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周仲瑛实用中医内科学

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周仲瑛实用中医内科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仲瑛,薛博瑜,王国辰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内科学
  • 周仲瑛
  • 经典
  • 实用
  • 中医药
  • 名家
  • 文库
  • 临床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127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285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92
字数:1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周仲瑛实用中医内科学》以突出中医特色,浓缩名医经验,贴近临床实际,体现时代特征为宗旨,以期为读者提供一部优秀、实用的中医临床参考书籍。
  《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周仲瑛实用中医内科学》分上、下篇。上篇为总论,第一章导言,阐释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介绍中医内科学术理论源流,重点是在中医内科学术发展史上有代表或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及书籍,勾画出发展的轮廓和学术体系;分段介绍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和命名原则、方法和思路。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系统阐述脏腑病机证素辨治概要、内科杂病辨治概要、内科急症辨治概要、辨证论治的临证应用、内科临证技巧,使读者系统地了解中医内科的诊治思路。下篇为各论,共分中医内科常见急症、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癌病九章,每章包括概说、源流、病因病机、诊断与病证鉴别、辨证、治疗、特色经验、预后转归、预防调护。

作者简介

  周仲瑛,出生于1928年6月,祖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1941-1946年随父周筱斋教授学医,1947年就学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1948-1955年开业行医。1955-1956年在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6-1983年在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中医师、讲师、副教授、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副院长。1983-1991年任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1991年任南京中医学院院长(曾兼中医系主任),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90年获全国高等院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全国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同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授予的全国500名著名老中医之一。2007年被聘为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1月获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2008年4月获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王定一杯”中医临床国际贡献奖。2009年5月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首批国医大师。1985年起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先后获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优秀指导老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主持、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13项、省部级12项(4项同时列为WHO传统医学合作项目)、厅局级11项,其中主持15项(省部级以上9项),获科技进步奖2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3项)。研制并转让科研新药5种,获发明专利6项。出版学术专著33部,其中主编24部。发表学术论文284篇,第一作者105篇。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第二节 中医内科学术理论源流
第三节 中医内科病证的分类、命名及其特征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一节 常见病机证素辨治概要
第二节 中医内科急症辨治概要
第三节 中医内科杂病辨治概要
第四节 中医内科临证技巧
第五节 脏腑病机类证辨治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中医内科常见急症
第一节 外感高热
第二节 肺炎
第三节 暴喘
第四节 真心痛
第五节 心力衰竭
第六节 疫斑热
第七节 中暑
第八节 昏迷
第九节 厥脱
第十节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第十一节 疟疾
第十二节 霍乱
第十三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二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哮病
第四节 喘证
第五节 肺痈
第六节 肺胀
第七节 肺瘘
第八节 肺痨
第九节 失音
第三章 心系病证
第一节 心悸
第二节 胸痹
第三节 厥证
第四节 不寐
第五节 多寐
第六节 痴呆
第七节 健忘
第八节 癫狂
第九节 癫痫
第四章 脾胃病证
第一节 胃痛
第二节 痞满
第三节 呕吐(附:反胃)
第四节 吐酸(附:嘈杂)
第五节 噎膈
第六节 呃逆
第七节 腹痛
第八节 泄泻
第九节 痢疾
第十节 便秘
……
附:常用方剂

