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主干教材:材料力学(I)(第2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主干教材:材料力学(I)(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苟文选 编
图书标签:
  • 材料力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力学
  • 工程力学
  • 国家级规划教材
  • 精品课程
  • 本科
  • 第二版
  • 理工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63902
版次:2
商品编码:111981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材料力学(I)(第2版)》是作为材料力学课程模块化教材的基础模块,本书包括绪论、拉伸与压缩、剪切、扭转、弯曲内力、弯曲应力、弯曲变形、应力状态及应变状态分析、强度理论、组合变形时的强度计算、压杆稳定、动载荷、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等内容。各章后均配有适量的思考题及习题,书后附有参考答案。本书配有电子课件,可赠送给任课教师。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力学、机械及土建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上述各类专业函授、电大和网络教育的教材及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主要使用的量和单位
第1章 绪论
1.1 材料力学简史
1.2 材料力学的任务
1.3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1.4 外力、内力及应力的概念
1.5 位移、变形及应变的概念
1.6 构件的分类杆件的基本变形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拉伸与压缩
2.1 概述
2.2 轴力和轴力图
2.3 截面上的应力
2.4 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质
2.5 材料压缩时的力学性质
2.6 拉(压)杆的强度条件
2.7 拉(压)杆的变形胡克定律
2.8 拉(压)超静定问题
2.9 装配应力和温度应力
2.10 拉伸(压缩)时的应变能
2.11 应力集中的概念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剪切
3.1 连接件的强度计算
3.2 纯剪切切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胡克定律
3.3 剪切应变能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扭转
4.1 概述
4.2 外力偶矩扭矩和扭矩图
4.3 圆轴扭转时截面上的应力计算
4.4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计算
4.5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刚度条件圆轴的设计计算
4.6 材料扭转时的力学性质
4.7 网柱形密圈螺旋弹簧的应力和变形
4.8 矩形截面杆自由扭转理论的主要结果
4.9 扭转超静定问题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弯曲内力
5.1 弯曲的概念
5.2 梁的载荷与支座的简化
5.3 平面弯曲的内力方程及内力图
5.4 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
5.5 用叠加法作弯矩图
5.6 平面刚架与曲杆的内力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弯曲应力
6.1 纯弯曲时梁的正应力
6.2 正应力公式的推广强度条件
6.3 矩形截面梁的弯曲切应力
6.4 常见截面梁的最大弯曲切应力
6.5 弯曲切应力的强度校核
6.6 变截面梁和等强度梁的计算
6.7 提高梁强度的主要措施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 弯曲变形
7.1 概述
7.2 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
7.3 用积分法求梁的变形
7.4 用叠加法求梁的变形
7.5 梁的刚度条件及提高梁刚度的措施
7.6 用变形比较法解简单超静定梁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 应力状态及应变状态分析
8.1 概述
8.2 用解析法分析二向应力状态
8.3 用图解法分析二向应力状态
8.4 主应力迹线
8.5 三向应力状态
8.6 平面应变状态分析
8.7 广义胡克定律
8.8 三向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
8.9 弹性常数E,G,μ的关系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 强度理论
9.1 概述
9.2 经典强度理论
9.3 经典强度理论的试验研究
9.4 近代强度理论
9.5 统一强度理论
9.6 强度理论的应用
思考题
习题
第10章 组合变形时的强度计算
10.1 概述
10.2 斜弯曲
10.3 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
10.4 弯曲与扭转的组合
10.5 组合变形的普遍情形
思考题
习题
第1l章 压杆稳定
11.1 基本概念
11.2 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
11.3 压杆的临界应力
11.4 压杆的稳定计算
11.5 稳定系数法
11.6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11.7 纵横弯曲的概念
思考题
习题
第12章 动载荷
12.1 概述
12.2 等加速直线运动及匀速转动时构件的动应力计算
12.3 冲击问题
12.4 冲击韧度
12.5 提高构件抗冲击能力的措施
12.6 考虑被冲击构件质量的冲击应力
思考题
习题
附录A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A.1 静矩和形心
A.2 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
A.3 平行移轴公式
A.4 转轴公式主惯性矩
A.5 惯性矩的莫尔圆法
思考题
习题
附录B 简单截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附录C 简单载荷下梁的弯矩、剪力、挠度和转角
附录D 型钢表
附录E 3号钢各类截面受压直杆的稳定系数9
附录F 中英文名词对照
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涵盖了材料力学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的教材简介,旨在为工科学生系统、深入地讲授材料在各种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 --- 教材名称: 工程力学系列:材料力学基础与应用 适用专业: 机械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航天工程、车辆工程等所有涉及结构设计与分析的工科专业。 本书特色与内容概览 本教材立足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程思维和扎实的力学分析能力,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材料力学(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以及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全书内容组织逻辑清晰,由浅入深,理论深度适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第一部分:应力与应变分析的基础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描述物体内部的力学状态,这是后续所有分析的基石。 第1章:绪论与基本概念 本章首先界定材料力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假定,如连续介质假设、均匀性、各向同性等。随后,引入了工程力学中的核心概念——应力(Stress)。详细阐述了应力的定义,包括正应力、剪应力以及柯西应力张量的概念。通过法截面上的力平衡分析,推导出应力分量的确定方法。本章强调了应力分析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为理解材料破坏准则奠定基础。 第2章:一维应力状态下的分析 本章是材料力学的基础起点,深入探讨轴向拉伸、压缩和扭转这三种最常见的一维应力状态。 轴向拉伸与压缩: 详细推导了杆件的应力 ($sigma = P/A$) 和应变 ($epsilon = Delta L / L$) 关系,并引入了胡克定律(Hooke's Law)作为线弹性材料的基本本构关系。