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胡开文研究(1765-1965)

徽墨胡开文研究(1765-196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欢 著
图书标签:
  • 徽墨
  • 胡开文
  • 中国书画
  • 传统工艺
  • 文化史
  • 地方史
  • 工艺美术
  • 民俗学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88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312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紫禁城墙高宫深,珍藏百万,典籍无数,足资代代承传研发,各各昭示于众,故编此紫禁书系。
  凡涉中国宫廷文化艺术之专题专论,以文论,以图示,说史证物者,均可入系。田艺珉《清初“四王”摹古研究》,林欢《徽墨胡开文研究(1765-1965年)》,刘玉文、刘玮《避暑山庄与辛酉政变》、刘辉《欧洲渊源与本土语境》,此四种四册为紫禁书系第八辑。
  胡开文是近代以来中国制墨业的杰出代表之一。一直以来却因其家支庞杂、分布地域广泛而令人倍感困惑。《徽墨胡开文研究(1765-1965)》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从故宫博物院所藏墨品文物的配方、造型、题材、款识等特征入手,将胡开文制墨家族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对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究。

作者简介

  林欢,1976年出生,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2005年8月参加工作,现从事工艺杂项类文物的保管、展览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徽州工艺美术和西北民族工艺美术。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胡开文墨业发展史概述
第一节 胡开文墨业初刨时期的几个问题
一 胡开文墨业的初创地点
二 胡开文墨业的初创时间
三 “胡开文”名号的来源
第二节 实物中所见“胡开文”的诸位世系传人
一 海阳店传人
二 屯溪店传人
三 结论
第三节 胡子卿生平及其墨品考述
一 得名
二 选料特色
三 遵循古法制墨
四 关于胡子卿墨的造型
五 对于名人效应的广泛利用
六 结论
第四节 民国时期胡开文墨业在各地的经营与分布
一 “休城胡开文”墨店在各地的经营与分布
二 “屯镇胡开文”墨店的衍变
三 芜湖“胡开文沅记”墨店在各地的经营与分布
四 上海“老胡开文广户氏”墨店在各地的经营与分布
五 其他冠以“胡开文”名号的墨店
六 民国时期胡开文墨业反映出的一些问题
七 小结

第二章 胡开文药墨与清代徽墨的配料
一 关于“药墨
二 关于徽墨的配料
三 入药
四 结语

第三章 胡开文墨设计研究
第一节 装饰与设计
一 造型
二 装饰图案
三 题材
四 文字
五 用色
六 包装
第二节 特点
一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 儒家伦理的宣扬
三 文人的好恶
第三节 结论

第四章 胡开文墨款识研究
第一节 引子
一 时人对于胡开文家支的混淆
……
第五章 胡开文墨进入宫廷
第六章胡开文墨的收藏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好的,下面是一份关于“徽墨胡开文研究(1765-1965)”这本书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将围绕该书的可能研究范围和价值展开,但不会直接提及该书的任何具体内容或结论,旨在勾勒出一部此类专著应有的学术面貌和研究价值。 --- 图书简介: 《徽墨胡开文研究(1765-1965)》 专题研究:传统工艺、商业史与徽州文化脉络的百年透视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中国传统制墨业中一个核心家族——胡开文——跨越两百年(自1765年至1965年)的精细化、多维度历史考察。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墨锭本身的工艺史研究,更是一份深度嵌入徽州社会经济变迁、商业网络构建以及文化传承实践的专题学术报告。 研究的时代背景与学术定位 本书的研究时段涵盖了清朝鼎盛、晚清转型、民国建立与发展,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关键性的历史区间。这期间,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传统王朝体制到现代民族国家的剧烈动荡与重塑。胡开文这一制墨世家,恰好处于这一历史洪流的交汇点上。研究胡开文的发展轨迹,实则为观察和理解徽商精神的延续与转型、传统手工业在近代化冲击下的生存策略,以及文化用品在不同政治经济体制下的流变提供了绝佳的微观切口。 本书的研究定位在于打破传统的“文物鉴定”或“工艺描述”的范畴,力求构建一个融合了工艺技术史、商业经济史、社会文化史的综合性分析框架。它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在一个由地方性家族手工业驱动的生产模式下,胡开文如何通过维持其核心品质、拓展其市场渠道、适应时代(如油墨、西式书写工具的挑战)的需求,从而实现其近两百年的品牌生命力与家族延续? 核心研究维度 本书的论述结构将围绕以下几个关键维度展开深入探讨: 一、徽墨的工艺演进与技术传承 制墨技艺是胡开文家族的立身之本。本书将深入剖析在1765年至1965年间,胡开文在核心原料(松烟、油烟的采集与精炼)、胶料的选择与配比、揉匀、熏烟、刻模、干燥等关键流程中,所体现出的继承性与革新性。研究将侧重于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应对市场对墨色、光泽、粘度、耐藏性等提出的新要求,匠人们如何通过细微的技术调整来保持其产品的“徽墨标准”。这包括对特定历史时期独有配方的追溯,以及对工艺流程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状态的比较分析。 二、商业网络、品牌构建与市场营销 胡开文的成功不仅依赖于精湛的技艺,更依赖于其卓越的商业运作能力。本书将细致梳理自乾隆盛世至民国时期,胡开文墨业的商业版图扩张。研究将涉及其对徽州既有商帮网络的利用、对京津沪等大都会市场的渗透策略,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如清代官府采买、民间士人定制、民国学府订购)的营销侧重点变化。重点探讨“胡开文”品牌是如何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其稳定的质量、精美的包装(墨盒、墨签的设计与艺术价值)以及与文人阶层的紧密互动,建立起无可替代的“金字招牌”地位。 三、家族结构、社会地位与文化投资 徽墨世家的经营往往与家族内部的管理模式、代际传承机制紧密相连。本书将探讨胡氏家族在这一漫长时期内,如何平衡“传家业”与“传人丁”的关系,如何处理家族成员在技术、管理和商业决策中的权责分配。此外,墨业的繁荣也使其家族成为徽州地方社会中的重要力量。研究将触及该家族在文化赞助(如修撰家谱、参与地方公益、对文人艺术家的支持)方面的表现,以此勾勒出传统士商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 四、近代化冲击与产业转型的博弈 19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方文化和工业化产品对传统手工业构成了巨大挑战。本书将聚焦于胡开文在面对新兴书写材料(如钢笔墨水、石墨铅笔)时的反应策略。研究将分析胡开文在产品结构调整、引入新式管理理念,乃至在公私合营(或新中国成立后)的体制变革中,其产业如何实现适应性调整,以确保这一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在现代性浪潮中得以延续。 学术价值与意义 本书通过对胡开文这一独特案例的深入挖掘,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传统手工业生命力的历史模型。它为研究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商业史、徽州学研究以及工艺美术史提供了扎实的个案支撑。通过对具体工匠群体和商业实践的还原,本书旨在揭示在宏大历史叙事之外,个体商业行为和技术传承对于文化产品生命力维系的深层意义。它为我们理解一个“名牌”的诞生、巩固与跨越世纪的韧性,提供了详实的文献基础和细致的分析视角。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选择,让我有些耳目一新,也有些许的遗憾。它似乎极力想跳脱出传统书画史中对文房用品那种“附庸”地位的描述,试图将其提升到一个独立的文化产业维度来考察。书中对晚清民国时期,徽州制墨业在面对西方工业化冲击时的内部调整与外部竞争的描写,尤其精彩,展现了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化浪潮下的挣扎与韧性。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种宏大叙事的取舍,似乎让一些原本可以深入挖掘的细节被轻轻带过了。比如,关于墨模的雕刻艺术、不同批次墨锭的微观物理差异,以及不同时代文人对“徽墨”特定品质的审美偏好,这些与“物”本身最亲近的部分,在书中似乎着墨不多,反而更多篇幅用于讨论市场份额和地域性经济政策的影响。如果能更平衡地探讨技术工艺与文化内涵的相互作用,这本书的厚重感或许能多添一分“灵动”。

