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前国际《红楼梦》研究会主席,
首届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发起人
推荐二:曹雪芹是“胖”是“瘦”?
《石头记》还是《红楼梦》?
“雪芹”“梦阮”别号从何而来?
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的判词应作何解?
看红学泰斗妙解“红楼”难题
《<红楼梦>大观》收录了周策纵教授关于《红楼梦》的十九篇文章。探讨了包括《红楼梦》的书名、残钞本、《红楼梦》研究在西方的发展、曹雪芹家世政治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并收录了《论关于凤姐的“一从二令三人木”——“红楼梦考”之一》《有关曹雪芹的一件切身事——胖瘦辨》等妙解“红楼”难题的文章。
周策纵教授潜心研究《红楼梦》多年,考证翔实、分析有理有据。通过本书,读者可以跳出小说的框架,对曹雪芹家世、所处的社会背景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与体会,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蕴涵。
周策纵,湖南省祁阳县人,是名满中外的汉学大师。周教授1942年毕业于中央政治大学,1948年赴美留学,获密歇根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其后任教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及历史系,被授予“终身教授”荣誉称号。其代表作《五四运动史》(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于1960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影响甚广。周教授于学无所不窥,甲骨、金文、经学、红学、历史、诗歌、小说、翻译等皆有所涉猎;为文熔铸古今,汇通中外。既为当今士林仰望,亦足为后世所宗。
一 《石头记》还是《红楼梦》?
二 《犬窝谭红》所记《红楼梦》残钞本辨疑
三 曹雪芹笔山实证
四 胡适的新红学及其得失
五 《红楼梦》与紫鹃名称出处考
六 论关于凤姐的“一从二令三人木”
(一)问题
(二)过去的解释
(三)过去诸解释的缺点
(四)一个新解答
(五)新解释的重要性与意义
七 《红楼梦》研究在西方的发展
八 论《红楼梦》研究的基本态度
九 《红楼梦》“汪恰洋烟”考
十 周汝昌著《曹雪芹小传》序
划时代的红学著作《红楼梦新证》
“雪芹”取名之所本
“梦阮”别号之深意与“痴”
曹寅诗触发“石头记”灵感
“故国《红楼》竟日谈”
十一 《红楼梦·凡例》补佚与释疑
十二 《红楼梦》“本旨”试说
(一)绪论:主旨架构先设计
(二)多种“观察点”——贯通个性与共性
(三)亲历:“梦”与“红楼”之无可奈何在
(四)结论与余论:体写人生悲剧经历,并无理想世界
十三 《红楼梦》与《西游补》
十四 既识其小,免失其大
十五 玉玺·婚姻·红楼梦
(一)从两件碑拓说起:曹振彦与佟家
(二)曹振彦与阿济格、多尔衮兄弟
(三)传国玺与曹玺命名的推测
(四)曹天佑即曹雪芹,与兼祧的假设
(五)多尔衮与孝庄太后关系问题
(六)多尔衮、孝庄操纵顺治婚姻:佟皇后及其子康熙
(七)康熙的汉族血缘,保姆和后妃
(八)胤禩、雍正夺位与佟家、曹家的败落
(九)“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
十六 多方研讨《红楼梦》
十七 有关曹雪芹的一件切身事
十八 《红楼梦》里的一个思想问题及其背景:天命与大义·分与情
十九 《红楼》三问
(一)《红楼梦》为什么这样有吸引力?
(二)著者问题能这样决定吗?
(三)新校本是否较好?
出版后记
一《石头记》还是《红楼梦》?
主题试探
(一)
关于《红楼梦》的书名问题实在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因为近几十年来,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和学者都考虑过这个问题,亦写了不少文章讨论《红楼梦》究竟该叫《红楼梦》,还是该叫《石头记》。过去有人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时都是译成《红楼梦》的,现在霍克斯(David Hawkes)则把它译成《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如果这个书名不加以统一,是会引起很多混乱或不方便的。首先,让我们对这本名著的书名之起源作一个回顾。
《红楼梦》的最早底本——甲戌本(1754年底本)第一回中就讲:“……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脂砚斋在此书名旁批道:“本名。”因此有人认为《石头记》就是这书的本名。接下来的文字则作:
……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乃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甲戌本全名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由此可见,脂砚这个批书人是主张用《石头记》的。此外,如上面所引这段文字说的,这书还有其他几个不同的名字,如《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这里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曹雪芹本人是主张用《金陵十二钗》为书名的。甲戌本的前面有篇《凡例》,第一条就说:
《〈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极(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关于《凡例》的作者是谁,有人认为是曹雪芹,但也有不少红学家是反对这种看法的,现在这场笔墨官司仍持续不休。此外,《凡例》有几处佚漏,学者们对这问题也是意见分歧的。但无论如何,《凡例》清楚地告诉我们《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可见写《凡例》的人是觉得此名足以涵盖书中所有的旨意。在《凡例》的后面有首诗曰:“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虽然《凡例》到底是谁写的,红学家的看法很不一致,但我同意胡适之先生的看法,认为这应该是曹雪芹自己写的。1980年6月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召开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我宣读了《〈红楼梦·凡例〉补佚与释疑》一文,现已编入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该会《论文集》,这里就不多说了。
