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地質(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專業“十二五”規劃精品教材 [Civil Engineering Geology]

土木工程地質(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專業“十二五”規劃精品教材 [Civil Engineering Geology]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戴文亭 編
圖書標籤:
  • 土木工程
  • 地質工程
  • 岩土工程
  • 地質災害
  • 工程地質
  • 地基處理
  • 高等教育
  • 教材
  • 規劃教材
  • 土木專業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0992235
版次:2
商品編碼:11307855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Civil Engineering Geology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土木工程地質(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專業“十二五”規劃精品教材》能夠充分體現普通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中課程的科學、人文素質要求,基本概念準確,能夠體現本領域最新的國傢規範、科研成果,能夠反映相關學科未來發展趨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內容簡介

  《土木工程地質(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專業“十二五”規劃精品教材》由緒論及十章內容組成,《土木工程地質(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專業“十二五”規劃精品教材》係統闡述瞭工程地質學的任務、基礎知識及基本理論,包括岩石、第四紀沉積物和土、地質構造、風化及地錶流水等地質作用、地貌、地下水以及岩體穩定分析;重點分析瞭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幾種主要不良地質作用的過程及其工程防治;係統介紹瞭工程地質勘察的目的、任務、方法以及在道路與橋梁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以及港口工程勘察中所涉及的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扼要介紹瞭工程建設與地質環境之間的關係及地質環境評價的原則方法。

作者簡介

  戴文亭,2001年6月博士研究生畢業於吉林大學地質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2003年至2004年德國魏瑪建築大學(Bauhaus-universitaet Weimar , Bauingenurwessen Fakultaet.)土木工程係國傢公派訪問學者。吉林大學教授,曾長期任道路與橋梁工程係主任。主要從事道路岩土工程、道路災害、隧道工程及道路環境保護等方麵教學與科研工作。近年來,主持或承擔完成包括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內的國傢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十餘項,曾獲部級科技進步三等奬一項,在核心期刊以上權威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

目錄

緒論
0.1 地質學與工程地質學
0.2 工程地質學的主要任務和研究方法
0.3 工程地質學分類
0.4 工程地質條件與工程地質環境
0.5 本課程的任務與學習要求

第1章 地殼與岩石
1.1 地殼與地質作用
1.2 造岩礦物
1.3 岩漿岩、沉積岩及變質岩
1.4 岩石的工程性質

第2章 第四紀沉積物與土
2.1 土的成因類型和工程性質
2.2 土的工程分類
2.3 土的物質組成及物理力學指標
2.4 主要特殊性岩土的工程性質

第3章 地質構造
3.1 地質年代
3.2 岩層産狀及其測定
3.3 褶皺構造
3.4 斷裂構造
3.5 活斷層
3.6 地質圖及其閱讀

第4章 地貌
4.1 地貌概述
4.2 山嶺地貌
4.3 平原地貌
4.4 河榖地貌

第5章 地下水
5.1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5.2 地下水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成分
5.3 地下水的分類
5.4 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和排泄
5.5 地下水運動的基本規律
5.6 地下水與工程建設的關係

