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簡要的理學思想史
中國宋明理學的提綱挈領之作
理學興起於北宋,盛行於南宋與元明清時代,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可以說是唐代以來儒學思想的主流,它的影響力已經遍及整個東亞。此外,理學與古代的哲學與佛學也有很大關係。
本書是呂思勉先生在上海滬江大學講《中國哲學史》課程時手編講義的基礎上,又結閤瞭著名理學傢的重要學說兼及其對社會風俗之影響寫作而成。全書簡明扼要地闡述瞭理學發展的過程,是廣大國學愛好者瞭解理學及其重要流派、觀點等的讀本。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著名曆史學傢、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 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傢”。自1926 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係教授,後任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1941 年,光華大學遷至四川,乃歸鄉閉戶著書。1949 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一級教授﹑上海曆史學會理事﹑江蘇省政協委員。
呂思勉一生緻力於中國古代史研究,是史學界公認舊籍讀得多的一位學者,他將二十四史通讀數遍,為學界同仁傳為美談。注重排比史料,分類劄記,長於綜閤研究和融會貫通,廣泛閱讀新齣報刊和從西方引進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研究方法,著述宏富,對經學﹑文字學﹑文學亦有獨到見解。
序
篇一 緒論
篇二 理學之原
篇三 理學源流派彆
篇四 濂溪之學
篇五 康節之學
篇六 橫渠之學
篇七 明道伊川之學
篇八 晦庵之學
篇九 象山之學
篇十 浙學
篇十一 宋儒術數之學
篇十二 陽明之學
篇十三 王門諸子
篇十四 有明諸儒
篇十五 總論
附 訂戴
中國古代哲學與道德的關係
古代人性論十傢五派
史學上的兩條大路
魏晉玄談
秦漢移民論
古代之印度與佛教
南京為什麼成為六朝硃明的舊都
道教起原雜考
如果把這本書放在我的書架上,它絕對屬於那種“不敢輕易翻閱,但又必須時常翻閱”的類型。它不是用來消磨時間的休閑讀物,而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對傳統文化理解的深度與廣度。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文化傳播路徑的分析,作者對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交融時的“化學反應”有著獨到的見解。他不會把文化看作是僵硬的模闆,而是視之為流動的生命體,在交流碰撞中不斷生成新的形態。這種動態的曆史觀,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跳齣瞭固有的地域中心主義的窠臼。每當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有些僵化時,翻開其中任意一篇,那種曆史長河的宏大敘事和精妙的個案分析結閤的方式,總能迅速地將我的思維拉迴到一個更廣闊、更有深度的場域中去。它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在你需要指引時,適時地展示齣更遠的路途。
評分讀完後最大的感受是,這部文集(假設它是一部多捲本的學術整理)的文字功底實在令人嘆服。那種老派的、沉穩的文風,帶著一股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厚重感,完全不是當下流行讀物那種輕佻的敘事方式。它要求讀者投入精力去細嚼慢咽,去體會每一個用詞的精準和邏輯的嚴密。我注意到作者在論述一些復雜的社會變遷時,會不自覺地運用一些極具畫麵感的比喻,將抽象的政治經濟學概念具象化,比如他描述某個朝代的士人階層心態時,那種“如履薄冰,卻又心懷天下”的矛盾感,描摹得入木三分。這使得即使是對於不太熟悉該領域背景的讀者,也能通過其精妙的文字把握住曆史的溫度。我特彆喜歡它在分析古代社會結構演變時,那種剋製而又充滿力量的批判性視角,不偏激,不媚俗,隻是冷靜地呈現曆史的必然與偶然,展現瞭一個大傢風範的史學傢的基本素養。
評分這部文集的整體裝幀設計,雖然樸素,但卻透露齣一種對內容本身的尊重。紙張的質感,字體的選擇,以及章節之間的排版留白,都營造瞭一種適閤深度閱讀的氛圍,讓人可以安心地沉浸其中,而不受外界乾擾。從閱讀體驗上來說,它提供瞭一種久違的、沉浸式的學習感受。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因為被某個觀點深深吸引,而不得不停下來,閤上書本,在房間裏踱步思考很長一段時間。這種能引發持續思考的閱讀體驗,是當代快餐式閱讀越來越稀缺的寶藏。它不是在迎閤讀者的口味,而是在引導讀者去適應一種更高階的思維模式。對於渴望提升自己曆史素養和邏輯思辨能力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心智的錘煉過程,是值得反復品讀、常讀常新的佳作。
評分這套《呂思勉文集》的選篇眼光獨到,尤其在對傳統學術脈絡梳理的章節,展現瞭極強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賞其中對宋明理學源流的探討,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觀點,而是深入挖掘瞭儒釋道三傢思想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相互滲透與衝突,這種宏觀的視野在同類著作中是罕見的。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那種旁徵博引卻又井然有序的敘述功力,仿佛置身於一條清晰的學術長河之中,從硃熹的集大成到陸九淵的心學轉嚮,再到王陽明的實踐哲學,脈絡清晰,令人茅塞頓開。特彆是對“格物緻知”在不同學派中的詮釋差異,作者給齣瞭極富啓發性的比較分析,使得原本抽象晦澀的理學概念變得具體可感。對於想要係統瞭解中國哲學史特彆是宋明理學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極具價值的案頭參考,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看待傳統文化深層結構的方法論引導。那些枯燥的文獻引用,在作者的筆下都活瞭起來,充滿瞭曆史的張力與思想的魅力。
評分文集中的考據部分,簡直是一場智力上的探險。作者在處理一些長期存在爭議的曆史事件或人物評價時,展現齣瞭近乎偏執的嚴謹性。他不像某些學者那樣急於給齣結論,而是花費大量篇幅去審視和比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原始檔案和地方誌,然後層層剝繭,直至還原齣最接近事實的圖景。這種對待史料的態度,令人肅然起敬。例如,在探討某一地方鄉紳勢力崛起的過程時,他能從一份看似不起眼的賦稅記錄中,推導齣整個區域的土地兼並趨勢和權力結構的悄然轉移,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實在是高明。對於那些追求學術深度和事實準確性的讀者而言,這套文集無疑是提供瞭一個極高的參考標準。它教會我們,真正的洞見往往隱藏在被大多數人忽略的細節之中,而發現這些細節,需要的是耐心、知識和敬畏心。
評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看。
評分呂氏綱要,人雖是近人,但需要有一定的古文功底,書是好書,理學研究值得一看。
評分雙十一又買瞭不少書啊,京東一次又一次突破我的底綫!!!
評分書很好,最喜歡來京東買書瞭,趕上618買瞭好多
評分書不錯,很好!
評分當年紅豆
評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看。
評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看。
評分書不錯,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