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结构生物学感兴趣的各学科、各层次的科研工作者,从事与结构生物学相关领域研究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 本书以现代生物学中非常重要且有趣的大分子及其复合物三维结构为中心,由6位结构生物学领域的**科学家合力写成。
内容简介
《结构生物学:从原子到生命》以生物学功能为主线,以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的三维原子结构为中心,全面深刻地解析了重要生命活动过程的结构基础及由此阐发的分子机理,内容涵盖了从蛋白质、核酸、脂类到生物膜的基本结构信息及知识,从遗传信息DNA到RNA到蛋白质的传递,到基因产物蛋白质的产生与消亡,从各类生物信号转导、细胞运动、物质输运与相互作用,到免疫系统的结构生物学和病毒结构与功能,系统深入,内容丰富翔实,图文并茂,整合了迄今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知识,展现了从生物大分子的原子结构到重要生命活动的内在联系和基本原理。
作者简介
(瑞典) Anders 利尔加斯教授是瑞典著名结构生物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委员。译者苏晓东,北京大学结构生物学家。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近年来出版的非常优秀的结构生物学教科书,由六位结构生物学领域国际知名科学家合作撰写。它以生物学功能为主线,以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的三维原子结构为中心,深刻解析重要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机理,内容涵盖从蛋白质、核酸、脂类到生物膜,从遗传到蛋白质产生与消亡,从信号转导、细胞运动与相互作用和演化到免疫系统和病毒结构与功能,系统深入,内容丰富翔实,图文并茂,整合了迄今全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知识,展现了从生物大分子的原子结构到重要生命活动的内在联系和基本原理。结构生物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自20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研究内容和影响日益扩大,学科内涵日臻清晰,该书及结构生物学领域近年来其他专著和教科书的不断出版,标志着结构生物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成熟的学科,正推动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深入到以生物大分子精确三维结构为基础的新层次。
——王大成,中国科学院上,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该书详细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结构生物学,书中许多内容描述得丰富多彩、深入浅出,例如对于G蛋白结构机理及相关领域介绍的章节在其他专著中是较难看到的。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百科全书式的综述专著。
——丁建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该书图文并茂、全面系统,是结构生物学领域近年出版的优秀专著及教科书之一,它对于结构生物学的入门者及资深科学家都具有很好的学习及参考价值。
——许瑞明,研究员,首批“千人讲划”学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非常高兴看到《结构生物学——从原子到生命》的出版,这对于促进结构生物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非常及时。该书的作者大都是结构生物学领域的具有国际水平的专家,他们能够抽出时间和精力编写这样一本雅俗共赏、通俗易懂的专著式教科书,实属难能可贵。
——施一公,教授,首批“千人计划”学者,清华大学医学院和生命科学学
目录
目录
中译本序
译者序及致谢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1
第二章 蛋白质结构基础 9
第三章 核酸结构基础 48
第四章 脂类及膜结构基础 99
第五章 酶 126
第六章 DNA代谢——复制与重组 159
第七章 转录 175
第八章 蛋白质的合成——翻译 208
第九章 蛋白质的折叠与降解 237
第十章 膜蛋白 267
第十一章 信号转导 292
第十二章 细胞的运动及物质运输 315
第十三章 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 337
第十四章 免疫系统 347
第十五章 病毒的结构与功能 358
第十六章 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大分子的演化 371
附录A 大分子的化学键及能量关系 387
附录B 折叠类型的比较方法 394
附录C 蛋白质构象的预测 406
附录D 蛋白质功能的确认 420
附录E 蛋白质的修饰 427
附录F 与结构生物学相关的诺贝尔奖得主 439
索引 442
前言/序言
古时候,西方国家的通用学术语言是拉丁语,现在主要是英语。长期以来,东亚文明(如中国和日本)的学术界主要使用自己的语言。在当前这个日趋全球化的世界,大家使用一种共同语言进行交流是很有益的,然而,要让全世界的人们使用一种通用语言变为现实还需要长时间的不断努力。因此,我们(《结构生物学——从原子到生命》的作者们)非常欣喜地看到这本教科书幸运地被同时翻译为汉语及日语。结构生物学这门学科致力于研究生命系统中的大分子及其复合物的三维原子结构细节,已经给生物学的每一个被它提供了结构信息的分支带来了巨大革命,给相应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原子水平的分子机理和更加深入可靠的认识。这场革命始于1953年,DNA双螺旋原子模型是其标志性结构,其深远影响直到今天仍在继续。通观结构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也是众多科学领域精诚合作的成功典范,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计算机科学及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与合作成就了今天的结构生物学,使其不仅停留在学术活动层面,而且已经成为药物研究及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基础。
