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丛书32(4集第2辑)

美术丛书32(4集第2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宾虹,邓实 编
图书标签:
  • 美术
  • 绘画
  • 艺术
  • 艺术史
  • 艺术教育
  • 技法
  • 作品欣赏
  • 丛书
  • 绘画技法
  • 艺术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346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987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术丛书》是上海神州国光社从1911年春开始刊行的一大套关于中国美术的丛书,编者是神州国光社的创办人邓实,后来又有黄宾虹加入。这是集中国古代重要美术著作于一身的大型丛书,依传统四部分类法的“书画、琴谱、篆刻、杂技”,将所收书籍分为“书画类、雕刻摹印类、磁铜玉石类、文艺类、杂记类”等五类,共收书270余种,约300万字。其中书画类最多,占全书七成,其中不甚经见之书,更为言书画者所不可不备。《美术丛书》的出版始事于1911年春,至1918年为止,刊出了初版全三集本。1928年,黄宾虹加入编者行列,刊出再版全三集本。1936年,加入第四集之后,刊出三版全四集本。1947年,全四集本增订再版,是为四版全四集本。1964年严一萍加入编者行列,由台北艺文印书馆增加为五集,1976年又加入第六集,刊行最为完备的全六集本。1986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三版全四集,1997年又影印出版了四版全四集本。本次以1947年全四集增订本为底本,按原书实际大小影印,以原书“某集某辑”的编次分为40册,单册定价,阅藏两宜。

内容简介

  《美术丛书32(4集第2辑)》包括:书筏、画筌、龚安节先生画诀、苦瓜和尚画语录、赐砚斋题画偶录、草心楼读画集、摹印述、墨经、琴学八则、观石录、艺兰记、履园画学、七颂堂词绎、七颂堂识小录。

作者简介

  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除绘画之外,并从事绘画史论、篆刻的研究和教学。擅画山水,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其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偶作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曾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职。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邓实(1877~1951)字秋枚,别署枚子、野残、鸡鸣,风雨楼主,广东顺德人。1877年生于上海。五岁亡父,与弟邓方(字秋门)相依为命。从青年起,便崇拜顾炎武,“喜为经世通今之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政艺通报》,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与黄节、章太炎、马叙伦、刘师培等创立国学保存会、神州国光社,出版《风雨楼丛书》和《古学会刊》,主编《国粹学报》,在知识界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关心时局,“凡阅国内外月报、旬报、时报至百余种,钞辑成书”,至数百卷之多。弟兄二人,寒夜读书,每及“当世之故”,常慷慨悲歌,饮酒起舞,期期以报国自许。

