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文库:洛阳伽蓝记校释

中华国学文库:洛阳伽蓝记校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魏] 杨衒之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佛教
  • 洛阳
  • 伽蓝记
  • 校释
  • 历史
  • 文化
  • 古籍
  • 文献
  • 唐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64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3193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国学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页数:27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华国学文库:洛阳伽蓝记校释》所选均为中国学术文化的“最要之书”。举凡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类基本典籍,只要是公认的国学经典,皆在此列。
  《中华国学文库:洛阳伽蓝记校释》所选均为代表当代最新学术水平的“最善之本”,即经过精校精注的最有品质的整理本。其中既有传统旧注本的点校整理本,也有获得学界定评的新校新注本。总之,不以新旧为别,惟以善本是求。
  《中华国学文库:洛阳伽蓝记校释》所选均以新式标点、简体横排刊印。中国古籍向以繁体竖排为标准样式。时至当代,繁体竖排的标准古籍整理方式仍通行于学术界,但绝大多数国人早已习惯于现代通行的简体横排的图书样式。《文库》作为服务当代公众的国学读本,标准简体字横排本自当是恰当的选择。

内容简介

  《中华国学文库:洛阳伽蓝记校释》是北魏时记载洛阳都城建制和佛寺建筑,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风俗、人物、艺文、中外往来等的一部名著。校释者以较早的明如隐堂刻本为底本,参考其他刻本和唐宋古书、元《河南志》、明《永乐大典》中所引《伽蓝记》文字校勘订正,并就书中史实、地理、人物、佛经故事以及名物制度详加诠释。