精彩书摘

  2.病机勾要
  风病善变、善动,不但外邪犯表常以风为先驱,即使是内生五气也多因风而起。因肝为风木之脏,五脏之贼,故临床上不但有风寒、风热、风温、风火、风湿、风水、风燥、风痰、风毒等诸多外邪作乱,而且还有肺风、肝风、脾风、肾风、脑风、肠风等诸多脏腑内风为患。风病善变,常与他邪复合为患,且易相互转化,变化多端。如阳热素盛者外感风寒,极易转为风热;风热进而可以变生风火;风火相煽则易引动肝风而出现高热、抽搐。尽管“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但若“大风苛毒”来势强劲,或与他邪复合为患,其病变范围可涉及周身上下,表里内外。
  外风首犯肺卫,因风性轻扬,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卫表,临床常以卫表、肌肤、肢体、经络见症为主,实证居多,以风寒、风热最为常见。内风易上冒、旁走,多以眩晕、震颤、肢体麻木、不遂、痉厥为主,有虚、有实。属虚者为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水不涵木,以致虚风内动。属实者为肝阳化风,或热极生风。虚实每多兼夹,如阳亢与阴虚可以互为因果。外风虽可入里,引动内风;内风也可及表,病及经络,但其病位表里主次有别,治法用药亦有差异。
  3.临床特点
  风的临床特点为善行而数变,病情突然发作,来去无常,或变化多端,病变部位游走或动摇不定。如风入关节、肌肉,则游走疼痛,部位不定,表现为风邪偏盛的行痹;风犯肺窍则喷嚏时作,鼻痒流涕,忽然而作,忽然而止,如过敏性鼻炎;血热风盛则见皮肤风团痒疹,红赤灼热,时作时止,如荨麻疹;风遏水阻可见突然眼睑浮肿,四肢和全身皆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风邪人络,肝不主筋,可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多见于破伤风等。若肝风与痰、火相互搏结,随气上逆,轻则头晕目眩、四肢麻木、抽搐或震颤,重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而导致中风的发作等。如此种种,皆与风病善变有关。
  4.治疗法则
  外风宜祛,内风宜息。
  祛散外风以荆防达表汤为代表方,平息内风以天麻钩藤饮为代表。但在外风引动内风时,祛风与息风两法可以并用,或有时驱除外风之药可以和平息内风之药通假使用。如治疗中风,防风、秦艽、全蝎、僵蚕、地龙共用,每获良效;内伤头痛,亦常配合藁本、蔓荆子、白芷等治外风药。
  ……

前言/序言


《周仲瑛实用中医内科学》 本书集周仲瑛教授数十载临床、教学、科研经验于一体,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经典著作。全书围绕中医内科学的核心病证,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和临证要诀。 核心内容与特色: 辨证施治的典范: 周老强调“辨证是立法之源,立法是施治之本”,书中对内科常见病症的辨证分型细致入微,每一个证型都配以详实的病因病机分析、临床表现、舌脉象特征,并提供相应的治则治法和代表方剂。其辨证思路清晰,层层递进,是学习和掌握中医辨证法的绝佳范本。 病证结合的精髓: 作者在讲解具体病证时,不仅注重中医理论的阐释,更紧密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体现了中医与西医的融合与互鉴。他善于从整体观念出发,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深入剖析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制定出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临证经验的荟萃: 本书并非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凝结了周老在临床一线摸索出的宝贵经验。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医案分析,通过具体的病例,展现了周老如何运用中医理论,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化裁方药,达到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疗效。这些医案对于提高读者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方药应用的深度解析: 对于每一个病证,书中都详细介绍了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并深入剖析了方剂的配伍意图、药物的君臣佐使关系,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加减变化。这种对经典方剂的深入讲解,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方剂的精髓,并能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注重养生与预防: 除了疾病的治疗,本书还融入了大量关于养生保健的指导思想。周老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书中阐述了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养生要点,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语言通俗易懂,条理清晰: 全书语言精炼,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使是中医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章节编排合理,内容层次分明,便于读者系统学习和查阅。 本书的价值与适用人群: 《周仲瑛实用中医内科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医内科学经典著作,对于以下人群具有极高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中医专业的学生: 是学习中医内科学知识、提升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的重要参考书。 广大中医师: 能够帮助临床医师巩固和深化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丰富临床诊疗经验,提高疗效。 对中医内科学感兴趣的读者: 能够帮助您深入了解中医对常见内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掌握一些实用的养生保健知识。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周仲瑛教授学术思想的系统梳理和传承,更是对中医内科学发展的一次重要贡献。它将为中医教育事业和中医药临床实践提供宝贵的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接触中医以来,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指导我临床实践,同时又不失理论高度的书。这套《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尤其是《周仲瑛实用中医内科学》,无疑是我近几年来遇到的最理想的著作之一。周老先生的学术造诣,在业界是有目共睹的,而这部作品更是他数十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书中的内容,涵盖了内科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他对辨证的精细化处理,他能够根据不同的证型,给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并且对常用方剂的加减变化,也做了详尽的说明。这对于我们临床医生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而且,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的医案,这些医案真实地反映了中医治疗的实际情况,让我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宝贵的经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中医学术思想的百科全书,对于任何一个热爱中医、从事中医的人来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