……
对我而言,这部作品的语言艺术简直是登峰造极的存在。它的叙事腔调古雅而不晦涩,典丽却不失烟火气。那些对白的设计,简直是语言的盛宴,每个人物的说话方式,从措辞到语气,都精准地勾勒出了其身份、教养和性格特点,完全做到了“闻其声而知其人”。我经常会把一些特别精妙的句子抄写下来,反复揣摩其节奏和韵律。尤其是一些情感爆发时的独白或对吟,那种文字的张力和音乐性,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相较于许多当代文学追求的简洁和直白,这里的文字更像是精心雕琢的玉器,每一刀下去都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古典的韵味,又服务于现代读者的理解,高妙至极。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虚无”之感。它并非直白地说教“万事皆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繁华景象,反衬出一切美好事物的易逝性。那种美妙至极的瞬间,往往预示着更深层次的悲剧即将到来,形成一种强烈的张力。我特别喜欢它对时间流逝的处理,时而缓慢得仿佛凝固,时而又迅疾得让人猝不及防,如同偷走的年华。每一次重读,都会在不同的年龄和心境下,对某些角色的选择产生新的理解和共鸣,这便是经典文学永恒的魅力所在——它能够随着读者的成长而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让你在为那些年轻生命的早逝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开始审视自身的生活,思考什么是真正值得珍惜的,什么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
评分说实话,初翻此书时,我曾被其中庞大的叙事结构和众多的人物关系所震撼,一度有些不知所措。然而,一旦沉下心来,便会发现其内在的逻辑性和精密性。布局之宏大,细节之考究,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每一个场景的转换,每一次场景中物件的摆放,乃至人物衣着的颜色,都似乎暗藏玄机,绝非随笔勾勒。这不像是在阅读一个故事,更像是在拆解一个精密的古代社会缩影模型。尤其是对于礼仪、诗词、园林艺术的描摹,其专业度和深度,绝非一般小说家可以企及。我甚至会去对照查阅一些历史资料,以求更贴近作者所构建的那个“真”的世界。这种对传统文化元素熔铸得天衣无缝的功力,使得作品的文化厚度远远超出了普通消遣读物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活态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百科全书。
评分这部作品的笔触之细腻,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它仿佛自带一种魔力,能将你瞬间拽入一个繁华落尽、哀婉凄美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深埋心底的挣扎、未曾言说的情愫,被描摹得入木三分。你看着那些鲜活的生命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被命运的洪流裹挟着,时而欢笑,时而蹙眉,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之动容。比如,对某几位女性角色的塑造,那种立体感和复杂性,即便是放眼世界文学史,也是极为罕见的。她们的才情、她们的委屈、她们的骄傲与最终的幻灭,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心碎却又美到极致的图景。读到某些情节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细细回味,那种情绪的起伏,如同亲身经历了一场盛大的梦境,醒来后徒留一地的清冷月光。它展现的不仅是大家族的兴衰,更是对人性、对情感、对宿命哲学的深刻探讨。
评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社会结构和人际复杂性的揭示。它不仅仅讲述了个人的爱恨情仇,更是通过那个大家族的兴衰,透视了封建社会末期那种内外交困、无可挽回的颓势。权力斗争的暗流涌动、亲情伦理的错综复杂、以及底层人物的无奈挣扎,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你看到的是一个封闭体系内部的自我消耗和最终的崩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故事,而是一幅关于制度、关于环境如何塑造乃至扭曲人性的宏大画卷。每一次细读,都能从中发掘出新的社会观察点,体会到历史进程的沉重与必然性,让人在感叹个体命运的同时,对历史的宏大叙事产生敬畏之心。
评分周汝昌老和蒋勋的红学书籍很多了,头一次看周策论的书,还是不错的,值得拜读。
评分haohaohaohao
评分不错的好书,读红参考。
评分周策纵教授潜心研究《红楼梦》多年,考证翔实、分析有理有据。通过本书,读者可以跳出小说的框架,对曹雪芹家世、所处的社会背景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与体会,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蕴涵。《<红楼梦>大观》收录了周策纵教授关于《红楼梦》的十九篇文章。探讨了包括《红楼梦》的书名、残钞本、《红楼梦》研究在西方的发展、曹雪芹家世政治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并收录了《论关于凤姐的“一从二令三人木”——“红楼梦考”之一》《有关曹雪芹的一件切身事——胖瘦辨》等妙解“红楼”难题的文章。
评分周策纵教授潜心研究《红楼梦》多年,考证翔实、分析有理有据。通过本书,读者可以跳出小说的框架,对曹雪芹家世、所处的社会背景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与体会,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蕴涵。《<红楼梦>大观》收录了周策纵教授关于《红楼梦》的十九篇文章。探讨了包括《红楼梦》的书名、残钞本、《红楼梦》研究在西方的发展、曹雪芹家世政治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并收录了《论关于凤姐的“一从二令三人木”——“红楼梦考”之一》《有关曹雪芹的一件切身事——胖瘦辨》等妙解“红楼”难题的文章。
评分领导看上的,红楼迷
评分haohaohaohao
评分很好的书籍很好的学习必备佳品,,,,希望宣传能给力的,能越做也好,下次还会在来的额,京东给了我不一样的生活,这本书籍给了我不一样的享受,体会到了购物的乐趣,让我深受体会啊。
评分不错的好书,读红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