着重讲解了泊松效应,即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之间的关系。 扭转分析: 针对圆截面杆件,系统推导了扭转应力分布规律,特别是最大剪应力出现在外表面。引入了极惯性矩(扭转刚度)的概念。对于非圆截面杆件,简要介绍了扭转问题的复杂性及有限元方法的初步应用。 第3章:广义胡克定律与应力应变关系 本章将一维的胡克定律扩展到三维情况,探讨材料的各向异性(尽管本书主要关注各向同性材料)。 广义胡克定律: 引入弹性模量 $E$ 和泊松比 $ u$ 作为描述材料弹性特性的两个关键参数。推导了三向应力状态下的正应变表达式。 体积应变与体积模量: 讨论了应力对物体体积的影响,定义了体积模量 $K$。 剪切胡克定律: 将剪切模量 $G$ 引入,并推导 $E, G, K, u$ 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示了材料力学参数的内在联系。 第二部分:应力分析与几何关系 本部分将分析复杂应力状态下,应力如何在不同截面和不同坐标系之间进行转换。 第4章:平面应力与平面应变分析 本章是进行二维结构分析的关键。 应力转换公式: 基于应力平衡方程,推导出应力分量在不同坐标系下的转换公式(莫尔圆的一般形式)。 主应力与最大剪应力: 引入主方向和主应力的概念,即在该方向上剪应力为零的状态。详细讲解了莫尔圆(Mohr's Circle)的几何意义和作图法,用于直观地确定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剪应力。 平面应变: 简要介绍平面应变条件下的应力分析,常用于地基和厚壁圆筒的分析。 第5章:应变分析与应变张量 本章从几何角度描述物体变形。 应变定义: 严格定义线应变和角应变。 应变关系: 推导了主应变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莫尔圆(应变形式)求解主应变。 应力应变关系的应用: 将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应变与应力关联起来,为后续的梁和压力容器分析做准备。 第三部分:变形分析与结构稳定性 本部分将分析结构在载荷作用下的宏观变形,并引入强度与刚度的校核概念。 第6章:梁的应力分析 梁是工程中最常见的基本结构单元。本章系统地解决了梁的内力计算和应力分布问题。 内力(剪力和弯矩): 详细讲解如何利用截面法和微分关系(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确定梁沿轴线的内力分布。 弯曲正应力: 导出纯弯曲公式 ($sigma = My/I$),讨论了中性轴的概念,并分析了对称截面和非对称截面下的应力分布。 剪应力分析: 导出梁横截面上剪应力的分布规律 ($ au = VQ/It$),重点分析矩形截面和工字形截面的最大剪应力位置。 第7章:梁的挠度与转角 本章关注结构的刚度要求,即限制变形。 挠度方程: 建立弯矩与梁挠度之间的微分方程(欧拉-伯努利梁理论)。 积分法与叠加法: 掌握使用积分法求解简单支承梁和悬臂梁的挠度和转角。重点介绍公共挠度定理(或称为挠度公式法)以及能量法的初步应用(如单位力法)。 第8章:组合变形与应力状态分析 本章处理更复杂的载荷组合,如弯矩和轴力同时作用的柱(偏心受压)。 组合应力: 分析轴向力、弯矩和扭矩共同作用下,截面上各点的应力状态。 失效准则: 引入最大剪应力理论(Tresca准则)和最大畸变能密度理论(Von Mises准则),作为判断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是否失效的工程依据。 第四部分:稳定性与能量方法 第9章:结构失稳与欧拉屈曲理论 本章讨论结构在受压时可能发生的非线性破坏形式——失稳(屈曲)。 屈曲基本概念: 区分强度破坏与失稳破坏。 欧拉临界荷载公式: 详细推导细长压杆的临界屈曲载荷 ($P_{cr} = pi^2 EI / (mu L)^2$),并分析有效长度系数 $mu$ 的影响。 超越欧拉区: 简要介绍在欧拉公式不再适用的短杆或中等长度杆件中的屈曲分析方法。 第10章:功、虚功与能量原理 本章引入能量方法,为更高级的结构分析,如有限元方法,打下理论基础。 应变能: 计算拉伸、压缩、扭转、弯曲和剪切变形中所存储的应变能。 虚功原理与单位力法: 阐述虚功原理在确定位移(如梁的挠度)中的强大应用,特别是与单位力法的结合。 最大功原理(Castigliano定理): 介绍基于应变能对力或力矩求偏导的方法来求解位移。 本书的教学特点: 1. 严谨的推导过程: 保证核心公式的推导过程清晰、完整,使学生理解“为什么”。 2. 丰富的例题与习题: 每章配有大量的解析例题,涵盖了从基础计算到复杂工程问题的求解,并提供足够难度的习题供学生巩固。 3. 工程实例穿插: 在介绍理论的同时,穿插介绍桥梁、飞机结构、压力容器等实际工程构件的分析实例,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本书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坚实的材料力学知识体系,使其能够胜任后续的结构设计、有限元分析以及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习。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正在准备考研的学生,对教材的要求可以说是近乎苛刻。我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点的深度挖掘和逻辑梳理。这本书的标题中包含了“国家级精品课程主干教材”的字样,这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讲解透彻,特别是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弹性模量、泊松比、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表现差异。此外,对于一些核心的章节,例如弯曲、扭转、剪切等,我希望能够有足够详实的例题分析,并且例题的设计要能够涵盖各种典型工况,能够引导我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问题。高数和微积分的运用也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希望书中的推导过程能够清晰明了,不会跳过关键步骤,让我这个数学基础尚可但非顶尖的学生也能够轻松跟进。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能够帮助我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我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初拿到手时,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严谨的编排所吸引。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露着一股学术的沉稳。翻开目录,看到“材料力学(I)”这几个字,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大学课堂,那些关于应力、应变、材料性质分析的知识点在脑海中重新浮现。虽然我已经是工作多年的工程师,理论知识难免有些生疏,但时不时会遇到一些需要回溯基础知识的场景,这时候一本扎实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尤其看重教材的理论推导是否清晰,公式的来源是否易于理解,以及概念的阐释是否深入透彻。毕竟,机械设计和工程实践的根基就在于对材料力学原理的深刻掌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回顾,帮助我巩固和深化对材料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特别是那些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被提及,但有时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这本书的定位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本身就意味着其内容的权威性和严谨性,相信它能够成为我工程实践中一个可靠的参考。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关注教材的习题部分。这不仅仅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方式,更是巩固知识、提升解题能力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的习题设计能够由浅入深,难度梯度明显,并且覆盖到教材中各个知识点。尤其是一些综合性的习题,能够将多个章节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这对于培养我的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此外,我更看重的是习题的解答是否详细,能够清晰地展示解题思路和步骤,而不仅仅是给出最终答案。有时候,一个巧妙的解题方法能够让我对某个知识点有豁然开朗的认识。如果习题能够包含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我进行思考和探索,那就更具价值了。毕竟,学习材料力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一本好的习题集,是通往精通之路的垫脚石。

