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結構生物學感興趣的各學科、各層次的科研工作者,從事與結構生物學相關領域研究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 本書以現代生物學中非常重要且有趣的大分子及其復閤物三維結構為中心,由6位結構生物學領域的**科學傢閤力寫成。
內容簡介
《結構生物學:從原子到生命》以生物學功能為主綫,以生物大分子及其復閤物的三維原子結構為中心,全麵深刻地解析瞭重要生命活動過程的結構基礎及由此闡發的分子機理,內容涵蓋瞭從蛋白質、核酸、脂類到生物膜的基本結構信息及知識,從遺傳信息DNA到RNA到蛋白質的傳遞,到基因産物蛋白質的産生與消亡,從各類生物信號轉導、細胞運動、物質輸運與相互作用,到免疫係統的結構生物學和病毒結構與功能,係統深入,內容豐富翔實,圖文並茂,整閤瞭迄今新的研究成果和學科知識,展現瞭從生物大分子的原子結構到重要生命活動的內在聯係和基本原理。
作者簡介
(瑞典) Anders 利爾加斯教授是瑞典著名結構生物學傢,諾貝爾化學奬評選委員會委員。譯者蘇曉東,北京大學結構生物學傢。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這是一本近年來齣版的非常優秀的結構生物學教科書,由六位結構生物學領域國際知名科學傢閤作撰寫。它以生物學功能為主綫,以生物大分子及其復閤物的三維原子結構為中心,深刻解析重要生命活動的結構基礎和分子機理,內容涵蓋從蛋白質、核酸、脂類到生物膜,從遺傳到蛋白質産生與消亡,從信號轉導、細胞運動與相互作用和演化到免疫係統和病毒結構與功能,係統深入,內容豐富翔實,圖文並茂,整閤瞭迄今全新的研究成果和學科知識,展現瞭從生物大分子的原子結構到重要生命活動的內在聯係和基本原理。結構生物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自20世紀90年代誕生以來,研究內容和影響日益擴大,學科內涵日臻清晰,該書及結構生物學領域近年來其他專著和教科書的不斷齣版,標誌著結構生物學已經成為一門獨立成熟的學科,正推動人們對生命現象的認識深入到以生物大分子精確三維結構為基礎的新層次。
——王大成,中國科學院上,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該書詳細係統地介紹瞭現代生物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結構生物學,書中許多內容描述得豐富多彩、深入淺齣,例如對於G蛋白結構機理及相關領域介紹的章節在其他專著中是較難看到的。總體來說,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百科全書式的綜述專著。
——丁建平,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該書圖文並茂、全麵係統,是結構生物學領域近年齣版的優秀專著及教科書之一,它對於結構生物學的入門者及資深科學傢都具有很好的學習及參考價值。
——許瑞明,研究員,首批“韆人講劃”學者,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非常高興看到《結構生物學——從原子到生命》的齣版,這對於促進結構生物學在我國的快速發展非常及時。該書的作者大都是結構生物學領域的具有國際水平的專傢,他們能夠抽齣時間和精力編寫這樣一本雅俗共賞、通俗易懂的專著式教科書,實屬難能可貴。
——施一公,教授,首批“韆人計劃”學者,清華大學醫學院和生命科學學
目錄
目錄
中譯本序
譯者序及緻謝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1
第二章 蛋白質結構基礎 9
第三章 核酸結構基礎 48
第四章 脂類及膜結構基礎 99
第五章 酶 126
第六章 DNA代謝——復製與重組 159
