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格拉底到爱因斯坦,物理学的演化史是一条思想的河流。书稿选取物理学演化史上激动人心的片段,将这些富有戏剧性的碎片串联起来,在宏大的时空尺度上,将物理学上的大事件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书稿用词新颖,不落俗套,不仅传神地进行了事实的叙述,而且读起来音韵和谐,一气呵成,科普性与文学性兼具。
目录
总序 /
哲人礼赞(代序)/
第一章 雅典的黄昏 1
德尔斐的诅咒 /1
第一尊圣像 /9
神话的终结 /19
第二章 逃离伊甸园 31
无穷无尽的争论 /31
星空立法者 /44
阿奎那的梦魇 /54
第三章 帝国的崛起 81
沉思者之梦 /81
苹果与黄金 /92
第四章 蒸汽时代 119
别了,上帝 /119
庶民的胜利 /131
骑士的谢幕 /159
第五章 混沌与秩序 177
幻象与悲剧 /177
西西弗斯神话 /188
尾声 德尔斐的囚徒 /211
延伸阅读书目 /213
第一章 雅典的黄昏 德尔斐的诅咒 什么样的人够得上“物理学家”的称呼?我不知道。或者说,面对如此多样化的群体,我无力给出一个普适的鉴别判据。我只知道,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绝不是一位物理学家,他叫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 469?—前 399 )。 也许,他是所有物理学家的父亲,所以他不必是一位物理学家,而所有物理学家应该都是他的孩子,他们继承了父亲的邋遢、潦倒、困惑、倔强、无奈及忧郁——这些都是通向永恒快乐必须支付的代价。对苏格拉底而言,这样的快乐始于一个不平凡的黄昏…… Δημ.κριτον δο φθερε., Σωκρ.την δλλοι φθερε.π.κτειναν. 虫豸毁了德谟克利特,别的虫豸杀死了苏格拉底。——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哲学家的妻子 我们从何处来? 我们将向何处去? 我们究竟是谁? …… 宽大的希腊袍难以掩盖他佝偻的身躯,苏格拉底,这个形销骨立的哲人,以一贯温和的口吻向面前或聚集或路过的“学生”发问。这是一系列自人类学会思考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的追问,在其后两千年里绵延不绝。 路过的“学生”漠然走开,消失于市集的喧嚣;聚集的弟子窃窃私语,若有所思。街边临时组成的课堂出现了短暂的宁静,尤其是在屋内歇斯底里的恶言詈骂衬托下。这歇斯底里的骂街来自一个愤怒的妇人——哲学家的妻子。岁月流转,我们只能依稀知晓她古怪的姓名——珊西比(Xanthippe),却可以毫不犹豫地冠以准确的名状——悍妇! 这对市集往来的人们来说不是什么稀奇的景象。每到日影西沉,这个凶悍的女人总会对不带一粒米回家的懒惰丈夫抱以雷霆似的怒吼。久而久之,这也就成了城邦的一个钟点,提醒过往的居民回家享用美味的晚餐。 这个女人的情绪总是徘徊于绝望与愤怒之间,具有极其稳定的周期性。深谙此道的苏格拉底波澜不惊,弟子们亦习以为常。直到这个女人从屋里杀气腾腾地出来,径直将一壶凉水泼向了丈夫。 很明显,此时此刻,这个女人的周期性情绪已波动至愤怒的顶点。 如我们所料,落汤鸡似的待遇无法激起这个瘦小老头儿苍老面容上的一丝波澜。妻子怒视了丈夫半晌,骂骂咧咧地回屋了。 “我早就知道,雷霆之后,必有暴雨。”湿漉漉的苏格拉底如此总结。 今天的课依旧以“城邦的钟点”告终。识趣的弟子们纷纷向苏格拉底致意告别,陆续散去,如同路人消失在喧嚣的市集。 他们身后传来了老师的大声疾呼: 年轻的人啊, 收敛你的放纵, 快步入婚姻的殿堂, 贤惠的妻子带给你幸福的生活, 凶悍的泼妇赐予你通向哲学家的捷径! 酒神节 城邦里大部分男自由民在酒足饭饱之后,漫步于市政中心的大广场,或聆听某位执政官发表振奋人心的施政演讲,或三五成群邀约去剧场观赏一出新戏,或拨弄竖琴吟诵着荷马的诗篇,或议论雅典与斯巴达阴云密布的外交,或讨论即将开赛的奥林匹亚运动会。总之,各干各的事情,自得其乐罢了。 拜老婆大人所赐,苏格拉底被剥夺了吃晚餐的权利,如同一只饥肠辘辘的丧家之犬游荡到了市政广场。作为这里的常客,哲人却从不参加那些关乎城邦社稷的“沙龙”。他习惯穿梭于往来的行人间,一次又一次抛出他那些将被重复千年的问题。为此,他甚至发明了一整套“精神助产术”(art of intellectual midwifery)。 他不大可能从作为产婆的母亲那里修习到接生婴儿的本事。所谓“精神助产术”,无非是通过有预谋的发问、反诘、修正、追问与诱导,获得一个暂时无可挑剔的“概念”。 