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以藏礼 中国古代设计制度研究

器以藏礼 中国古代设计制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嫕 著,许平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设计史
  • 设计制度
  • 器物研究
  • 文化史
  • 礼制
  • 文物
  • 历史
  • 中国文化
  • 传统工艺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617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93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设计卓越论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1
字数:2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器以藏礼 中国古代设计制度研究》共分为六章,分别为设计制度研究所指、设计制度的文本印象、宋个案:法式看详、明个案:格古复礼、清个案:恭造之式、将然,已然:中国古代设计制度的情境逻辑。*后将“器以藏礼,政治大节”作为中国古代设计制度的内在逻辑,尝试分析当代社会语境中,再建设计制度的条件与途径。

目录

0 导论
0.1 一个消失的假定
0.2 概念重构
0.3 研究视角与方法
0.4 材料
本章小结

1 设计制度的文本印象
1.1 分别礼数,莫过舆服
1.2 从家天下到礼天下
1.3 器以藏礼:中国古代设计制度的潜行
本章小结

2 法式看详
2.1 从“降纸式”谈起
2.2 营造法式:一种设计趋势
本章小结

3 图、谱、说、考
3.1 忠静冠服
3.2 网巾先生
3.3 服舍违式
3.4 文人雅作
本章小结

4 恭造之式
4.1 “成做”与“各做”
4.2 “各作”如何“成做”
本章小结

5 将然,已然
5.1 从无物、观物走向造物
5.2 非天子不制度
5.3 再读《考工记》
本章小结

6 器以藏礼,政之大节
6.1 条件:中国道理的沉淀
6.2 途径:设计制度的再建
本章小结
余论 述者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下面为您创作一个不涉及《器以藏礼:中国古代设计制度研究》内容的图书简介。这个简介将围绕一个假设的、关于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与社会等级的全新主题展开,力求详尽且具有文献研究的厚重感。 --- 《黼黻昭度:华夏衣冠的礼制演变与社会权力景观》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Ritual Evolution and Social Power Landscape of Chinese Garb and Adornment)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上古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服饰制度(黼黻制度)从原始图腾崇拜、部族标识,逐步演化为国家权力结构核心要素的全过程。通过对考古遗存、传世文献如《周礼》、《仪礼》、《礼记》、以及敦煌、云冈等石窟壁画中服饰图像的细致比对与交叉印证,本书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衣冠权力场”模型,深入剖析服饰的形制、色彩、纹饰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被制度化、礼仪化,并最终固化为一种不可僭越的社会等级标识。 本书摒弃以往仅从艺术史角度审视古代服饰的局限,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政治哲学与社会治理体系中进行考察。我们关注的重点不仅是“穿什么”,更是“为何这样穿”以及“谁有资格这样穿”的深层机制。 第一部分:源起与萌芽——服饰的社会学初探 (先秦时期)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服饰制度的源头,探讨了早期先民如何通过染色、编织与刺绣等技术,将自然界的符号(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转化为具有特定含义的部落徽章。重点分析了“辨东西南北”与“别亲疏贵贱”在服饰上的早期体现。通过对殷商甲骨文中与服饰、祭祀相关的记录的整理,梳理了“大服”、“小服”的初始界限。 随后,研究深入到周代的“礼乐文明”框架内。周公制礼作乐,服饰制度被纳入宗法制度的刚性约束之中。《周礼·春官宗伯》中对不同等级官职的朝服、公服、祭服、丧服的明确划分,标志着服饰礼制化的完成。我们详细考察了“冕服制度”的结构,分析了玉佩、组佩的声响在礼仪场合中所承载的道德教化功能——“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探究了声音、材质与身份的多感官关联。 第二部分:诸侯争霸与礼制重塑 (春秋战国)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背景下,服饰制度也迎来了剧烈的张力与适应性变化。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列国如何借用或“僭越”周礼服饰来彰显其政治野心。例如,楚国独特的深衣形制与中原服饰体系的差异,以及秦国在服色上对“尚黑”的固执追求,均是政治权力扩张在视觉层面的直接投射。 我们运用社会史的方法,研究了士阶层在这一时期对服饰自由度的探索。深衣的流行,既是实用性的体现,也暗含了“不拘泥于旧制”的文化思潮。通过对各国墓葬出土纺织品残片的高精度纤维分析,试图还原那些文献中记载模糊的“奇服”,并探讨它们在国家认同构建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大一统下的“定制帝国”——秦汉服饰制度的巩固与定型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得服饰制度的执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密性。本书将“皇帝冕服”视为整个帝国权力运作的核心符号。详细剖析了汉代“冠服制度”中对“色制”的严格控制,如袍服的颜色与官阶的对应关系(如绛、紫、青、黑的层级递进)。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对“文饰禁令”进行了专题研究。哪些动物纹样、几何图案被禁止用于平民服饰,哪些特定的云雷纹、龙凤纹被牢牢锁定在帝王或特定宗室手中,这些禁令体现了国家对文化符号的绝对垄断意图。