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文正公嘉言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曾国藩 著,梁启超(辑录) 编,杨郁 译
图书标签:
  • 曾文正
  • 嘉言钞
  • 明代
  • 程朱理学
  • 家训
  • 治家
  • 处世
  • 道德修养
  • 文言文
  • 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074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278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梁启超一天读三次,从曾国藩千万字遗著中,精选出这些警世箴言,句句讲透人生根本!

  ★人生圣经:国学大师钱穆推崇备至、向学生推荐的人生入门书

内容简介

  年轻的曾国藩,家境普通,天赋一般。但他不甘平庸,持续改善,终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成为近代以来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

  梁启超称赞曾国藩为“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对于他的遗著则是“一日三复”。为了便于每日诵读和自省,更是从上千万字遗著中,精选出精华部分,摘抄成册。就是这本《曾文正公嘉言钞》。

  梁启超在本书后面还附录了晚晴名士胡林翼、左宗棠的名言摘抄和《曾文正公国史本传》,以此和曾国藩的见解互相印证。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到,又要简捷。——曾国藩嘉言钞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沮。——曾国藩嘉言钞

  ★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德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曾国藩嘉言钞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一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被梁启超称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国藩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今娄底市双峰县),1838年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辉煌的仕途生涯,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是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高峰,谥号“文正”即为清朝文官的高谥号。曾国藩一生以创立湘军、开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以及在识人用人方面的卓越成就而为世人所熟知。

  梁启超(辑录)(1873-1929),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知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等。


目录

第一部分 曾文正公嘉言钞

钞例

书札

家书

家训

日记

文集

第二部分 曾文正公家训

卷上

卷下

第三部分 附录一

曾文正公国史本传一

清史稿 曾国藩传

第四部分 附录二

胡文忠公嘉言钞

清史稿 胡林翼传

第五部分 附录三

左文襄公嘉言钞

清史稿 左宗棠传

前言/序言


《翰墨书香:一代名臣的智慧与胸怀》 此书收录了历代文人墨客、治世名臣的箴言警句、治家育人、安邦定国的思想精粹,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跨越时空的智慧宝典。书中内容涵盖了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治学为文、经世济民等多个维度,每一则都饱含着作者的深刻洞察和人生感悟,或语重心长,或掷地有声,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卷一:道德修养,品格升华 本卷重点在于阐述个人品德的塑造与升华。古人云:“人无德不立。”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重温先贤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尤显必要。书中将详细探讨“慎独”的境界,即在无人监督之时,依然能够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不妄为、不妄念。我们将深入分析“涵养”的重要性,阐明如何通过读书、思考、实践,不断沉淀心性,培养出沉静内敛、持重稳健的君子品格。 此外,本卷还将聚焦于“戒贪”与“戒嗔”。贪欲是万恶之源,嗔怒则足以毁掉一个人的智慧与福报。书中将通过大量历史典故和名人轶事,生动地展现贪念如何将人引入歧途,嗔火如何使人失去理智。更有关于“戒骄”、“戒惰”的论述,强调谦逊的重要性,以及勤奋刻苦方能成就一番事业的道理。通过对这些经典德行的细致解读,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认识到道德修养的根本意义,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卷二:为人处世,圆融智慧 “君子和而不同”,待人接物之道,是衡量一个人智慧与成熟度的重要标尺。本卷致力于展现古人在复杂人际关系中的圆融智慧,提供一套行之有效、适应性极强的处世法则。我们将深入探究“知人善任”的艺术,如何识别人才的潜质,如何恰当发挥其长处,从而构建和谐高效的团队。书中将详细分析“不听是非”,强调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信谣、不传谣,远离口舌是非,以免卷入不必要的纷争。 同时,本卷还将重点阐述“守信”的根本。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失信则寸步难行。我们将通过古人的实践,体会到一诺千金的力量,以及诚信为人生带来的深远影响。关于“待人接物,平等宽厚”的论述,也将成为本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将倡导一种以尊重为前提、以包容为底色的待人方式,理解他人的难处,体谅他人的不易,从而化解矛盾,增进理解,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敬。最后,关于“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的智慧,将在本卷的最后篇章呈现,教导读者在面对人生中的风浪与挑战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以积极的态度化解危机,寻找转机。 卷三:治学之道,学海泛舟 “学不可以已。” 学习是人生的永恒课题,而治学的方法更是决定了学习的效率与深度。本卷将汇集古今学者的治学经验,为读者提供一条通往知识殿堂的有效路径。书中将首先强调“读书须求甚解”,不仅仅是机械的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其深层含义,把握其精髓要义。我们将详细分析“温故而知新”,阐述反复回顾、融会贯通在知识积累中的重要性。 “学思结合”是本卷的另一个重点。书中将强调,学习不能止于书本,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在思考中消化吸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关于“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论述,也将深入展开,鼓励读者主动思考,勇于质疑,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拓展知识的边界。此外,“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的精神,是任何一项事业成功的基石,在治学领域更是如此。本卷将通过大量事例,展现那些历经磨难、最终成就大学问的学者们的风采,以激励读者坚定治学信念,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最后,“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理念,将为本卷画上圆满的句号,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贡献国家。 卷四:家庭教育,言传身教 “子不教,父之过。”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卷将重点探讨古代先贤关于家庭教育的智慧,为现代家庭提供宝贵的借鉴。书中将首先关注“严父慈母”的教育理念,分析如何在严格要求与关爱呵护之间取得平衡,既要培养子女的纪律性,又要给予足够的关怀和支持。 “身教胜于言传”是本卷的核心论点之一。我们将通过大量的例证,说明父母的行为习惯、道德操守对子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书中还将详细阐述“培养品德,端正家风”,强调家风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和谐,更影响着子孙后代的福祉。关于“教子读书,启迪心智”的论述,也将深入展开,强调培养子女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发挥其聪明才智。同时,“劝诫子弟,勤俭持家”的观念,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书中将倡导一种勤劳节俭的生活态度,引导子女珍惜劳动成果,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后,本卷将以“子孙自有子孙福,莫为子孙做牛马”的警示,告诫父母要适度放手,尊重子女的独立性,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自行探索,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卷五:安邦定国,治世之道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治国安邦是历代有识之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本卷将汇集前人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为读者展现一套成熟的政治智慧和治国方略。书中将首先深入探讨“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强调任用贤能、虚心纳谏是国家强盛的关键。我们将分析如何识别和选拔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官员,以及如何营造一个鼓励不同意见、允许批评的环境。 “依法治国,赏罚分明”是本卷的另一重点。书中将论述法律的重要性和公正执行的必要性,以及赏罚分明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激发民众积极性的作用。关于“轻徭薄赋,富国强民”的政策,也将进行详细分析,阐述如何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和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此外,“重视农桑,发展生产”是古代经济政策的基石。本卷将强调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如何通过发展生产,保障国家的供给。最后,“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战略思想,将作为本卷的收官之作。书中将强调,即使在繁荣昌盛之时,也要保持警惕,居安思危,防范潜在的风险和危机,从而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而言之,《翰墨书香:一代名臣的智慧与胸怀》是一部集历史智慧、人生哲理、治国方略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它不仅是学者研究的珍贵史料,更是普通读者修身养性、提升自我、认识世界的绝佳参考。本书以其深邃的思想、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将引领读者在中华文化的海洋中畅游,汲取先贤的智慧,感悟人生的真谛,为现代社会注入一股清流,重拾被遗忘的传统美德与治世良方。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曾文正公嘉言钞》,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以及其中蕴含的独特东方智慧。书中的每一条嘉言,都凝聚了曾国藩毕生的经验和教训,仿佛是一部浓缩的“人生教科书”。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修身”的深入探讨,这不仅仅是表面的道德约束,更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修炼和人格塑造。他关于“克己复礼”的论述,以及如何通过日常的微小实践来磨砺心性,都让我受益匪浅。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困境和迷茫,然后惊奇地发现,曾国藩早已在几百年前就给出了精准的解答。他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朴素而深刻的力量。例如,他关于“慎独”的强调,提醒我们在无人监督时也要严守道德规范,这一点在信息爆炸、人际关系复杂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可贵。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更传递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条清晰的人生道路,保持内心的澄明和坚定。