目录

前百



叙例

洛阳伽蓝记序

洛阳伽蓝记卷第一城内

洛阳伽蓝记卷第二城东

洛阳伽蓝记卷第三城南

洛阳伽蓝记卷第四城西

洛阳伽蓝记卷第五城北

附录一

年表

引用书目

人名索引

附录二

漫谈校注洛阳伽蓝记的经过

北魏的佛教与政治

附录三

周祖谟自传

地图

一北魏洛阳伽蓝图

二宋云使西域行程图

前言/序言


洛阳的繁华与衰落:一部历史的镜像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著,是中国古代佛教史、城市史、文化史乃至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魏都城洛阳在孝文帝迁都后,由一座曾经辉煌的帝都,在动荡与战乱中逐渐走向衰败的宏大画卷。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寺庙兴衰的记录,更是一面映照出那个时代社会风貌、政治变迁、文化融合与民族冲突的镜子,其价值远超文字本身,成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珍贵史料。 繁华都市的缩影 洛阳,作为北魏孝文帝迁都后的新都城,在《洛阳伽蓝记》的笔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孝文帝以其锐意改革的魄力,将洛阳打造成了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大都会。北方鲜卑族的强悍民风与中原汉族的儒雅文明在此碰撞、融合,迸发出独特的时代精神。 书中开篇即描绘了洛阳城“周回三千二百一十里,户增三十余万,率口三百万”。如此庞大的数字,足以让人窥见这座城市在鼎盛时期的规模与活力。然而,《洛阳伽蓝记》的重点并非笼统的城市人口统计,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遍布城中的佛教寺庙。据记载,洛阳城内“梵宫鳞次,佛寺林立,凡有七百余所”。这些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更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集散地。 杨衒之以其亲身经历和深入考证,为我们细致地勾勒出洛阳城中那些最负盛名的寺庙: 永宁寺,乃是北魏皇室的象征,由宣武帝为母亲灵太后所建,其规模之宏伟,装饰之华丽,令人惊叹。书中描述其“高九层,九仞,重阁转,明阶梯,似有若无,出金刚轮,风拂宝铎,声播于天”。这座寺庙不仅是建筑上的奇迹,更是北魏皇权与佛教结合的绝佳体现。其九层高塔,是当时洛阳城的地标,俯瞰整个城市,见证着帝国的兴衰。书中对寺内佛像、壁画、塔刹的描写,更是生动展现了当时高超的佛教艺术水平。 灵太后,作为北魏一位极具权势的女性,她对佛教的虔诚与寺庙的兴建,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除了永宁寺,她还建造了许多其他寺庙,如神通寺、崇训寺等,这些寺庙不仅是供奉佛陀的场所,也承载着皇室祈福、彰显权力的功能。书中对这些寺庙的描写,也从侧面反映了北魏统治者对待佛教的态度,以及佛教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城西的西阳公主寺,则展现了世家大族对佛教的热衷。公主将自己的府邸改建为寺庙,不仅体现了她的虔诚,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精英阶层对佛教的普遍认同。 最令人扼腕叹息的,莫过于建明寺。书中对其的描述,充满了对逝去辉煌的怀念。建明寺本是北魏晚期一位宠臣所建,曾极尽奢华,但随着这位宠臣的失势,寺庙也逐渐荒废。这虽然是寺庙个人的命运,却也影射了北魏政局的动荡与政治斗争的残酷。 《洛阳伽蓝记》的文字,并非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和文学色彩。杨衒之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精妙的词汇,将读者带入那个时代的洛阳。例如,对永宁寺塔的描写,仿佛能听到风吹过宝铎发出的清脆声响,看到塔影在阳光下闪耀。对街市景象的描绘,则让我们感受到洛阳作为国际化都市的繁华与活力。 历史洪流中的变迁 然而,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市,并没有永远保持其辉煌。《洛阳伽蓝记》最令人动容之处,恰恰在于其对洛阳从盛到衰的记录。随着北魏政治的日益腐败,内部矛盾的加剧,以及外部战争的侵扰,洛阳的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 书中对尔朱荣之乱的描绘,是洛阳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尔朱荣的军队攻入洛阳,对这座城市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书中记载的“屠城”、“焚掠”、“尸骸遍野”等场景,无不让人触目惊心,感受历史的残酷。曾经辉煌的寺庙,在战火中被摧毁,僧侣被屠戮,无数的珍贵文物付之一炬。 《洛阳伽蓝记》并没有回避这些黑暗的篇章,反而以一种冷静而沉痛的笔调,记录了这场浩劫。杨衒之在书中写道:“宫阙颓毁,寺塔倾圮,街衢荒芜,人烟断绝。”这寥寥数语,勾勒出了一幅满目疮痍的景象,令人扼腕。 随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洛阳作为旧都,其政治地位和经济活力都大不如前。虽然书中还零星地记载了一些战乱后重建的寺庙,但整体上,都弥漫着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曾经聚集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僧侣、学者、艺术家的大都会,如今已是满目疮痍,只剩下断壁残垣,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文化的熔炉与镜鉴 《洛阳伽蓝记》不仅仅是关于建筑和寺庙的记述,更是一部反映当时文化融合的生动写照。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鼓励鲜卑贵族学习汉族文化,与汉族通婚。洛阳作为新的政治中心,自然成为各种文化交汇的熔炉。 书中对寺庙中佛教经典的翻译、佛经的雕版印刷、佛教艺术的传播的记载,都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同时,书中对当时洛阳的民俗风情、服饰、饮食、语言的描绘,也展现了不同民族文化在城市中的交融。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些胡人(北方少数民族)在洛阳的生活场景,以及他们对佛教的接受程度,都为我们理解民族融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洛阳伽蓝记》也深刻地揭示了佛教在北魏时期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一方面,佛教被皇室和贵族用来巩固统治、彰显权力;另一方面,佛教也确实为社会提供了精神慰藉,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然而,书中也隐约透露出,佛教的过度发展,可能也成为一种社会负担。一些寺庙的僧侣数量庞大,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力资源,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 历史的温度与人性的思考 《洛阳伽蓝记》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仅在于其史料价值,更在于其饱含的“历史的温度”。杨衒之的笔下,没有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了对人、对事、对物的细腻情感。他对寺庙的描述,既有对其宏伟壮丽的赞美,也有对其衰败荒芜的惋惜;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虽然不乏批判,但也展现了其对人性的复杂性的理解。 例如,书中对灵太后的一些描述,既有对其奢侈生活的批评,也展现了她作为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爱护。对尔朱荣这样的人物,虽然他是摧毁洛阳的罪魁祸首,但书中也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记录了他的某些行为,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复杂性。 《洛阳伽蓝记》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真实面貌。它让我们看到,一个王朝的兴衰,一座城市的繁华与凋零,都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也提醒我们,历史的长河中,宏伟的建筑可以化为尘土,辉煌的文明也会遭受战乱的摧残,但记录历史的文字,却能够穿越时空,将那些曾经的过往,鲜活地展现在后人面前。 阅读《洛阳伽蓝记》,就如同走进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北魏时期洛阳的悲欢离合,也体悟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它是一部关于寺庙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帝国、关于文化、关于人性的史诗。它所展现的洛阳,既是一个地理上的城市,更是一个精神上的象征,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辉煌与失落,永远地铭刻在中华文明的记忆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常在思考“国学”二字的含义,它绝非是故纸堆里的陈旧之物,而是活在当下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像《洛阳伽蓝记》这样的著作,本身就是历史、文学、宗教、建筑等多学科的交汇点。一本优秀的校释本,就像一个多功能的望远镜,它不仅让我们看清了文本本身,还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文本背后的历史纵深。我希望这本书的导读部分,能够提供一些启发性的见解,比如如何看待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衰与政治权力的互动,或者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学手法来描绘宗教场面的。这样的解读,能让阅读过程从单纯的“文字辨识”升级为“文化理解”,使我们真正地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而非仅仅完成一项阅读任务。