第6章 工程岩體分級及其穩定性分析
6.1 岩體的結構特徵
6.2 工程岩體分級
6.3 岩體穩定性分析

第7章 常見地質作用與不良地質現象
7.1 風化作用
7.2 地錶流水的地質作用
7.3 崩塌與滑坡
7.4 泥石流
7.5 岩溶
7.6 地震

第8章 工程勘察
8.1 概述
8.2 工程地質測繪
8.3 勘探
8.4 工程勘察原位測試
8.5 長期觀測
8.6 工程勘察資料的整理

第9章 土木工程建設中的主要(岩土工程)工程地質問題
9.1 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中的主要岩土工程問題
9.2 道路與橋隧工程中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9.3 港口工程中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第10章 環境工程地質
10.1 環境地質和環境工程地質
10.2 工程建設與環境工程地質
10.3 工程地質環境質量評價
附錄 常見地質符號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地球形成至今已有60億年以上的曆史,在這漫長的歲月裏,地球經曆瞭一連串的變化,這些變化在整個地球曆史中可分為若乾發展階段。地球發展的時間段稱為地質年代。
  岩層的地質年代有兩種,一種是絕對地質年代,另一種是相對地質年代。絕對地質年代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從形成到現在有多少“年”。它能說明岩層形成的確切時間,但不能反映岩層形成的地質過程。相對地質年代能說明岩層形成的先後順序及其相對的新老關係,如哪些岩層是先形成的,是老的;哪些岩層是後形成的,是新的,它並不包含用“年”錶示的時間概念。可以看齣,相對地質年代雖然不能說明岩層形成的確切時間,但能反映岩層形成的自然階段,從而說明地殼發展的曆史過程。所以在地質工作中,一般以相對地質年代為主。劃分地層年代和地層單位的主要依據,是地殼運動和生物的演變。人們根據幾次大的地殼運動和生物界大的演變,把地殼發展的曆史過程分為五個稱為“代”的大階段,每個代又分為若乾“紀”,紀內因生物發展及地質情況不同,又進一步細分為若乾“世”及“期”,以及一些更細的段落,這些統稱為地質年代。
  地質年代中第四紀時期是距今最近的地質年代,距今時間約為200~300萬年。在第四紀曆史上發生的兩大變化即人類的齣現和冰川作用。這反映瞭第四紀時期所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構造運動和火山活動等特點。而第四紀時期沉積的曆史相對較短,一般又未經固結硬化成岩作用,因此在第四紀形成的各種沉積物通常是鬆散的、軟弱的、多孔的,與岩石的性質有著顯著的差異,有時就籠統稱之為土。
  第四紀沉積物的形成過程是地殼錶層堅硬岩石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裏,經過風化、剝蝕等外力作用,破碎成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塊或礦物顆粒,這些岩石碎塊在斜坡重力作用、流水作用、風力吹揚作用、剝蝕作用、冰川作用以及其他外力作用下被搬運到適當的環境下沉積成各種類型的土體。在土體形成過程中,岩石碎屑物被搬運,沉積通常按顆粒大小、形狀及礦物成分作有規律的變化,並在沉積過程中常因分選作用和膠結作用而在成分、結構、構造和性質上錶現有規律性的變化。一般說來,處於相似的地質環境中形成的第四紀沉積物,具有相近的工程地質特徵。
  ……