评分

以下是五段模拟读者对同一本书的评价,每段的风格、内容侧重点和语言都力求不同: 这部书的装帧和排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沉稳而扎实的学术气息。作为一名对明清以来文房用品,特别是徽州文脉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期待来翻阅的。然而,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在史料的梳理和脉络的勾勒上,显得有些过于学院派了。它似乎更偏向于对特定历史时期内,某些社会阶层对“墨”这一载体的消费习惯的冷峻分析,而非对墨本身那种温润的、带有文人情怀的描摹。比如,书中对雍正、乾隆年间徽商的资本运作与文具产业结合的论述,虽然数据翔实,却让初衷是想探究“胡开文”这个老字号如何凝结时代精神的读者感到一丝疏离。它更像是一份精细的商业史档案,而不是一部深入描绘文房艺术变迁的通俗读物。如果期待的是那种带有墨香、能让人沉浸于古人研墨挥毫的场景描绘,这本书可能会让你略感失望,它更像是站在博物馆的玻璃柜前,冷静地观察物件的年代与价值,少了那么一丝对“人”与“物”之间情感交流的捕捉。

评分

阅读完这部关于徽墨发展史的著作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狭窄的研究领域,拓宽到了近两百年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来考察。作者显然投入了海量的精力去挖掘那些尘封的档案与地方志,力求构建一个尽可能全面的历史图景。然而,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全面性,有时会牺牲掉阅读过程中的代入感。全书的基调非常冷静、客观,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带有主观色彩的形容词去褒贬某一代制墨的成败得失。对于追求纯粹知识积累的读者而言,这是一座宝库;但对于那些希望通过阅读历史来寻找文化共鸣、对传统技艺产生情感联结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温度”略显不足。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年鉴报告,而非一本能引人入胜地讲述一个百年老字号兴衰沉浮的故事集。

评分

我花了好些时间才大致啃完这本书的章节,坦白说,它对于梳理“徽墨”这一特定门类,在近两百年间的流变,无疑是做了一番细致入微的工作。它将焦点精准地对准了那个特定时间段,将家族传承、地域特色与时代政治经济环境做了层层剥茧的剖析。但阅读体验上,我个人觉得它的叙事节奏稍微有些平铺直叙,缺乏一些戏剧性的张力或者说是“钩子”。比如,书中对一些关键的文献资料引用非常充分,这固然是学术严谨性的体现,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过多的旁征博引和脚注,确实会稍微拖慢阅读的步伐,让人时不时需要停下来,去查证那些晦涩的典故或人名。总体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为已经深谙此道的研究者准备的一份详尽的工具书或参考指南,它提供的知识密度极高,但阅读时的流畅度和故事性相对欠缺,需要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才能完全吸收其精髓。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按时间线索推进,脉络非常清楚,这对于系统学习徽墨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不过,这种严谨的编排方式也带来了一种倾向:它似乎更关注“发生了什么”和“原因是什么”,而非“感觉如何”或“具体呈现怎样”。比如,它详细记录了某个时期胡开文的生产规模和利润波动,但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墨锭在书写时,笔触上那种微妙的“涩”与“润”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书家心情的描绘,则显得较为抽象和理论化。我个人期待的是,能在文字中捕捉到一丝制墨师的汗水,或是在研墨时,墨粉散发出的那种独特的、带有松烟或油烟气息的记忆片段。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骨架,但对于肉体——也就是那些可感知的、充满生命力的细节——的刻画,略显克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