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重慶抗戰史(1931—1945)》是一部全景式反映以重慶為中心的區域性抗日戰爭曆史的學術專著,一次比較全麵地展示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重慶發展的曆史全過程;客觀地把握瞭在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後方進行的全民抗戰與國民黨當局抗戰的關係,展示瞭各種愛國力量在抗戰大後方的地位和作用;明確地把握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關係,彰現瞭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齣的巨大曆史影響和重要曆史貢獻,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重慶抗戰史(1931—1945)》全麵反映瞭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為止的重慶抗戰曆史,謳歌瞭重慶人民為抗日戰爭作齣的巨大貢獻,突齣瞭重慶作為戰時首都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對更加深入、係統地研究重慶抗戰時期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周勇,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總序 章開沅
序言 邢元敏
再版前言 周勇
緒論 重慶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的曆史地位和重大貢獻��
一、重慶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的曆史地位
二、重慶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大貢獻
第一章 “九一八”前後的重慶經濟與政治格局��
一、軍閥割據下的重慶社會��
二、國民黨中央勢力進入四川
三、城市經濟的緩慢增長��
第二章 抗日救亡運動在重慶的興起��
一、“九一八”事變後重慶的反日鬥爭��
二、中共地方組織在重慶的恢復及主要活動��
三、重慶救國會及其組織開展的抗日救亡運動��
第三章 三大主力紅軍北上抗日戰略轉移過程中在重慶的鬥爭��
一、紅一軍團在綦江
二、紅二、六軍團與湘鄂川黔根據地
三、紅四方麵軍與城口蘇維埃政權的建立��
第四章 抗日戰爭與重慶地位的提升��
一、抗日時期的戰時首都��
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政治舞颱
三、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
第五章 國民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一、國民政府的政治
二、國民政府戰時經濟和軍事政策��
三、國民政府的戰時外交
第六章 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領導的抗日民主運動
一、中共中央南方局
二、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的抗日民主運動��
三、中共重慶地方組織的重建與發展
第七章 民主力量在抗日民主運動中發展
一、重慶救亡運動的高漲��
二、抗戰時期中間力量在重慶的發展��
第八章 國共閤作在麯摺中發展
一、麯摺發展的國共關係��
二、爭取建立民主聯閤政府��
三、國共閤作的新階段��
第九章 抗戰勝利後爭取和平民主的艱難曆程
一、重慶談判
二、政治協商會議��
三、社會各界為爭取和平民主而不懈努力
第十章 抗戰造就瞭重慶在大後方的經濟中心地位
一、相對完備的近現代工業的形成
二、重慶交通業的大發展��
三、繁榮的戰時金融業��
四、戰時商業��
第十一章 重慶城市的發展
一、抗戰全麵爆發前重慶城市發展狀況
二、全麵抗戰期間重慶城市的發展狀況
第十二章 大後方抗戰文化中心
一、抗戰文化中心的形成
二、抗日民主文化運動的麯摺發展��
三、抗日民主文化的空前繁榮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章 “九一八”前後的重慶經濟與政治格局
一、軍閥割據下的重慶社會
(一)清末民初的重慶社會和軍閥割據局麵的形成
20世紀初,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主義的壓迫日益加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與中國人民的矛盾日益尖銳,革命一觸即發。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成功,全國響應,辛亥革命進入高潮。在革命高潮有力的推動下,重慶獨立形勢也成熟瞭。
在同盟會和新軍的共同努力下,重慶於1911年11月22日宣布獨立,脫離清政府統治。隨後成立瞭蜀軍政府,張培爵任都督,並發布一係列革命宣言,在經濟、文教方麵也采取不少措施以促進社會的發展。但不久袁世凱在帝國主義和立憲派的支持下,挾反動武裝北洋軍嚮革命黨人誘降,迫使革命黨人妥協。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很快被袁世凱竊取。四川的辛亥革命成果,不久也被這種彌漫全國的妥協逆流所吞沒。先是成渝兩地軍政府經過談判後決定蜀軍政府嚮成都的四川軍政府交權。隨後,在四川都督尹昌衡的庇護下,袁世凱的爪牙鬍景伊勢力迅速崛起,談判時確定設立的重慶鎮撫府被撤銷,蜀軍都督張培爵於1915年也被袁世凱殺害。最後,尹昌衡將政權交給瞭鬍景伊。四川辛亥革命的成果終被吞噬殆盡。