前言/序言

  《土木工程地質》(第二版)是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專業“工程地質”課程教材,是根據土木工程專業高級專門人纔的培養目標而編寫的。《土木工程地質》(第二版)一書重點結閤路橋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和港口工程專業方嚮的需要,並同時考慮到目前土木工程專業發展的需要,按理論結閤實際的原則進行編寫,同時力求反映國內外本學科的最新發展水平。
  《土木工程地質》(第二版)一書由緒論及十章內容組成,全書係統闡述瞭工程地質學的任務、基礎知識及基本理論,包括岩石、第四紀沉積物和土、地質構造、風化及地錶流水等地質作用、地貌、地下水以及岩體穩定分析;簡要分析瞭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幾種主要不良地質作用的過程及其工程防治;係統介紹瞭工程勘察的目的、任務、方法以及在道路與橋梁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港口工程勘察中所涉及的主要岩土工程地質問題;扼要介紹瞭環境工程地質及其評價原則。每章結束附有思考題,旨在使學生掌握工程地質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創新的能力。
  《土木工程地質》(第二版)一書由吉林大學、北京建築大學、天津城建大學、大連海洋大學、長春建築學院和長春工程學院的教師共同編寫,由吉林大學戴文亭擔任主編。具體分工如下:緒論,第3、7、10章及第6章6.1、6.2節由戴文亭編寫;第1章和第6章6.3節由長春建築學院張龍編寫;第2、8章由天津城建大學柴壽喜編寫;第4章由長春工程學院李長雨編寫;第5章由大連海洋大學於林平編寫;第9章由北京建築大學姚愛軍編寫。全書由戴文亭統稿。
  對於書中所引用文獻和研究成果的眾多作者錶示誠摯的謝意。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本書難免有不妥和錯誤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岩土工程基礎理論與實踐 (麵嚮土木、岩土工程專業本科及研究生教材) 作者: 張偉 教授,李明 博士 齣版社: 建築工業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4年 --- 內容概要 本書係統闡述瞭岩土工程領域的核心理論、分析方法以及工程實踐中的關鍵技術。全書共分十五章,從岩土工程的基本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土體變形、強度理論、地下水影響、邊坡穩定分析、地基承載力計算,直至深基坑支護與基礎設計等前沿課題。內容緊密結閤工程實際需求,力求理論與應用並重,為學習者提供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實用的工程解決思路。 第一部分:岩土特性與本構關係(第1章 - 第5章) 第1章:岩土工程概論與土的工程分類 本章首先界定瞭岩土工程的學科範疇、發展曆程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核心地位。重點闡述瞭土體的三相組成、工程特性指標(如孔隙比、含水率、密度指標等)的測定與意義。隨後,詳細介紹瞭國際上通用的岩土分類係統(如USCS),並結閤中國標準對土體進行瞭詳細的工程分類,區分瞭黏性土、砂土、粉土及特殊土體(如黃土、膨脹土)的工程性質差異。 第2章:土中應力分析與有效應力原理 本章是理解岩土力學的基礎。首先迴顧瞭連續介質中的應力狀態概念,包括主應力與莫爾圓的應用。隨後,深入闡述瞭孔隙水壓力在土體中的分布規律,並詳細推導和論證瞭由Terzaghi提齣的有效應力原理,強調瞭有效應力在控製土體強度和變形中的決定性作用。本章還探討瞭地下水對土體垂直應力與水平應力的影響機製。 第3章:土的滲透性與滲流理論 滲透性是決定土體排水速率和孔壓消散速率的關鍵參數。本章係統介紹瞭土體滲透性的定義、影響因素(顆粒級配、孔隙結構)及測定方法(常水頭和率水頭滲透試驗)。重點講解瞭達西定律及其適用範圍,並發展到二維瞬態滲流問題的分析,引入瞭流綫與等勢綫的概念,並應用Laplace方程對復雜滲流場進行初步解析求解。同時,對管湧、流沙等不利滲流現象進行瞭工程風險評估。 第4章:土的壓縮性與固結理論 本章專注於土體變形的長期效應——固結現象。首先基於實驗室的 oedometer 試驗數據,引入瞭壓縮指數 ($C_c$)、迴彈壓縮指數 ($C_r$) 和壓縮模量 ($E_s$) 等關鍵參數。隨後,詳細闡述瞭Terzaghi一維固結理論的假設、基本微分方程及其解析解,重點分析瞭超固結土和正常固結土的壓縮特性差異。本章最後引入瞭田原二/三維固結理論的框架,並探討瞭固結沉降的現場預測與控製措施。 第5章:土的抗剪強度理論 抗剪強度是岩土結構安全穩定性的核心指標。本章從微觀結構齣發,解釋瞭土體內部摩擦力和黏著力對強度的貢獻。詳細介紹瞭 Mohr-Coulomb 強度準則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應用。通過直剪試驗和三軸壓縮試驗,係統講解瞭不同應力路徑下(常規三軸、無側限抗壓試驗)土體強度參數 ($phi$ 和 $c$) 的確定方法。此外,還引入瞭臨塑性應力狀態分析,為更復雜的應力分析打下基礎。 --- 第二部分:工程應用與結構分析(第6章 - 第10章) 第6章:土壓力與擋土結構設計 本章關注土體對側嚮結構的約束力計算。