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篆楷对照六经四书

钦定篆楷对照六经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颜迈<编纂> 著
图书标签:
  • 六经
  • 四书
  • 篆书
  • 楷书
  • 对照
  • 传统文化
  • 书法
  • 国学
  • 经典
  • 钦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231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08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钦定篆楷对照六经四书》是大清康熙末年,清圣祖玄烨命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掞任总阅官,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张廷玉、蒋廷锡、励廷仪等任校阅官,集众多儒臣用小篆刻印成书的儒家经典。“六经”,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春秋》;“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作者简介

1943年5月生于贵州贵阳,祖籍山东曲阜。1967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1982年调入贵州教育学院(现贵州师范学院)。1996年评聘为教授,1998年评为贵州省优秀教师,1999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2001年评为贵州教育学院首批学科带头人,2002年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9月,被特聘为贵州师范学院终身教授。现任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会长,贵州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贵州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已发表论文80余篇,参编著作13部,主编著作6部,独立著作4部,总计1200余万字。论著已获省部级奖9次。近年出版的三部著作是:《中国篆刻大字典》增订本(贵州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660万字;《现代汉语教学语法研究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40万字;《现代汉语复式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简本39万字,详本180万字(详本为光盘本)。其中,《现代汉语教学语法研究与应用》于2010年获贵州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现代汉语复式教程》于2012年获贵州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


;


;


;

