(如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认证)的创新路径,实现“保护即发展”的良性循环。 结论与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在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包括生态系统服务网络的动态反馈机制、人工智能在生态情景预测中的应用,以及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多重价值评估体系。本书为寻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黄金分割点”的研究人员和实践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