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工业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模式与机理

快速工业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模式与机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常春 著
图书标签:
  • 土地利用
  • 工业化
  • 区域发展
  • 城市扩张
  • 建设用地
  • 土地管理
  • 空间经济
  • 地理学
  • 规划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620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246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7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快速工业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模式与机理》将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工业化模式理论、土地利用变化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采用多期遥感影像数据、历次土地更新调查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以及实地调研访谈资料,综合运用遥感解译、GIS空间分析、景观生态学、数学模型、经济学等多学科方法,从规模扩张、空间扩张、景观变迁和内涵更新等方面,全面分析快速工业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基本特征与动态模式,研究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和框架约束,进而构建区域建设用地扩张机理模型,为建设用地调控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进展
1.1 基本概念
1.2 国外研究进展
1.3 国内研究进展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区域
2.3 本书框架
2.4 研究方法
2.5 资料来源

第3章 快速工业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研究的理论基础
3.2 快速工业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背景
3.3 快速工业化区域类型划分

第4章 快速工业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历程与特征
4.1 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变化特征
4.2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特征

第5章 快速工业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阶段与特征
5.1 建设用地扩张阶段划分
5.2 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特征与来源
5.3 建设用地空间扩张特征
5.4 建设用地景观变迁特征
5.5 综合分析与总体特征

第6章 快速工业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模式
6.1 工业化初期建设用地扩张模式
6.2 工业化前期建设用地扩张模式
6.3 工业化中期建设用地扩张模式
6.4 工业化后期建设用地扩张模式
6.5 区域建设用地扩张总体模式
6.6 区域工业用地扩张模式

第7章 快速工业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因素
7.1 建设用地规模扩张驱动因素的系统分析
7.2 建设用地规模扩张驱动因素的动态研究
7.3 建设用地空间扩张的驱动因素
7.4 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空间扩张机制

第8章 快速工业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地理与制度框架
8.1 地理条件的框架影响
8.2 制度及其变迁的框架约束

第9章 快速工业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机理模型
9.1 快速工业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比较分析
9.2 快速工业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机理模型构建

第10章 快速工业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调控与优化
10.1 建设用地扩张存在的突出问题
10.2 建设用地发展的经济与制度障碍分析
10.3 建设用地扩张调控的理论反思与模式重构

第11章 结论与展望
11.1 基本结论
11.2 未来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彩图

