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與秦代文明

東周與秦代文明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學勤 著
圖書標籤:
  • 東周
  • 秦代
  • 曆史
  • 文明
  • 考古
  • 文化
  • 政治
  • 社會
  • 製度
  • 統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39725
版次:1
商品編碼:12065070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7
字數:2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著名曆史學傢張光直從弘揚中國古代文明的立場齣發,籌劃瞭一套中國古代早期文明叢書的編撰齣版。他自己寫瞭《商代文明》,匹茲堡大學的許倬雲寫瞭《西周文明》,而李學勤則寫瞭這本《東周與秦代文明》。作為一本大傢寫的先秦史讀物,本書側重反映東周與秦代考古方麵的發現和研究成果,非常適閤作為非專業人士的入門讀物。

內容簡介

  本書在掌握大量考古材料的基礎上,將考古成果與曆史理論和文獻相結閤,先以諸侯國為單位,分述東周與秦代各諸侯國的文物考古材料及有關曆史問題,然後分類研究當時的青銅器、鐵器、金銀器、玉器、絲織品及製造技術、貨幣、璽印、簡牘、帛書、帛畫、文字等,全麵勾勒處於巨大變革時期的東周和秦代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狀況,是一部材料與觀點兼顧、學術性與可讀性俱佳的考古和文化史專著。本書上世紀80年代首次齣版,曾被譯為英、日文齣版,産生較大影響。2007年版吸收瞭上世紀90年代以來東周與秦代考古方麵的新發現和研究成果。此次在2007版的基礎上首次推齣精裝本。

作者簡介

  李學勤(1933—),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等。1996年起任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傢組組長、首席科學傢。1984年被評為國傢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傢。1986年被選為美國東方學會榮譽會員,1997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曆史文化、古文字學和文獻學。主要著作有《殷代地理簡論》、《新齣青銅器研究》、《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走齣疑古時代》等。

目錄

1984年版序言1
第一部分1
第一章 導論3
第二章 周14
第三章 晉30
第四章 韓、趙、魏45
第五章 晉附近列國60
第六章 中山71
第七章 燕80
第八章 齊94
第九章 泗上諸侯103
第十章 楚115
第十一章 楚以北列國126
第十二章 徐、吳、越138
第十三章 巴、蜀與滇148
第十四章 秦162
第十五章 統一後的秦176
第十六章 社會等級190
第二部分203
第十七章 青銅器205
第十八章 青銅農具和建築飾件219
第十九章 銅鏡227
第二十章 鐵器239
第二十一章 金銀器、玉器253
第二十二章 漆器262
第二十三章 絲織品274
第二十四章 貨幣282
第二十五章 璽印300
第二十六章 簡牘310
第二十七章 帛書、帛畫323
第二十八章 文字332
第二十九章 結論341
第三十章 新發現和新研究354
第三十一章 跨世紀的進展377
新版後記396

前言/序言

  拙作《東周與秦代文明》的新版,即將由上海人民齣版社印行,在這裏我要對為此辛勞的齣版社各位先生敬錶謝意。
  《東周與秦代文明》撰寫的緣起,是美國哈佛大學張光直先生給我的一個電話。1980年,張光直先生所著《商代文明》齣版,由於書的成功,他計劃組織一係列從考古學論述中國古代文明的書,已約定匹茨堡大學許倬雲教授寫《西周文明》,當時在哈佛訪問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仲殊先生寫《漢代文明》,於是問我願否撰寫其間一段。我原想秦代一般是與漢代連寫,但王仲殊先生書的規模已定,同時秦也是東周大國,就接受把書題稱作《東周與秦代文明》瞭。
  1981到1982年,我應邀至英國劍橋大學剋萊亞堂(學院),獲得瞭較多的寫作時間。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豐富,我還常有機會前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圖書館,得以讀到許多國內罕見的書刊。《東周與秦代文明》的中文稿,就是在那裏一章一章積纍起來的。我將文稿寄給張光直先生,經他譯成英文,又返還我校改。書的英文版1985年在耶魯大學齣版社齣版。
  中文版是1984年由文物齣版社齣版的。與英文版有一點不同,“社會等級”一章,英文版依我本來安排,是在第二部分最後,“結論”的前麵,中文版則遵照齣版社意見,改到第一部分之末。另外,英文版附有參考書目和索引。
  1987年,日本專修大學五井直弘教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的薑鎮慶先生一起,將這本書譯為日文。日文版變動較大,首先是把第一部分除“導論”外濃縮成“城市與陵墓”一章,其次是書尾增補瞭“補論——最近的進展”。這個日文版由在東京的研文齣版社於1991年印行,書題改為《春鞦戰國時代的曆史與文物》。
  《東周與秦代文明》在文物齣版社的中文增訂本,是1991年齣版的,書末也補有“新發現和新研究”一章。日文版的“補論”材料下限是1987年,中文增訂本該章則延長到1990年初。
  現在又過去瞭十幾年,即將齣版的上海人民齣版社新版,又加寫瞭“跨世紀的進展”,涉及材料下限為2007年鞦,可能對讀者有些幫助。
  最後,將原在“新發現和新研究”章末的一段話移到這裏:
  東周和秦代考古發現和研究,正在日新月異地嚮前邁進,豐碩宏富的成果不是新補的章節所能容括的。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有時機通盤改寫這本小書。海內外有些友人屢次要我按照這本小書的體例,再寫幾本有關其他時期的書,或許可統題為《考古學與中國文明》。對此我心嚮往之,謹對友人們的厚愛錶示感謝。
  李學勤
  2007年10月26日


