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近年來,脫實嚮虛、泡沫充斥成為製約我國乃至世界金融健康發展的瘸疾。金融如何有效服務實體經濟成為金融理論與實踐工作者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現代商貿研究叢書·服務實體經濟的區域金融創新:基於浙江經濟金融協同發展視角的實證研究》以服務實體經濟為齣發點和落腳點,以浙江經濟金融協同發展的實踐為依托,在實證檢驗金融、經濟相互關係的基礎上,提齣瞭區域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戰略定位、區域金融服務海洋經濟的業務創新、區域金融服務産業升級的路徑選擇。無論是對於緻力探索金融與經濟內在關聯的理論工作者,還是對於緻力創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模式的體製改革者,《現代商貿研究叢書·服務實體經濟的區域金融創新:基於浙江經濟金融協同發展視角的實證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錢水土(1965-),浙江杭州人。浙江工商大學金融學院院長,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入選者,浙江省“新世紀151人纔工程”第一層次人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曾主持完成2項國傢社會科學基金,4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金融研究》、《財貿經濟》、《統計研究》等刊物上發錶論文100餘篇。研究成果獲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人文社會科學)三等奬、浙江省第十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和第十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等多項學術奬勵。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服務實體經濟的區域金融創新:戰略定位
第一章 區域金融發展的經濟增長效應:基於浙江省縣域麵闆數據的經驗分析
第一節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文獻迴顧
第二節 浙江省縣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特定事實
第三節 金融發展、經濟增長及增長方式:實證檢驗
第四節 本章結論
第二章 浙江金融區域競爭力:基於長三角區域的比較
第一節 長三角區域金融發展現狀概述
第二節 長三角金融發展比較分析
第三節 長三角地區金融潛在競爭力比較
第四節 本章結論
第三章 服務實體經濟的區域金融創新:戰略定位
第一節 區域金融創新的現實基礎與發展環境
第二節 區域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思想與戰略定位
第三節 區域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戰略任務
第四節 區域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保障措施
第二篇 服務實體經濟的區域金融創新:海洋經濟
第四章 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戰略
第一節 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第二節 浙江省海洋經濟與其他省的比較
第三節 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的推進
第五章 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策略
第一節 傳統海洋金融的模式
第二節 浙江省海洋金融的不足之處
第三節 海洋金融發展的政策建議
第三篇 服務實體經濟的區域金融創新:海洋經濟
第六章 金融發展與産業升級的理論分析
第一節 金融發展對産業結構調整的作用機理
第二節 金融發展對技術創新的作用機理
第三節 金融監管和法製與産業結構調整
第四節 民間金融與産業結構調整
第七章 基於綠色增長的浙江省各地市技術進步測度
第一節 基於綠色增長的技術進步測度模型
第二節 投入産齣變量確定以及樣本數據收集
精彩書摘
(一)加強金融服務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是浙江經濟的主力軍,中小企業占浙江企業總數的99.5010以上。這些企業多數産業基礎好、市場前景廣、生産技術硬、管理水平高、發展速度快。他們對資金的需求欲望十分強烈,但是融資渠道單一成為長期睏擾這些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最大難題。因此,作為浙江金融業發展的戰略任務,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中小企業金融中心”,既是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突齣浙江金融特色和打造浙江金融優勢的必然選擇。
1.集聚中小金融總部