1912年,袁世凱齣任民國大總統,竊取瞭統治中國的大權,中國從此進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由於北洋軍閥的倒行逆施,孫中山為推動革命繼續發展,與南方各省軍人首腦聯閤組成廣州政府,從而在中國形成瞭南北兩個政權中心。在西南,由於北洋軍閥政權的控製力有限,因此,四川各派軍閥對南北衝突采取左右逢源的騎牆態度。而在川內,他們為爭奪地盤、擴充實力,彼此爭戰不斷,滇、黔軍閥也曾乘機幾度齣入四川。
1918年的靖國之役之後,靖國軍取得瞭反對北洋軍閥的走狗劉存厚的勝利。但在四川境內則齣現瞭一個異常復雜的局麵。既有入川的滇、黔各軍,又有劉存厚下屬各部倒戈參加護法的舊川軍,還有國民黨四川各係部隊。他們之間矛盾重重,各據一方,自行其是。為解決衝突,防區製,即四川境內各派軍閥劃區割據,在這時初步形成。四川靖國軍總司令熊剋武,在既成事實麵前無能為力,隻得於1918年7月以劃定“各軍清鄉剿匪區域”的名義,予以承認。在1919年4月,熊剋武又正式明令發錶《四川靖國各軍駐防區域錶》,將各派軍閥的割據之地以“防區”的名義確定下來。重慶大部分地區為靖國軍第二師師長劉湘所“駐防”。四川從此形成瞭軍閥割據的局麵。各派軍閥在各自的駐防區域任意截留稅款、徵派捐稅、委派官吏、招募軍隊,省府督軍形同虛設。
這個時期重慶的城市經濟也在緩慢地發展。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帝國主義放鬆瞭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瞭空間。重慶的紡織業、豬鬃洗房加工業等傳統的工場手工業都有瞭進一步的發展。另外一些新的近代機器工業也開始齣現。20世紀20年代,重慶采用比較先進的機器設備進行繅絲生産的企業日漸增多。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川江航運中的華資企業大量增長,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一度形成瞭華輪獨營的局麵。不過這一時期軍閥的連年混戰也給城市經濟的發展帶來瞭相當大的負麵影響。軍閥的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也使工商業者苦不堪言。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迅速席捲全國,重慶人民也積極參與到這場轟轟烈烈的愛國反帝運動中來。5月中旬,“五四”運動的消息傳到重慶,青年學生首先行動起來。他們組織學生救國團體,並組織瞭大規模的遊行。青年學生的行動得到瞭重慶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市民的廣泛關注和支持。重慶商界和學界聯閤成立瞭重慶商學聯閤會,共同抵製日貨、提倡國貨。重慶的工人階級更是對這場愛國運動予以強力支持。重慶日商洋行、店鋪、長轎班的工人自動罷工,碼頭工人拒絕裝卸日商貨物等。重慶民眾的愛國運動有力地配閤瞭全國的愛國鬥爭,為“五四”運動在全國取得最後的勝利作齣瞭貢獻。
新文化運動也藉助“五四”運動的動力傳入重慶,並很快引起瞭強烈的反響。重慶的思想文化領域頓時活躍起來,一大批宣傳新文化運動的刊物迅速發展起來,例如當時影響較大的《川東學生周刊》、《新蜀報》、《友聲》等。由於科學與民主觀念在青年學生中的廣泛傳播,重慶青年學生積極投身改造社會的實踐,參與推行四川自治運動。他們組織瞭學生自治會,開展一係列活動。因此四川自治運動在重慶一度聲勢頗大、影響甚廣。不過,四川的自治運動嚴重脫離廣大的工農群眾,因而隨著全川自治聯閤會遷蓉以後不久即告解散,自治運動也銷聲匿跡瞭。
……
總 序
章開沅
我對四川、對重慶常懷感恩之心,那裏是我的第二故鄉。因為從1937年鼕到1946年夏前後將近9年的時間裏,我在重慶江津國立九中學習5年,在銅梁201師603團當兵一年半,其間曾在川江木船上打工,最遠到過今天四川的濾州,而啓程與陸上棲息地則是重慶的朝天門碼頭。
迴想在那國破傢亡之際,是當地老百姓滿腔熱情接納瞭我們這批流離失所的小難民,他們把最尊貴的宗祠建築提供給我們作為校捨,他們從來沒有與淪陷區學生爭奪升學機會,並且把最優秀的教學骨乾穩定在國立中學。這是多麼寬闊的胸懷,多麼真摯的愛心!2006年暮春,我在57年後重訪江津德感壩國立九中舊址,附近居民聞風聚集,紛紛前來看望我這個“安徽學生”(當年民間昵稱),執手暢敘半個世紀以前往事情緣。我也是在川江的水、巴蜀的糧和四川、重慶老百姓大愛的哺育下長大的啊!這是我終生難忘的迴憶。
當然,這八九年更為重要的迴憶是抗戰,抗戰是這個曆史時期齣現頻率最高的詞語。抗戰涵蓋一切,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記得在重慶大轟炸最頻繁的那些歲月,連許多餐館都不失“川味幽默”,推齣一道“炸彈湯”,即榨菜雞蛋湯。……曆史是記憶組成的,個人的記憶匯聚成為群體的記憶,群體的記憶匯聚成為民族的乃至人類的記憶。記憶不僅由文字語言承載,也保存於各種有形的與無形的、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産之中。曆史學者應該是文化遺産的守望者,但這絕非是曆史學者單獨承擔的責任,而應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因此,我對《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編纂齣版寄予厚望。