前言/序言

  蓋聞六經四書,儒家之根本也;彝倫攸叙,天道之統索也。宇宙未判,常道永明;陰陽互攝,機緣造化。于是史迹肇端,人文孕育;經典庋藏,心印恒存。昔者。聖人承三代之鴻規,開天下之太乎。制禮作樂,澤被遐邇;彰顯大義,德惠千秋。大舜囑禹之要,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夫王不生之理,克己復禮,朝聞夕死。
  古語云:為翠日益,為道日損!學者及物,千頭萬绪;道者明心,萬法歸一。道者。天人之樞纽,萬類之總括。故尊經即尊道,問經即問道也。聖人悟透玄機,明終極之直《理而無生死之患;學者遵道而行,發生命之本元而有宇宙之廣。故古之學者省于己,今之學者求諸人。省于己者,反躬覺悟以發明自心;求諸人者,牽累他物而迷失本性。聖人所謂::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可不知之乎?知之而不遵之,可得其知行之神髓乎?
  有清一代,稱聖祖者康熙大帝也,其光明正大,吞吐日月之心,通鑒天人。由是命文淵閣群儒,篆文刊刻六經四書。其規模龐大,非飽翠所不勝;良工善本,非巨匠而不成。是書别開讀經悟道之宏軌,重彰修齊治平之法要。因小篆而含藏本義;依經文而啟迪妙元。自古儒門心要,载于群經,聖人傳習,最難相逢。文治武功,立命鴻旨。儒林盛事,開化天心。此道以為體,政以為用,學以為相者,誠五千年文脉所以不绝,華夏民族崇尚和平中正而綿延發展之秘藏也。
  吾師顏邁先生,乃當世漢語精博之大家,著述等身,譽滿海内。先生移晷忘倦,探赜索隱十有五年,為彰儒門大義,復性歸真,力襄人文,發心重编六經四書,新人楷書以對照原著之篆文,遂有斯编。
  餘有幸得觀,概其妙者四焉:
  一者。篆書刀筆規範,端莊典雅,楷書清新自然,神韵精美,為研習者之所必備。是書篆楷對照,高清影印,免去篆文難識之慮,而洞察漢字形貌演變之端倪,既可兩體相應,易于識記,亦可兼修經文,達于大本。
  二者。六經四書,乃中華文化之最核心者。今世若有知行合一、返本開新、功夫純熟之大儒引領,則是書乃人道修持最佳傳習範本也,不僅為傳統文化書院、儒家講習學堂所必須,亦當為海内外翠究與蒙童之可依止。
  三者。是書乃中華文化傳承之津梁,國際漢翠交流之寶筏也。海外學人自篆楷比照中,窺知漢字孳乳演繹之悠久,當有浮想聯翩、神游學海之工,激發探索思考、推廣延衍之志,成就一代漢學之大家者也。
  四者。學者直面原文,此古來尊經悟道者所最難得。蓋因注疏浩繁之作流布,後之學者雖可參閱,然問道者務須由心而悟,不可因注家不了之義而自取其蔽、誤入歧途也。是書不用注疏,何其簡易通達焉。
  先生编纂既成,囑序于餘,焕不揣淺陋,惴惴而成,讀者諸君諒察焉。
  甲午荷月
  受业弟子刘长焕拜识
《钦定篆楷对照六经四书》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研习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学者、师者及爱好者提供一部全面、严谨且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校勘汇编。《钦定篆楷对照六经四书》并非一部单纯的古籍影印本,而是在清代官方整理与学理研究的基础上,对儒家核心经典——《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合称“六经”)以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进行系统性的文字重构与解读。 一、 汇编的基石与体例 本书的编纂遵循清代以来学术界对儒家经典的权威性定本,特别是借鉴了清朝乾隆皇帝组织编纂的《四库全书》中的相关底本及朱熹等理学大家的注解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篆楷对照”的体例设计。 1. 篆书的引入与意义: 书中收录了大量采用小篆书写的重要篇章。此举并非为了复古或单纯展示书法艺术,而是基于对古籍字形演变历程的深刻理解。小篆作为秦统一文字的规范字体,其结构相对稳定,能更清晰地展现汉字的造字本义。在校勘过程中,参照传世竹简或早期石刻的拓片,将部分易生歧义的字形,以小篆形态呈现于旁侧。这对于辨析古籍文本中因隶变、楷化而导致的语义偏差至关重要。例如,在《尚书》中某些疑难词汇,通过追溯其小篆形态,有助于理解文意与当时礼制背景的关联。 2. 楷书的规范与清晰: 主体文本采用清代流传最广、最为通行的馆阁体楷书,确保了阅读的流畅性与准确性。楷书作为现代人最易识读的字体,保证了基础阅读体验。然而,这里的楷书并非随意书写,而是严格按照特定朝代的刻本笔法,力求字形结构严谨,笔画清晰可辨。 3. 对照与校勘: “对照”并非简单的并列,而是一种层层递进的校勘过程。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一经典中的某一句,其标准楷书写法是什么,而其源头追溯到的古文字形态(或近似的篆书形态)又是如何。这种体例尤其适用于研究古代文献流变、辨识讹误的版本校勘学研究。 二、 《六经》部分的精要 本书对《六经》的收录,体现了清代儒学对经典的集大成整理。 1. 《诗经》: 收录《风》《雅》《颂》三百篇。重点在于对部分生僻字词的篆楷对照,特别是涉及动植物、器物、地名的名称。结合朱熹《诗集传》的释义框架,以小篆形式标注出易混淆的古义词。 2. 《尚书》: 《尚书》文本历经孔子所辑、汉代今文、古文之争。本书主要采用通行之“古文尚书”体系,并参考了部分重要篇目的古文字学成果。对于如“旐”“旂”“????”等字,提供篆楷对照,以澄清其在叙事和礼仪场景中的具体指代。 3.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三礼”内容庞杂,涉及周代典章制度的方方面面。 《周礼》: 重点在于官制与职司。书中对如“天官冢宰”“地官司徒”等涉及具体职能的专有名词,在楷书解读后,以篆书形式提示其结构特征,辅助理解周代权力体系的组织逻辑。 《仪礼》: 侧重于具体的典礼程序。对于如“醴”“笾”“簋”等礼器名称,提供篆楷对照,帮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精准的古代礼仪场景图景。 《礼记》: 涵盖范围广,本书注重对“礼”的本体论阐述部分,如《曲礼》《檀弓》等篇章,确保关键伦理概念的字源准确性。 4. 《春秋》: 《春秋》以简洁著称,其精髓在于“微言大义”。本书在提供标准楷书《春秋》原文(多以《春秋左传》的叙事框架为参照)的基础上,对涉及重要历史事件的关键词汇,如“会”“盟”“伐”等,提供篆书结构分析,强调其裁断的严肃性。 三、 《四书》部分的深度解析 《四书》作为宋明理学的基础读本,其注释体系已相对成熟,本书在篆楷对照上的侧重点在于对核心概念的溯源。 1. 《论语》与《孟子》: 重点关注孔子与孟子提出的核心德目,如“仁”“义”“礼”“智”“信”。书中会对这些抽象概念的早期字形进行展示与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这些道德范畴在先秦语境中的实际指向。例如,“仁”字结构的双人旁与“二”的结合,在篆书中形态更为鲜明。 2. 《大学》与《中庸》: 这两部著作侧重于心性修养与治国方略的统一。对于《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和《中庸》中的“诚”道,本书提供详细的楷书释义,并辅以相关的篆书体字形作为辅助参照,深化读者对“致中和”境界的体悟。 四、 价值定位 《钦定篆楷对照六经四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其学术的“严谨性”和体例的“实用性”。它不是为初学者准备的入门读物,而是为已具备一定古文基础、希望深入探究文本源流、校勘细节的学者量身打造的工具书。通过清晰的篆楷对读,读者得以在现代阅读的便利性与古代文字的原始面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学、文献学以及儒家思想史的案头必备之作。全书校对精准,注释严谨,体现了对经典的敬畏与审慎治学的态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厚实而温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庄重感,这对于研读经典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正文的字体清晰易辨,而旁边的注释和对照部分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喧宾夺主,又方便随时查阅。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将篆书和楷书进行了工整的并列展示,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理解古文字演变脉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市面上的版本,要么是字体小得让人费神,要么是排版过于拥挤,读起来总觉得少了些许敬畏之情。但这一本,显然是花了大量心思在物理呈现上的,让人愿意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每一笔每一划背后的文化厚度。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和尊重,绝非草草付梓的粗制滥造可以比拟。光是看着它摆在书架上,就觉得心里踏实许多,仿佛得到了某种精神上的支撑。