评分

坦白说,我当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第2版”以及“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标签。这通常意味着内容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和学术的打磨,更加成熟和完善。我更关注的是它在原有基础上可能进行的修订和补充。比如,是否对一些过时的理论进行了更新,是否纳入了近年来材料力学领域的一些新进展,或者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作为一名希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学生,我希望能够接触到最前沿、最权威的知识。我特别想了解,它在如何处理复杂的应力状态,比如三维应力分析,或者在材料非线性行为方面的讲解是否足够深入。如果能有一些对经典实验方法的介绍,或者对现代实验技术(如有限元分析)的初步提及,那就更好了。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够站在学术的前沿,为我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材料力学世界的窗口。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更多的是从学习方法和学习体验的角度出发。我是一名比较注重实践应用的学习者,理论知识的学习总是希望能够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能够穿插一些实际工程案例或者工程应用背景的介绍。比如,在讲解梁的弯曲时,能否提一下桥梁、建筑中的梁结构是如何设计的,在讲解材料疲劳时,能否举一些飞机、汽车零部件在长期使用中失效的例子。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增强我的学习兴趣,更能让我深刻理解材料力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此外,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清晰易懂的,避免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或者即使使用了,也能给出详细的解释。如果能够有一些图示或者动画的辅助,那就更完美了,毕竟很多力学概念通过直观的图形展示会更容易理解。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是正品,可惜没有有光盘啊

评分

不错

评分

质量不错,主要是快递速度快 隔天就到

评分

物流很快,书没有破损,很好,很满意

评分

物流很快,书没有破损,很好,很满意

评分

物流很快,书没有破损,很好,很满意

评分

书是正品,可惜没有有光盘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