评分

我对古代地理和城市变迁的记载总有一种莫名的迷恋,而“洛阳”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帝王将相、兴衰荣辱的故事。因此,这本书的副标题——《洛阳伽蓝记》——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我猜想,校释的工作必然涉及到对大量地理、建筑、宗教名词的辨析,这不仅仅是文字游戏,更是对那个特定时代社会风貌的重建。我尤其关注那些涉及寺庙格局、佛学概念的解释是否足够清晰和到位。好的校释,能够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剥开历史的迷雾,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当日洛阳城内,那些宏伟的伽蓝(寺院)是如何矗立、香火是如何鼎盛,以及它们如何最终归于沉寂。阅读的乐趣,或许就在于通过这些文字的重建,重新触摸到那个鲜活的、已逝去的历史现场。

评分

说实话,我选购这类偏学术性的书籍,很大程度上是冲着“文库”这个系列名去的。这通常意味着出版方在装帧设计和纸张选择上都有一个基本的品控标准,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爽度,就已经为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调。阅读古籍校释本,最怕的就是排版晦涩难懂,注释过于零散,让人在查阅和比对原文时感到心力交瘁。但愿这本《洛阳伽蓝记校释》能在这方面做得出色,让我在跟随作者的导读时,能够轻松地在原文的精炼与现代语言的清晰之间自如切换。我设想中的理想校释本,是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考据需求,也能让非专业但有热忱的读者,能够无障碍地领略到原著的精妙之处,而不是被层层的学术壁垒拒之门外。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选择一本工具书或者校注本,它的“可用性”是决定其价值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的注释系统是完善且合理的,比如,如果一个典故或人名多次出现,注释的密度和深度是否能随着阅读的深入而有所调整?我不太喜欢那种把所有解释都堆积在书页下方的传统注释方式,如果能采用更现代的版式设计,比如在关键处提供简要的侧注,而在篇末提供详尽的“释义”或“辨析”,那将大大提升阅读的流畅度和效率。毕竟,我们阅读古籍,是为了吸收其中的知识和韵味,而不是被繁琐的符号系统所困扰。如果这本书能兼顾学术的深度和阅读的舒适度,那它就真正实现了“国学普及”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上的严谨和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深情。我个人一直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考据工作抱有极大的兴趣,而这本《中华国学文库》系列中的某一册,从书名上来看,就透露出一种对古籍文本细致入微的关怀。我特别欣赏那种将繁复的校勘工作化繁为简,同时又不失原汁原味的做法。那些看似微小的字词变动,背后可能隐藏着对历史语境的深刻理解和对古代文人思想脉络的追溯。这种工作是寂寞的,但其价值却是恒久的,它为后来的研究者铺设了一条更平坦、更可靠的求知之路。我期待着能够沉下心来,对照着原文,去体会那种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奇妙感受,感受文字的力量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一代代守护和传承下来的。

评分

中华书局的这套书买了不少。

评分

奔着中华书局的名头下单滴

评分

在京东买书真的是太划算了,送货也很快,服务很不错。

评分

哈哈哈好很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很好很好

评分

【编辑推荐】

评分

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评分

给朋友买的,我无法评价,希望能喜欢哦!

评分

?

评分

非常好,速度一如既往的好。品相不错!就是行距有点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