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地质(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专业“十二五”规划精品教材 [Civil Engineering Geology]

土木工程地质(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专业“十二五”规划精品教材 [Civil Engineering Ge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文亭 编
图书标签:
  • 土木工程
  • 地质工程
  • 岩土工程
  • 地质灾害
  • 工程地质
  • 地基处理
  • 高等教育
  • 教材
  • 规划教材
  • 土木专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992235
版次:2
商品编码:1130785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ivil Engineering Ge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土木工程地质(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专业“十二五”规划精品教材》能够充分体现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的科学、人文素质要求,基本概念准确,能够体现本领域最新的国家规范、科研成果,能够反映相关学科未来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内容简介

  《土木工程地质(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专业“十二五”规划精品教材》由绪论及十章内容组成,《土木工程地质(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专业“十二五”规划精品教材》系统阐述了工程地质学的任务、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包括岩石、第四纪沉积物和土、地质构造、风化及地表流水等地质作用、地貌、地下水以及岩体稳定分析;重点分析了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几种主要不良地质作用的过程及其工程防治;系统介绍了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任务、方法以及在道路与桥梁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以及港口工程勘察中所涉及的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扼要介绍了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地质环境评价的原则方法。

作者简介

  戴文亭,2001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吉林大学地质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4年德国魏玛建筑大学(Bauhaus-universitaet Weimar , Bauingenurwessen Fakultaet.)土木工程系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吉林大学教授,曾长期任道路与桥梁工程系主任。主要从事道路岩土工程、道路灾害、隧道工程及道路环境保护等方面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或承担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在核心期刊以上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绪论
0.1 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
0.2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和研究方法
0.3 工程地质学分类
0.4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环境
0.5 本课程的任务与学习要求

第1章 地壳与岩石
1.1 地壳与地质作用
1.2 造岩矿物
1.3 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
1.4 岩石的工程性质

第2章 第四纪沉积物与土
2.1 土的成因类型和工程性质
2.2 土的工程分类
2.3 土的物质组成及物理力学指标
2.4 主要特殊性岩土的工程性质

第3章 地质构造
3.1 地质年代
3.2 岩层产状及其测定
3.3 褶皱构造
3.4 断裂构造
3.5 活断层
3.6 地质图及其阅读

第4章 地貌
4.1 地貌概述
4.2 山岭地貌
4.3 平原地貌
4.4 河谷地貌

第5章 地下水
5.1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5.2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
5.3 地下水的分类
5.4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5.5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5.6 地下水与工程建设的关系

第6章 工程岩体分级及其稳定性分析
6.1 岩体的结构特征
6.2 工程岩体分级
6.3 岩体稳定性分析

第7章 常见地质作用与不良地质现象
7.1 风化作用
7.2 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
7.3 崩塌与滑坡
7.4 泥石流
7.5 岩溶
7.6 地震

第8章 工程勘察
8.1 概述
8.2 工程地质测绘
8.3 勘探
8.4 工程勘察原位测试
8.5 长期观测
8.6 工程勘察资料的整理

第9章 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主要(岩土工程)工程地质问题
9.1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9.2 道路与桥隧工程中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9.3 港口工程中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第10章 环境工程地质
10.1 环境地质和环境工程地质
10.2 工程建设与环境工程地质
10.3 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附录 常见地质符号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地球形成至今已有60亿年以上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地球经历了一连串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整个地球历史中可分为若干发展阶段。地球发展的时间段称为地质年代。
  岩层的地质年代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地质年代,另一种是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从形成到现在有多少“年”。它能说明岩层形成的确切时间,但不能反映岩层形成的地质过程。相对地质年代能说明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及其相对的新老关系,如哪些岩层是先形成的,是老的;哪些岩层是后形成的,是新的,它并不包含用“年”表示的时间概念。可以看出,相对地质年代虽然不能说明岩层形成的确切时间,但能反映岩层形成的自然阶段,从而说明地壳发展的历史过程。所以在地质工作中,一般以相对地质年代为主。划分地层年代和地层单位的主要依据,是地壳运动和生物的演变。人们根据几次大的地壳运动和生物界大的演变,把地壳发展的历史过程分为五个称为“代”的大阶段,每个代又分为若干“纪”,纪内因生物发展及地质情况不同,又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世”及“期”,以及一些更细的段落,这些统称为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中第四纪时期是距今最近的地质年代,距今时间约为200~300万年。在第四纪历史上发生的两大变化即人类的出现和冰川作用。这反映了第四纪时期所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等特点。而第四纪时期沉积的历史相对较短,一般又未经固结硬化成岩作用,因此在第四纪形成的各种沉积物通常是松散的、软弱的、多孔的,与岩石的性质有着显著的差异,有时就笼统称之为土。
  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过程是地壳表层坚硬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经过风化、剥蚀等外力作用,破碎成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矿物颗粒,这些岩石碎块在斜坡重力作用、流水作用、风力吹扬作用、剥蚀作用、冰川作用以及其他外力作用下被搬运到适当的环境下沉积成各种类型的土体。在土体形成过程中,岩石碎屑物被搬运,沉积通常按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成分作有规律的变化,并在沉积过程中常因分选作用和胶结作用而在成分、结构、构造和性质上表现有规律性的变化。一般说来,处于相似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第四纪沉积物,具有相近的工程地质特征。
  ……