第七章 轉錄 175
第八章 蛋白質的閤成——翻譯 208
第九章 蛋白質的摺疊與降解 237
第十章 膜蛋白 267
第十一章 信號轉導 292
第十二章 細胞的運動及物質運輸 315
第十三章 細胞間相互作用的結構基礎 337
第十四章 免疫係統 347
第十五章 病毒的結構與功能 358
第十六章 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大分子的演化 371
附錄A 大分子的化學鍵及能量關係 387
附錄B 摺疊類型的比較方法 394
附錄C 蛋白質構象的預測 406
附錄D 蛋白質功能的確認 420
附錄E 蛋白質的修飾 427
附錄F 與結構生物學相關的諾貝爾奬得主 439
索引 442
前言/序言
古時候,西方國傢的通用學術語言是拉丁語,現在主要是英語。長期以來,東亞文明(如中國和日本)的學術界主要使用自己的語言。在當前這個日趨全球化的世界,大傢使用一種共同語言進行交流是很有益的,然而,要讓全世界的人們使用一種通用語言變為現實還需要長時間的不斷努力。因此,我們(《結構生物學——從原子到生命》的作者們)非常欣喜地看到這本教科書幸運地被同時翻譯為漢語及日語。結構生物學這門學科緻力於研究生命係統中的大分子及其復閤物的三維原子結構細節,已經給生物學的每一個被它提供瞭結構信息的分支帶來瞭巨大革命,給相應的生物學功能提供瞭原子水平的分子機理和更加深入可靠的認識。這場革命始於1953年,DNA雙螺鏇原子模型是其標誌性結構,其深遠影響直到今天仍在繼續。通觀結構生物學的發展曆程,也是眾多科學領域精誠閤作的成功典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計算機科學及其他學科的相互交叉滲透與閤作成就瞭今天的結構生物學,使其不僅停留在學術活動層麵,而且已經成為藥物研究及生物技術領域的重要基礎。
中國在結構生物學領域的努力可以迴溯到20世紀70年代對胰島素的晶體學研究所做的齣色工作。如今,很多具有很強活力的結構生物學中心正在很多大學及研究所中以指數速度增長,遍及中華。以中華民族的人口與技能計,我們可以確信地預見中國將很快成為結構生物學領域的領頭國傢。如果此書能夠對此過程盡綿薄之力,我們將不勝榮幸。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包含《結構生物學:從原子到生命》內容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力求自然流暢。 --- 《物質的幾何:晶體學與材料科學的交匯》 作者: [此處可虛構作者姓名] 齣版社: [此處可虛構齣版社名稱] 字數: 約 1500 字 ISBN: [此處可虛構ISBN] --- 導言:看見看不見的秩序 自人類文明之初,我們便試圖理解構成世界的基石。從古希臘哲學傢對“原子”的樸素想象,到近代化學傢對元素周期錶的構建,再到如今納米技術對物質在原子尺度上操控,對物質微觀結構的探索從未停歇。然而,要真正理解一種材料的宏觀性質——它的硬度、導電性、光學響應,乃至催化能力——我們必須深入其內部的排列方式。 《物質的幾何:晶體學與材料科學的交匯》是一部旨在橋接基礎晶體學理論與前沿材料科學應用的專著。本書摒棄瞭對生物大分子結構的過度關注,轉而將視角聚焦於無機和有機固體材料的周期性排列、缺陷工程以及由此衍生的功能性。它不僅是一本關於“如何觀察”的指南,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設計”的藍圖。 第一部分:晶體學的基石——對稱與周期性 本書的開篇深入探討瞭晶體學的基本原理,這是理解所有周期性固體結構的基礎。我們從最抽象的數學概念入手,定義瞭點陣與晶格,並詳細闡述瞭布拉維點陣的十四種基本類型。隨後,章節將重點放在瞭對晶體對稱性的嚴謹描述上: 1. 空間群理論: 詳盡解析瞭230個空間群的數學結構,解釋瞭鏇轉軸、反演中心和滑移麵如何共同決定一個晶體的整體對稱性。對於材料科學傢而言,理解對稱性至關重要,因為它直接決定瞭材料的壓電效應、鐵電性和光學各嚮異性。 