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项西夏史探微

党项西夏史探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开建 著
图书标签:
  • 党项
  • 西夏
  • 历史
  • 民族
  • 西北史
  • 古代史
  • 史学
  • 研究
  • 文化
  • 少数民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45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277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欧亚备要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党项西夏史探微》于2005年经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启庆先生推荐,由台湾允晨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出版后,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海外汉学界。正如原书推介者所言:该书收录作者二十余年来研究党项西夏论文二十余篇,针对党项源流、党项部落分布与迁徙、党项姓氏、党项风俗、西夏军事制度、宋夏战争、金夏关系、西夏文化及元代西夏遗民诸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考证与论述。《党项西夏史探微》最大的特点,即是史料搜集极为繁富齐全,包括正史、杂史、方志、笔记、文集、小说、金石、类书、画谱及各种已翻译的藏文、蒙文、突厥文、回纥文、西夏文资料,特别是对党项西夏史考古材料的搜集与使用。可以说,宋元明清以降有关党项西夏史料基本网罗殆尽。作者在此基础上展开他的党项西夏史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到见解的观点,为学界党项西夏史的研究开启了新方向。

作者简介

湖南长沙人,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澳门史、中国基督教史、中西文化交流史、西夏史、安多藏族史及中国边疆民族史研究,曾先后获得广东、甘肃、澳门地区以及国家级社科类学术奖12项。因其在中法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做出的贡献,2009年获颁“法国教育骑士勋章”,为港澳地区教育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编 党项编
关于党项拓跋氏族源的几个问题
党项源流新证
弥罗国、弥药、河西党项及唐古诸问题考辨
隋唐时期党项部落迁徙考
五代辽宋时期党项部落的分布
《(旧五代史·党项传)族姓考》质疑
张澍《西夏姓氏录》订误
党项姓氏丛录
党项风俗述略
中编西夏编
关于西夏军事制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略论李继迁反宋战争的性质
宋仁宗时期宋夏战争述论
金夏关系述评
西夏“铁鹞子”诸问题的考释
西夏监军司驻所辨析
西夏天文学初探
党项西夏史札记