抗日戰爭是整個中華民族(包括海外僑胞與華人)反抗日本侵略的正義戰爭。自從19世紀30年代以來,中國曆次反侵略戰爭都是政府主導的片麵戰爭,由於反動統治者的軟弱媚外,不敢也不能充分發動廣大人民群眾,所以每次都慘遭失敗的結局。隻有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戰爭,由於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旗幟下,長期內戰的國共兩大政黨終於經由反復協商達成第二次閤作,這纔能夠實現史無前例的全民抗戰,既有正麵戰場的堅守嚴拒,又有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英勇殺敵,經過長達8年艱苦卓絕的壯烈抗爭,終於贏得近代中國第一次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我完全同意《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的評價:“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瞭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嚮振興的重大轉摺點,為國傢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瞭基礎。”
中國的抗戰,不僅是反抗日本侵華戰爭,而且還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在“脫亞入歐”方針的誤導下,逐步走上軍國主義侵略道路,而首當其衝的便是中國。經過甲午戰爭,日本首先占領中國的颱灣省,隨後又於1931年根據其既定國策,侵占中國東北三省,野心勃勃地以“滿濛”為政治軍事基地妄圖滅亡中國,獨霸亞洲,並且與德、意法西斯共同徵服世界。日本是法西斯國傢中最早在亞洲發起大規模侵略的戰端,而中國則是最早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的先驅。及至1935年日本軍國主義通過政變正式成為法西斯國傢,兩年以後更瘋狂發動全麵侵華戰爭。由於日本已經與德、意法西斯建立“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所以中國的全麵抗戰實際上揭開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並且曾經是亞洲主戰場的唯一主力軍。正如1938年7月中共中央《緻西班牙人民電》所說:“我們與你們都是站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最前綫上。”即使在“二戰”全麵爆發以後,反法西斯戰爭延展形成東西兩大戰場,中國依然是亞洲的主要戰場,依然是長期有效抗擊日本侵略的主力軍之一,並且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齣極其重要的貢獻。2002年夏天,我在巴黎凱鏇門正好碰見“二戰”老兵舉行盛大遊行慶祝法國光復。經過接待人員介紹,他們知道我也曾在1944年誌願從軍,便熱情邀請我與他們閤影,因為大傢都曾是反法西斯的戰士。我雖感光榮,但卻受之有愧,因為作為現役軍人,未能決勝於疆場,日本就宣布投降瞭。但是法國老兵非常尊重中國,這是由於他們曾經投降並且亡國,而中國則始終堅持英勇抗戰,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贏得最後勝利。盡管都是“二戰”的主要戰勝國,畢竟分量與地位有所區彆,我們韆萬不可低估自己的抗戰。
重慶在抗戰期間是中國的戰時首都,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與第二次國共閤作的所在地,“二戰”全麵爆發以後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因而具有多方麵的重要貢獻與曆史地位。然而由於大傢都能理解的原因,對於抗戰期間重慶與大後方的曆史研究長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至少是難以客觀公正地反映當時完整的社會曆史原貌。現在經由重慶學術界倡議,並且與全國各地學者密切閤作,同時還有日本、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外國學者的關懷與支持,共同編輯齣版《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堪稱學術研究與圖書齣版的盛事壯舉。我為此感到極大欣慰,並且期望有更多中外學者投入此項大型文化工程,以求無愧於當年的曆史輝煌,也無愧於後世對於我們這代人的期盼。
在民族自衛戰爭期間,作為現役軍人而未能親赴戰場,是我的終生遺憾,因此一直不好意思說曾經是抗戰老兵。然而,我畢竟是這段曆史的參與者、親曆者、見證者,仍願追隨眾多中外纔俊之士,為《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的編纂略盡綿薄並樂觀其成。如果說當年守土有責未能如願,而晚年卻能躬逢抗戰修史大成,豈非塞翁失馬,未必非福?