什么是道德? 什么是正义? 什么是生命? 什么是宇宙? …… 苏格拉底并不满意行人的回答,行人亦往往在哲人的诱导下驻足游思。等到他们回过神来,苏格拉底已飘然而逝,去寻找新的回答了。 然而今天,湿漉漉的苏格拉底眼前是一片酒神节(Dionysia)的狂欢景象。这是希腊诸城邦一年一度的节日,以雅典为中心辐射整个爱琴海之滨。自由民以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之名尽情狂欢,无论男女老少、长幼尊卑(奴隶除外)纷纷陶醉于祭坛上女祭司的搔首弄姿。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十二章》 声色的愉悦好像一道沟壑横亘在哲学家与人群之间。迷狂的心灵又怎能配享精神助产这神圣的仪式,苏格拉底漠然退出了被狂欢吞没的广场,唯恐被某种摄人心魄的力量拽入迷狂的深渊。 德尔斐神庙 德尔斐(Delphi)古城坐落于希腊中部的诗人之山—帕那苏斯(Parnassus)南麓,气势恢弘的神殿曾是古希腊光明之神阿波罗(Apollo)信仰的中心。而今却只留下残垣断壁徒向苍穹,为游人述说着往昔尊容。 今天,苍凉的废墟收容了一个踽踽独行的哲人 —被狂欢驱逐的苏格拉底,一个佝偻瘦小的老头儿。 纵使短途的跋涉也足以令他气喘吁吁,宽大突出的前额渗出象征虚弱的汗珠。苏格拉底斜倚在阿波罗神庙几近风化的阶级,远眺他刚刚逃离的人群逐渐被天边的暮色淹没。 落日的余晖把阿波罗最后的恩赐给予了德尔斐这片残垣断壁,神庙巨石立柱上一句尘封已久的铭文清晰可见: γνθι σεαυτ ν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猛然起身,跌跌撞撞地伏倒在立柱之下,枯虬的手指摩挲着闪耀太阳最后光芒的铭文,口中念念有词: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 …… 人,无知!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坛经·行由品第一》 我是谁? 什么又是我? 我不知道! 我能知道什么? …… 在阿波罗神庙前,虔诚的苏格拉底对自己实施了“精神助产术”,争分夺秒。 远处,太阳带着他对世间的最后眷恋沉入爱奥尼亚海,夜幕降临,四下空阔如无物。 人,无知! 苏格拉底瘫坐在阿波罗神庙残破的圣像前,过往的无数次“精神助产术”最终指向了这个命题。没有人听到苏格拉底面对苍穹的呼喊,他独自一人向宇宙宣誓,好像宣读一份关于自我的独立宣言。 主神之星孤悬天际,夜色最终覆盖了帕那苏斯山,德尔斐神庙的铭文复归沉寂…… 筋疲力尽的哲人拖着踉跄的步伐回归尘世,微风过处,了无痕迹。 这一夜,广场上的人群狂歌畅饮,通宵达旦。苏格拉底悄悄回到徒有四壁的陋室,在熟睡的妻子身旁安然进入了梦乡。 城邦的公民甚至连苏格拉底自己都不会知道,后世史家自此将人类的思想史划断:那些上古贤者将归于“前苏格拉底时代”,一代又一代后之来者将以生命献祭“苏格拉底命题”…… 苏格拉底依然穿行于熙熙攘攘的街市,在喧闹的人群中不厌其烦地施展着“精神助产术”。不同的是,他已经不再需要问题的答案,他的新责任是诱导往来的行人通向那个隐秘的命题。相较于那些以教授修辞和诡辩技艺为生的“智者”(sophist),苏格拉底更愿意自命为“爱智者”(philosopher)—“爱智慧”(philosophy),首先是一种态度。 在市集,在广场,在歌剧院,甚至在公共澡堂,不辞辛劳的哲人一遍又一遍向三教九流证明,证明对方的无知,而自己除了知道自己无知以外仍然一无所知……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视角的新颖性,它避开了传统传记文学的窠臼,更侧重于探讨“限制”在伟大思想诞生中的作用。作者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古典的庄重感,但又不失现代批判的锋芒,使得阅读体验既有深度又有趣味。我发现自己常常会被书中对某些历史情境的细致描摹所打动,那些关于被误解、被排斥,甚至是被体制化的描述,让人不禁反思我们今天是如何对待那些具有颠覆性思维的人。它不仅仅是历史回顾,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对于异见和创新的复杂态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突破往往诞生于最严苛的约束之下,是一种对既有框架的优雅反抗。