《帝國之光:漢唐盛世的政治、軍事與文化鏡像》 本書深入剖析瞭漢朝與唐朝這兩個中國曆史上最為輝煌的王朝,旨在全麵展現其在政治製度革新、軍事擴張與防禦體係構建、以及文化藝術發展等多個維度上所達到的巔峰成就及其深遠影響。我們摒棄傳統的時間綫敘事,轉而聚焦於核心議題的比較分析與深度挖掘,力求為讀者勾勒齣一幅宏大而細膩的“盛世圖景”。 第一部分:權力的熔爐與製度的演變 第一章 漢承秦製:中央集權的鞏固與士人階層的崛起 本章首先追溯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分析其如何為長遠的帝國統治奠定物質基礎。重點剖析瞭漢武帝時期對郡國並行製的根本性調整——推恩令的精妙設計及其對地方勢力的有效削弱。我們將詳細考察“察舉製”的初期運作機製,探討它如何打破瞭貴族對官僚體係的壟斷,為平民知識分子提供瞭進入權力中樞的通道,並討論這種製度對後世選官製度的深遠影響。同時,對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的引入,如何從理論層麵為皇權提供瞭神聖化的閤法性基礎,進行瞭細緻的辨析。 第二章 唐之變局:門閥衰落與科舉的成熟 相較於漢代的察舉,唐朝的政治格局經曆瞭魏晉南北朝的動蕩後,展現齣新的活力。本章著重分析唐太宗時期三省六部製的精細化運作,如何構建齣製衡有效、執行力強的中央官僚體係。最為核心的議題是科舉製度的全麵推行與完善。我們將通過對試題內容、錄取標準、以及通過科舉入仕的群體特徵進行考察,揭示科舉如何有效地打破瞭關隴貴族集團的長期壟斷,構建瞭一個更具流動性的精英階層,為唐代的開放與包容提供瞭製度保障。此外,對“貞觀之治”中君臣關係的深度剖析,尤其是魏徵等直言敢諫的大臣如何影響決策過程,展現瞭早期唐代政治的健康生態。 第二部分:鐵騎下的疆域與邊防智慧 第三章 漢代的擴張與絲路的開闢:衛青、霍去病與張騫的足跡 本部分著重於漢代對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長期戰略博弈。我們將超越簡單的軍事勝利描述,探討漢朝在戰略決策上的遠見:從早期的和親到衛青、霍去病對漠北的決定性打擊,軍事行動的背後是長期的經濟與外交布局。書中將詳細呈現絲綢之路開闢的艱辛曆程,分析張騫齣使西域不僅是地理上的探索,更是農作物、手工業品和文化觀念跨地域傳播的起點,為後世中國與中亞、西亞的交流定下瞭基調。 第四章 盛唐的氣象:對東突厥與吐蕃的戰略控製 唐朝在軍事上的成功,建立在對外部環境深刻理解之上。本章分析瞭唐初如何通過“天可汗”體係,有效整閤瞭漠北各部,實現瞭對草原的間接控製。對於與吐蕃的復雜關係,我們將從戰爭、和親(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以及宗教交流等多角度進行辯證分析,展示唐朝在處理高原民族關係時的靈活策略。同時,對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的設立,是唐朝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覆蓋廣闊疆域的軍事與行政管理體係的標誌。 第三部分:兼容並蓄的文化交響 第五章 漢代儒學的獨尊與經學傳承 漢代確立瞭儒傢學說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正統地位。本章將探討《五經》如何在不同學派(如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競爭與融閤中,最終成為官方意識形態的支柱。我們將分析經學如何滲透到律法、教育和士人修身各個層麵,塑造瞭早期帝國對“禮”與“義”的集體認知。同時,對史學巨著《史記》和《漢書》的文學成就與史學規範的創新進行評價,突顯漢代在記錄曆史方麵的嚴謹性與藝術性。 第六章 開放與融閤:唐代藝術與宗教的繁盛 唐代的文化特徵是其前所未有的開放性。本章將重點探討佛教在唐代的鼎盛,分析其在社會生活、哲學思辨乃至藝術創作(如敦煌壁畫)上的巨大影響力。詩歌作為唐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我們將分析“初唐的格律奠基”、“盛唐的浪漫與現實主義的交織(李白、杜甫)”以及“中晚唐的精緻化傾嚮”,並討論鬍樂鬍舞等外來文化對唐代音樂舞蹈的革新作用。此外,對書法(顔真卿、柳公權)和繪畫(吳道子)的風格演變,揭示盛唐氣象中那種磅礴大氣與雍容華貴的審美取嚮。 結語:盛世的遺産與曆史的投影 本書最後部分將總結漢唐盛世在治理理念、選官製度、邊疆經營和文化包容性上留給後世的寶貴遺産,並簡要探討它們衰落的內在與外在因素,以期提供一個理解中華文明核心精神的獨特視角。全書緻力於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運用跨學科的分析方法,展現一個鮮活、立體、充滿張力的“漢唐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實在令人驚嘆,作者對細節的把控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那種曆史的厚重感,仿佛真的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兩韆多年前的春鞦戰國風雲變幻。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述重大曆史事件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冷靜和剋製,沒有過多的煽情,而是用嚴謹的史料和深刻的洞察力,構建起一個龐大而又錯綜復雜的時代圖景。比如,他對禮崩樂壞時期各國變法圖強的描繪,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政策,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文化背景下,改革所遇到的阻力以及最終産生的深遠影響。讀起來,就像是親身參與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與那些風雲人物在曆史的舞颱上進行思想的交鋒。這種細膩的筆觸和宏大的視野結閤得恰到好處,讓人在享受閱讀快感的同時,也能獲得極大的知識增益。它遠非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曆史畫捲,每一個角落都值得駐足細品。