评分

《曾文正公嘉言钞》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灵魂对话。书中的文字,并非生硬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经验总结。曾国藩的许多话语,都带着一种淡淡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他关于“知人善任”的论述,以及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大局,都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才能。我发现,书中的很多观点,虽然源于古代的社会背景,但在今天的职场和生活中,依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例如,他关于“勤劳不惰”的强调,以及如何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来达成宏伟目标,这对我一直以来在事业上的追求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每次读到他关于如何处理复杂矛盾、如何与人建立信任的段落,我都感到一种醍醐灌顶的启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曾国藩,他并非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有着凡人的喜怒哀乐,却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深刻的反思,成就了一代伟业。他的智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真正含义。

评分

这本《曾文正公嘉言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人生指南。翻开书页,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曾国藩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感受他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的深邃思考。书中收录的许多言论,虽然出自数百年前,却字字珠玑,直指人心。读他的话,你会发现,无论是治国理政、修身养性,还是处人接物,他都有一套极其严谨和深远的见解。比如,书中反复强调的“坚忍不拔”和“勤勉自律”,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他本人践行了一生的信念。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话语,思考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那些关于如何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如何应对挫折失败、如何保持内心平静的论述,对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提供了极大的启发。有时,我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振奋,仿佛曾文正公就在我耳边谆谆教诲,指引我前进的方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沉静的力量,让我们在浮躁的时代里,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坚实的支撑。

评分

阅读《曾文正公嘉言钞》的过程,是一场平静而深刻的自我反思之旅。书中的每一句话,都仿佛是曾国藩本人在与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用他的人生经验,为我指点迷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寡言”和“慎行”的论述所打动,这是一种极高的修养境界,也是在喧嚣世界中保持清醒头脑的法宝。他的话语,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着改变命运的力量。例如,他关于“求变”和“求稳”之间的平衡之道,以及如何在这种看似矛盾的两者之间找到最优解,这对我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变数,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书中的许多道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去体会、去践行。我常常会把书中的某一句嘉言,写下来贴在书桌前,时刻提醒自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治愈的力量,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坚定。它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于炫耀和夸张,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沉静和对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

评分

《曾文正公嘉言钞》是一本能够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奇书。它没有波诡云谲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人生最深刻的道理。我从中看到了曾国藩对于“责任”的深刻认识,他不仅仅对自己负责,也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书中关于“担当”的论述,让我深思。他对于“学习”的执着,以及如何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我,也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发现,书中很多看似古老的道理,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例如,他关于“戒骄戒躁”的提醒,以及如何在顺境中保持警惕,在逆境中坚持不懈,这对我认识人生的起伏,保持谦逊和坚韧,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一篇篇独立的语录,而是成体系地展现了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和实践方法。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长期的积累和深刻的思考。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用心体悟的书,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力量。

评分

已收到,书不错,阅读中

评分

这书不错,值得反复读!

评分

梁启超编纂,曾文正公精华,内容自不用说。印刷和设计真心不错,古朴庄重,买了六本和兄弟们一起分享这份精神遗产

评分

非常满意,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书不错,挺好的,值得购买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很厚的一本~ 一天一页很合适:)

评分

东西收到了,快递还凑合,书质量不错,好评。

评分

还可以,只是看起来和图片不是很相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