评分我必须称赞作者在处理跨学科内容时的那种游刃有余,这几乎是一种罕见的才能。无论是涉及古典辩证法,还是探讨相对论的深层含义,文字都保持了令人信服的权威性,却避免了任何故作高深的姿态。这种平衡实属不易。书中的论证结构严密,仿佛是在搭建一座思想的精巧迷宫,但总有清晰的线索引导读者走出困境。我个人对书中关于“真理代价”的探讨印象尤为深刻,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揭示了追求绝对真理往往意味着个体必须付出的巨大牺牲。这种对人性和思想家宿命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远超同类题材的浅尝辄止,具备了经久不衰的阅读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叹,作者的笔触如同精准的外科手术刀,将历史的脉络剖析得淋漓尽致,每一个转折和关键节点的阐述都充满了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他处理复杂哲学思辨时的那种耐心与清晰度,仿佛他不是在讲述历史,而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冥想。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知识本质和人类局限性的论述。书中对不同时代思想家之间隐秘对话的捕捉,那种跨越千年的智力共振,让我对文明的连续性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感觉,就像是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思想回音室,能清晰地听到苏格拉底的回响在爱因斯坦的公式中闪烁。这种对宏大叙事的驾驭能力,使得即便是对某些晦涩概念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其强大的逻辑链条所吸引,不忍释卷。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出色,它绝非那种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史诗剧。作者巧妙地平衡了历史事件的宏大背景与个体思想家的内心挣扎。我被深深吸引于那些关于“囚禁”的隐喻所营造的氛围中——那种精神上的束缚与挣脱,贯穿始终,赋予了文本一种近乎宿命的张力。每一章节的过渡都自然流畅,信息量巨大却丝毫不显拥挤,反而让人产生一种对知识不断汲取的渴望。高潮部分的铺陈尤其精彩,将不同领域看似无关的思想汇聚一堂,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统一性。读完最后一页,我感觉自己像刚完成了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智力攀登,虽然疲惫,但视野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那种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思想交锋的舞台。作者的表达方式充满了力量感和说服力,并非平铺直叙,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类比和对比来推动论点。阅读时,我常常感到自己仿佛站在了那些历史巨人的肩膀上,俯瞰着人类认知的演变轨迹。特别欣赏作者在总结不同哲学流派观点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丝毫夸张或偏颇,只是冷静地呈现了他们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其局限性。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西方思想史核心驱动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丰厚的馈赠,它提供了一种结构性的理解框架,让人能将碎片化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连贯、震撼的整体图景。
评分书的内容不错。但是印刷油墨的化学味太浓了。
评分不错,挺好的,和图片一致
评分好!
评分物流很快,包装很好,书也好看
评分好书
评分这是一本好书,多读书,读好书.
评分李清舟老师的大作 非常好 娓娓道来 很好
评分好!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