前言/序言

  《土木工程地质》(第二版)是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课程教材,是根据土木工程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而编写的。《土木工程地质》(第二版)一书重点结合路桥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和港口工程专业方向的需要,并同时考虑到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按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同时力求反映国内外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水平。
  《土木工程地质》(第二版)一书由绪论及十章内容组成,全书系统阐述了工程地质学的任务、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包括岩石、第四纪沉积物和土、地质构造、风化及地表流水等地质作用、地貌、地下水以及岩体稳定分析;简要分析了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几种主要不良地质作用的过程及其工程防治;系统介绍了工程勘察的目的、任务、方法以及在道路与桥梁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港口工程勘察中所涉及的主要岩土工程地质问题;扼要介绍了环境工程地质及其评价原则。每章结束附有思考题,旨在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土木工程地质》(第二版)一书由吉林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大连海洋大学、长春建筑学院和长春工程学院的教师共同编写,由吉林大学戴文亭担任主编。具体分工如下:绪论,第3、7、10章及第6章6.1、6.2节由戴文亭编写;第1章和第6章6.3节由长春建筑学院张龙编写;第2、8章由天津城建大学柴寿喜编写;第4章由长春工程学院李长雨编写;第5章由大连海洋大学于林平编写;第9章由北京建筑大学姚爱军编写。全书由戴文亭统稿。
  对于书中所引用文献和研究成果的众多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不妥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岩土工程基础理论与实践 (面向土木、岩土工程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 作者: 张伟 教授,李明 博士 出版社: 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4年 --- 内容概要 本书系统阐述了岩土工程领域的核心理论、分析方法以及工程实践中的关键技术。全书共分十五章,从岩土工程的基本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土体变形、强度理论、地下水影响、边坡稳定分析、地基承载力计算,直至深基坑支护与基础设计等前沿课题。内容紧密结合工程实际需求,力求理论与应用并重,为学习者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工程解决思路。 第一部分:岩土特性与本构关系(第1章 - 第5章) 第1章:岩土工程概论与土的工程分类 本章首先界定了岩土工程的学科范畴、发展历程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核心地位。重点阐述了土体的三相组成、工程特性指标(如孔隙比、含水率、密度指标等)的测定与意义。随后,详细介绍了国际上通用的岩土分类系统(如USCS),并结合中国标准对土体进行了详细的工程分类,区分了黏性土、砂土、粉土及特殊土体(如黄土、膨胀土)的工程性质差异。 第2章:土中应力分析与有效应力原理 本章是理解岩土力学的基础。首先回顾了连续介质中的应力状态概念,包括主应力与莫尔圆的应用。随后,深入阐述了孔隙水压力在土体中的分布规律,并详细推导和论证了由Terzaghi提出的有效应力原理,强调了有效应力在控制土体强度和变形中的决定性作用。本章还探讨了地下水对土体垂直应力与水平应力的影响机制。 第3章:土的渗透性与渗流理论 渗透性是决定土体排水速率和孔压消散速率的关键参数。本章系统介绍了土体渗透性的定义、影响因素(颗粒级配、孔隙结构)及测定方法(常水头和率水头渗透试验)。重点讲解了达西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并发展到二维瞬态渗流问题的分析,引入了流线与等势线的概念,并应用Laplace方程对复杂渗流场进行初步解析求解。同时,对管涌、流沙等不利渗流现象进行了工程风险评估。 第4章:土的压缩性与固结理论 本章专注于土体变形的长期效应——固结现象。首先基于实验室的 oedometer 试验数据,引入了压缩指数 ($C_c$)、回弹压缩指数 ($C_r$) 和压缩模量 ($E_s$) 等关键参数。随后,详细阐述了Terzaghi一维固结理论的假设、基本微分方程及其解析解,重点分析了超固结土和正常固结土的压缩特性差异。本章最后引入了田原二/三维固结理论的框架,并探讨了固结沉降的现场预测与控制措施。 第5章:土的抗剪强度理论 抗剪强度是岩土结构安全稳定性的核心指标。本章从微观结构出发,解释了土体内部摩擦力和黏着力对强度的贡献。详细介绍了 Mohr-Coulomb 强度准则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通过直剪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系统讲解了不同应力路径下(常规三轴、无侧限抗压试验)土体强度参数 ($phi$ 和 $c$) 的确定方法。此外,还引入了临塑性应力状态分析,为更复杂的应力分析打下基础。 --- 第二部分:工程应用与结构分析(第6章 - 第10章) 第6章:土压力与挡土结构设计 本章关注土体对侧向结构的约束力计算。详细介绍了静止土压力、主动土压力 (Rankine理论和Coulomb理论) 以及被动土压力的计算方法。重点分析了库仑土压力理论中对墙体摩擦角和墙面倾角的考虑。在实际应用中,本章对比了不同类型挡土墙(重力式、悬臂式、锚杆式)的设计原则,并结合实例讲解了土压力重分布对墙体受力的影响。 第7章:边坡稳定分析 边坡稳定性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本章首先分析了天然边坡与人工边坡的破坏模式。重点介绍了瑞典条分法 (Swedish Circle Method) 的基本原理、步骤和计算过程,并探讨了极限平衡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本章还引入了极限平衡理论的现代发展,包括 Bishop 刚塑性分析法,并讨论了地下水、地震作用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 第8章:浅基础设计与承载力 浅基础是地基处理中最常见形式。本章系统阐述了地基承载力的概念,包括极限承载力和容许承载力。详细介绍了 Terzaghi 极限承载力公式 及其修正系数的确定过程,并推广至 Meyerhof 和 Hansen 等更通用的承载力公式,考虑了地基形状、深度、荷载倾斜等多种复杂因素。本章最后聚焦于地基沉降计算,结合固结理论预测不同荷载作用下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和差异沉降控制标准。 第9章:深基础设计与桩基分析 对于上部结构荷载较大或上覆土层较弱的情况,需要采用深基础(如桩基础)。本章区分了端承桩和摩擦桩的受力机理。重点介绍了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估算方法,包括静力触探法 (CPT) 和标准贯入试验 (SPT) 成果在极限承载力确定中的应用。同时,详细讨论了单桩竖向和水平受力分析,以及桩的沉降计算方法(如弹性法和荷载分配法)。 第10章:基坑工程与支护结构 基坑工程是城市建设中的技术难点。本章分析了基坑开挖引起的地层变形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建筑物位移、管线扰动)。详细讲解了不同支护形式(如排桩、SMW工法、地下连续墙)的结构受力特点与设计计算。重点阐述了“墙-土-锚”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并结合流砂等特殊土层,探讨了降水对支护结构安全的影响。 --- 第三部分:特殊土体与现代技术(第11章 - 第15章) 第11章:软土工程特性与处理技术 软土以高含水率、低强度和高压缩性著称。本章专门分析了软土的工程剪切强度特性(通常采用不排水剪切强度),并详细探讨了软土地基的短期和长期沉降问题。重点介绍了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包括真空预压法、堆载预压法、粉喷桩和搅拌桩等加固方法的适用条件、施工控制及效果评估。 第12章:膨胀土与黄土工程特性 针对我国特殊的土体类型,本章深入研究了膨胀土和黄土的工程问题。对于膨胀土,分析了其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的特性,重点介绍胀缩影响范围的预测和工程防治措施,如换填、隔水层等。对于黄土,重点分析了湿陷性和流土性,探讨了浸水作用下的强度突降机制,并介绍了湿陷黄土的加固(如预浸水、水泥搅拌法)。 第13章:土动力学基础与抗震设计 随着工程抗震要求的提高,本章引入了土动力学基础。阐述了地震波的传播、土体的动力应力应变关系。重点分析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动力稳定性(伪静力法)和地基液化判别标准(基于SPT或CPT值的经验判据)。本章还讨论了地基动力放大效应和地震作用下桩基础的受力分析。 第14章:岩土工程数值模拟方法 本章介绍了现代岩土工程中常用的数值分析工具。详细讲解了有限元法 (FEM) 在岩土分析中的基本框架,包括单元选择、本构模型的植入(如Mohr-Coulomb模型、Drucker-Prager模型)。通过实例对比了线性和非线性分析的差异,并初步介绍了有限差分法 (FDM) 在处理大规模地下水-渗流耦合问题中的优势。 第15章:岩土工程勘察与信息系统 本章强调了勘察工作在工程中的基础地位。详细介绍了钻探、取样技术(如管状取样、摇管取样)的标准和质量控制。重点讲解了现场测试技术,包括SPT、CPT、板载荷试验和波速测试,及其成果的工程意义。最后,探讨了岩土工程信息系统的构建与数据管理,以支持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全过程跟踪。 --- 本书特色: 1. 理论深度与工程广度兼顾: 既有对Terzaghi和Mohr-Coulomb等经典理论的严谨推导,又融入了大量现代规范(如中国规范、Eurocode)的设计思想。 2. 配图丰富,案例翔实: 包含近百个工程实例和典型失效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直观理解理论的工程背景。 3. 注重计算方法: 在涉及复杂计算的部分(如边坡稳定、基坑支护),提供了详细的手算步骤和现代计算软件的应用思路指导。 适用对象: 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高年级、研究生,以及工程技术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表达风格非常值得称赞。整体上,它的文字表达清晰、准确,避免了含糊不清或者模棱两可的说法。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概念,作者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且辅以图示和表格,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专业术语的运用非常严谨,但同时又不会过度使用,使得文章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也保持了良好的可读性。