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大时表示,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学力量推动。
◎《贞元六书》是冯友兰建构自己的人生哲学体系的代表作。他的人生哲学是入世的,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大众的人生哲学。以简朴的语言,明晰的结构,大量的事例、典故、传说,打造大众喜闻乐见的哲学叙事形式,让一般的读者能够接受。
◎《贞元六书》面向人生,联系生活,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寻找智慧,为人们的心灵寻找寄托,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探索出路。
◎本版是首次出版的软精装精校插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是仅有的版权拥有者。
冯友兰,中国当代哲学家。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著有“三史”、“六书”(即此套《贞元六书》)。
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哲人、杰出的思想家、学术大师。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冯友兰是一位以救国兴邦为己任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他也是我国20世纪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哲人。他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杰出学者,也是对20世纪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人。
自序
绪论
第一章 理 太极
第二章 气 两仪 四象
第三章 道 天道
第四章 性心
第五章 道德 人道
第六章 势 历史
第七章 义理
第八章 艺术
第九章 鬼神
第十章 圣人
刚收到《贞元六书:新理学》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点点忐忑的。毕竟“理学”这个词,听起来就挺“硬核”的,担心会读起来晦涩难懂,像是在啃一本天书。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打开方式,可以说是非常友好了。作者的文字功底十分扎实,行文流畅,而且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哲学概念,他没有直接抛出理论,而是通过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或者古代的典故,来层层剥开,让我们这些“小白”也能逐渐领会其中的精髓。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心性”的探讨。之前总觉得,所谓“心性”离我们太遥远,好像是圣人才会关注的东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认识和修炼自己的心。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活动,以及如何通过内省来达到自我超越。读到这些地方,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也看到了未来可以努力的方向。 整本书的结构也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堆砌大量理论的书,而是循序渐进,像是在搭积木一样,一点一点地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每一章节的过渡都很自然,让我能够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路,不会感到迷失。而且,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作者还会适当地引用原文,并加以解读,这对于理解原著的深层含义非常有帮助。 我觉得,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学习”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只是为了应对考试,或者为了获得一纸文凭,却忽略了学习本身的乐趣和价值。《贞元六书:新理学》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学习,是与思想对话,是与智慧碰撞,是一种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好的过程。 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益,更是一种精神的启发。它让我更加关注内心的成长,更加热爱探索未知。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行。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惊喜连连。从封面设计到内文排版,都透露出一种严谨而不失温情的学术气息。我一直认为,对于复杂的哲学思想,如果不能用清晰、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那就很难真正地深入人心。《贞元六书:新理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读那些经典理论时的“解构”与“重塑”。他不是简单地复述前人的观点,而是会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逻辑,然后再用更符合现代人理解的方式进行阐释。这让我感觉,我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和作者一起,共同探索那些古老智慧的现代意义。 最让我觉得受益匪浅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理学”束之高阁,而是强调了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联。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了“理学”中的一些核心观点,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世,如何指导我们认识社会和自然的。这让我意识到,原来那些看似高深的哲学,并非与我们生活无关,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且,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悦。作者的语言风格既有学者应有的严谨,又带着一种如同朋友般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常会心一笑,或者陷入沉思。 总而言之,《贞元六书:新理学》是一本让我感到“相见恨晚”的书。它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让我对自我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学习道路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评分拿到《贞元六书:新理学》的时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是一本“厚重”的书,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内容的分量。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充满敬意,但坦白说,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像是隔着一层纱,看得模糊不清。《贞元六书:新理学》这本书,就像是有人帮我把那层纱给掀开了,让我得以窥见更清晰的图景。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处理复杂概念的“抽丝剥茧”式的方法。他不会一下子抛给你一堆理论,而是像庖丁解牛一样,一层一层地剖析,直到把事物的本质展现在你面前。我特别喜欢他在阐述“气”的概念时,运用到的各种比喻,从自然界的风云变幻,到人体内的气息流动,都让他讲得十分透彻,让我感觉“气”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存在。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它既有古籍的雅致,又不失现代的灵动。作者在引用古籍的同时,还会用现代的语言进行解读,非常便于理解。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在讲到“格物致知”的时候,并没有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实践精神,强调了观察、实践和思考的重要性,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发。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的行为和思想,去探究那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去审视自己所持有的观念是否是合理的。每一次阅读,都像是进行了一次心灵的“体检”,让我更加了解自己。 总体而言,《贞元六书:新理学》这本书,给了我一次非常深刻的文化体验。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自我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书架上长久珍藏的一本好书,在未来的日子里,它会继续给我带来思考和启迪。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古朴典雅的装帧所吸引。