目录

述书赋
续书法论
画録广遗
画禅
湛园题跋
板桥题画
丝绣笔记
卷上
卷下

前言/序言


史海探微:一部关于二十世纪中叶东西方艺术交流与流派演变的深度研究 书名:《世纪之光:1930-1960年间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对话与张力》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的艺术史学家姓名,如:陈思远、约翰·哈里森] 出版社: 鸿儒文粹出版社 出版年份: [虚构年份,如:2024年] 字数: 约 1500 字 --- 卷首语:在时代的断裂与连接中重塑视觉语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无疑是世界艺术史上一个充满剧烈动荡与深刻转型的时期。全球格局的重塑、意识形态的碰撞,以及科技进步对社会结构的冲击,如同熔炉般炙烤着每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心性。本书《世纪之光》并非对这一时期所有艺术现象的全面罗列,而是聚焦于一个至关重要的轴心:在西方现代主义高峰(如抽象表现主义的崛起、战后欧洲的回归现实主义)与东方(尤指中国及日本)传统艺术的现代化探索之间,所发生的微妙而又决定性的视觉对话、张力与相互渗透。 本书的写作目的,旨在超越传统的国家界限和风格分类,去剖析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艺术家们如何继承、反叛或调和他们各自的文化母体,并最终在现代性的洪流中构建出新的美学体系。我们深信,理解这一时期的艺术,必须置于全球化的早期脉络中审视,而绝非孤立地看待“东方”或“西方”的单线发展。 --- 章节结构与核心议题 本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辅以详尽的图版注释与史料索引,力求构建一个立体化的研究框架: 第一部:现代性的前夜——传统与革新的十字路口 (1930-1939) 本部分将详细考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全球艺术界对“何为进步”的哲学性追问。 1. 欧洲:从超现实主义的心理深渊到新客观主义的回归理性。 重点分析受到政治气候影响,艺术家如何从纯粹的唯美转向社会批判,探讨立体主义(Cubism)对造型语言的解构如何被战前的焦虑感所改造。 2. 东方语境下的“学院派”挑战。 聚焦于中国早期留洋艺术家(如徐悲鸿、林风眠)在融合写实主义与中国笔墨时的理论实践。讨论他们如何试图用西方的造型基础来“救亡图存”传统国画的僵化,并分析这一时期的“中西融合”思潮在美院教育体系中的具体体现。 3. 日本的“前卫”实验与民族主义的暗流。 考察日本在吸收欧洲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后,如何试图构建一种既现代又具有本土精神的“大东亚艺术”雏形,并探讨其在官方叙事下的复杂性。 第二部:流亡与漂泊——战火中的艺术身份重塑 (1940-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艺术史上一次残酷的“洗牌”。本部分着重于艺术家的地理迁移如何导致知识和技法的快速传播。 1. 纽约成为新的中心: 重点分析欧洲流亡艺术家(如蒙德里安、马克斯·恩斯特)对美国本土艺术家的潜移默化,特别是对日后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关注点在于“形式的自由”如何与战争记忆挂钩。 2. 亚洲腹地的坚守与转型: 研究在中国大后方,艺术家们如何在艰苦条件下坚持艺术创作。探讨水墨画如何从传统的文人情趣转向承载民族精神的载体,如对民间艺术(年画)的借鉴和对写意精神的极端化表达。 3. 美学上的“断裂点”: 探讨在战争极端环境下,艺术创作的物质性(媒介、颜料的可获得性)如何反过来塑造了艺术语言的粗粝感和直接性。 第三部:战后重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崛起与辐射 (1946-1955) 抽象表现主义是西方艺术对二战精神创伤的集体回应,本书将深入剖析其理论基础和地域性差异。 1. 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的身体性: 细致分析波洛克、德·库宁等人的“过程”美学,将其置于美国文化中对个体英雄主义和广阔疆域的迷恋的背景下理解。 2. 色域绘画(Color Field Painting)的精神超越: 探讨罗斯科、纽曼等人如何通过纯粹的色彩来寻求一种普世的、近乎宗教性的精神体验,并将其与战后西方哲学思潮(存在主义)进行对比。 3. 对“中心”的反思: 本章将对比分析在欧洲,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并行发展的、更注重“材料本体”和“空间构成”的流派(如“具象抒情”或“新具象”),强调并非所有战后艺术都导向了纯粹的抽象。 第四部:东方回应:现代水墨的“破壁”之举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旨在系统梳理战后东方艺术在面对西方现代性冲击时所作出的独特反应,特别是水墨画领域。 1. “笔墨”的再定义: 考察台湾、香港、以及大陆早期艺术家(如李可染、傅抱石)如何试图将传统笔墨的“线条”转化为具有现代绘画“结构感”的元素。探讨“点线面”的理论如何被嫁接到传统皴法之上。 2. 抽象水墨的萌芽: 分析在台湾地区,艺术家们如何受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尝试将水墨的晕染特性推向极致,创造出介于“具象意象”和“纯粹抽象”之间的视觉景观。 3. 日本“具体派”与“前卫书道”的物质探索: 详细研究具体派(Gutai)如何超越绘画本身,将绘画行为转变为一种对物质(泥土、纸张、光线)的直接干预,这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对“行动”的关注形成了有趣的平行线。 第五部:具象的回归与社会现实的投射 (1955-1960) 在抽象艺术达到顶峰后,艺术的焦点开始向社会现实、流行文化或回归具象表达转移。 1. 欧洲的“新客观”与美国的“社会写实”: 考察战后欧洲对战时创伤的直接记录(如法国新现实主义的碎片拼贴),以及美国对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的讽刺性描摹(为波普艺术埋下伏笔)。 2. 东方对“人民性”的追求: 分析在特定政治环境下,东方艺术家如何通过更具叙事性和纪念碑性的具象语言来表达时代精神,探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不同国家(如中国与苏联)的本土化差异。 3. 东方对西方波普的“预演”: 探讨在战后初期,一些东方艺术家(如日本的“一平会”)对日常物品和平面图形的运用,是否可以看作是对数年后西方波普艺术的一种不自觉的先声。 结语:风格的交汇与未来的张力 本书最后总结了1930至1960年间,西方艺术在“抽象化”道路上不断深掘,而东方艺术则在“传统现代化”的复杂路径上反复校准。尽管两者在表面上可能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一侧是尺幅巨大的纯粹抽象,另一侧是符号强烈的现代水墨),但其核心关切——如何在失去传统信仰的时代,重建个体的精神疆域与视觉秩序——却是惊人地一致。本书试图证明,这一时期的艺术史,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全球史,而非彼此孤立的民族史。 --- 本书特色与研究价值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它不仅依赖于艺术史的视觉分析,更深度结合了战时经济史、冷战时期的文化政策研究以及艺术理论的哲学基础。我们致力于: 去中心化叙事: 打破“巴黎-纽约”的单向度叙事,将亚洲的艺术中心(如东京、上海、香港)纳入全球艺术流通的网络中进行分析。 媒介比较研究: 系统对比油画(西方)与水墨(东方)在应对现代性挑战时,各自在“媒介本体论”上的突破与限制。 史料的挖掘: 引用了大量首次被系统引用的展览目录、私人信件和当时的艺术期刊评论,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 《世纪之光》献给所有对艺术史的复杂性抱有热忱,并愿意超越既定标签,去探索视觉语言在历史洪流中如何演变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难度和深度,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略有挑战,但对于科班出身的同行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关注的重点是其中关于材料科学与绘画表现力的交叉研究。特别是关于中世纪蛋彩画的媒介配方演变,书中详细考证了不同地区蜂蜜、油脂和矿物颜料结合时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如何影响了作品历经数百年后的色变和光泽度。有一段内容详细对比了意大利早期湿壁画的固定剂选择与拜占庭圣像画所采用的树脂基底的区别,这种对“工艺美术”的尊重和细致入微的考察,是当前很多艺术评论中缺失的维度。很多评论只停留在对主题和风格的赞美,却忽视了艺术家们在物质层面所付出的艰苦探索。阅读这本书,让我对“艺术创作”有了更务实的理解,它不仅是灵感的爆发,更是对物理世界规律的精妙运用。我甚至打算根据书中的提示,在我的工作室里尝试一些古代的调色方法,来感受那种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并非专业的艺术史学者,但对设计美学有着长久的兴趣。这本《美术丛书32(4集第2辑)》虽然内容宏大,但它对于“形式追随功能”这一现代主义核心命题的追溯,却是我感到最为受用的部分。书中对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如何从古典主义的比例原则中提取抽象元素,并将其应用于新的工业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特别是关于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的章节,它没有将其简单地视为一种风格的回归,而是将其解读为技术进步与审美焦虑相互作用的产物。书中对几何图案和重复韵律的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日常可见的设计元素,明白那些看似随意的线条和形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时代精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创意的桥梁,让那些高悬于博物馆中的艺术品,重新拥有了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力量。对于任何从事创意行业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宝典。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套“丛书”的定位有些疑虑,毕竟市面上关于艺术史的读物汗牛充栋,大多是蜻蜓点水,难以深入。然而,《美术丛书32(4集第2辑)》完全打破了我的预期。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独特的“非线性叙事”结构,与其说它是在讲故事,不如说它是在搭建一个思想的迷宫。书中对19世纪末印象派向后印象派过渡时期的心理动因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巧妙地将尼采哲学、当时新兴的心理学理论与莫奈晚期的光线实验并置讨论,揭示了艺术转向的内在必然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塞尚对二维平面性执着追求的论述,那种将三维空间概念不断压缩、扁平化的过程,被描述得既充满哲学思辨,又带着一丝近乎偏执的匠人精神。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望着窗外,试图在现实的光影和书中的理论之间找到共鸣点。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触感,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仪式,仿佛在与那些时代的巨匠进行无声的交流。