精彩书摘

  工业发展是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启动和驱动力量,在工业化大部分阶段工业发展的影响均举足轻重。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理论以及诸多区域发展实践表明,工业往往具有比农业和传统服务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可以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工业发展是大多数区域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工业等第二产业发展可以夯实整个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产业基础,工业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牵动力量,没有工业的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往往成为无根之木,很难持续快速成长。换个角度而言,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样可以促进工业等第二产业发展,农业发展为工业提供上游支持,第三产业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服务配套。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成为必需,第三产业等其他产业加速发展,从而确保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进程的持续稳定推进。
  基于以上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本节主要从工业发展规模和工业内部结构两个方面,选取工业企业单位数、(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单位数、(非)独立核算工业产值、轻工业产值和重工业产值共7个指标作为二级驱动因子,研究工业发展对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影响及其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88~1996年一级驱动因子工业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张的关联度高达0.9027,位居首位,但1997~2004年关联度降至0.8867,排序后移至第3位,反映出工业发展的驱动作用有所减缓。二级驱动因子中,工业企业单位数特别是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对建设用地的驱动作用十分突出,1988~1996年分别位居第3位和第1位,主要是由于20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制度变迁极大释放了积蓄已久的经济发展势能,加之南海地处沿海的区位优势和地方政府宽松的经济发展政策,全区逐步形成市、镇、村、联合体和个体5个层次工业一齐上的发展格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以雨后春笋般的中小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为主,工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点多面广,用地粗放。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和产业结构升级,建设用地规模扩张与工业企业数量特别是非独立核算企业数量的关联程度逐步弱化,1997~2004年关联度排序分别后移至第10位和第16位。与此同时,非独立核算工业产值关联度由第2位降至第13位。由于工业结构发展的惯性,尽管全区独立核算工业的规模和比重逐步上升,其对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贡献度仍不突出。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通过设定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提出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霍夫曼比例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越高(表7.6)。改革开放以来较长时期内,南海工业特别是乡镇工业以纺织、服装、玩具、小五金、皮革制品、建筑陶瓷、塑料制品等轻工业为主,霍夫曼系数为3.0以上,重工业比重长期低于25%。1988~1996年全区霍夫曼系数在3.0~5.0波动中下降,重工业比重亦处于波动之中,上升趋势不明显,重工业产值与建设用地扩张的关联度为0.8250,位居第30位。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为您撰写的一份图书简介,主题为《跨文化交流中的符号与意义构建》,内容详尽,旨在探讨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视角下,不同文化背景个体之间信息传递与理解的复杂过程。 --- 图书简介:《跨文化交流中的符号与意义构建》 核心议题: 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类交流的本质——符号系统的运作及其在文化碰撞中的动态演化。我们不再将交流视为简单的信息编码与解码,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与心理场域中,探讨符号如何被赋予、解读、误读,并最终构建出共享或冲突的意义世界。 第一部分:符号学的基石与文化的滤镜 本书开篇将聚焦于基础理论的建构。我们首先回顾索绪尔的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关系,并将其拓展至佩尔斯的符号三角模型,强调符号的“任意性”在跨文化情境中的挑战性。 1. 符号的“不透明性”: 传统语言学倾向于假设符号的透明性,但在跨文化交流中,符号往往具有高度的“不透明性”。例如,一个在东方文化中象征“忠诚”的特定颜色(如红色或黄色),在西方文化中可能仅仅是视觉刺激,缺乏深层的情感关联。本书将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揭示这种不透明性如何成为交流障碍的根源。 2. 文化范畴的预设结构: 我们引入认知人类学的视角,探讨文化如何塑造了个体的“心智图谱”(Mental Maps)。这些图谱决定了人们如何分类世界、组织经验。例如,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线性感知(线性时间观)与循环感知(循环时间观)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商务谈判中对“准时”和“长期规划”的理解。本书详细阐述了埃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的高语境(High-Context)与低语境(Low-Context)文化维度如何具体体现在书面和口头交流的结构中。 3. 非言语符号的权力: 交流的意义往往深藏于非言语线索之中。本书投入大量篇幅分析姿势(Kinesics)、空间使用(Proxemics)、触碰(Haptics)以及发声特征(Paralanguage)的文化变异。我们探讨了在跨国团队会议中,眼神接触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如何被误判为“自信”或“不服从”,以及这种误判如何影响群体决策和权力分配。 第二部分:意义的动态构建与协商 交流并非静止的接收过程,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意义协商过程。本部分着重探讨交流双方如何通过互动来修正、确认或颠覆初始的意义预期。 1. 语用学的失调: 意义的构建高度依赖于语用环境(Pragmatics)。本书着重分析了“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在跨文化应用中的局限性。例如,“请求”的行为在某些文化中需要大量委婉的前言铺垫(铺垫语),直接的陈述被视为粗鲁。当一方直接表达“请你做X”时,另一方可能会误解为命令,而非请求。我们分析了如何通过“意义回归校验”(Meaning Back-Checking)的策略,实时调整语用策略。 2. 身份的表演与对齐: 跨文化交流中,个体需要不断地表演和管理自己的社会身份(Identity Performance)。交流双方努力使自己的表达方式与对方的文化期待相符(Code-Switching或Code-Mixing)。本书探讨了“面子”(Face)概念在东西方交流中的结构性差异,以及当双方的“面子”维护机制发生冲突时,交流如何迅速滑向对立的局面。 3. 媒介对意义的重塑: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数字媒介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本书特别关注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和视频会议如何改变了符号的物理形态和即时性。例如,表情符号(Emoji)作为一种新兴的全球性符号,其意义在不同代际和文化间依然存在显著的漂移,这要求交流者对其使用持谨慎态度。 第三部分:权力、冲突与意义的伦理 交流的背景永远植根于权力结构和社会历史之中。本部分超越纯粹的符号分析,探讨文化权力关系如何扭曲意义的传递,以及如何在冲突中寻求伦理性的理解。 1. 殖民遗留与话语霸权: 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符号规训。某些交流模式(如特定的商业报告格式、学术引用规范)往往带有历史性的权力烙印。当弱势文化群体试图在强势文化的符号框架内进行表达时,其固有的意义体系常常被边缘化或“翻译失真”。 2. 刻板印象的符号固化: 刻板印象(Stereotypes)是简化且固化的符号系统。本书分析了媒体和教育如何通过重复性的符号投放,将复杂的人群简化为易于理解但失真的图像。在实际交流中,个体往往不与真实的人互动,而是与这些“符号化的人”互动,导致交流的非人性化。 3. 走向“交流的谦逊”(Communicative Humility): 结论部分提出,理解跨文化交流的最终目标并非消除所有差异,而是培养一种“交流的谦逊”。这要求交流者必须认识到自身文化视角的局限性,并愿意将自己置于被审视的位置。本书倡导一种开放的、不断反思的符号实践,以期在差异中建立可持续的、相互尊重的意义连接。 目标读者: 国际关系学者、语言与传播学研究者、跨国企业管理者、外交与文化研究专业学生,以及所有致力于提升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专业人士。 ---

