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國際閤作報告2013/2014:能源文化的國際視野比較(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報告係列)

中國能源國際閤作報告2013/2014:能源文化的國際視野比較(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報告係列)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許勤華 編
圖書標籤:
  • 能源閤作
  • 國際視野
  • 能源文化
  • 中國能源
  • 比較研究
  • 中國人民大學
  • 研究報告
  • 能源政策
  • 國際關係
  • 2013-2014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98934
版次:1
商品編碼:1153600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報告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2014年是亞洲太平洋經濟閤作組織(APEC)中國年,9月將在北京召開APEC能源峰會。APEC共有21個經濟體,呈現瞭豐富多彩的能源文化共生的景象。《中國能源國際閤作報告2013/2014》在對中外能源文化理解差異性進行描述的基礎上,以“能源文化的國際視野比較”為主題,從中國能源發展核心價值的再建構、中國石油和煤炭企業國際化經營的跨文化管理及海外投資文化環境影響、APEC地區建設低碳社會區域閤作,以及“國際能源閤作倡議”等方麵進行闡述,以期實現“跨越能源文化差異、促進能源國際閤作”的宗旨。

作者簡介

許勤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所長。兼任國傢能源局專傢顧問、國傢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客座教授、世界能源理事會理事等。同時為中國能源國際閤作論壇及北京中福銀新能源研究院發起人。1991年至今從事國際問題研究20餘年,當前研究興趣為能源政治及中國能源政策。已齣版專著十餘部,發錶相關論文及專業文章60餘篇。

劉旭,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講師、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2010—2013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學斯拉夫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2011—2012年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歐亞研究所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俄羅斯經濟問題和國際能源問題研究,已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錶論文十餘篇。

目錄

引篇
跨越能源文化差異、促進能源國際閤作

主題篇
中國能源發展中的核心價值理念研究
大型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的跨文化管理實踐
中國煤炭企業海外投資文化環境影響分析
APEC地區建設低碳社會區域閤作研究
“國際能源閤作倡議”及其有效性研究——一項以APEC框架內能源閤作項目為樣本的規範性檢驗

地區篇
亞太地區
俄羅斯和中亞地區
美洲地區
非洲地區
歐洲地區
中東地區

附錄:2013中國能源國際閤作大事記
後記

精彩書摘

21世紀的前20年,被視為中國和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在此期間,中國經濟與社會有望保持較好的態勢。穩定、充足、經濟的能源供應是中國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更大的能源需求和更嚴重的對外依賴,也將是這一進程的必然結果。進一步增強對我國開展國際能源閤作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準確把握國際能源閤作的現實性、可能性和機遇性,牢牢把握今後十幾年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期,牢固樹立和落實互利閤作、多元發展、協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觀,堅持統籌國內發展和積極開展國際能源閤作,提高把握國際能源市場機遇和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建立多元、穩定、可靠的能源供給保障體係,在開放的格局中維護國傢能源安全,是我國當前和今後較長一個時期內的重大戰略選擇。
進入21世紀,中國能源國際閤作的大背景即國際能源形勢發生瞭重大的變化,國際能源發展中的核心問題也有瞭一定意義上的轉移。主要錶現為:全球石油市場的建立和完善,使得石油、天然氣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流通和交易;國際地區層麵上的能源管理機製如石油輸齣國組織(OPEC)、國際能源署(IEA)在協調能源政策方麵的作用不斷顯現;作為能源安全重要組成部分的環境安全的實現,更需要地區內國傢的閤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能源利用的品種及方式也逐漸發生變革。因此,能源安全越來越需要依靠能源市場的相互依賴和國際閤作來實現。
同時,國際閤作的內容隨著能源安全概念的逐漸擴展而不斷增加,不僅包括能源供應安全,也包括能源使用安全問題,即對環境的影響問題。隨著石油的廣泛使用,在石油開采、運輸、消費過程中産生的環境問題,如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油輪漏油等,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可以說,現代意義上的能源安全是與永續發展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是實現一個國傢或地區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所必需的能源保障的一種狀態,是能源性、經濟性、環境性和安全性的有機統一。
本研究將在國傢層麵、國傢間互動關係的層麵以及國傢與市場互動的層麵上展開,試圖進行跟蹤式的調查與研究,瞭解國際能源整體形勢的變化對中國能源國際 閤作的影響過程、影響程度、主要影響因素及主要影響方式等;分析中國應該在理論和實踐上如何做齣相應的迴應:中國是否能夠通過國際閤作解決自身能源安全問題?中國開展國際能源閤作有哪些可以優先考慮的閤作模式?如何開展多邊能源閤作?開展雙邊和多邊能源閤作的利與弊是什麼?開展能源閤作的重點是什麼?中國對能源閤作的戰略選擇有哪些限製性因素?……因為每年國際能源形勢都會有較大的變動,因此有必要對中國能源國際閤作進行長期的跟蹤性研究和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這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居優勢地位的中國人民大學,在解答上述問題方麵的確是責旁貸的。
2009年報告在對全球各重點地區及國傢展開的對外能源閤作整體描述的基礎上,著重關注瞭2008—2009年金融危機對我們考察對象地區及國傢的能源政策及對外能源戰略的影響,特彆是金融危機下全球能源國際閤作的變化和新動態。2010/2011年報告在對全球重點地區和國傢能源發展的政治經濟變化、能源政策及戰略變化、對外國際閤作實踐變化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將關注目光投嚮影響能源國際閤作的各種因素,嘗試分析如政治、經濟、社會、宗教、自然、人纔、科學研究等因素對中國能源對外閤作的影響。2011/2012年報告依循上年報告的基本結構,選擇瞭“邁嚮低碳時期的全球及地區能源治理”為主題,在主題篇中展開瞭對全球、地區和次地區能源治理機製的探討。
2012/2013年報告突齣瞭對非洲和原蘇聯地區2012年能源發展及中國與之能源閤作的現狀和前景的描述,前者已成為全球能源資源投資的熱點且投資在快速增量,後者與中國的閤作,特彆是中俄油氣閤作有瞭突破性的進展。報告還對中緬能源閤作進行瞭剖析,以迴應一年以來國內外對中緬能源閤作前景的種種懷疑。此外,隨著能源日益金融化,中國“走齣去”戰略的實施越來越需要金融支持,齣現瞭能源金融一體化。某種程度上,中國能源國際閤作也是中國現代國際能源金融化的過程。目前,國際能源金融已漸成體係,其金融屬性及屬性背後的資源配置效應和政治話語作用日益凸顯,抓住當前國際能源金融格局尚在形成過程中、西方大國尚未壟斷話語權的契機,因此,中國應利用金融的各種風險規避措施如共創政府間閤作基金、豐富能源産品閤約等,突齣能源金融“準政治屬性”,建構新的能源格局。2012/2013年報告還從國際能源金融化、石油定價權、戰略能源儲備體係、新能源融資製度以及俄羅斯如何利用金融復興油氣五個角度進行瞭較為深刻的分析,希冀對“國際能源金融發展與中國”的主題研究有所貢獻。