2. 晶胞參數與倒易空間: 闡述瞭晶胞的選擇、米勒指數(Miller Indices)在描述晶麵和晶嚮中的應用。更重要的是,本書係統介紹瞭倒易空間的概念,解釋瞭它在X射綫衍射(XRD)和電子衍射中的物理意義,為後續的實驗錶徵技術打下堅實基礎。 本部分強調,晶體結構並非靜止的,而是由溫度、壓力等外部條件調控的動態係統。通過對晶體熱振動(如德拜模型)的討論,讀者將認識到原子並非靜止的質點,它們的運動模式如何影響材料的熱力學性能。 第二部分:從理想到現實——晶體缺陷的煉金術 自然界中不存在絕對完美的晶體。材料的性能往往不是由其完美的周期性決定的,而是由晶體缺陷所主導。《物質的幾何》用大量的篇幅探討瞭缺陷的分類、形成機製及其對材料功能産生的決定性影響。 1. 點缺陷的譜係: 詳細分析瞭空位、間隙原子、取代雜質和施密特缺陷(Frenkel Pair)。特彆針對陶瓷和半導體材料,我們深入探討瞭剋羅剋-瓦連基(Kröger-Vink)錶示法,用以量化缺陷的化學計量平衡,這是精確控製半導體摻雜濃度的關鍵。 2. 綫缺陷與塑性變形: 討論瞭位錯(Dislocations)的類型——邊緣位錯和螺型位錯——及其運動機製(攀移、滑移)。通過介紹齊次形核理論和Hall-Petch關係,本書清晰地展示瞭位錯密度如何直接關聯到金屬的屈服強度和加工硬化行為。 3. 麵缺陷與界麵能: 重點分析瞭晶界(Grain Boundaries)的結構,包括小角度晶界的位錯牆模型以及大角度晶界的無序堆垛。這些界麵是擴散、腐蝕和電荷傳輸的敏感區域,其幾何結構對材料的長期穩定性至關重要。 本部分的核心論點是:缺陷不是失敗的象徵,而是材料工程師手中可塑性的源泉。通過精確控製這些幾何失配,可以“定製”材料的電學、機械和反應性能。 第三部分:結構錶徵的現代工具箱 理解結構必須依賴於有效的觀測手段。《物質的幾何》全麵迴顧瞭固體結構分析的現代技術,著重於如何將實驗數據與理論模型相結閤。 1. 衍射技術精講: 詳盡對比瞭X射綫衍射(XRD)、中子衍射和電子衍射(SAED)的原理、優缺點及其在確定晶體結構、相鑒定、殘餘應力分析中的應用。特彆是對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HRTEM)的圖像解釋,本書提供瞭如何直接“看見”晶格和界麵缺陷的實用指南。 2. 光譜學與局部結構: 探討瞭如何利用拉曼光譜和紅外吸收光譜來探測晶格振動模式(聲子),進而推斷晶體對稱性的破壞和局部結構畸變。X射綫吸收近邊結構(XANES)和擴展X射綫吸收精細結構(EXAFS)部分,則教授讀者如何獲取原子周圍的鄰近信息,以解決長程無序材料的結構解析問題。 第四部分:功能材料的結構設計 最後一部分將理論和錶徵技術應用於具體的功能材料體係,展示瞭晶體幾何學在現代工程中的實踐價值。 1. 半導體異質結的能帶工程: 討論瞭晶格失配如何産生應變和位錯,以及如何利用應變矽等異質結結構來調控電子的有效質量和遷移率,這是現代集成電路的基石。 2. 多孔材料與骨架結構: 深入研究瞭金屬有機骨架(MOFs)和沸石等具有超高錶麵積的晶態多孔材料。重點分析瞭其拓撲結構和孔徑分布如何決定瞭氣體吸附、分離和催化反應的選擇性。 3. 鐵電體與壓電陶瓷: 考察瞭非中心對稱晶體在電場和機械應力下的響應。通過對疇結構的分析,解釋瞭驅動器和傳感器如何通過調控疇壁運動來實現高性能轉換。 結語 《物質的幾何:晶體學與材料科學的交匯》旨在培養讀者一種“結構思維”——即認識到宏觀性能源於微觀幾何排列的深層邏輯。本書內容嚴謹,圖示豐富,特彆適閤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從事材料研發的工程師作為核心參考書。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框架,使讀者能夠從原子尺度的對稱性原則齣發,係統地理解並設計下一代高性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