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唐)释道世 著,周叔迦,苏晋仁 校注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1-03-03
I S B N:9787101024845
开 本:32开
内容简介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法苑珠林校注(套装共6册)》成于唐总章元年(六六八),初着录于道宣大唐内典录卷五,至宋入藏。宋、元、明、清诸藏皆为百卷,唯嘉舆藏改为百二十卷。四库着录及四部丛刊影印皆据嘉舆藏本。以舆古本卷数不合,卷次错乱,简叶相连,章段崩离,检索为难。至清道光年间,常熟燕园蒋氏刻本回复为百卷。常熟蒋氏名因培,号燕园主人。原任山东齐河县知县,道光辛巳(一八二一),以事遣戊,其妾董姝发意刻此。刊正讹误,复百卷之旧。事详重刊法苑珠林序及重刊后记。今校注即以此刻本为底本。
第二篇: 我最近沉迷于对古代哲学思想的探索,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系统性、权威性资料的渴求。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个精密构建的知识体系的呈现。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一些概念,那种逻辑的严谨性和思想的深度,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我发现作者在校注上的功力非凡,许多晦涩难懂的地方,经过细致的考辨和注释,变得豁然开朗。这比单纯阅读白话译本更能体会到原典的韵味和精确性,它提供的是一个“通往原典”的稳定桥梁,而不是简单的“代客”。对于希望建立扎实理论基础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是不可或缺的案头书。
评分第四篇: 这套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古典美学的现代诠释。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人,这套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外壳的质感,内页的留白,甚至连书脊的设计,都透露着一种沉稳和大气。它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方式。我把它放在书房里,只是静静地看着它,就仿佛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它带来的阅读满足感,是那些电子阅读设备永远无法比拟的。手捧着它,感受着油墨的芬芳和纸张的纹理,那种踏实感,是阅读真正经典书籍时才有的独特体验。
评分第三篇: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样一套大部头有些畏惧,怕自己无法坚持读完。然而,一旦真正沉浸进去,那种发现新大陆的兴奋感就难以抑制。这本书的体量虽然巨大,但它巧妙地将庞杂的资料进行了梳理和归类,使得每一次阅读都能聚焦于一个相对完整的主题。我尤其欣赏它在版本对比和讹误订正上的细致工作,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良心。它不是简单地复印古籍,而是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去“修复”和“澄清”历史留下的痕迹。对于任何想从事佛教思想史研究的人而言,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其标价,它代表着一种对文献的敬畏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评分第一篇: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沉甸甸的手感,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看得出是用心制作的。初次翻开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就让人肃然起敬。它不像那种轻飘飘的流行读物,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虽然内容本身是严肃的佛学研究,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却非常人性化,繁体字的阅读障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注释和原文的对照也做得清晰明了,对于想要深入研究佛学典籍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个极佳的入口。我特别喜欢它在字体选择上的考究,既保留了古籍的味道,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这样的实体书,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评分第五篇: 这套书的价值,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或许更多体现在其作为“文化遗产载体”的意义上。我不是佛学专家,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这套书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它如同一个时间胶囊,完整地保存了古代高僧大德的智慧结晶,并且通过现代严谨的校勘学方法得以重生。我发现即便是偶尔翻阅其中几页,也能捕捉到一些关于伦理、因果或者人生哲理的片段,它们以一种古老而凝练的方式表达出来,极具启发性。对于希望了解中华文化深层结构和思维脉络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权威性且易于接近的切入点,值得所有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拥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