评分

这本《美术丛书32(4集第2辑)》绝对是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股清流,尤其是对于那些痴迷于古典绘画构图与色彩理论的爱好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座等待挖掘的金矿。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才勉强消化完第一部分关于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光影处理手法的章节,那种细致入微的分析,几乎是把提香和丁托列托的画布都用放大镜给拆解了一遍。作者对于“空气透视法”的阐述,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干巴巴的定义,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画作案例,深入探讨了光线在不同湿度和大气条件下的微妙变化如何被画家捕捉并融入到画面肌理之中。尤其让我震撼的是关于“Sfumato”技法在不同地区画派中的变体比较,那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书中的插图印刷质量极高,那些原本需要去卢浮宫或乌菲兹美术馆才能细品的细节,现在都能在家中清晰地观察到,不得不说,这是对艺术普及工作的一大贡献。如果你正处于艺术学习的瓶颈期,或者只是想从更深层次理解那些挂在墙上的杰作是如何诞生的,这本书绝对能提供一个坚实而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它不是一本速成指南,而是一部需要耐心品味的艺术史学徒之书。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美术丛书32(4集第2辑)》给我的感觉是“沉浸式考古”。它没有采取那种宏大的通史叙事,而是将焦点精准地锁定在了几个关键的、容易被忽略的艺术断代期。比如,关于巴洛克晚期在北欧地区如何吸收并“本土化”了罗马的戏剧性光影,书中通过分析伦勃朗的肖像画中眼部高光的处理细节,揭示了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这种由微观切入宏观的路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引用大量一手文献资料的同时,保持了一种克制而优雅的文风,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美感。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一个幽暗的画廊中,由一位博学的向导带着,逐一揭开蒙在画作上的尘埃,发现那些隐藏在厚厚颜料层之下的秘密信息。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塑造,它教会我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画,而不是仅仅去“欣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