作为一个在临床摸爬滚打多年的中医医生,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市面上关于中医内科学的书籍琳琅满目,但真正能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同时还能兼顾实用性的,却并不多见。这套《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尤其是《周仲瑛实用中医内科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周老先生的学术思想,我早已有所耳闻,但亲自阅读他的著作,才真正领略到其炉火纯青的医术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书中对于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论述,既有严谨的理论依据,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对于每个病症的辨证论治,都能够做到条分缕析,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每一个环节。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一些复杂病例的分析,他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中医理论,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这本书不仅仅是为新手提供的入门指南,对于我这样的资深从业者,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发,让我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临床水平。

评分

这套《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真是太棒了!我一直对中医理论深感兴趣,但总觉得有些经典著作太过晦涩难懂,难以真正落地。直到我翻开这套文库,特别是里面的《周仲瑛实用中医内科学》,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周老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却又通俗易懂,将内科的各种常见病症,从辨证论治到具体方药,都阐述得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分析,不仅仅是罗列病症和方剂,而是细致地剖析了病因病机,以及在不同个体差异下如何灵活变通治疗方案。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生动,仿佛身临其境,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每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面对面交流,获益匪浅。这套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临床实践的智慧结晶,对于我这样的中医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不断前行。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习中医,最重要的就是能够真正地“悟”道,而这种“悟”的背后,离不开经典著作的指引。这套《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就是这样一套能够帮助我们“悟”道的宝典。而其中的《周仲瑛实用中医内科学》,更是我最近爱不释手的一本书。周老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像有些古籍那样晦涩难懂,也不像一些现代书籍那样过于浅薄。他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将中医内科学的精髓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治未病”的思想,他不仅仅关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更强调如何通过调养身体,预防疾病的发生。书中的许多养生理念,都非常贴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易于实践。而且,他对一些病症的论述,也能够联系到五脏六腑的整体观念,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每次阅读,都仿佛与中医的智慧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让我对中医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被这套《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的名字所吸引,感觉名字就自带一种厚重感和权威性。尤其是《周仲瑛实用中医内科学》这一本,当拿到手时,它的质感就让我爱不释手。纸张的触感,排版的清晰,都显示出出版社的用心。我是一名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在学校里接触了不少中医书籍,但很多时候感觉它们过于理论化,缺乏实操性。周老先生的这部作品,则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他不是高高在上地传授理论,而是娓娓道来,将复杂的内科学知识,通过清晰的逻辑和大量的临床实例,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辨证思路,他能够从一个很小的切入点,逐步深入,最终找到疾病的根源。而且,他对于方剂的讲解,也并非照本宣科,而是详细阐述了药物的性味归经,以及配伍的意义,这对于我理解方剂的精髓至关重要。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指引我在学习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评分

很厚重的本,对得这个价钱。慢慢学习中。

评分

正品,值得拥有

评分

子曰:

评分

正品,值得拥有

评分

速度快,包装好,值得購買!經典之作!

评分

书的质量好,内容还没看………………

评分

评论有豆子拿

评分

子曰:

评分

不错 内科临床中药药剂 加一起了 应该拥有一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