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伤寒论》是中医学最为重要的临床经典,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被校订整理、注释阐发,形成了一个内容广博、影响深远的学术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各个方面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作者简介
刘渡舟(1917-2001),辽宁省营口市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16岁开始正式拜师学医,凡七年之久,出师后悬壶于大连。1945年来京,行医于钱粮胡同。1950年考入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及临床课程。1956年调入初建之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古典医著教研室主任,金匮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部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名誉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刘渡舟教授是国家教委首批核准的中医教授,也是我国首批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他从事中医教育工作近半个世纪,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大批各层次的中医人才,包括硕士生24名、博士生12名、入室弟子数名。他在教学临证之余,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编写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所主持的国家卫生部课题“《伤寒论》整理研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他筹建并主持了全国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曾多次组织国际、国内仲景学术交流大会,极大地推动了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他还矢志不渝地弘扬中医学,曾多次应邀东渡日本讲学,并赴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地访问交流。
内页插图
目录
刘渡舟讲《伤寒论》脉证总例三篇
第一讲 平脉法
第一课 平脉法原文(27-33条)
第二课 平脉法(34-49条)
第三课 平脉法(50-69条)
第二讲 伤寒例
第一课 伤寒例(119条)
第二课 伤寒例(20-29条)
第三课 伤寒例(30-42条)
第四课 伤寒例条文(43-60条)
第五课 伤寒例(61-75条)
第三讲 辨痉湿暍脉证
第一课 辨痉湿喝脉证(1-3条)
第二课 辨痉湿喝脉证(4-16条)
刘渡舟讲中医学术特色与杂病证治
一、唯物论与中医学
二、刘渡舟讲肝病
三、刘渡舟讲痰饮病
四、刘渡舟讲郁病
精彩书摘
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启示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色和神态结合起来,这叫色脉之诊,反应脏腑气血营卫的情况。也就是说,“辨脉法”并不只是辨脉的,是结合望色的。如果我们通过这三个例子重视了色脉之诊,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重视了人的疾病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收获就无止境了。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能所用,这样在临床上就提高了我们色脉结合辨证论治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就举一个例子,叫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如果人怒了,怒发冲冠,气得帽子都顶起来了,面色还能是白的吗?脉还能是细的吗?因此,这时面色是红的,脉是洪大的,这就需要你去推理。如果人惭愧了,面色多半一会儿红一会儿白,心神不定似的;那人什么事也没有,心神自若,面色能一会儿白一会儿红吗?
下面两条又讲了两个重要问题。第25条是“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讲了举按寻的指法。切脉有举按寻,有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这样的轻重之分,来候五脏之气。脉有浮取,有中取,有沉取。我们一般切脉的方法叫浮中沉,要先从三菽开始,这叫常规。现在有些同志没受过常规训练,切脉的时候一下子三个指头就一起按下去了,这是不对的。你要先轻取,先看他的肺脉啊,看看是不是有外感表证。浮取没有才中取,没有再沉取,所以叫浮中沉,举起来,按下去,然后再寻,最后才推筋着骨。脉的浮中沉实际就是看人上中下三焦的问题。比如说,举就是看上焦、在表的病,按一般就是候脾胃的病,寻就是肝肾了。指法,不但“辨脉法”篇有,《难经》上也有,就告诉我们,切脉的方法由轻取来候脉,候之不得,然后向六菽、九菽、十二菽,应该由轻而重,由上而下,一点一点地往下来,然后至骨,这样循序渐进,来候五脏之气。后世讲的“举按寻”就是从这句话来的。这就是知识,是理论,也有手法,叫做指法。
……
前言/序言
《伤寒论》是中医学最为重要的临床经典,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被校订整理、注释阐发,形成了一个内容广博、影响深远的学术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各个方面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所有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中医人物当中,刘渡舟教授是杰出的一位,他以专攻《伤寒论》学术研究而誉满海内外。
