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文化,以传承为首要。传统蒙书的预设读者虽然是少年儿童,且多以浅近文言写成,但例皆引经据典、传承有自。是以本套丛书的注释,尤其重视语典语源的考察。传统蒙书如《三字经》《千字文》,前人(多为清人)已有注本,多有可采之处。但这些注本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注释亦为文言,今人阅读有难度;二是古人注语典和典故出处,多凭记忆,难免有疏漏。是以本套丛书的注译工作,不得不在参考前贤成果的同时另起炉灶,凡有经史子集语源者,尤其是出自先秦两汉典籍的,皆在注释中注明出处并征引原文,以明与前贤同于所不得不同,异于所不得不异。
传统蒙学重视诵读,是在恰当的年纪,用有效的方法,教青少年学文化。对于今天的国学及语文教育,颇有借鉴意义。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拾国粹,向广大青少年推广普及国学系列课程。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尊敬长辈、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等方面的基本规范。本书是作者以其“雒诵堂”为教学实践基地,以亲身教学经历编辑而成的经典国学教材。
檀作文,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得著名文史专家吴小如教授亲炙,致力于儒学、诗学、蒙学三方面研究,并创办雒诵堂国学馆,教授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堪称新生代国学教育代表人物。CCTV首届中国诗词大会明星擂主李子琳便是雒颂堂的首席弟子。
弟子规 圣人训…………………………………………… /一
首孝弟 次谨信…………………………………………… /一
泛爱众 而亲仁…………………………………………… /一
有余力 则学文…………………………………………… /一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三
父母命 行勿懒…………………………………………… /三
父母教 须敬听…………………………………………… /三
父母责 须顺承…………………………………………… /三
冬则温 夏则凊…………………………………………… /五
晨则省 昏则定…………………………………………… /五
出必告 反必面…………………………………………… /五
居有常 业无变…………………………………………… /五
事虽小 勿擅为…………………………………………… /七
苟擅为 子道亏…………………………………………… /七
物虽小 勿私藏…………………………………………… /七
苟私藏 亲心伤…………………………………………… /七
亲所好 力为具…………………………………………… /八
亲所恶 谨为去…………………………………………… /八
身有伤 贻亲忧…………………………………………… /八
德有伤 贻亲羞…………………………………………… /八
亲爱我 孝何难………………………………………… /一〇
亲憎我 孝方贤………………………………………… /一〇
亲有过 谏使更………………………………………… /一〇
怡吾色 柔吾声………………………………………… /一〇
谏不入 悦复谏………………………………………… /一〇
号泣随 挞无怨………………………………………… /一〇
亲有疾 药先尝………………………………………… /一二
昼夜侍 不离床………………………………………… /一二
丧三年 常悲咽………………………………………… /一二
居处变 酒肉绝………………………………………… /一二
丧尽礼 祭尽诚………………………………………… /一二
事死者 如事生………………………………………… /一二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一四
兄弟睦 孝在中………………………………………… /一四
财物轻 怨何生………………………………………… /一四
言语忍 忿自泯………………………………………… /一四
或饮食 或坐走………………………………………… /一五
长者先 幼者后………………………………………… /一五
长呼人 即代叫………………………………………… /一五
人不在 己即到………………………………………… /一五
称尊长 勿呼名………………………………………… /一六
。。。。。
原 文
弟子规〔1〕,圣人训〔2〕。
首孝弟〔3〕,次谨信〔4〕。
泛爱众〔5〕,而亲仁〔6〕。
有余力〔7〕,则学文〔8〕。
注 释
〔1〕弟子:泛指未成年人。 规:规矩,指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行为规范。
〔2〕圣人:德行、智慧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这里专指孔子。 训:教导或训诫的话。
〔3〕孝:孝顺父母。 弟:通“悌”,尊敬兄长。
〔4〕谨:寡言少语,这里指言行谨慎。 信:守信用。
〔5〕泛:广泛、普遍地。 爱:爱护。 众:众人。
〔6〕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7〕余力:多余的心力,指有闲暇时间。
〔8〕学文:指学习文化知识。“文”在孔子的时代,指《诗》《书》六艺。
译 解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圣人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我们)首先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言行谨慎,讲信用。和人相处要平等博爱。同时还要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事都做好之后,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用来好好学习文化知识。
