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

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舒宪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文明
  • 历史
  • 文化
  • 通史
  • 图文
  • 普及
  • 中国历史
  • 历史文化
  • 国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91105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28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19
字数:20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的?
  其核心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
  《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从根脉上揭示文明古国的精神遗产和文化奥秘。
  本书以“大传统”与“小传统”为理论支撑,将比较神话学视角引入文明探源研究,发挥多学科的多角度整合优势,结合考古发掘实物—现场—先民生活与信仰的遗址之研究,提供比较文化的理论分析模型,在理论和方法上获得创新契机,或将成为解决古史传说时代若干重要疑点和难点的突破口。
  全书共分十章,运用四重证据法,对早期的圣物崇拜、女神文明、神玉信仰、熊图腾崇拜、尧舜禹禅让故事及商周兴起传说进行了全新解读,让人们对中华文明发生时期的原初性及多元性有更全面的理解。

作者简介

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湖北民族学院楚天学者,西安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入选者。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学术院、剑桥大学、荷兰皇家学院访问教授,台湾中兴大学客座教授。所倡导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形成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出版《文学与人类学》《中国神话哲学》《千面女神》《神话意象》《金枝玉叶》等专著30 部,译著《苏美尔神话》《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等6 部。近年主编《神话学文库》《神话历史丛书》等。

精彩书评

  ★长期以来,学者们常把中国古史区分为“传说时代”与“历史时代”,这种区分固然饶有依据,然而正如王国维先生90年前在讲授《古史新证》时所说:“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之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二者不易区别。”《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便是这样一部力图“突破文字‘小传统’的成见束缚”的书。叶舒宪先生博采大量考古文物素材,结合丰富的人类学、神话学知识,对他所形容的“大传统”神秘之门进行了勇敢的叩问。全书图文并茂,新义纷呈,是我应该在此向读者推荐的。
  ——李学勤(清华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

  ★看了叶著,感觉是跟随智者探访着神话后面的真实历史图景。他由神话文本解释考古图像,借此探讨文明发生的过程,重新解读神话中的真实历史。叶著借用人类学的术语“大传统”和“小传统”,给予颠覆性的重新定义。
  而且他的这本书从头至尾读来,很像是一部考古学著作,使用了大量考古资料,又较之一般考古学著作更显缤纷之色。一方面,图文并茂使阅读变得更加轻松;另一方面,让图像叙事引领文字叙述或理论阐述,凸显出一种知识考古的趣味。
  ——王仁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序 一 李学勤/001
序 二 王仁湘/003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001
文化大传统/003
如何认识大传统/010
玉石:中国大传统的原型符号/012
神话观念:中国大传统的基因/015
从神话大传统看儒道思想产生/018
第二章 《山海经》与失落的文明/021
《山海经》与中国大传统/022
《山海经》可信度:从小说到史料/027
四重证据法:重新认识中华文明/036
释“瑞”:圣王圣物神话的信仰之真/041
西王母:女神文明的中国遗产/050
第三章 玉石神话与信仰/057
备受重视的玉石/058
从宗教和神话看中华文明发生/063
为何以“玉教”为中国国教/069
玉的神话与中华文化的原型编码/075
第四章 熊龙之辨:祖先神话的文化记忆/081
从龙开始/082
神熊再现/086
熊龙结合之谜/088
“太初有熊”与“太一生水”/092
楚帛书再现“太初有熊” /102
神熊再世:天人之间的对应/105
第五章 尧舜时代的神话历史/111
尧舜形象:古代辉煌与现代倒塌/112
“辑五瑞”与“班瑞”:历史还是神话/118
禅让:儒家神话的政治传统/128
为何禅让:史前暴力与中国式非暴力主义/136
玉钺与军权、王权神话/140
第六章 夏朝国旗上的圣熊:鲧禹启化熊/145
神熊崇拜的开始/148
熊为图腾/152
第一重证据:鲧禹启三代的化熊与熊化/154
第二重证据:夏朝国旗是熊旗/160
第三重证据:地方性的民间叙事/167
第四重证据:神熊偶像传统8000年/170
第七章 神圣绿松石:二里头铜牌之谜/177
绿松石青铜诉传奇/178
金玉结缘:新老圣物组合的秘密/182
绿松石铜牌图案辨识/192
铜牌配铜铃:王巫一体的通神法器/198
第八章 玄鸟生商/203
倾听远古鸮鸣/205
史前神鸮再现/214
神鸮被诬为恶鸟/221
玄鸟复生/226
“漩涡眼”与“玄鸟”得名密码/231
第九章 三星堆之光/237
三星堆的惊世发现/241
夏桀追求的蜀国宝藏/246
巴蛇吞象/257
蚕丛与凸目之神/262
黄金之路/267
第十章 凤鸣岐山/271
殷周革命/275
凤凰神话的多重内涵/278
凤鸣岐山:西周王权神授神话/286
凤凰神话的源与流/293
凤与“德”降临神话/299
西周天命观与“封建”/306
后 记/317