中国在结构生物学领域的努力可以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对胰岛素的晶体学研究所做的出色工作。如今,很多具有很强活力的结构生物学中心正在很多大学及研究所中以指数速度增长,遍及中华。以中华民族的人口与技能计,我们可以确信地预见中国将很快成为结构生物学领域的领头国家。如果此书能够对此过程尽绵薄之力,我们将不胜荣幸。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包含《结构生物学:从原子到生命》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物质的几何:晶体学与材料科学的交汇》 作者: [此处可虚构作者姓名]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出版社名称] 字数: 约 1500 字 ISBN: [此处可虚构ISBN] --- 导言:看见看不见的秩序 自人类文明之初,我们便试图理解构成世界的基石。从古希腊哲学家对“原子”的朴素想象,到近代化学家对元素周期表的构建,再到如今纳米技术对物质在原子尺度上操控,对物质微观结构的探索从未停歇。然而,要真正理解一种材料的宏观性质——它的硬度、导电性、光学响应,乃至催化能力——我们必须深入其内部的排列方式。 《物质的几何:晶体学与材料科学的交汇》是一部旨在桥接基础晶体学理论与前沿材料科学应用的专著。本书摒弃了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过度关注,转而将视角聚焦于无机和有机固体材料的周期性排列、缺陷工程以及由此衍生的功能性。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如何观察”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设计”的蓝图。 第一部分:晶体学的基石——对称与周期性 本书的开篇深入探讨了晶体学的基本原理,这是理解所有周期性固体结构的基础。我们从最抽象的数学概念入手,定义了点阵与晶格,并详细阐述了布拉维点阵的十四种基本类型。随后,章节将重点放在了对晶体对称性的严谨描述上: 1. 空间群理论: 详尽解析了230个空间群的数学结构,解释了旋转轴、反演中心和滑移面如何共同决定一个晶体的整体对称性。对于材料科学家而言,理解对称性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材料的压电效应、铁电性和光学各向异性。 2. 晶胞参数与倒易空间: 阐述了晶胞的选择、米勒指数(Miller Indices)在描述晶面和晶向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本书系统介绍了倒易空间的概念,解释了它在X射线衍射(XRD)和电子衍射中的物理意义,为后续的实验表征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本部分强调,晶体结构并非静止的,而是由温度、压力等外部条件调控的动态系统。通过对晶体热振动(如德拜模型)的讨论,读者将认识到原子并非静止的质点,它们的运动模式如何影响材料的热力学性能。 第二部分:从理想到现实——晶体缺陷的炼金术 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完美的晶体。材料的性能往往不是由其完美的周期性决定的,而是由晶体缺陷所主导。《物质的几何》用大量的篇幅探讨了缺陷的分类、形成机制及其对材料功能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1. 点缺陷的谱系: 详细分析了空位、间隙原子、取代杂质和施密特缺陷(Frenkel Pair)。特别针对陶瓷和半导体材料,我们深入探讨了克罗克-瓦连基(Kröger-Vink)表示法,用以量化缺陷的化学计量平衡,这是精确控制半导体掺杂浓度的关键。 2. 线缺陷与塑性变形: 讨论了位错(Dislocations)的类型——边缘位错和螺型位错——及其运动机制(攀移、滑移)。通过介绍齐次形核理论和Hall-Petch关系,本书清晰地展示了位错密度如何直接关联到金属的屈服强度和加工硬化行为。 3. 面缺陷与界面能: 重点分析了晶界(Grain Boundaries)的结构,包括小角度晶界的位错墙模型以及大角度晶界的无序堆垛。这些界面是扩散、腐蚀和电荷传输的敏感区域,其几何结构对材料的长期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部分的核心论点是:缺陷不是失败的象征,而是材料工程师手中可塑性的源泉。通过精确控制这些几何失配,可以“定制”材料的电学、机械和反应性能。 第三部分:结构表征的现代工具箱 理解结构必须依赖于有效的观测手段。《物质的几何》全面回顾了固体结构分析的现代技术,着重于如何将实验数据与理论模型相结合。 1. 衍射技术精讲: 详尽对比了X射线衍射(XRD)、中子衍射和电子衍射(SAED)的原理、优缺点及其在确定晶体结构、相鉴定、残余应力分析中的应用。特别是对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的图像解释,本书提供了如何直接“看见”晶格和界面缺陷的实用指南。 2. 光谱学与局部结构: 探讨了如何利用拉曼光谱和红外吸收光谱来探测晶格振动模式(声子),进而推断晶体对称性的破坏和局部结构畸变。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部分,则教授读者如何获取原子周围的邻近信息,以解决长程无序材料的结构解析问题。 第四部分:功能材料的结构设计 最后一部分将理论和表征技术应用于具体的功能材料体系,展示了晶体几何学在现代工程中的实践价值。 1. 半导体异质结的能带工程: 讨论了晶格失配如何产生应变和位错,以及如何利用应变硅等异质结结构来调控电子的有效质量和迁移率,这是现代集成电路的基石。 2. 多孔材料与骨架结构: 深入研究了金属有机骨架(MOFs)和沸石等具有超高表面积的晶态多孔材料。重点分析了其拓扑结构和孔径分布如何决定了气体吸附、分离和催化反应的选择性。 3. 铁电体与压电陶瓷: 考察了非中心对称晶体在电场和机械应力下的响应。通过对畴结构的分析,解释了驱动器和传感器如何通过调控畴壁运动来实现高性能转换。 结语 《物质的几何:晶体学与材料科学的交汇》旨在培养读者一种“结构思维”——即认识到宏观性能源于微观几何排列的深层逻辑。本书内容严谨,图示丰富,特别适合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材料研发的工程师作为核心参考书。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框架,使读者能够从原子尺度的对称性原则出发,系统地理解并设计下一代高性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