前言/序言


國際能源格局變遷與能源治理的未來方嚮 (本書不包含《中國能源國際閤作報告2013/2014:能源文化的國際視野比較(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報告係列)》中的任何內容) 本書聚焦於21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全球能源係統所經曆的深刻變革,特彆是地緣政治緊張、技術革命以及氣候變化壓力共同塑造的新國際能源秩序。本書旨在提供一個跨學科的、多視角的分析框架,探討能源安全、可持續發展與全球治理體係重構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 --- 第一部分:全球能源權力結構的重塑 當前,傳統的能源地緣政治正在經曆前所未有的挑戰。頁岩氣革命的爆發性影響,徹底改變瞭北美地區的能源版圖,並對全球天然氣市場、石油齣口國的戰略地位構成瞭長期壓力。本書首先深入剖析瞭美國“能源獨立”趨勢對中東地區、俄羅斯以及亞洲能源消費國帶來的連鎖反應。我們不僅審視瞭傳統能源(石油與天然氣)的供應側變化,更著重分析瞭消費側需求彈性的動態調整,特彆是新興經濟體在實現能源轉型過程中的內在矛盾與外部製約。 核心章節探討: 1. 頁岩氣的“雙刃劍”效應: 如何從供應側安全轉嚮基礎設施和環境治理的挑戰。分析頁岩氣在重塑全球天然氣貿易路綫中的作用,以及對液化天然氣(LNG)市場定價機製的影響。 2. 地緣政治風險溢價的演變: 審視中東和北非地區衝突升級背景下,能源運輸通道(如霍爾木茲海峽、蘇伊士運河)的安全問題,以及關鍵資源國國內政治不確定性如何轉化為全球能源價格波動。 3. 非傳統能源生産國的崛起: 探討加拿大油砂、巴西深水油田等高成本、高技術門檻項目的經濟可行性變化,及其在全球能源供應多樣化中的定位。 第二部分:能源轉型:技術驅動與政策博弈 能源係統的根本性轉型,不再僅僅是燃料種類的簡單替換,而是涉及基礎設施、商業模式乃至國際金融流嚮的係統性變革。本書詳細考察瞭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風能、太陽能)的快速發展及其對現有電力係統的衝擊。 技術路徑與經濟學分析: 本書的核心論點之一是,可再生能源的快速成本下降,已使其從“替代能源”嚮“主力能源”過渡,但這同時引發瞭電網穩定性和儲能技術的瓶頸挑戰。我們對以下方麵進行瞭深度建模和案例研究: 電網的智能化與區域互聯: 分析歐洲“超級電網”構想(Supergrid)的進展與障礙,以及在亞洲特高壓輸電走廊建設中麵臨的跨國協調難題。 關鍵礦物供應鏈的戰略競爭: 鋰、鈷、鎳、稀土等在電池和新能源技術中的關鍵作用,如何催生新的地緣經濟競爭熱點。本書探討瞭資源國(如剛果、智利、澳大利亞)的資源民族主義抬頭與全球供應鏈韌性之間的張力。 碳定價機製的全球擴散與碎片化: 對比歐盟排放交易體係(ETS)的成熟經驗、中國全國碳市場的啓動,以及北美碳市場在政策周期性波動中的錶現,評估碳市場在全球減排努力中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第三部分:全球能源治理體係的壓力與創新 麵對氣候變化這一跨國界威脅,全球能源治理體係正承受巨大壓力。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現有國際組織(如IEA, IRENA, 聯閤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應對新挑戰時的局限性,並探索瞭新型多邊閤作模式的潛力。 治理結構中的多邊主義與單邊行動: 1. 氣候外交的復雜性: 深入分析《巴黎協定》實施以來,各國“國傢自主貢獻”(NDCs)的動態調整,以及在氣候融資領域發達國傢與發展中國傢之間持續存在的信任赤字。本書特彆關注瞭“損失與損害”基金的設立過程及其對能源轉型資金流的潛在影響。 2. 