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化學中的多麵體
作者:周公度
齣版社:暫無
齣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301092149
字數:360000
頁碼:22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63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將化學中的結構化學和數學中的幾何學結閤在一起,用多麵體幾何學瞭解分子和晶體中原子排布的規律性和圖像。以幾何學中對多麵體的分類為依據,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基礎的內容到化學學科前沿的新進展,用作者提齣的計算多麵體骨架鍵價數的方法,分析原子間的成鍵情況,同時以數百幅精美的結構圖形引導讀者將二維結構擴展到三維空間,分析多麵體結構中原子間所形成的化學鍵,探討分子和晶體的結構、性質和應用的關係,提高認識水平。
本書可作學習無機化學和結構化學的參考教材,也可供相關科研人員參考。
目錄
第1章 緒言
第2章 多麵體幾何學
2.1 多麵體概述
2.2 多邊形麵
2.3 正多麵體
2.4 半正多麵體(Ⅰ)
2.5 半正多麵體(Ⅱ)
2.6 半正多麵體(Ⅰ)的對偶多麵體
2.7 多麵體模型的製作
參考文獻
第3章 化學中的四麵體
3.1 概述
3.2 主族元素及其化閤物結構中的四麵體
3.3 過渡金屬元素化閤物結構中的四麵體
3.4 晶體結構中的四麵體
3.5 矽酸鹽結構中的四麵體
參考文獻
第4章 化學中的八麵體
4.1 八麵體結構在化學中的廣泛性
4.2 多麵體原子簇中的化學鍵
4.3 八麵體簇閤物的結構
4.4 晶體中八麵體的連接
4.5 同多酸和雜多酸結構中的八麵體
參考文獻
第5章 化學中的立方體、五角十二麵體和三角二十麵體
5.1 導言
5.2 化學中的立方體
5.3 化學中的五角十二麵體
5.4 硼的單質和化閤物結構中的三角二十麵體
5.5 金屬簇閤物結構中的三角二十麵體
第6章 化學中的半正多麵體
6.1 球碳及其化閤物的半正多麵體
6.2 封閉型硼烷多麵體結構中的化學鍵
6.3 球碳多麵體和硼烷多麵體的比較
6.4 化學中的棱柱體和反棱柱體
6.5 沸石分子篩中的多麵體
6.6 一些單質和化閤物結構中的多麵體
參考文獻
第7章 化學中的不規整多麵體
第8章 化學結構中多層包含的多麵體
第9章 晶體學中的多麵體
索引
作者介紹
周公度,浙江省泰順縣人。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1953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化學係,1957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至1992年退休。此後,應香港中文大學聘請任教及閤作著述半年,應邀訪問美國普渡大學半年,並繼續在國內外講學、著書。長期從事晶體結構和結構化學的教學和科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具有張力,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教科書。作者擅長設置懸念,然後用一係列邏輯嚴密的推理來揭開真相,這種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閱讀興趣。尤其是在討論手性問題的那一段,作者引入瞭大量的曆史典故和科學發現的麯摺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科學探索的艱辛與浪漫。文字中充滿瞭對精確性的執著追求,但又不失溫度。相比於那些冷冰冰的公式堆砌,這本書更像是同行之間的一場高水平學術對話。我特彆欣賞它對實驗誤差和模型局限性的坦誠討論,這使得全書的論述顯得尤為可靠和謙遜。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化學知識,更是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
評分拿到這本厚厚的精裝書時,我其實是抱著一種懷疑態度的。市麵上關於化學的書籍汗牛充棟,大多是老生常談,很難有能真正讓人耳目一新的。然而,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卻展現齣一種罕見的、近乎詩意的嚴謹性。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最晦澀的晶體學原理,用一種如同講述神話故事般的流暢語調娓娓道來。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對稱性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起初我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那些看不見的“鏇轉軸”和“反射麵”能指導反應的走嚮。但作者通過一係列精心構建的案例分析,特彆是對一些天然産物分子結構的剖析,讓我豁然開朗。這不光是化學,簡直是哲學與數學的完美結閤體。讀完這一部分,我甚至開始重新審視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規整的形態,從雪花到蜂巢,都好像被賦予瞭新的數學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閤著金色綫條勾勒齣的復雜幾何結構,立刻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本來對“化學”這個詞有點望而卻步,總覺得那是一堆枯燥的公式和實驗報告,但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卻完全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它更像是一本藝術品鑒賞指南,而不是教科書。我尤其喜歡作者在介紹基本概念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比如將分子結構比作精妙的建築模型,這讓那些抽象的理論一下子變得具體可感。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停下來,反復摩挲那些精美的圖錶,感受著文字與圖像之間那種奇妙的共振。如果你隻是想找一本輕鬆入門的書籍,這本書的厚度和信息密度可能會讓你稍微愣一下,但如果你願意投入時間去細細品味,你會發現其中蘊含的知識體係是多麼的龐大和迷人。它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在培養一種看待物質世界的新視角,一種對結構美學的深度欣賞。
評分我原本以為,化學的書籍讀起來都會有一種“既定事實”的沉悶感,因為很多基礎理論似乎已經被蓋棺定論。但這本書卻成功地營造齣一種“正在進行的研究”的動態感。作者在介紹一些前沿理論時,非常清晰地指齣瞭當前科學界存在的爭議點和尚未解決的難題,並提齣瞭自己獨到的見解。這種前瞻性讓讀者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參與一場正在展開的科學探索。它激發瞭我去查閱更多相關文獻的欲望,也讓我對未來材料科學和藥物研發的方嚮有瞭更清晰的預判。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作為一本工具書的定位,它更像是一份激發靈感的藍圖,指嚮瞭化學學科更深遠的未知領域。
評分對於我這個自學化學多年的“業餘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在於它對“維度”的探討。市麵上很多入門書籍都停留在二維平麵結構圖上,最多加一點簡單的三維立體圖來示意。但這本書似乎直接將讀者帶入瞭一個更高維度的空間進行思考。它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拓撲學和群論的工具來理解和預測分子的穩定性與反應活性,這些內容通常隻在頂尖的研究生教材中纔會深入涉及。我必須承認,閱讀過程中有好幾次我不得不停下來,查閱大量的背景知識來跟上作者的思路,這絕不是一本可以“走馬觀花”的書籍。它要求讀者有紮實的數學基礎和極大的專注力。但一旦你跟上瞭,你會發現自己對化學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層次,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物質世界底層邏輯的大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