下编 遗民编
《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补释
元代西夏人的政治地位
元代西夏人的历史贡献
增订《元代西夏人物表》
征引文献版本
人名部族名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与余阙记录的完全一致。再从安西榆林窟29号窟壁画上所绘西夏人供养像看,也是个个雄武高大。②俾丘林《西藏与青海史》亦称,西夏人身材高大,黑皮肤,黑头发。④故西夏文文献中亦称党项人为“长弥药人”。④根据这些材料,可以完全否定木雅人出自“矮人”系列之吐蕃董族。
  三是即使证明木雅人来自“董族”,但也无法证明木雅人为“羌”或“藏”。连石泰安自己也承认,“董族人常常被当作非西藏人”。⑤因为在早期的吐蕃部落中早已融入了相当部分北方民族部落。如属于鲜卑系统的吐谷浑在被吐蕃征服后,这些部落在敦煌古藏文文献中也被称之为吐蕃部落,它们是以Va-zha(阿柴)之名出现在藏文文献的,这些吐谷浑人到后来已完全吐蕃化,成为了青藏高原的吐蕃色部落其实,党项人也是一样,原为鲜卑系统,吐蕃征服一部分居住在甘、青、川地区的党项部落后,这一部分党项部落亦随之吐蕃化,而以“木雅”之名号融入到吐蕃部族之中。藏文文献称木雅人属于吐蕃董族,并不是指木雅最早之族源,而是指融入吐蕃后的现状。正如藏文文献中Va-zha(阿柴)一样,可称Va-zha为早期吐蕃部落,但不可称Va-zha之族源出于吐蕃。
  张云博士关于党项族源和名义的考证亦存在同石泰安先生一样的问题,即抛开了大量的汉文文献中关于党项族源的种种记录,一味在藏文中比勘,过分依靠带有浓厚宗教色彩及较后的喇嘛教文献进行简单的对音勘同,其结论恐怕可信程度不高。特别是将同时并存于多种文献中的“党项”和“西山诸羌”视为同一族,这违背了汉族史学家修史的基本原则。
  ……
《大唐风云录:安史之乱前后关陇地区的社会变迁与文化交融》 本书深入探讨了唐代中期,即“安史之乱”前后,中国西北边陲——关陇地区所经历的剧烈社会变革、民族关系重塑以及文化交流的复杂图景。该地区自古便是多民族交汇的前沿,唐初的强盛为其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随着中原王朝力量的波动和周边游牧势力的崛起,关陇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开始发生深刻的、不可逆转的转变。 第一部分:边疆治理的困境与重塑(740年—780年) 本部分聚焦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至唐德宗建中初年,唐王朝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力如何从鼎盛走向衰微,以及地方藩镇的兴起对中央权威的侵蚀。 一、 天宝盛世下的暗流涌动: 详细分析了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制度的扩张如何一方面巩固了边防,另一方面也为地方军阀的坐大埋下了伏笔。重点考察了陇右、河西等地的军事部署,以及这些部署如何受到吐蕃扩张的直接威胁。通过对出土文书和碑刻的解读,揭示了边地屯田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二、 安史之乱的连锁反应: 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关陇地区历史的转折点。本书不再仅仅关注中原战场的得失,而是将焦点置于边疆的“失守”与“重组”。探讨了在叛军南下后,原有的边防体系如何土崩瓦解,以及唐廷如何被迫依赖当地的汉族、突厥、党项等不同族群的军事力量来收复失地。特别分析了仆固怀恩的叛乱,如何进一步加剧了中央与关陇地方势力的不信任。 三、 吐蕃势力的深入渗透: 描述了安史之乱后,吐蕃势力如何趁虚而入,一度占据长安,并对陇右、河西乃至碎叶、西州等地形成长期控制。本书细致梳理了吐蕃对河西走廊的统治模式,包括其行政管理、赋税制度以及对当地佛教文化的扶持政策。通过对比不同史料中对吐蕃统治的记载,力求还原其统治的复杂性,而非简单的征服者形象。 第二部分:民族关系的再定义:冲突、融合与新的权力格局 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在唐朝权威衰弱的背景下,关陇地区的民族关系如何从朝贡、羁縻转向更为复杂的相互依存和竞争。 一、 军事实力的再平衡: 重点分析了朔方军、陇右军等残余的唐朝军事力量的演变。这些军队逐渐摆脱了中央的直接控制,开始成为维护地区稳定的主要力量,其内部的族群构成也变得日益多元化。考察了唐朝在不同时期采取的“和亲”、“分化”、“招抚”等策略的有效性与长期影响。 二、 文化与宗教的交融: 关陇地区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枢纽。本书探讨了在战乱时期,佛教在不同民族间扮演的角色。吐蕃统治下的佛教发展,以及唐朝残余势力如何通过宗教来维系文化认同。同时,也关注了粟特商人、中亚回鹘等群体在这一时期的商业活动对区域经济的刺激作用,以及他们带来的文化输入。 三、 地方精英的崛起: 分析了在中央权力真空下,涌现出的地方豪强、军阀和世家大族。这些势力跨越了传统的汉族与非汉族的界限,形成了以地域利益和军事实力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与唐朝朝廷的关系时而合作,时而对抗,成为塑造晚唐历史走向的关键因素。 第三部分:区域性的经济重构与社会生活 本部分侧重于对安史之乱后关陇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微观考察。 一、 农业与水利体系的维护: 考察了战乱对关陇地区发达的灌溉系统,如泾水、渭水流域的水利设施造成的破坏,以及地方势力为恢复生产所做的努力。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土地所有权结构变化,如“永业田”、“流亡地”的再分配现象。 二、 商业路线的调整: 随着河西走廊部分地区被吐蕃控制,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严重干扰。本书详细描绘了商贸路线如何被迫向南或向北调整,以及新的贸易中心(如凤翔、鄜州等地)的兴起。关注了盐铁专营制度在地方藩镇手中的实际执行情况。 三、 族群间的日常生活互动: 通过考古发现和地方志的零散记载,重构了不同族群在城市和乡村中的日常交往模式。探讨了服饰、饮食、婚俗等方面的文化借用与排斥现象,力求展现一个动态、复杂的边疆社会图景,而非僵化的民族二元对立。 总结: 《大唐风云录》旨在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视角,审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历史节点,如何深刻地重塑了中国西北边疆的面貌。本书强调区域史、环境史与民族史的交叉研究,力图说明,安史之乱后的关陇地区并非简单的衰落,而是在多重压力下,经历了一场痛苦而深刻的社会结构重组,为后来的五代十国乃至宋代西北局势的演变奠定了复杂的历史基础。全书注重史料的辨析和多角度的比较研究,展现了唐代边疆历史的广阔维度与内在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里,仿佛有一股魔力,能够把我瞬间拉回到那个遥远而神秘的西夏王朝。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党项民族的兴衰起伏,那种历史的厚重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想象着那个时代的生活图景:巍峨的贺兰山下,党项人的马蹄声声,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困境、他们的辉煌,都像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我脑海中闪现。书中对西夏文字、宗教和艺术的探讨,更是让人耳目一新,那些曾经被历史尘埃掩盖的细节,通过作者的考证和梳理,重新焕发出光彩。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像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让我对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发现,那种探索未知的乐趣,实在让人着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会读起来比较吃力的学术著作,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引人入胜。作者擅长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精准地切入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或文化现象进行深度挖掘,让复杂的历史脉络变得清晰可辨。例如,书中对西夏佛教艺术的分析,结合了地理环境和游牧文化的特点,提出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见解,让我对佛塔和壁画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粗犷却又精致的文化痕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现代读者与遥远文明之间的桥梁,让那些尘封的史料活了起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填补党项西夏研究领域的一些空白,绝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比对诸多不同语种的史料时,所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它的学术含量毋庸置疑,但最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自己沉浸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而是以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线索,引导读者逐步理解西夏文明的特质。特别是对于西夏灭亡后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影响的探讨,视角独特,发人深省,让人思考一个强大文明的消逝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全新视角,它教会我们尊重每一个在历史舞台上曾经留下深刻印记的民族和国家,无论其最终命运如何。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常读常新的力作。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酣畅淋漓”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遣词造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尤其在描绘党项人早期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时,那种苍凉悲壮的气势扑面而来,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坚韧不拔而动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西夏的法律制度和民族融合政策时的那种冷静而深入的剖析,这远超出一般历史普及读物的范畴。它探讨了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与冲突,使得西夏的形象不再是模糊的“边疆民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自身独特逻辑和价值体系的文明体。这本书无疑为研究这一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优秀范本,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