中小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加強金融服務中小企業,要重點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在金融機構相對集聚的中心城市和特色城市有條件的規劃次級中小金融機構總部集聚區,通過閤理布局、有效整閤,形成金融業集聚效應。以杭州為例,應重點引進大型銀行中小企業專營中心、以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城市商業銀行、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方麵發揮重要作用的農村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區域性總部或管理總部、業務營運總部、村鎮銀行控股公司總部,將杭州打造成為在全國具有領先影響力的中小金融機構總部基地。
2.加大信貸資金保障
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信貸資金仍然是金融資源供給的重要形式。要繼續保持信貸投入的適度增長,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入。通過盤活存量資金,引入省外資金,吸引國外資金進入浙江金融體係,使浙江成為全國性乃至世界性的資金窪地,使浙江成為中小企業信貸投放比重最高,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最便利的地區之一。
3.服務中小企業投資
在加大對中小企業的長期信貸支持的同時,為中小企業搭建風險投資、産業投資、股權交易、私募股權、私募債券、兼並重組等多元化的投資平颱,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鼓勵浙江金融機構伴隨浙商“走齣去”,成為全國性資本高地;麵嚮中小企業開放金融領域投資,吸引浙商“迴歸”浙江。
4.推動中小企業直接融資
形成全國領先的中小企業直接融資功能。要進一步加大推動企業上市融資力度,形成豐富的上市公司儲備資源;繼續扶持中小企業到主闆、中小闆、創業闆上市的同時,鼓勵其境外上市;要依托浙江股權交易中心平颱,加快區域股權市場建設,鼓勵中小企業到浙江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做好中小企業上市前的孵化輔導工作;積極探索地方債券市場發展路徑,適時推齣垃圾債券發行。總而言之,要為中小企業構建一個高效運行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二)引導民間資本流嚮實體經濟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浙江民營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積纍瞭豐厚的民間財富。保守估計,浙江民間資本多達數萬億元。引導民間資本流嚮實體經濟,應主動接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藉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之勢,主動實施錯位發展戰略,切實做好“民間資本管理中心”建設,發揮浙江民營經濟發達、民間資本雄厚的優勢,使民間資本轉化為促進浙江經濟增長的産業資本,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和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將浙江金融的潛在優勢轉化為推動浙江經濟發展的現實動力。針對民間投資,尤其是製造業民間投資增速放緩的實際情況,政府需要製定具體政策,適當限製民間資本在虛擬資本上的過度投機,引導民營資本投資實體經濟,鼓勵民間資本投資新興産業,支持民間資本投資研發創新。
1.集聚財富管理機構
産業的集聚呼喚金融的集聚。在各類財富管理機構相對集聚的中心城市和特色城市,有條件的規劃次級財富管理機構總部集聚區,形成資源協同效應,提供高質量的民間投資和財富管理服務。打造成金融機構總部密集、功能配套完善、經營環境優美,在全國具有領先地位和較大影響力的中小金融機構總部基地和財富管理機構總部基地。
進一步提高財富管理機構的集聚程度,積極爭取各類金融機構把財富管理中心、私人銀行總部設在浙江,同時大力培育本土各類財富管理機構。積極吸引證券業、保險業、期貨業、信托業公司總部,國內外大型金融機構的財富管理或私人銀行業務專營機構、國內外大型財富管理機構的區域性分支機構。大力吸引各類創業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國內外知名投資基金管理機構。鼓勵發展本土創投和股權投資機構,為民間資金轉化為産業資本拓寬通道。打造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資産(財富)管理投資機構總部集聚區。
……
前言/序言
現代商貿研究叢書·服務實體經濟的區域金融創新:基於浙江經濟金融協同發展視角的實證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聚焦於一個在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背景下極具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的議題——區域金融創新如何有效地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本研究以浙江省作為重要的經濟金融發展試驗田,深入剖析瞭區域金融創新體係的構建、演進及其對實體經濟協同發展的具體影響機製與實證效果。 第一部分:理論溯源與區域金融創新的時代背景 本部分首先梳理瞭現代金融理論中關於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係的核心觀點,特彆是對區域金融創新理論進行瞭係統性的界定和梳理。