2010年已經是抗戰勝利65周年,我仍然難忘1945年8月15日山城狂歡之夜,數十萬人湧上街頭,那鞭炮焰火,那歡聲笑語,還有許多人心頭默誦的杜老夫子那首著名的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嚮洛陽。”
即以此為序。
庚寅盛暑於實齋
這本書的史料搜集工作,隻能用“浩瀚”二字來形容。從那些罕見的檔案記錄到當事人的口述迴憶,再到當時的報刊雜誌和私人信函,作者構建瞭一個極其堅實可靠的史學基礎。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段論述背後都有著詳實的齣處支撐,這極大地增強瞭論點的可信度。尤其是一些關鍵事件的還原,作者似乎窮盡瞭所有能找到的綫索,層層剝繭,力求還原齣最接近事實的真相。對於一個曆史愛好者來說,這種嚴謹的態度是閱讀體驗的基石。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文化界遷徙與重建的部分,書中引用瞭大量未曾公開發錶過的私人信件,這些信件如同曆史的側影,記錄瞭大師們在睏境中的彷徨與堅持,其文字的張力,遠勝於官方的總結。這不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像是一座用汗水和時間堆砌起來的史料寶庫,讓人對研究者付齣的心力肅然起敬。
評分我個人認為,這套叢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一個宏大的曆史主題,進行瞭精細化的地域解構與時間切片,並賦予瞭新的闡釋空間。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案例,展示瞭國傢命運與地方社會是如何深度交織、互相影響的。不同於以往著重於政治軍事中心的敘事,這本書聚焦於後方核心地帶的社會韌性與文化存續,這為我們理解整個抗戰的復雜性提供瞭至關重要的補充維度。它讓我們意識到,戰爭的勝利不僅僅依賴前綫的炮火,更依賴於後方社會結構在極端壓力下的自我修復能力和精神支撐。閤上書捲後,留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那種“雖敗猶榮”的復雜情感——既有戰爭帶來的巨大創傷,更有麵對睏境時,一個社會集體展現齣的驚人創造力和道德堅守。這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深思的作品,它豐富瞭我對“民族記憶”的理解層次。
評分我接觸過不少關於那個宏大曆史時期的著作,但這本書的敘事角度和切入點,著實讓人耳目一新。它沒有停留在宏觀的軍事部署或政治博弈上,而是深入到瞭那個特定地域社會肌理的細微之處。作者似乎帶著一種近乎考古的耐心,去挖掘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角落,比如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如何被戰爭的陰影所重塑,文化機構在顛沛流離中如何艱難維係,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內部復雜的心態變化。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讓冰冷的曆史數據鮮活瞭起來,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真實的掙紮。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那個場景:在防空洞裏排隊領救濟糧的場景,在簡陋的教室裏堅持授課的先生,那種麵對巨大不確定性時,生命力頑強的韌性,深深地震撼瞭我。它提供瞭一種多維度的視角,去理解“後方”這個概念,遠比教科書上的定義要豐滿和立體得多。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在學術的嚴謹與文學的優美之間,找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它不像某些學術專著那樣晦澀難懂,佶屈聱牙,也沒有過度陷入通俗化的煽情敘事,而是保持瞭一種剋製而有力的筆觸。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擅長用精準且富有畫麵感的語言來描繪復雜的曆史場景。比如,在描述某個物資匱乏的時期,他不會簡單地羅列短缺的清單,而是通過對空氣中彌漫的氣味、人們衣著的細節、甚至一個眼神的描寫,就將那種壓抑而又堅韌的生活氣息烘托齣來。這種敘事張力,使得即便是對這段曆史不甚瞭解的普通讀者,也能被強烈地吸引進去,跟隨作者的思路,一同體驗那個時代的呼吸與心跳。讀起來酣暢淋灕,既滿足瞭對知識的渴求,又享受瞭閱讀本身帶來的審美愉悅,實屬難得。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特彆是那個封麵插圖,古樸中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裏就感覺像是捧著一個時代的縮影。內頁的排版也處理得非常講究,字體大小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處,讀起來非常舒服,即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裝幀的細節處理,比如書脊的燙金工藝,也顯示齣齣版方在製作上的用心,這對於一套曆史文化叢書來說尤其重要,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我特彆欣賞它在選材上的謹慎,從紙張的質感到印刷的清晰度,都體現齣對曆史文獻應有的尊重。這種對實體書品質的追求,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翻開扉頁,那份油墨的清香,讓人立刻沉浸到閱讀的狀態中,這種物理接觸帶來的儀式感,是任何數字設備都無法替代的。我對這套叢書的整體審美感受極佳,它成功地在學術性與收藏價值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讓人忍不住想把這一係列的每一本都集齊。
評分嗬嗬嗬嗬嗬嗬嗬嗬嗬嗬
評分嗬嗬嗬嗬嗬嗬嗬嗬嗬嗬
評分內容詳實,史料性強,可讀性也不錯
評分發貨速度快,書快散瞭,不知道怎麼裝訂的
評分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重慶抗戰史(1931—1945),不錯
評分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重慶抗戰史(1931—1945),不錯
評分物美價廉,性價比高。
評分發貨速度快,書快散瞭,不知道怎麼裝訂的
評分物美價廉,性價比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