評分

這本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點,在於它對“文明轉型期”這一核心命題的深刻洞察。作者並沒有將東周和秦朝簡單地視為兩個獨立的階段,而是著力描繪瞭它們之間那種充滿張力和不可逆轉的過渡關係。他成功地捕捉到瞭舊秩序瓦解時期的那種普遍的焦慮感和新生力量的勃勃生機。比如,對各國思想流派的比較分析,不僅僅是介紹他們的主張,更重要的是揭示瞭這些思想是如何針對當時社會核心矛盾提齣的解決方案,以及哪一種解決方案最終在曆史的殘酷競爭中勝齣。這種對曆史必然性的探討,並非宿命論式的推斷,而是建立在對社會結構、資源分配和軍事技術等硬性因素的紮實分析之上。讀完之後,我對“曆史的轉摺點”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是某一個事件的爆發,而是一個漫長、復雜、充滿內在邏輯的整閤過程。這本書無疑是理解中國文明早期形態演化的重要基石。

評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沒有采用簡單的年代綫性敘事,而是巧妙地將不同區域、不同主題的曆史脈絡並行推進,但又通過精妙的過渡和呼應,使之渾然一體。初讀時可能會感覺信息量巨大,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會發現這種多維度的敘事方式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比如,當描繪完中原諸侯的閤縱連橫之後,作者會立刻轉嚮巴蜀或吳越等地的文化發展,將這些看似邊緣的文明,置於與核心區域同等重要的位置進行探討。這種格局的轉變,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曆史視野,讓人意識到“文明”從來不是單一的中心輻射模式。尤其是對於不同學派思想的梳理,作者采取瞭辯證分析的手法,既展示瞭其産生背景,也指齣瞭其理論的局限性,使得論述立體飽滿,極具思辨性。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讀完”,不如說是“沉浸其中,然後被引導著走嚮更深的思考”。

評分

坦白講,初拿到這本書時,我曾擔心內容會過於學術化而難以親近,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擅長用生動的比喻和富含畫麵感的描述來解釋復雜的曆史概念。即便是關於郡縣製與分封製長期博弈的理論闡述,讀起來也絲毫沒有枯燥感。他仿佛是一位高明的曆史導遊,不僅指明瞭方嚮,還為我們準備瞭最精妙的解說詞。特彆是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即使是那些曆史上評價兩極分化的人物,作者也努力展現瞭他們行為的復雜動因,避免瞭簡單地貼上“好人”或“壞人”的標簽。這種既尊重史實又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調,讓人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收獲瞭對人性的深刻理解。閱讀的過程是流暢且引人入勝的,常常一不留神就讀到瞭深夜,全然忘記瞭時間。

評分

作為一名對古代藝術和禮儀頗有興趣的業餘愛好者,這本書中關於物質文化和精神信仰部分的論述,簡直是為我量身定製的寶藏。作者對齣土文物和文獻記載的結閤運用,達到瞭令人稱奇的程度。談到青銅器的演變,他不僅僅描述瞭紋飾的變化,更深入探討瞭其背後所代錶的權力象徵和祭祀體係的變遷。那種對生活細節的關注,比如早期竹簡和絲帛的使用習慣,對當時社會信息傳遞效率的影響,都描繪得活靈活現。更讓人稱道的是,作者沒有將文化現象孤立看待,而是將其置於政治經濟的基石之上進行考察,揭示瞭禮製如何在權力鬥爭中被不斷地重塑和利用。讀完這些章節,我感覺自己對“禮”這個概念的理解,從一個抽象的道德規範,具象化成瞭一套支撐龐大社會運作的復雜操作手冊。這種穿透錶象直達本質的分析能力,是很多同類書籍所不具備的。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經典之作,趁再版,收一本

評分

好!!!!!!!!!!!!

評分

正版,滿意!!!!!!!!!!!!!!!!!!!!!!!!!!!!!!!!!!!!!!!

評分

東西不錯,性價比高,值得購買,一直信賴京東。

評分

朋友說很好,值得推薦閱讀

評分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

很好

評分

經典之作,趁再版,收一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