前言/序言



瀚海探源:一部横跨数千载的文明嬗变史 书名:瀚海探源:一部横跨数千载的文明嬗变史 核心主题: 本书聚焦于全球视野下,不同地理区域内,人类社会从早期聚落形态向复杂文明形态演进的关键转折点、内在驱动力及其展现出的多样性。它不拘泥于单一的地域叙事,而是以宏大的时间跨度和广阔的空间尺度,系统梳理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互动与冲突,旨在揭示“文明”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多重面貌与深层逻辑。 --- 第一编:文明的曙光——早期人类社会的结构与转型 本篇将目光投向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人类社会最根本的结构性变革。我们不再将农业革命视为终点,而是将其视为文明诞生前的必要准备阶段。 第一章:狩猎采集的遗产与认知革命的余波。 探讨末次冰期结束后,全球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了人类的迁徙模式和资源获取策略。重点分析旧石器时代晚期留下的艺术、符号系统和早期宗教观念,如何为后来的定居生活提供了精神基础和组织能力。讨论“认知革命”在不同族群中呈现的地域差异性。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的非必然性”。 挑战传统中“农业必然带来定居和人口爆炸”的线性叙事。通过对新月沃地、东亚稻作区、中美洲豆玉米共生系统的个案研究,分析不同生境下,人类驯化动植物的过程并非同步或单一驱动,而是基于环境压力和文化偏好的复杂博弈。着重考察早期定居点(如杰里科、查塔霍裕克)的社会组织形态,如是否存在早期分工,以及权力如何以非纪念碑性的方式体现。 第三章:资源的积累与早期分化的萌芽。 深入探讨在农业盈余出现后,社会财富是如何被储存、分配和控制的。分析陶器技术的成熟、早期手工业的专业化,以及对稀缺性资源(如黑曜石、玉石)的远程贸易网络,这些如何为社会阶层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本章特别关注早期聚落中,对土地和水源的集体管理模式,及其内部张力的显现。 --- 第二编:河流的馈赠与权力的高塔——大河文明的勃兴与特征 本部分将视角集中于公认的“古典文明”发源地,但重点在于比较研究其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构建方式,而非仅仅罗列其技术成就。 第四章:两河流域:法典、官僚制与神权政治的精妙平衡。 考察苏美尔城邦的兴衰,分析楔形文字在行政管理、税收和法律制定中的核心作用。重点解析乌尔第三王朝和古巴比伦王国的统一进程中,君主如何通过神性加持和严密的律法(如《汉谟拉比法典》)来整合多元族群。分析灌溉系统的集中管理如何成为早期中央集权的技术支撑。 第五章:尼罗河的周期:永恒、稳定与法老的绝对王权。 对比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竞争,探讨古埃及如何因尼罗河周期性泛滥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发展出一种以“马阿特”(Ma'at,宇宙秩序)为核心的、高度中央集权的、近乎永恒不变的统治模式。分析金字塔和神庙群的修建,如何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和劳动力资源的调配。 第六章:印度河谷的“沉默”:城市规划、公共卫生与非中心化统治。 剖析哈拉帕文明(摩亨佐-达罗等)的独特之处——其高度发达的城市规划、先进的排水系统,却缺乏明显的大型王室陵墓和纪念性战争雕塑。探讨这种“沉默的权力”可能指向的社会组织形态:是否为某种形式的祭司寡头统治,或是一种高度依赖社区自治的商业城邦结构。 第七章:东亚的早期王朝:礼制、祖先崇拜与技术整合。 聚焦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早期文明(如夏、商、周),分析其如何将青铜器铸造技术与宗法制度、祖先祭祀紧密结合。探讨“天命”观念的形成,以及礼仪制度(“礼”)如何成为维护社会等级和政治合法性的关键工具,是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标志。 --- 第三编:文明的扩张、互动与碰撞——古典时代的多元网络 古典时代(约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是文明间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冲突也加剧的阶段。本篇关注连接不同文明的“带状区域”和共享的文化理念。 第八章:轴心时代的回响:超越地域的哲学与宗教思潮。 这一章不关注特定帝国的军事扩张,而是探讨在欧亚大陆相近的历史时期,为何会出现对终极意义的集体追问。比较希腊的理性哲学、印度的奥义书传统、中国的诸子百家、以及中东的先知运动,分析这些思想体系如何为不同文明提供了统一的道德框架和社会愿景。 第九章:帝国与边疆的互动:罗马的同化与汉帝国的防御体系。 详细考察两大古典帝国在边疆地区的治理策略。罗马如何通过法律、道路和公民权逐步吸收被征服民族,建立起一个横跨地中海的文化共同体;而汉朝如何通过儒家教化、朝贡体系和长城防御带,将“化外之民”区隔开来,维护其核心农业区的稳定。分析两种截然不同的帝国扩张模式及其可持续性。 第十章:丝绸之路的社会生态学:商人、信使与疾病的传播。 将贸易路线视为活的社会结构。不仅仅是商品的流动,更是技术、信仰(如佛教的东传)、艺术风格和病原体的交换场域。分析绿洲城市(如撒马尔罕、帕尔米拉)作为跨文化中介的角色,以及它们在不同帝国衰落时所展现出的韧性与自主性。 第十一章:古典文明的内生危机与转型。 探讨古典帝国衰亡的共同病灶,包括财政体系的崩溃、精英阶层的固化、气候变动导致的农业歉收、以及边疆军事压力的增大。重点分析西罗马的解体与东晋政权的艰难维系,揭示权力真空期,地方宗族、宗教团体如何填补治理空白,为中古时代的到来埋下伏笔。 --- 结语:跨越断裂的连续性 本书最后将总结,文明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一个由环境适应、社会组织创新和意识形态构建共同驱动的漫长过程。我们看到,尽管不同地区的文明在技术和形态上千差万别,但在面对资源稀缺、社会整合和意义追寻时,所采取的根本性策略却有着惊人的共性。理解这些共性与差异,是理解人类历史复杂性的关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贡献在于它敢于挑战一些既有的、相对固化的历史分期概念。它没有将文明的发生视为一个突然的、泾渭分明的事件,而更倾向于将其描绘成一个漫长、渐进、充满波折与反复的“过程”。这种动态的、演化论的视角,为理解历史连续性提供了新的框架。作者在论证过程中,熟练地整合了地质学、气候学乃至遗传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使得其结论更具科学说服力。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重要的参考资料,因为它清晰地勾勒出了当前研究的前沿地带以及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有效地引导了后续研究的方向。它不是终结性的断言,而是一份充满活力、引导思考的学术对话的开端。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不像是在宣读冰冷的史实,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娓娓道来一个宏大而又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作者擅长捕捉那些微小的历史瞬间,将它们放大并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考察。例如,书中描述早期农业技术进步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将新旧工具的使用场景并置,使得技术革新带来的生活变革清晰可见。语言的驾驭能力也十分老道,既有学术探讨的严谨,又不失文学性的流畅与优美,读起来毫无晦涩感。我尤其欣赏它对早期信仰、宇宙观的侧面描写,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往往是其他通史类著作所忽略或草草带过的,但它们恰恰是构建一个完整文明图景的关键碎片。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

