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色彩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光与色
第二节 色彩的分类
一、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
二、冷色和暖色
第三节 色彩的属性
一、色相
二、明度
三、纯度
第四节 色彩混合
一、色光混合
二、颜料混合
三、中性混合
(一)旋转混合
(二)空间混合
第五节 色彩的调和
一、类似色调和
二、对比色调和
第二章 色彩构成创意原理
第一节 色彩构图
第二节 色与形
第三节 色彩肌理
第三章 色彩构成创意训练
第一节 工具与材料
第二节 色彩对比
一、色相对比
(一)色相推移构成训练
(二)色相对比构成训练
二、明度对比
(一)明度基调
(二)明度对比训练
三、纯度对比
(一)纯度对比的方法
(二)纯度基调与纯度对比
(三)单一色相、不同纯度的对比构成创意训练
(四)不同色相、不同纯度的对比构成创意训练
第三节 冷暖对比
一、以暖色(或冷色)为主,辅以冷色(或暖色)的对比构成训练
二、同一画面,暖色与冷色等量的构成训练
第四节 面积对比
一、相同色组,改变各色相的面积比例和位置的构成训练
二、互补色彩力量平衡构成训练
第五节 色彩心理
一、共性感应
二、听觉心理
三、味觉心理
四、嗅觉心理
第六节 情感心理
第四章 色彩创意设计的源泉
第一节 色彩重构创意训练方法
一、整体色彩按比例重构
二、整体色彩不按比例重构
三、部分色彩重构
四、形与色同时重构
五、色彩情调的重构
第二节 来自自然界的创意
一、自然物象色彩采集与重构训练
(一)自然景色
(二)动物色彩
(三)植物色彩
(四)昆虫色彩
二、人文景观色彩采集与重构训练
三、宇宙景观色彩采集与重构训练
第三节 来自传统艺术的创意
一、彩陶色彩
二、青铜器色彩
三、漆器色彩
四、唐三彩色彩
五、织锦色彩
六、敦煌壁画色彩
七、青花瓷色彩
八、建筑彩画色彩
第四节 来自民间艺术的创意
一、民族服饰色彩
二、民间木版年画色彩
三、傩戏面具色彩
第五节 来自文字语言意境的创意
一、淡雅
二、快乐
三、温馨
四、华丽
五、朴素
六、古香古色
七、金碧辉煌
八、雪夜
第五章 色彩构成创意与应用
一、色彩构成创意在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二、色彩构成创意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三、色彩构成创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四、色彩构成创意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后记
说实话,我对这类“构成学”的书籍一直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太学院派,脱离实际应用场景。然而,《色彩构成创意设计》成功地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最牛的地方在于它对“商业应用”的深刻洞察。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将色彩理论与市场营销、品牌识别紧密结合。例如,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过去十年间快消品行业(FMCG)的色彩趋势变化,并归纳出了一套可复制的“品牌色彩记忆锚点”构建方法。我最近在给一个初创科技公司做VI系统,正好卡在主色调的选择上,参考了书里关于“信任感”和“创新感”色彩组合的讨论,最终确定了一个带有科技蓝和少量活力橙的方案,反馈非常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那些看似玄乎的“美学直觉”用清晰的逻辑链条给拆解、量化了,让你知道为什么这个颜色组合在目标群体中会产生预期的商业效果。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将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的数字化设计与现代审美结合起来,遇到最大的瓶颈就是如何在保持文化韵味的同时,避免视觉上的“老气横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色彩构成创意设计》,没想到它提供了一个极其现代和国际化的视角来解构色彩。书中对于非西方文化中的色彩象征意义有专门的探讨,比如北欧的极简色彩哲学,以及亚洲传统水墨画中的“留白”与“墨色”是如何构成色彩体系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情绪光谱”的部分,作者巧妙地将毕加达(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和梵高的后印象派色彩并置对比,清晰地分析出不同时期艺术家的创作心境是如何被他们的色彩选择所固化的。这对我启发很大,让我意识到色彩不仅仅是装饰,它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叙事载体。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色彩的理解从二维平面提升到了三维立体的空间维度,不再是被动地选择颜色,而是主动地构建色彩的“场域”。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因为它更像是一本设计工作坊的记录而非教科书。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口语化,充满了设计师之间的“行话”和“经验之谈”。我尤其喜欢它在每一章末尾设置的“色彩挑战”环节,那些要求读者使用特定限制条件(比如只用三原色和黑白灰,或模拟特定年代的印刷效果)来完成设计任务的练习,逼着你跳出舒适区。我在尝试“无彩色系氛围营造”的挑战时,发现以前自己总是依赖于明度的差异,但书里引导我更多地去关注材料质感和光泽度对“灰”的微妙影响。这本书的实操性极强,如果你是刚毕业的助理设计师,这本书能帮你迅速建立起扎实的技术框架;如果你是资深设计师,它也能帮你激活那些被日常工作磨钝的“色彩敏感度”。它是一本需要动手去“做”的书,而不是只需“看”的书。
评分我很少会为一本设计书写如此详细的评价,但《色彩构成创意设计》的某些部分确实让我醍醐灌顶。这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大胆地引入了“非视觉色彩感知”的概念。它探讨了色彩如何与声音、触觉甚至气味产生交叉联觉(Synesthesia)的影响,虽然这听起来有点“玄乎”,但作者通过引用神经科学的初步研究和大量艺术家的创作笔记,构建了一个非常严谨的论证体系。例如,它分析了为何某些“暖色调”的音乐会让人感觉温度升高,而“冷色调”的视觉界面会让人感到更有效率。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打破边界”,它不再将色彩视为孤立的视觉元素,而是将其视为连接人类多重感官体验的桥梁。对于那些想做沉浸式体验设计、交互界面设计或者空间装置艺术的同行们,这本书提供了极为前瞻性的思考工具,是拓宽设计视野的绝佳读物。
评分这本厚重的《色彩构成创意设计》简直是视觉工作者的“圣经”,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入手的,原本还担心它会像市面上很多理论书那样晦涩难懂,但翻开第一页就被其精妙的编排吸引住了。书里对色彩的物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影响的阐述简直是深入骨髓,它不仅仅停留在“红配绿不好看”这种浅层认知上,而是带你追溯到光线折射、人眼成像的底层逻辑。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动态色彩平衡”的章节,作者用一系列非常直观的图例展示了在不同光照环境下,同一组色彩如何产生情绪上的巨大转变。我记得书里提到一个案例,关于如何在极简主义空间中运用“高饱和度低明度”的色彩来营造戏剧性的焦点,那张用灰阶和一抹深宝石蓝对比的图片,我对着看了半个下午,那种震撼感是看再多线上教程也无法体会的。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本身就是对“构成”二字最好的诠释,字体、留白、色彩块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在无声地向读者传达设计语言。对于想要从“会用颜色”跨越到“驾驭颜色”的设计师来说,这本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箱+灵感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