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点:
法国新科学认识论奠基人巴什拉经典著作
顾嘉琛译作
关于水的哲学
作者简介
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1884—1962),法国20世纪重要的科学哲学家、文学评论家、诗人,被认为是法国新科学认识论的奠基人。他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法国众多哲学家,而其认识论也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推重。巴什拉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火的精神分析》《梦想的诗学》《烛之火》《水与梦:论物质的想象》《科学精神的形成》等。
 
译者简介
顾嘉琛,1941年生,江苏吴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曾撰写过《系统法语语法》,主要译著有《巴什拉传》(合译)、《重负与神恩》《文学空间》《一个远距离男人》《看·听·读》《文学与感觉》《火的精神分析》(合译)等。
内容简介
在水的表面形象之下,有着一系列更加深刻、越来越强烈的形象。在形式的想象之下,读者会在水的实体中,识别出一种亲近,这种亲近极不同于火或土的“深度”给人造成的亲近。当读者具有了在物质本原中对某种深度的认识时,他最终会理解水也是一类命运,不再仅仅是流逝的形象的无为的命运,即永不会终止的梦的无为命运,而是一种不断地在改变着存在实体的根本的命运。
人们不会在同一条河流中洗两次澡,因为,人在自身的深处具有流水的命运。水确是那种过渡的本原。它是在火与土之间的本质的本体论变化。许给水的存在是一种眩晕的存在。它每分钟都在死去,它的实体中某种东西在流逝。每日的死亡不是火光冲天的火的旺盛的死亡;每日的死亡是水的死亡。水不断地在流淌着,水往下流着,它总在水平的死亡中消亡。水的死亡比土的死亡更令人沉思:水的苦难是无止境的。
目录
引言 想象与物质 1
第一章 清澈的水,春水和流动的水。
自恋的客观条件。
恋情的水。 34
第二章 深邃的水,沉睡的水,死水。
埃德加·坡的遐想中的“沉重的水”。 79
第三章 卡翁情结
奥菲利亚情结 121
第四章 合成的水159
第五章 母性的水与女性的水 194
第六章 纯洁与净化
水之德 225
第七章 淡水至高无上 252
第八章 狂暴的水 264
结论 水的话语 309
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得令人称奇。我发现作者在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时,每一步都建立在前文扎实的基础上,仿佛搭建起一座错综复杂的桥梁,每块基石都经过了反复的检验。读到需要深入思考的部分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回溯前文的论述脉络,试图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种“需要停下来思考”的阅读体验,恰恰是我最推崇的——它强迫你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参与思考,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智力活动。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而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力和精力的智力攀登,但登顶后的视野,绝对是值得所有付出的。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思想史的爱好者,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特别是它在传统与现代观念融合处理上的独到见解。许多哲学书籍在回顾经典时,往往容易陷入对古人思想的过度美化或生硬套用,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采取了一种更加批判性且具有建设性的态度。他不是简单地复述,而是将那些沉睡已久的理论,置于当代社会的语境下进行重新审视和激活,探讨它们在今天依然具有的生命力和局限性。这种对思想“活态”的关注,让整本书的讨论显得既有深度又不失时效性,读完之后,我对许多既有认知都产生了新的疑问和思考方向。
评分初读几章,我就被作者那种旁征博引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住了。他似乎总能从最日常的现象切入,然后迅速地将你的思绪引向一个宏大而深邃的哲学领域。这种穿梭于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能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总能保持一种高度的兴奋感。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走过一片知识的丛林,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尤其是在探讨一些看似枯燥的理论时,作者总能巧妙地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来加以阐释,使得那些原本高不可攀的学问变得平易近人,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转折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精心打磨的质感。纸张的选择很考究,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不像有些畅销书那样轻飘飘的。尤其是那种略带纹理的触感,在翻阅时更增添了一种仪式感。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的处理,比如字体的大小、行距的疏密,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的尊重,在当今这个电子阅读日益普及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那种朴实中蕴含的匠心,足以体现出版社在产品质量上的坚持。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的多样性。它时而带着一种古典文学的典雅和韵味,用词考究,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但下一秒,它可能又会切换到一种极其现代、甚至略带戏谑的口吻来解构一些固有的观念,语气非常鲜活有力。这种风格的无缝切换,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避免了整本书都沉浸在一种单一的语调中而导致的审美疲劳。这种语言上的“复调性”,让原本严肃的哲学探讨也充满了戏剧张力和可读性,仿佛是不同思想的对话在一个作者的笔下交织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