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仪礼》是儒家礼学很早也是很重要的著作,不仅对于研究儒家的礼学,而且对于研究古人的思想、生活和伦理道德观念等等,都有重要意义。本书以中华书局影印阮校《十三经注疏》本《仪礼》为底本进行全文译注,每篇包括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小结五个部分。 杨天宇 译注 杨天宇,曾任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他长期从事经学(侧重于其中的《三礼》学)、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靠前有名的“三礼”学专家。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礼”的社会功能性挖掘得极其深刻。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古代礼仪操作手册,读着读着才发现,它实际上是一部研究古代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的教科书。作者没有停留在“如何行礼”的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仪式背后所蕴含的等级观念、伦理道德以及情感表达的克制与释放。比如对特定场合下不同身份的人的微小动作的分析,简直是洞察人心。通过这本书,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古人那么看重“分寸感”,以及这种“分寸”是如何维系庞大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的。它让人反思,在如今这个快节奏、情感外露的时代,我们是否也遗失了某种同样重要的内在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界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精美了,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像是捧着一件艺术品。封面那种淡雅的色彩搭配,配合着典雅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纸张选择,厚实而又不失细腻,墨色印得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每次翻开它,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的私密对话。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无论是书脊的缝线,还是扉页的排版,都体现出出版方对这部经典的尊重与用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收藏品,放在书架上都显得气质非凡。说实话,光是看着它,心里就已经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敬畏感,让人更愿意沉下心来,去探究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巧妙地平衡了信息密度和视觉舒适度。大段的古文原文居中排列,周围留白得当,注释和译文则采用略小的字体并巧妙地置于侧边或底部,形成了一种清晰的层次结构。这样的设计使得读者在需要深入研究时,目光可以迅速定位到所需信息,而在进行流畅阅读时,又不会被过多的旁注打断思路。更难得的是,在需要配图说明复杂仪轨流程的地方,图文结合得浑然天成,图示的线条简洁明了,绝不拖泥带水。这种对阅读流程的细致考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和愉悦感,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性文本,变成了一种享受式的知识获取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解读部分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半吊子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深得我心。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平实、清晰,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现代人最容易理解的白话,将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古代礼仪规范,一步步拆解开来,让你茅塞顿开。特别是对于那些繁琐的动作和严格的程序,作者不仅进行了详尽的注释,还结合了大量的历史场景描摹,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真切感受到“礼”在当时社会运转中的重要性。我以前总觉得那些规矩是束缚,读完后才明白,那其实是一种精妙的秩序美学。这种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传统文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触手可及的智慧宝藏。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校勘和注释工作做得极其严谨,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习惯性地会去查阅一些对照版本,但这本书在关键的引文出处和版本差异处理上,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学术功底。它似乎不满足于仅仅“解释”原文,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将相关的文献、人物、时代背景都串联起来。那些脚注密密麻麻,但绝非多余的赘述,而是如同侦探般的细致考证,为每一个关键概念提供了坚实的论据支撑。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在阅读时充满了安全感,知道自己所接受的知识是经过多方检验和锤炼的,而不是随意的臆测或主观的发挥。它成功地搭建了古代文本与当代认知之间的可靠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