研究明確瞭區域金融創新不僅僅是金融産品和工具的簡單迭代,更是一種製度安排、組織結構和資源配置效率的係統性優化過程。 在此基礎上,本書詳細分析瞭當前中國經濟所麵臨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核心挑戰,特彆是如何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以及如何平衡金融穩定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之間的關係。浙江省作為中國市場經濟最為活躍、民營經濟最為發達的省份之一,其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方麵的實踐經驗和創新路徑,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瞭重要的參照係。本研究認為,在強調區域協調發展的宏觀戰略下,區域金融創新是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和高質量增長的關鍵驅動力。 第二部分:浙江經濟金融協同發展的獨特模式與機製探析 本章深入剖析瞭浙江經濟金融協同發展的曆史脈絡和內在邏輯。浙江經濟以民營中小微企業為主體,其金融需求具有高度的碎片化、多樣性和實時性特徵。傳統的、以大型國有銀行為主導的金融供給體係難以完全滿足這種需求。因此,浙江在區域金融創新方麵展現齣顯著的“草根性”和“適應性”。 研究詳細考察瞭浙江地區湧現齣的各類金融創新實踐,包括但不限於: 1. 地方性金融組織的發展與作用:如股份製商業銀行、村鎮銀行以及各類地方性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在彌補大型金融機構服務空白中的作用。 2. 供應鏈金融的深化應用: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産業鏈數據,為核心企業及其上下遊中小企業提供精準的融資支持,有效降低信息不對稱和信用風險。 3. 普惠金融體係的構建:重點分析瞭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下,地方性股權交易中心、網絡藉貸平颱(在規範化背景下)以及擔保再擔保體係如何共同構建起多層次的普惠金融網絡。 本書著重探討瞭政府在引導區域金融創新中的“有為政府”角色,即政府如何通過政策設計、風險兜底機製和信息平颱建設,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同時確保金融創新的方嚮不偏離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目標。 第三部分:區域金融創新對實體經濟影響的實證檢驗 這是本書的核心貢獻所在。研究團隊構建瞭多維度、多層次的實證模型,運用瞭麵闆數據迴歸、工具變量法(IV)以及中介效應檢驗等計量經濟學方法,對浙江省內不同地市以及不同行業層麵的數據進行瞭嚴格的實證檢驗。 實證分析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麵展開: 1. 金融創新指數的構建與測度:研究設計瞭一套包含金融機構密度、産品創新度、科技金融投入強度以及數字化水平等指標的綜閤性區域金融創新指數(RFII),用以量化浙江各地市的金融創新水平。 2. 協同發展效應的計量:核心檢驗在於,不同水平的RFII對當地的固定資産投資效率、全要素生産率(TFP)增長、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占比以及中小企業生存率的影響。研究結果清晰地揭示瞭區域金融創新對實體經濟增長的顯著正嚮效應,並且這種效應在麵對結構調整壓力較大、傳統産業比重較高的地區錶現得尤為突齣。 3. 機製分析:進一步探究金融創新是通過降低企業融資約束(融資成本、融資可得性)還是通過優化資源配置結構(信貸流嚮、資本結構)來驅動實體經濟增長的。研究發現,在浙江模式下,信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FinTech賦能)在緩解融資約束方麵的作用最為直接和迅速。 第四部分:風險防範與未來展望 任何金融創新都伴隨著風險。本部分對浙江近年來在金融創新實踐中暴露齣的風險點進行瞭深入剖析,特彆是影子銀行的風險積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套利以及地方政府債務與金融風險的耦閤問題。 研究強調,區域金融創新的可持續性,依賴於一個穩健的風險監測與隔離機製。本書提齣瞭構建“穿透式”監管體係、強化地方金融監管能力、以及建立跨區域金融風險聯防聯控機製的政策建議。 最後,本書展望瞭未來區域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的前沿方嚮,包括數字人民幣在地方商貿流通中的應用潛力、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深度融閤,以及如何通過金融科技實現區域金融服務的普惠化與均衡化,從而更好地支撐中國經濟邁嚮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本書內容翔實、數據可靠,既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又有基於一綫調研和嚴謹計量分析的實證支撐,對於政府決策者、金融機構管理者、高校研究人員以及所有關注中國區域經濟與金融協同發展的專業人士,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