我们考察了汉代“刺绣与织锦”的生产体系,揭示了这些高度复杂的工艺如何被纳入国家官营作坊进行集中管理,确保了中央对“美”与“权”的定义权。 通过对汉画像石、砖中服饰描绘的细致考订,辨析了“朝会服”与“燕居服”的区别,以及“绲边”、“缘饰”等细微之处如何成为识别身份的“视觉密码”。本书试图证明,秦汉的服饰制度不仅是对周礼的继承,更是对权力边界进行制度化、可视化丈量的工程。 本书特色与学术价值: 1. 跨学科的综合视角: 本书深度融合了考古学、社会学、政治史和技术史的成果,避免了传统服饰研究的孤立性。 2. 注重“制度”而非“风格”: 将服饰视为一套运行的、具有约束力的治理工具,而非仅仅是审美产物。 3. 基于物证的考证: 依托最新的纺织品考古发现和图像学分析,对文献记载的模糊之处进行严谨的还原与校订。 本书适合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社会学以及对中国古代礼制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它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华夏衣冠之美背后,所蕴含的数千年国家治理的智慧与权力的痕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对于高校教师或资深研究人员来说,它无疑是一部重要的参考资料。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他不仅精通历史文献的解读,对于考古学出土实物的分析也颇有建树,甚至在讨论某些工艺限制时,还能巧妙地结合材料学的基本原理。这种多维度的交叉印证,使得全书的论点扎实有力,不易被轻易推翻。虽然部分章节的理论推导略显晦涩,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但这恰恰体现了其作为前沿研究的价值——它敢于触及那些尚未被充分阐释的复杂议题,并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见解。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董收藏爱好者,我平日里关注的焦点多集中于器物的艺术价值和工艺水平。然而,这本书让我对这些“旧物”有了全新的认识角度。原来,一件看似寻常的青铜器或玉器,其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伦理的直观体现。书中所描述的等级制度对器物形制、纹饰、乃至色彩的严格规定,简直是一部无声的“社会宪章”。这种从“物”看“制”的视角,非常新颖且具有穿透力,让我对以往在博物馆中匆匆掠过的展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恨不得立刻回去重温一遍。它教导我们如何去“阅读”一件物品背后的权力语言,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审美判断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纸张,古朴的色彩搭配,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预示着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学术力作。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严谨与考究,这对于研究传统文化和设计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特别是那些配图的质量,清晰度和考据的严谨性都做得非常出色,能够直观地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制度演变。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凭初步的翻阅,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的巨大投入,这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正是现代设计研究中常常缺失的一环,让人由衷赞叹。

评分

我是一名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课程中接触到不少关于古代建筑形制和材料的讨论,但总觉得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来串联这些零散的知识点。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器物的形制,更深入剖析了这些设计背后所承载的礼制思想和社会结构。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观点与我所学的西方设计理论进行对比,发现古代的“制度”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和精妙。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将抽象的礼仪规范转化为具体的物质载体,这种深入浅出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中国古代设计思维的理解深度。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这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入门指南。

评分

读完近半,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制度”二字的内涵挖掘得极其彻底。这里的“制度”并非僵硬的法令条文,而是一套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通过物质形态得以固化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书中的很多案例,比如不同等级的官员在服饰、车舆乃至日常用具上的差异化要求,生动地展现了古代社会是如何通过设计语言来实现对个体身份的标记和约束的。这种对“设计伦理”的探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充满了借鉴意义。它提醒我们,设计从来都不是中立的,它始终是权力与秩序的载体。这本书无疑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权力运作机制的一部力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