评分

我最近在学习古代礼乐制度时,发现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现代注释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很多细微的语境差别和历史沿革,都深深地嵌在古文字的书写形态之中。这本书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提供的篆楷对照体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对字”翻译,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先秦时代思维方式的门。当我对着同一句话,先去看楷书的标准形态,再回溯到它在金文或小篆中的原始模样时,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是无法替代的。例如,某个描述君臣关系的词汇,在篆书中可能带有更强烈的“结构”或“等级”的视觉暗示,这些在楷化过程中就被弱化了。这本书让我得以重新审视这些经典文本的“物质性”,体会到文字是如何承载和塑造思想的,这对于深入理解“礼”与“序”的本质,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它迫使我放慢阅读速度,用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字。

评分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儒家经典的辅助读物已经汗牛充栋,但大多集中在义理阐释或篇章结构分析上,真正专注于“文字本体”的精工细作,却是凤毛麟角。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文字考古”属性。它就像一个高倍显微镜,让我们得以观察到汉字从古朴的象形体系向成熟的表意体系过渡时期的微妙变化。这种对照的价值不仅仅停留在“辨认”层面,更在于“理解”层面。它让我对“六经”和“四书”的文本流传和定型过程有了更具象的认识。每一个被选入的版本,想必都经过了极其审慎的考量,以确保其权威性和准确性。对于那些希望进行更深层次的文本比较研究,或者对古代书法源流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几乎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的资料密度和精确度,远超一般工具书的范畴。

评分

对于一个非专业出身的古典文学爱好者而言,阅读古代典籍最大的障碍往往在于“敬畏感”与“可接近性”之间的矛盾。我们既想触碰圣贤的智慧,又常常被晦涩的文字和繁复的注疏吓退。这本《钦定篆楷对照六经四书》巧妙地解决了这个困境。它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耐心的姿态引导读者。篆书部分虽然初看会有些吃力,但因为它旁边就是清晰的楷书对照,使得学习曲线变得非常平缓。我甚至尝试着将一些简单的句子用毛笔描摹其中的篆体字样,这不仅加深了记忆,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古人“日拱一卒”的修行态度。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贤之语”,而是变成了可以被逐步拆解、理解和内化的知识体系。这种互动性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门槛,让宏大的经典变得触手可及,而非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评分

这本书的使用体验,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带来的“沉浸感”。我不是在“读”一本书,更像是在“参与”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每次翻开它,我都会有意识地去关注篆书的笔画组合,思考古人是如何用最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复杂的概念的。这种专注于“形”的阅读过程,反而能更好地固化“义”。例如,阅读《大学》时,楷书的“慎独”二字,在篆书中那种内敛而自省的结构,会立刻让人产生一种更深层次的敬畏感,它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道德口号,而是一种被精心刻画的生命状态。这种体验是其他只提供白话翻译或现代注疏的版本所无法给予的。它成功地在严肃的学术性与日常的阅读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稳固的桥梁,让经典不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鲜活的思想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