评分

我是在寻找一部能够系统梳理中国早期文明成型过程的著作时偶然接触到这本书的,它的深度和广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并未满足于罗列已经确定的考古发现,而是深入探讨了“文明”这一复杂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内涵与动态发展。书中对不同区域文化(如黄河中下游与其他流域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过程的分析尤为精彩,它跳脱了单一中心论的窠臼,展现了一幅多元主体共生共荣的图景。特别是对社会复杂性、权力结构萌芽阶段的社会学解读,提供了不同于传统教科书的、更具批判性的视角。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关于早期国家形成驱动力的假设,这些论点无疑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和考古基础之上的,逻辑链条清晰而有力,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边界。

评分

坦率地说,我原本对“发生史”这类宏大叙事抱持着一种审慎态度,担心内容过于庞杂而流于表面。然而,此书在细节的精细度上着实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将时间线简单拉平,而是通过对关键遗址的“微观考古剖析”,来支撑起宏观的历史构建。这种由点到面的叙事策略非常有效。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早期治理模式、社会组织形态演化的对比分析,比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早期社区是如何发展出不同的管理机制的。这些深入的案例研究,提供了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复杂性的绝佳样本。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夏商周早期社会运作的复杂性,有了更细致入微的理解,不再是模糊的“部落联盟”概念,而是看到了权力、资源和人口流动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评分

这部书的排版和插图简直是视觉的盛宴,每一次翻页都像进入了一个精心布置的历史画廊。作者在文字叙述的严谨性与视觉呈现的丰富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那些古老遗址的俯瞰图,搭配上清晰的考古发掘细节图,让抽象的年代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尤其欣赏它在介绍早期文明聚落演变时的处理方式,通过大量的模拟复原图,我们仿佛能看到数千年前的先民是如何规划他们的生活空间,如何应对自然挑战的。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陶器、青铜器等手工艺品的细节描摹,那些纹饰的演变轨迹,几乎就是一部微缩的社会变迁史。对于任何一个视觉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文字本身,它用图像的语言,重新讲述了那些晦涩难懂的史料,让历史的厚重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负担,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鲜活存在。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对早期历史脉络的理解和记忆。

评分

囤的书慢慢看(⊙o⊙)(⊙o⊙)看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慕作者名而来。粗略翻了一下,浅显易懂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慕作者名而来。粗略翻了一下,浅显易懂

评分

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内容翔实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