我一直对中原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像西夏这样具有独特文化体系的政权。这本书在处理史料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扎实功底,引用的文献和考古发现都非常权威,让人信服。它的叙述方式并非那种枯燥的编年史,而是充满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关怀与思考。尤其是在描述党项人在与宋、辽、金等大国周旋时的政治智慧和军事策略时,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独到,让我看到了一个复杂多面、充满生命力的西夏王国。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历史版图的认知,它不再是仅仅围绕着中原正统的单一叙事,而是展示了一个多元文化交融共存的宏大图景。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西北地区的历史脉络也有了更清晰的把握,受益匪浅。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感觉还是不错的,不错不错

评分

感觉还是不错的,不错不错

评分

书很好,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感谢京东及相关服务人员!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这个书,还是不错的,希望包装改善一下

评分

于2005年经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启庆先生推荐,由台湾允晨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出版后,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海外汉学界。正如原书推介者所言:该书收录作者二十余年来研究党项西夏论文二十余篇,针对党项源流、党项部落分布与迁徙、党项姓氏、党项风俗、西夏军事制度、宋夏战争、金夏关系、西夏文化及元代西夏遗民诸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考证与论述。《党项西夏史探微》最大的特点,即是史料搜集极为繁富齐全,包括正史、杂史、方志、笔记、文集、小说、金石、类书、画谱及各种已翻译的藏文、蒙文、突厥文、回纥文、西夏文资料,特别是对党项西夏史考古材料的搜集与使用。可以说,宋元明清以降有关党项西夏史料基本网罗殆尽。作者在此基础上展开他的党项西夏史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到见解的观点,为学界党项西夏史的研究开启了新方向。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