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书墨香扑鼻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充满智慧与思辨的年代。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那些能够揭示事物本质、洞察人心的经典著作。而《贞元六书:新理学》给我的感觉,正是这样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揣摩的宝藏。 我并非科班出身,对于“理学”这个概念,之前也只是略知一二,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印象中。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也激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求知欲。它不仅仅是罗列理论,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用清晰的脉络和生动的比喻,引领我一步步走进理学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的条理性和逻辑性,那些看似深奥的道理,在作者的阐释下,变得井井有条,易于理解。 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往的思维模式,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书中所倡导的“格物致知”精神,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骨髓的探索。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古人的智慧对话,每一次思考,都像是拨开迷雾,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学深度。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诚和热情,让我能够感同身受。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时常让我陷入沉思,久久不能释怀。 总而言之,《贞元六书:新理学》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满足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我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未来的日子里,它会继续指引我,让我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评分说实话,拿到《贞元六书:新理学》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看起来就很“有分量”,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体积上。我一直对我们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有些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但又苦于没有门路,很多时候看到那些古籍的注释都头疼。所以,当这本书出现的时候,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想看看它能不能给我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体验。 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他没有使用那种生硬的学术语言,而是像在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他把那些复杂的哲学概念,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释出来,就好像你身边有一个非常博学的长辈,在你耳边耐心讲解,而不是在给你上课。我特别喜欢他举的那些例子,虽然是古代的,但细细一想,里面蕴含的道理,在今天依然适用。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本体”的讨论。这个词听起来就很高深,我之前一直觉得它离我很遥远,好像是哲学家们才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是,作者通过非常形象的比喻,把“本体”解释得生动有趣,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它最根本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人,在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在一点点地接近那个“道”。 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做得非常好。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比较宽松,读起来一点都不会觉得吃力。章节之间的衔接也很流畅,让我能够一口气读下去,不会有那种断裂感。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用来读的,更像是一种可以放在手边,随时翻阅,都能有所收获的“伙伴”。 总的来说,《贞元六书:新理学》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棒的认识“理学”的机会。它让我觉得,那些古老的智慧,并不是尘封的过去,而是依然鲜活的生命力,可以滋养我们的当下,甚至启迪我们的未来。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或者想要拓展自己思维边界的朋友们。
评分非常好!
评分书有点单薄,性价比还不错
评分好书 内容齐全 正版书籍 就是包装的有点儿差 书都弄坏了一点儿
评分贞元六书之一。冯友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提出的“释古”理论对史学研究有方向性价值,“照着讲”与“接着讲”的方法论,则对中国哲学和哲学史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指导意义。他本人的学术成果,更是在这两个层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是冯先生对其一生重要著作的总结:冯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主要创作于抗战时期的“贞元六书”则标志其“新理学”体系的确立;1946年至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由其英文讲稿整理出版的《中国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以及英译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许多高校中国哲学课程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籍;“文革”结束后,冯先生已是耄耋之年,在“耳目失其聪明”的情况下,积十年之功,“不依傍别人”,重新撰写了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更体现了他作为中国哲学的继承者与发扬者自强不息的精神涵养。冯先生的著作,是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的必读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崇高的声誉和深远的影响。
评分格物致知论
评分贞元六书之一。冯友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提出的“释古”理论对史学研究有方向性价值,“照着讲”与“接着讲”的方法论,则对中国哲学和哲学史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指导意义。他本人的学术成果,更是在这两个层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是冯先生对其一生重要著作的总结:冯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主要创作于抗战时期的“贞元六书”则标志其“新理学”体系的确立;1946年至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由其英文讲稿整理出版的《中国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以及英译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许多高校中国哲学课程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籍;“文革”结束后,冯先生已是耄耋之年,在“耳目失其聪明”的情况下,积十年之功,“不依傍别人”,重新撰写了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更体现了他作为中国哲学的继承者与发扬者自强不息的精神涵养。冯先生的著作,是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的必读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崇高的声誉和深远的影响。
评分易制,就是改易制度,变封建为郡县的意思。
评分《钢琴四手联弹名曲集》共选编了40首从古典、浪漫到近现代不同时期的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分为(一)、(二)两册。程度由初、中级到高级,为读者提供了较丰富的教学和音乐会曲目。学习者可由此对钢琴四手联弹的各类不同风格和演奏技术,有较明晰的了解。《钢琴四手联弹名曲集》亦可作为钢琴多样性教学的补充材料。
评分卡普、战国、金狮子三人直到将马林佛多镇摧毁了一半才分出胜负,于是,金狮子被打入了因佩尔大监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