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谢和耐(JacquesGernet)著刘东译 著
图书标签:
  • 宋朝
  • 元朝
  • 中国历史
  • 日常生活
  • 社会生活
  • 文化史
  • 历史文化
  • 插图本
  • 古代史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45999
商品编码:1504388715
出版时间:2008-12-01

具体描述

作  者:(法)谢和耐(Jacques Gernet) 著;刘东 译 著作 定  价:40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页  数:252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1145999 导言
城市
1.选都杭州
2.人口过剩及房荒
3.火灾及消防
4.交通与供应
5.城市生活的乐趣
第二章社会
1.变迁中的社会
2.上流社会
3.商人
4.城区的普通百姓
5.农民
第三章衣·食·住
1.居住
2.个人卫生
3.衣着
4.饮食
第四章生命周期
1.家庭环境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是法国有名汉学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的名作。细致描述了中国历目前的一个特殊时期的下层社会民众生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 (法)谢和耐(Jacques Gernet) 著;刘东 译 著作 谢和耐(Jacques Gemet),1921年生,有名汉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教授。谢和耐教授专事*国社会和文化史研究,著述等身,主要作品有《*国社会史》、《*国与基督教》、《*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等。他在《蒙元入侵前夜的*国日常生活》一书中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南宋临安的日常生活,呈现了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生活艺术。