用户评价

评分

《快速工业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模式与机理》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曾经朴素的乡村,如今已经蜕变成了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而建设用地的扩张无疑是这场巨变的缩影。我迫切想知道,在那些快速工业化的区域,建设用地的扩张究竟呈现出怎样的“模式”?它是一种有章可循的演进,还是随机的、无序的增长?是遵循着某种地理规律,还是被经济活动的逻辑所塑造?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描绘出这些模式的特征,并给出一些清晰的图示或案例。而“机理”二字,则是我最期待的部分。我相信,土地的扩张并非偶然,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原因。这本书能否揭示出这些驱动力?是资本的逐利本性,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还是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我期待作者能够抽丝剥茧,为我解析这些复杂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如果书中还能触及到土地扩张与生态环境、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关联,那就更显其深度和广度了,毕竟,经济的繁荣最终是为了人的福祉。

评分

我是一个对城市规划和经济地理学都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最近偶然看到了《快速工业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模式与机理》这本书。我之所以被它吸引,是因为“建设用地扩张”这个话题,在我看来,是衡量一个区域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快速工业化区域”,这本身就包含了动态和变革的意味。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探讨,在工业化浪潮席卷下,哪些区域的建设用地扩张最为迅猛?它们扩张的边界是如何界定的?又是在怎样的地理空间格局下展开的?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鲜活的案例,比如某个曾经的小县城,是如何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园区,从而让原本的农田、林地迅速转化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建设用地。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塑。书中关于“机理”的论述,对我来说更是充满吸引力。我想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在幕后操纵着这一切?是政府的规划和政策倾斜,是企业的投资决策,还是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这些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促成了土地扩张的发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逻辑链条,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的过程,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描述。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土地扩张的量化分析,比如扩张的速度、扩张的类型(是工业用地为主,还是住宅用地配套),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这本《快速工业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模式与机理》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简洁而有力的线条,仿佛预示着书中对宏大叙事的深入剖析。我一直在思考,当一个区域经济腾飞,城市轮廓随之扩张时,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力量在驱动?是简单的市场规律,还是复杂的政策引导?或者两者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工业化加速度”?我期待书中能给出一些震撼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那些曾经的荒芜之地,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蜕变为充满活力的工业心脏。特别是关于“扩张模式”的部分,我很好奇它是否会区分不同类型区域的扩张路径,比如沿海与内陆、资源型与技术型,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下,扩张模式的演变。还有“机理”这一块,这才是本书的核心吧?我希望它能剥开现象看本质,揭示土地扩张背后的动力学,是资本的涌入,是劳动力的迁徙,还是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集聚?如果能辅以扎实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数据,那这本书就太有价值了,能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甚至对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也能提供借鉴意义。我尤其关心书中会不会讨论到土地扩张带来的环境压力和可持续性问题,毕竟,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未来的生态环境为代价,这一点至关重要。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普通读者,《快速工业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模式与机理》这个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很好奇,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是如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而建设用地的扩张无疑是这种结合最直接的体现。特别是“快速工业化区域”,这其中蕴含着强大的动力和变革。我期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这些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模式”——是集中式的产业园区扩张,还是分散型的城镇化蔓延?是沿着河流湖泊,还是伴随交通动脉?书中是否会呈现出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扩张模式的鲜明对比?而“机理”这个词,则预示着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要揭示背后的驱动力量。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分析经济增长、人口流动、技术进步、政策导向以及市场机制等多种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建设用地的扩张。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讨论到土地征收、土地供给、土地利用效率等关键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影响扩张的速度和方向的。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不同区域的扩张过程和背后的逻辑,那将是非常有益的。

评分

读到《快速工业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模式与机理》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曾经的田野变成了拔地而起的高楼,原本寂静的乡村被轰鸣的机器声取代。这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土地的扩张无疑是这场变革中最直观的体现。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些经历快速工业化的区域,土地扩张究竟是遵循着什么样的“模式”?是像卫星一样向外扩散,还是沿着交通干线呈线状延伸?是集中在某个工业园区,还是分散在多个开发区?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些模式背后的规律?更重要的是,“机理”二字,让我看到了深入探究问题的决心。究竟是什么在驱动着建设用地的扩张?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还是政策的外部推动?书中是否会剖析土地所有权、土地市场、城市规划、产业政策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我期待它能像外科医生一样,精准地解剖出土地扩张的“肌肉”与“骨骼”,让我明白每一个决策、每一个经济活动是如何影响着这片土地的面貌。我甚至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扩张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的讨论,比如耕地减少、环境污染、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等,因为这些也是快速工业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现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