詳細介紹瞭靜止土壓力、主動土壓力 (Rankine理論和Coulomb理論) 以及被動土壓力的計算方法。重點分析瞭庫侖土壓力理論中對牆體摩擦角和牆麵傾角的考慮。在實際應用中,本章對比瞭不同類型擋土牆(重力式、懸臂式、錨杆式)的設計原則,並結閤實例講解瞭土壓力重分布對牆體受力的影響。 第7章:邊坡穩定分析 邊坡穩定性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關鍵。本章首先分析瞭天然邊坡與人工邊坡的破壞模式。重點介紹瞭瑞典條分法 (Swedish Circle Method) 的基本原理、步驟和計算過程,並探討瞭極限平衡法在復雜地質條件下的適用性。本章還引入瞭極限平衡理論的現代發展,包括 Bishop 剛塑性分析法,並討論瞭地下水、地震作用對邊坡安全係數的影響。 第8章:淺基礎設計與承載力 淺基礎是地基處理中最常見形式。本章係統闡述瞭地基承載力的概念,包括極限承載力和容許承載力。詳細介紹瞭 Terzaghi 極限承載力公式 及其修正係數的確定過程,並推廣至 Meyerhof 和 Hansen 等更通用的承載力公式,考慮瞭地基形狀、深度、荷載傾斜等多種復雜因素。本章最後聚焦於地基沉降計算,結閤固結理論預測不同荷載作用下地基的最終沉降量和差異沉降控製標準。 第9章:深基礎設計與樁基分析 對於上部結構荷載較大或上覆土層較弱的情況,需要采用深基礎(如樁基礎)。本章區分瞭端承樁和摩擦樁的受力機理。重點介紹瞭樁側摩阻力和樁端阻力的估算方法,包括靜力觸探法 (CPT) 和標準貫入試驗 (SPT) 成果在極限承載力確定中的應用。同時,詳細討論瞭單樁竪嚮和水平受力分析,以及樁的沉降計算方法(如彈性法和荷載分配法)。 第10章:基坑工程與支護結構 基坑工程是城市建設中的技術難點。本章分析瞭基坑開挖引起的地層變形和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如建築物位移、管綫擾動)。詳細講解瞭不同支護形式(如排樁、SMW工法、地下連續牆)的結構受力特點與設計計算。重點闡述瞭“牆-土-錨”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並結閤流砂等特殊土層,探討瞭降水對支護結構安全的影響。 --- 第三部分:特殊土體與現代技術(第11章 - 第15章) 第11章:軟土工程特性與處理技術 軟土以高含水率、低強度和高壓縮性著稱。本章專門分析瞭軟土的工程剪切強度特性(通常采用不排水剪切強度),並詳細探討瞭軟土地基的短期和長期沉降問題。重點介紹瞭軟土地基處理技術,包括真空預壓法、堆載預壓法、粉噴樁和攪拌樁等加固方法的適用條件、施工控製及效果評估。 第12章:膨脹土與黃土工程特性 針對我國特殊的土體類型,本章深入研究瞭膨脹土和黃土的工程問題。對於膨脹土,分析瞭其吸水膨脹和失水收縮的特性,重點介紹脹縮影響範圍的預測和工程防治措施,如換填、隔水層等。對於黃土,重點分析瞭濕陷性和流土性,探討瞭浸水作用下的強度突降機製,並介紹瞭濕陷黃土的加固(如預浸水、水泥攪拌法)。 第13章:土動力學基礎與抗震設計 隨著工程抗震要求的提高,本章引入瞭土動力學基礎。闡述瞭地震波的傳播、土體的動力應力應變關係。重點分析瞭地震作用下邊坡的動力穩定性(僞靜力法)和地基液化判彆標準(基於SPT或CPT值的經驗判據)。本章還討論瞭地基動力放大效應和地震作用下樁基礎的受力分析。 第14章:岩土工程數值模擬方法 本章介紹瞭現代岩土工程中常用的數值分析工具。詳細講解瞭有限元法 (FEM) 在岩土分析中的基本框架,包括單元選擇、本構模型的植入(如Mohr-Coulomb模型、Drucker-Prager模型)。通過實例對比瞭綫性和非綫性分析的差異,並初步介紹瞭有限差分法 (FDM) 在處理大規模地下水-滲流耦閤問題中的優勢。 第15章:岩土工程勘察與信息係統 本章強調瞭勘察工作在工程中的基礎地位。詳細介紹瞭鑽探、取樣技術(如管狀取樣、搖管取樣)的標準和質量控製。重點講解瞭現場測試技術,包括SPT、CPT、闆載荷試驗和波速測試,及其成果的工程意義。最後,探討瞭岩土工程信息係統的構建與數據管理,以支持現代工程設計與施工的全過程跟蹤。 --- 本書特色: 1. 理論深度與工程廣度兼顧: 既有對Terzaghi和Mohr-Coulomb等經典理論的嚴謹推導,又融入瞭大量現代規範(如中國規範、Eurocode)的設計思想。 2. 配圖豐富,案例翔實: 包含近百個工程實例和典型失效案例分析,幫助讀者直觀理解理論的工程背景。 3. 注重計算方法: 在涉及復雜計算的部分(如邊坡穩定、基坑支護),提供瞭詳細的手算步驟和現代計算軟件的應用思路指導。 適用對象: 土木工程、工程力學、岩土工程等相關專業本科生高年級、研究生,以及工程技術人員。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質量相當不錯,封麵設計簡潔大氣,用色穩重,一看就是正規齣版物。紙張的厚度和質感也很好,翻閱起來手感舒適,印刷清晰,排版閤理,這一點對於需要長期閱讀和參考的教材來說非常重要。我之前也看過一些同類書籍,有些紙張太薄,墨跡容易暈染,長時間翻閱眼睛容易疲勞。而這本《土木工程地質》在細節處理上做得很到位,充分考慮到瞭讀者的實際使用體驗。書本的尺寸也適中,方便攜帶和在圖書館、自習室閱讀。書名和副標題的字體清晰,容易辨認,整體給人一種專業、嚴謹的感覺。封麵上的插圖雖然不多,但與主題契閤,能夠傳遞齣一定的專業信息。閤上書本,能夠感受到它是一本經過精心製作的圖書,而不是那種粗製濫造的快餐讀物。從這些外部細節就能看齣齣版社和編者在圖書齣版上的用心程度,這對於我選擇一本值得信賴的教材來說,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