我曾看过一本专业书籍,里面的句子结构复杂,逻辑混乱,阅读起来非常费力。而这本《土木工程地质》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文字流畅,结构紧凑,逻辑清晰,能够让读者沉浸在知识的学习中,而不是被阅读本身所困扰。这种精炼而精准的表达,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恰到好处。它没有像一些过于理论化的著作那样,堆砌大量的晦涩术语和复杂的公式,让读者望而却步;也没有像一些过于浅显的入门读物那样,只提供皮毛的知识,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它既讲解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又结合了大量工程实例,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工程项目,能够直观地看到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地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难题。这些案例不仅加深了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读完一个章节,我不仅明白了“是什么”,更理解了“为什么”以及“怎么做”,这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相当不错,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用色稳重,一看就是正规出版物。纸张的厚度和质感也很好,翻阅起来手感舒适,印刷清晰,排版合理,这一点对于需要长期阅读和参考的教材来说非常重要。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同类书籍,有些纸张太薄,墨迹容易晕染,长时间翻阅眼睛容易疲劳。而这本《土木工程地质》在细节处理上做得很到位,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实际使用体验。书本的尺寸也适中,方便携带和在图书馆、自习室阅读。书名和副标题的字体清晰,容易辨认,整体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封面上的插图虽然不多,但与主题契合,能够传递出一定的专业信息。合上书本,能够感受到它是一本经过精心制作的图书,而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快餐读物。从这些外部细节就能看出出版社和编者在图书出版上的用心程度,这对于我选择一本值得信赖的教材来说,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也下了不少功夫。除了文字描述,它还运用了大量的图表、插图和照片,这些视觉化的元素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也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例如,在讲解岩石的分类时,书中的彩色照片和示意图就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让我能够清晰地辨别不同岩石的特征。另外,书中对一些地质构造的剖面图和模型图也画得非常精细,有助于我们理解地下地质体的空间分布和形成过程。这一点对于学习地质学来说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文字的描述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直观的图像信息才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清晰的空间感知和结构认知。可以说,这本书在图文并茂的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将理论知识与视觉呈现完美结合,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高效。

评分

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目录,结构清晰,层层递进,让我对全书的知识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从基础的地质学原理,到岩石、土壤的性质,再到勘察、评价等实际应用,条理分明,循序渐进。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章节划分和内容安排上的科学性。很多教材在讲解过程中容易跳跃或者过于碎片化,导致读者难以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而这本《土木工程地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每个章节都承上启下,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很强,即使是对于初学者,也能逐步理解和掌握。举个例子,在讲解某一种地质灾害的成因时,它会先铺垫相关的地质构造和岩土力学基础,然后再深入分析,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更容易让读者形成完整的认知。我甚至觉得,即使没有老师的指导,仅凭这本书,也能对土木工程地质学有一个比较扎实的掌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