备 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元亨利贞,天道之常。仁义礼智,人性之纲。凡此厥初,无有不善。蔼然四端,随感而见。爱亲敬兄,忠君弟长。是曰秉彛,有顺无强。惟圣性者,浩浩其天。不加毫末,万善足焉。众人蚩蚩,物欲交蔽。乃颓其纲,安此暴弃。惟圣斯恻,建学立师。以培其根,以达其支。小学之方,洒扫应对。入孝出恭,动罔或悖。行有余力,诵诗读书。咏歌舞蹈,思罔或逾。穷理修身,斯学之大。明命赫然,罔有内外。德崇业广,乃复其初。昔非不足,今岂有余。世远人亡,经残敎弛。蒙养弗端,长益浮靡。乡无善俗,世乏良材。利欲纷挐,异言喧豗。幸兹秉彛,极天罔坠。爰辑旧闻,庶觉来裔。嗟嗟小子,敬受此书。匪我言耄,惟圣之谟。(朱子《小学题辞》)
……
前 言
《雒诵堂国学系列·注译本》是《雒诵堂国学系列·诵读本》的配套用书。“诵读本”解决的是字音和诵读问题,“注译本”解决的是文意理解问题。顾名思义,“注译本”自然包括“注释”和“语译”两部分内容。雒诵堂国学系列读本皆为传世经典,原文是文言文,非专业人士阅读存在一定的障碍。为便于今人使用,参照惯例,我们对雒诵堂国学系列读本原文中的字词和典故加以注解,并对原文进行白话语译。字词注释,以普通中学生的认知程度为参照。白话语译以直译为主,适当采用意译。
中国传统文化,以传承为第一义。传统蒙书的预设读者虽然是少年儿童,且多以浅近文言写成,但例皆引经据典、传承有自。是以本套丛书的注释,尤其重视语典语源的考察。传统蒙书如《三字经》《千字文》,前人(多为清人)已有注本,多有可采之处。但这些注本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注释亦为文言,今人阅读有难度;二是古人注语典和典故出处,多凭记忆,难免有疏漏。是以本套丛书的注译工作,不得不在参考前贤成果的同时另起炉灶,凡有经史子集语源者,尤其是出自先秦两汉典籍的,皆在注释中注明出处并征引原文,以明与前贤同于所不得不同,异于所不得不异。
传统蒙书,典故颇多。典故所涉故实,或传闻异辞,又有非数行注释文字所可剖判者,故本套丛书专列“备览”一项,详细征引相关文献,以供读者参考。相关文献来源不一,或有文字歧异之处(如越王“勾践”,古书或写作“句践”),皆从原本。本套丛书所引文献,文字以今之通行善本为依据,不具列版本。
本套丛书的注释,对文字校勘亦多有交代。如《千字文》一书,坊本文字每多歧异,实与中国古代版本避讳制度有关。本书指出:“‘天地玄黄’改作‘天地元黄’,是避宋朝皇帝远祖赵玄朗的名讳(如果是清本,则是避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周发殷汤’改作‘周发商汤’,是避宋太祖父亲赵弘殷的名讳;‘鸣凤在树’改作‘鸣凤在竹’,是避宋英宗赵曙的名讳;‘岳宗恒岱’改作‘岳宗泰岱’,是避宋真宗赵恒的名讳。”雒诵堂国学系列读本《千字文》则将这些避讳字全部改回本字。又如《三字经》一书有一句,坊本多作“若梁灏”,本书则将“梁灏”改订为“梁颢”,并在注释中专门指出:“梁颢:字太素,北宋太宗雍熙二年状元。《三字经》传本多作‘梁灏’,但《宋史》本传作‘梁颢’。‘灏’义为水势大,‘颢’义为白貌,既以‘太素’为字,则其名当为‘颢’,不当作‘灏’。”读者诸君在使用《雒诵堂国学系列·诵读本》过程中,若于文字版本有疑,不妨在《雒诵堂国学系列·注译本》中寻找答案。
考虑到各书性质有所不同,《雒诵堂国学系列·注译本》每种在体例上亦各有侧重。譬如《千家诗》一书,我们就将“备览”一项改为“赏析”,引领读者欣赏诗词之美,并对传统诗词的格律常识和写作技法略有介绍。即使同样是“备览”,各本在内容上亦有所侧重。《三字经》《千字文》等书侧重典故;《五字鉴》侧重史实;《弟子规》则侧重其与程朱学派及传统小学之间的渊源传承关系。
《雒诵堂国学系列·注译本》的注译体例,由本人制定。第一辑七种中的《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四种的注译工作,由本人承担。《千家诗》的注译工作,由陈骥承当;《五字鉴》的注译工作,由杨涛承当;《幼学琼林》的注译工作,由万希、赵强承当。本人对《千家诗》《五字鉴》《幼学琼林》注译本的全部内容,进行了审定。
吾人虽黾勉从事,但才疏学浅,挂一漏万,自知难免。大雅君子若不吝赐教,则三生有幸矣。
檀作文
2015 年孟冬于京西雒诵堂
这本书,我得说,绝对是颠覆了我之前对“弟子规”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它就是一本教小孩子乖乖听话的书,枯燥乏味,充满说教。结果呢?简直是打脸。这本注译本,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解剖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细致的打磨和解读。注释的部分,不是简单地翻译,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个词语背后的文化含义,以及它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实际应用。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在现代社会似乎早已被遗忘的古老智慧,原来是如此地贴合生活。比如,关于“将有事,子欲避,则请咽”这样的细节,注释里解释了这不仅仅是出于礼貌,更是一种对长辈尊重和对家庭责任的体现。这种细致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古人在人情世故上的圆融与智慧。这本书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对具体行为的引导,让我们体会到修身养性的真谛。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勿说人之短,勿说己之长”时,那种看似简单,实则极具挑战性的要求。注释中也阐述了这背后所蕴含的谦逊和对他人的尊重。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深刻的《弟子规》。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很久,每次翻开都能有新的感悟。一开始只是听闻“弟子规”名声在外,抱着了解一下古代小孩行为准则的心态开始。然而,翻开注释本后,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为人处世的百科全书,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到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都做了细致入微的阐述。