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化学中的多面体
作者:周公度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301092149
字数:360000
页码:22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将化学中的结构化学和数学中的几何学结合在一起,用多面体几何学了解分子和晶体中原子排布的规律性和图像。以几何学中对多面体的分类为依据,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基础的内容到化学学科前沿的新进展,用作者提出的计算多面体骨架键价数的方法,分析原子间的成键情况,同时以数百幅精美的结构图形引导读者将二维结构扩展到三维空间,分析多面体结构中原子间所形成的化学键,探讨分子和晶体的结构、性质和应用的关系,提高认识水平。 
    本书可作学习无机化学和结构化学的参考教材,也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言
第2章 多面体几何学
  2.1 多面体概述
  2.2 多边形面
  2.3 正多面体
  2.4 半正多面体(Ⅰ)
  2.5 半正多面体(Ⅱ)
  2.6 半正多面体(Ⅰ)的对偶多面体
  2.7 多面体模型的制作
  参考文献
第3章 化学中的四面体
  3.1 概述
  3.2 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结构中的四面体
  3.3 过渡金属元素化合物结构中的四面体
  3.4 晶体结构中的四面体
  3.5 硅酸盐结构中的四面体
  参考文献
第4章 化学中的八面体
  4.1 八面体结构在化学中的广泛性
  4.2 多面体原子簇中的化学键
  4.3 八面体簇合物的结构
  4.4 晶体中八面体的连接
  4.5 同多酸和杂多酸结构中的八面体
  参考文献
第5章 化学中的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和三角二十面体
  5.1 导言
  5.2 化学中的立方体
  5.3 化学中的五角十二面体
  5.4 硼的单质和化合物结构中的三角二十面体
  5.5 金属簇合物结构中的三角二十面体
第6章 化学中的半正多面体
  6.1 球碳及其化合物的半正多面体
  6.2 封闭型硼烷多面体结构中的化学键
  6.3 球碳多面体和硼烷多面体的比较
  6.4 化学中的棱柱体和反棱柱体
  6.5 沸石分子筛中的多面体
  6.6 一些单质和化合物结构中的多面体
  参考文献
第7章 化学中的不规整多面体
第8章 化学结构中多层包含的多面体
第9章 晶体学中的多面体
索引
作者介绍
周公度,浙江省泰顺县人。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195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1957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1992年退休。此后,应香港中文大学聘请任教及合作著述半年,应邀访问美国普渡大学半年,并继续在国内外讲学、著书。长期从事晶体结构和结构化学的教学和科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具有张力,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教科书。作者擅长设置悬念,然后用一系列逻辑严密的推理来揭开真相,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在讨论手性问题的那一段,作者引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科学发现的曲折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浪漫。文字中充满了对精确性的执着追求,但又不失温度。相比于那些冷冰冰的公式堆砌,这本书更像是同行之间的一场高水平学术对话。我特别欣赏它对实验误差和模型局限性的坦诚讨论,这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尤为可靠和谦逊。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化学知识,更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合着金色线条勾勒出的复杂几何结构,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对“化学”这个词有点望而却步,总觉得那是一堆枯燥的公式和实验报告,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却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更像是一本艺术品鉴赏指南,而不是教科书。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介绍基本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比如将分子结构比作精妙的建筑模型,这让那些抽象的理论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反复摩挲那些精美的图表,感受着文字与图像之间那种奇妙的共振。如果你只是想找一本轻松入门的书籍,这本书的厚度和信息密度可能会让你稍微愣一下,但如果你愿意投入时间去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知识体系是多么的庞大和迷人。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看待物质世界的新视角,一种对结构美学的深度欣赏。
评分我原本以为,化学的书籍读起来都会有一种“既定事实”的沉闷感,因为很多基础理论似乎已经被盖棺定论。但这本书却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正在进行的研究”的动态感。作者在介绍一些前沿理论时,非常清晰地指出了当前科学界存在的争议点和尚未解决的难题,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前瞻性让读者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参与一场正在展开的科学探索。它激发了我去查阅更多相关文献的欲望,也让我对未来材料科学和药物研发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预判。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一本工具书的定位,它更像是一份激发灵感的蓝图,指向了化学学科更深远的未知领域。
评分对于我这个自学化学多年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对“维度”的探讨。市面上很多入门书籍都停留在二维平面结构图上,最多加一点简单的三维立体图来示意。但这本书似乎直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高维度的空间进行思考。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拓扑学和群论的工具来理解和预测分子的稳定性与反应活性,这些内容通常只在顶尖的研究生教材中才会深入涉及。我必须承认,阅读过程中有好几次我不得不停下来,查阅大量的背景知识来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走马观花”的书籍。它要求读者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极大的专注力。但一旦你跟上了,你会发现自己对化学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物质世界底层逻辑的大门。
评分拿到这本厚厚的精装书时,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怀疑态度的。市面上关于化学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是老生常谈,很难有能真正让人耳目一新的。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展现出一种罕见的、近乎诗意的严谨性。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最晦涩的晶体学原理,用一种如同讲述神话故事般的流畅语调娓娓道来。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对称性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起初我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些看不见的“旋转轴”和“反射面”能指导反应的走向。但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案例分析,特别是对一些天然产物分子结构的剖析,让我豁然开朗。这不光是化学,简直是哲学与数学的完美结合体。读完这一部分,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规整的形态,从雪花到蜂巢,都好像被赋予了新的数学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