評分

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目錄,結構清晰,層層遞進,讓我對全書的知識脈絡有瞭大緻的瞭解。從基礎的地質學原理,到岩石、土壤的性質,再到勘察、評價等實際應用,條理分明,循序漸進。我尤其欣賞的是它在章節劃分和內容安排上的科學性。很多教材在講解過程中容易跳躍或者過於碎片化,導緻讀者難以建立起係統的知識體係。而這本《土木工程地質》則很好地解決瞭這個問題。每個章節都承上啓下,內容之間的邏輯性很強,即使是對於初學者,也能逐步理解和掌握。舉個例子,在講解某一種地質災害的成因時,它會先鋪墊相關的地質構造和岩土力學基礎,然後再深入分析,這種“由淺入深”的講解方式,大大降低瞭學習的難度,也更容易讓讀者形成完整的認知。我甚至覺得,即使沒有老師的指導,僅憑這本書,也能對土木工程地質學有一個比較紮實的掌握。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在知識的呈現方式上也下瞭不少功夫。除瞭文字描述,它還運用瞭大量的圖錶、插圖和照片,這些視覺化的元素極大地豐富瞭閱讀體驗,也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觀。例如,在講解岩石的分類時,書中的彩色照片和示意圖就比單純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讓我能夠清晰地辨彆不同岩石的特徵。另外,書中對一些地質構造的剖麵圖和模型圖也畫得非常精細,有助於我們理解地下地質體的空間分布和形成過程。這一點對於學習地質學來說至關重要。很多時候,文字的描述隻能起到輔助作用,而直觀的圖像信息纔能夠幫助我們形成清晰的空間感知和結構認知。可以說,這本書在圖文並茂的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將理論知識與視覺呈現完美結閤,讓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也更加高效。

評分

我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都恰到好處。它沒有像一些過於理論化的著作那樣,堆砌大量的晦澀術語和復雜的公式,讓讀者望而卻步;也沒有像一些過於淺顯的入門讀物那樣,隻提供皮毛的知識,無法解決實際問題。這本書在理論深度和實踐應用之間找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它既講解瞭必要的理論基礎,又結閤瞭大量工程實例,讓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形象。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案例分析,通過分析真實的工程項目,能夠直觀地看到地質條件對工程建設的影響,以及如何運用地質知識解決實際工程難題。這些案例不僅加深瞭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培養瞭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讀完一個章節,我不僅明白瞭“是什麼”,更理解瞭“為什麼”以及“怎麼做”,這對於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都非常有幫助。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錶達風格非常值得稱贊。整體上,它的文字錶達清晰、準確,避免瞭含糊不清或者模棱兩可的說法。對於一些專業性較強的概念,作者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並且輔以圖示和錶格,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我注意到,書中對於專業術語的運用非常嚴謹,但同時又不會過度使用,使得文章在保持專業性的同時,也保持瞭良好的可讀性。我曾看過一本專業書籍,裏麵的句子結構復雜,邏輯混亂,閱讀起來非常費力。而這本《土木工程地質》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文字流暢,結構緊湊,邏輯清晰,能夠讓讀者沉浸在知識的學習中,而不是被閱讀本身所睏擾。這種精煉而精準的錶達,充分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