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孝”的部分,虽然我已为人父母,但 reread 完这部分,还是深受触动。它提醒我,即使是日常的问候,也要发自内心,体贴入微。书中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道理,经过注释和白话的解读,变得鲜活起来,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并尝试去践行。比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包含了多少对父母的尊重与关怀。结合注释,我才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服从,更是积极主动地回应和执行,是对父母辛劳付出的感恩。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对话,他用最简单的方式,教会我最深刻的道理。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理论,却能直击人心,引发内省。
评分老实说,我当初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跟风”的心态,听说《弟子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很高,就想跟着学习一下。但是,当我真正打开这本注译本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不仅仅是“跟风”,而是一次对自我修养的深刻探索。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注译”二字。它不是简单地把古文念一遍,而是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将那些古老而深邃的道理,一点点地剖析开来,送到你的心里。我记得有一段,是关于“力不齐,则勿长,争不过,则勿争”。注释中解释说,这不仅仅是让我们不要好高骛远,更是教导我们要量力而行,并且在竞争中保持平和的心态。这种解读,让我感觉像是有人在耳边低语,告诉我该如何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它既有古文的典雅,又有现代文的流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它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像一位知心朋友,循循善诱地引导你思考。
评分这本书,我得说,确实让我耳目一新。以往我对《弟子规》的印象,总觉得是那种古代小孩必须背诵的教条,充满了繁文缛节。但是,这本《弟子规(注译本)》,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更像是在为我们这些现代人,量身定做的一份“行为艺术指南”。注释的部分,我只能说太精彩了!它不仅仅是翻译,更是在挖掘每个字、每句话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它们在当下社会中的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亲仁,善道”的解读,注释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仁”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往,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学堂,但传授的知识却是如此的贴近生活。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我,它不生涩,不枯燥,反而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读的时候,我常常会不自觉地跟着书中的引导去反思自己的言行。它没有强制性的要求,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让你自己去领悟,去改变。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巨大能量。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略有研究的人,我一直对《弟子规》这本经典充满兴趣,但市面上各种版本的解读良莠不齐,总觉得难以寻得一本真正能触及精髓又易于理解的。这次偶然看到这本《弟子规(注译本)》,迫不及待地入手了。拿到书后,我被其精美的装帧和清晰的排版所吸引。注释部分详实到位,对原文的疏解既忠实于原意,又结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语境,使得那些古老的文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典籍,而是可以切实应用的指导。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苟不教,性乃迁”时,联系了现代教育中的品德培养的重要性,让“性善论”不再是空泛的哲学讨论,而是关乎个体成长和社会责任的现实课题。书中的语言风格我非常喜欢,既保留了古文的韵味,又用浅显易懂的白话文进行阐释,过渡自然,读起来毫无障碍。尤其是“泛爱众,而亲仁”这一章节,注释中对“仁”的阐释,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泛爱众”,都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个好“弟子”,更是引导我们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评分好
评分速度快,质量好,价格便宜的很,书的内容就更不用说了,好棒
评分总体满意,但物流速度一般!
评分孩子课外班使用,是指定教材。
评分经典,历史概要
评分?
评分两个字可以
评分孩子课外班使用,是指定教材。
评分帮人家买的,我也不喜欢这类型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