为了弘扬《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分享先贤的学术成果,刘渡舟教授在生前即有计划地编写出版了大量专著。在他辞世之后,身为他的弟子,我们仍觉得有义务将他未竞的工作继续下去。五年前,我们将他讲授《伤寒论》的录音资料整理成《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为人民卫生出版社所策划“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一辑”中的一种出版,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赵开美复刻本和成注本是《伤寒论》的两个主要版本,内容大同小异,都由三个部分组成:前四篇分别为“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辨痉湿喝脉证”,可概括为脉证总例;中十篇为六经病原文,是全书的主体;后八篇为所谓的“可与不可”诸篇,是按照治法重编原文。其中,前四篇的作者是张仲景还是王叔和,抑或另有他人,很难下定论。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前四篇如同后八篇一样,长期被忽视。
在编写《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的时候,考虑到通行的《伤寒论》相关教材和著作大多只选取六经病原文部分,我们也遵循了这一成例。不过,弃前四篇的脉证总例于不顾,无疑是十分可惜的。因此,我们本次整理了刘渡舟教授1985年讲解“平脉法”后43条、“伤寒例”、“辨痉湿喝脉证”(由于历史的原因,缺“辨脉法”和“平脉法”前26条)的音像资料,定名为“刘渡舟讲《伤寒论》脉证总例三篇”,以飨读者。
刘渡舟伤寒论专题讲座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刘渡舟伤寒论专题讲座
评分
☆☆☆☆☆
可以,刘老的书要多看
评分
☆☆☆☆☆
还没有看,看后再评!
评分
☆☆☆☆☆
可以,刘老的书要多看
评分
☆☆☆☆☆
这是载入共和国史册的时刻——
评分
☆☆☆☆☆
1988年4月,某核潜艇奉命执行极限深潜任务。这次试验,包括最大深度潜航、水下全速航行和深水发射鱼雷等项目。
评分
☆☆☆☆☆
活动大促,早就看中的书终于到手了,书质非常好,是正版
评分
☆☆☆☆☆
刘渡舟的傷寒論校注是中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是以学习和掌握在中医的学术发展长河中涌现出来的历代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中心内容的一门课程,对中医理论与临床的提高有很大意义。其研究领域包括中医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中医不同学术流派及各种学说。这次为研究生专门编写的教材是在原有本科教材傷寒論校注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定名为傷寒論校注。中医历代医家在潜心研究和多年临床的过程中,经过认真总结、反复思考,对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与新的学说,使中医理论不断发展与完善,临床治疗方法与技艺不断丰富,推动了中医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学术进步。学说的形成应与医家的大量临床实践经验有关,但与他们深入研究与思考、创新也密切相关,因此,有些学说的形成与一些医家的共同倡导而形成的学派有一定关系,但不是所有学说的形成都与学派有关。所以这次研究生教材的编写重点突出了中医各种学说形成的学术渊源、学术发展、学术内涵、学术争鸣、学术影响与价值,并对学说的发展与前景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以达到“宣明往范,昭示来学”的作用。为了拓宽在大学本科阶段学习后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所选的内容尽可能围绕常见的问题或新的学说或旧问题的新近研究成果一一加以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更名为《傷寒論校注》。全书共分作上中下三篇:上篇,医学流派;中篇,基础理论各家学说;下篇,临床各科各家学说。该书是根据1979年任应秋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限于录音资料,只涉及《傷寒論校注》上篇,在内容的详略方面与教材形成互补之势。阐发,力求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以期达到帮助研究生增新和深化理论知识,开拓临床思维,拓宽研究领域的目的。中医各家学说》是反映历代中医学成就、研究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阐述有影响有代表性医学家的学说及其临床经验的一门学科。为适应当前中医各家学说的教学需要,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教学参考书。傷寒論校注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我们多年来的教学和临床体会,由原统编教材编委集体组织编写了这本书。全书分总论和各论。总论部分概述了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学术争鸣在祖国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各论阐述了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及其他著名医家54位,每一医家分列生平简介、著作提要、学术成就、学术评议、医案选析、文献资料、原著选录诸项。对每一学派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概述之后,分别予以介绍有关医家,后附以结语,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分析。并对教材中收选的医家设复习思考题,为使学生能从中得到启发,还附有思考要点。
评分
☆☆☆☆☆
刘渡舟伤寒论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