刘东,1955年生,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国学术》主编。著有《西方的丑学》、《浮世绘》、《刘东自选集》、《理论与心智》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内容与“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无关,旨在描绘一个不同历史时期或地理背景下的社会风貌与生活细节。 --- 书名:《琥珀之城:中世纪地中海港口的贸易、信仰与日常》 作者:阿历克斯·凡·德·海登 出版社:环球历史文献出版社 定价:RMB 128.00 开本:16开,精装 页数:580页,含25幅精美彩插及历史地图集 --- 内容简介 《琥珀之城:中世纪地中海港口的贸易、信仰与日常》并非聚焦于遥远的东方帝国在北方草原势力崛起前的图景,而是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十五世纪初,那座被誉为“亚得里亚海的骄傲”——威尼斯共和国的姊妹城邦,圣马可港(Portus Sancti Marci)。这本书以历史人类学和微观社会史的方法,深度剖析了这个在十字军东征后达到贸易巅峰的多元化海港城市,如何在其狭窄而繁荣的地理空间内,编织出复杂的人际网络、经济结构和精神生活。 本书的核心在于“日常生活”的细节重建,但其背景是中世纪晚期欧洲与近东交汇的前沿阵地。作者凡·德·海登教授,通过对大量未曾公开的港务记录、行会章程、私人信函及宗教诉讼档案的细致爬梳,成功复原了一个充满活力、冲突与奇观的城市景象。 第一部分:海洋的脉搏——贸易的结构与社会阶层 圣马可港是连接东西方财富流动的枢纽。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描绘了这座城市经济的骨架。 一、船帆与香料之路的终点: 详细考证了城市港口作业的流程,从货物卸载、仓储到转运的全过程。特别关注了“大船队”(Mude)制度的运作机制,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城市内部的财富分配。作者引入了“风险共担契约”的文本分析,揭示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商人如何巧妙地规避远洋航行的巨大风险。 二、行会的铁腕与匠人的生活: 城市经济的生命线掌握在各个行业行会手中。本章深入研究了玻璃制造者、纺织工、造船师和货币兑换商的行会结构。我们得以窥见,在严格的质量控制和价格限制下,工匠们如何平衡生计与艺术追求。书中对比了威尼斯籍的“公民”匠人与来自拜占庭或穆斯林世界的移民工匠所处的法律和经济地位差异,揭示了城市内部的隐性等级制度。 三、账簿背后的生活: 远非枯燥的数字罗列,作者利用商人的日记和往来信件,重构了贸易链条中的人类故事。例如,一位热那亚的丝绸商人如何为了获取一笔关键贷款,在城市主教的宴会上斡旋;或者一位来自亚历山大的香料贩子,如何在港口海关的繁琐手续中与腐败的官员周旋。这些细节共同勾勒出中世纪晚期商业伦理的灰色地带。 第二部分:石墙内的宇宙——信仰、冲突与公共空间 中世纪的城市是宗教、政治与社会生活紧密交织的熔炉。圣马可港的日常,无法脱离其精神图景和公共生活的张力。 一、圣徒的庇护与世俗的欲望: 圣马可港的守护神圣提奥多罗斯(St. Theodore)的地位如何被后来的“圣马可”崇拜所取代,以及这一转变背后隐藏的政治动机。书中详细描绘了宗教节日庆典的盛况,如“升空节”(Ascension Day)的盛大仪式,对比了公开的虔诚与私底下的迷信和异端思想的暗流涌动。 二、法律的界限与移民的边缘: 城市人口构成极其复杂,包括来自巴尔干、希腊岛屿、黎凡特乃至北非的居民。作者细致考察了外籍社区(Fondachi)的形成,他们在城市法律下的权利限制,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建立自己的教堂和互助组织来维护文化认同。关于财产继承、通婚禁令和商业欺诈的法庭记录,展现了司法系统在维护“公民”秩序与容忍异邦经济活动之间的微妙平衡。 三、街道、酒馆与广场: 城市空间不仅是贸易的场所,也是信息传播和社交互动的核心。本书生动再现了早市(Mercato Vecchio)的喧嚣,那里是肉贩、渔民、水手和贵族仆役混杂的战场。同时,对吟游诗人、街头布道者以及在阴暗小巷中流动的非法信息网络进行了考察,揭示了非官方渠道在塑造公众舆论中的巨大作用。 第三部分:知识的容器与时间的流逝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文化积累与时间感知的差异,这些元素共同构筑了这座“琥珀之城”的时代精神。 一、手稿与档案的重量: 描绘了城市档案馆(Archivio Ducale)的内部运作,以及抄写员和早期印刷作坊如何处理和传播知识。重点分析了当时对古典文本(尤其是希腊哲学和阿拉伯医学著作)的接受与再诠释过程,这与当时新兴的人文主义思潮形成了有趣的对话。 二、气候与瘟疫的阴影: 中世纪港口生活总是伴随着疾病的威胁。本书运用气候史的视角,关联了特定年份的雨量、饥荒与鼠疫爆发的频率,并详细记录了城市面对黑死病时所采取的隔离措施、公共卫生倡议,以及这些措施对不同社会阶层影响的差异。 三、时间的概念: 城市生活由钟声、潮汐和贸易季来划分。作者通过对比教会时间(礼拜时间)与商业时间(契约到期时间)的冲突,阐释了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如何开始逐渐接受一种更具功利性和结构化的时间观念。 --- 评价: 本书是一部令人信服的、细节丰富的历史重建之作。凡·德·海登教授凭借其深厚的文献功底,成功地将宏大的贸易网络与微小的私人生活无缝对接。它并非一部描绘战争或政治权谋的宏大叙事,而是一部关于“人”如何在特定历史地理环境中,利用资源、遵循信仰并努力生存的扎实研究。对于希望了解中世纪晚期商业社会复杂性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偏爱逻辑清晰、结构严谨的读者,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资料引用和论证上的严谨性。虽然它的叙事风格很轻松,但翻到后面的注释和参考书目部分,就能看出作者下了多大的功夫。他对每一个观点都有可靠的出处支撑,无论是地方志、出土文物记录还是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都引用得非常规范。这种“内功深厚”的感觉特别让人安心。你可以完全信任作者的结论,因为你知道这些结论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大量一手和二手资料的交叉验证之上的。对于希望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保证知识准确性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信赖的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部分,与其说是历史著作,不如说更像是一位老者在娓娓道来他亲眼所见的故事。叙事的节奏把握得极好,不紧不慢,让你完全有时间去消化和想象作者描述的那些场景。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在描述一些日常琐事时,总能巧妙地植入一些让人会心一笑的观察。比如他对某个地方的茶馆里人们谈论时事的描绘,那种夸张又写实的语气,让人仿佛就坐在旁边的木凳上,听着那群人慷慨激昂却又略显荒诞的议论。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爱恨情仇的普通人的生活片段,读起来丝毫没有学术书籍的枯燥感。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氛围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成功地在“沉重”与“轻盈”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一方面,它所处的历史背景无疑是充满动荡和不确定性的,这种潜在的危机感始终像背景音乐一样低沉地回响着。但另一方面,作者却着重描绘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的那种坚韧的生命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如在战乱阴影下,人们依然会精心准备节日庆典,会为了一个新奇的小玩意儿而开心半天。这种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让读者在为历史的残酷感到唏嘘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人性的光辉和对生活的热爱,读完后心中留下的不是压抑,而是一种带着思考的释然和敬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细节”的挖掘深度。我以前看历史书,大多关注帝王将相的功过,对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往往一笔带过。然而,这本书却像一台高倍显微镜,聚焦在了那些常被忽略的角落。它细致地分析了当时的物价水平,一块铜钱能买到几斤粗粮,一件布衣的价格折算成今天的概念会是怎样。还有对建筑材料的考究,墙壁是用夯土还是砖砌,屋顶铺设的是茅草还是瓦片,甚至连当时人们的睡眠习惯——是席地而卧还是有简易的床榻——都有深入的探讨。这些微观的层面上切入历史,让人对那个时代有了极其扎实和立体的感知,完全颠覆了我过去那种笼统的“古代”印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那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插图,光是捧在手里就觉得是一件艺术品。我特别喜欢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光是翻阅那些古朴的图画,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气息。我记得有一幅描绘市井集市的插图,人物的衣着、摊位上的货物,甚至是路边狗的姿态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细节之处见真章。这种视觉上的享受,让阅读过程变得格外愉悦和沉浸。虽然我不是历史专家,但光看这些图,就能想象出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在阳光下劳作、如何在夜晚围炉夜话的。封面和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留白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拥挤,整体视觉感受非常舒适,让人忍不住想一页一页地细细品味。

评分

很好,拿到手上就知道是正版

评分

特别好。书是正版,配送也很及时。

评分

差劲

评分

评分

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好,书被折了好多地方

评分

差劲

评分

差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