能源安全的新定義: 在網絡化時代,能源基礎設施(管道、電網、數據中心)日益成為網絡攻擊的目標。本書探討瞭如何將網絡安全納入國際能源閤作框架,以及關鍵技術標準製定中的國際競爭。 3. 區域一體化與能源安全: 詳細比較瞭歐盟能源聯盟(Energy Union)在構建共同能源政策方麵所做的努力,與亞洲在多邊能源閤作中麵臨的政治和製度障礙。重點分析東盟(ASEAN)在區域能源互聯互通方麵的實踐經驗與教訓。 第四部分:麵嚮未來的能源社會契約 能源係統的轉變不僅是技術和政策問題,更是深刻的社會公平問題。本書最後一部分轉嚮瞭能源轉型對社會結構、就業和能源獲取公平性的影響。 “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的全球實踐: 分析瞭依賴化石燃料的傳統工業地區如何應對産業結構調整。本書考察瞭能源轉型對煤炭、石油工人再培訓的需求,以及如何避免能源貧睏在新技術應用中加劇不平等。 能源主權與主權財富基金: 隨著傳統石油齣口國尋求經濟多元化,其主權財富基金在全球基礎設施和清潔能源領域的投資策略,如何影響接收國的政治經濟環境,構成新的能源外交議題。 能源倫理與公眾接受度: 探討瞭大型可再生能源項目(如風電場、大型儲能設施)在選址過程中引發的土地使用權、生態影響以及原住民權益等社會阻力,強調提升能源項目社會接受度的重要性。 本書適閤於能源經濟學、國際關係、環境政策、公共管理等領域的學者、政策製定者、行業分析師以及所有關注全球可持續發展和地緣政治未來走嚮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經濟發展及其全球影響力日益增長感到好奇的普通讀者,我被《中國能源國際閤作報告2013/2014》中的“能源文化的國際視野比較”這一主題深深吸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數據和新聞淹沒,但真正能夠觸及事物本質的分析卻為數不多。這份報告似乎就提供瞭這樣的視角。它沒有停留在錶麵的能源交易和項目閤同,而是深入到“文化”這個更深層次的層麵,去探討不同國傢在能源問題上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這種對“能源文化”的關注,讓我思考,我們是否常常因為忽略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溝通方式和情感邏輯,而在國際閤作中錯失良機,甚至引發誤解?報告中關於中國能源文化的獨特性,以及與其他國傢文化的對比,必然會引發我對自己國傢能源發展道路的反思。同時,通過理解其他國傢在能源發展和利用上的文化考量,我也能更好地理解其政策導嚮和閤作意願,從而形成更為全麵和 nuanced 的全球能源圖景。

評分

這份由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團隊帶來的報告,在“中國能源國際閤作”這樣一個本身就極具現實意義的議題上,注入瞭“能源文化”的全新維度,這無疑是一次大膽而富有遠見的嘗試。我之所以覺得它不同尋常,在於它將原本可能枯燥的經濟和政治分析,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巧妙結閤。報告所倡導的“國際視野比較”,更讓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用全球化的視角來審視中國在能源領域的崛起及其與世界的互動。文化,往往是影響行為和決策的隱性力量,而“能源文化”更是滲透在從個體消費習慣到國傢發展戰略的方方麵麵。因此,理解不同文化如何塑造各國對能源的需求、供給、技術偏好以及閤作模式,對於分析中國能源國際閤作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至關重要。我希望報告能夠提供一些鮮活的案例,揭示文化差異如何影響能源項目的成功與否,以及如何通過跨文化理解來構建更穩定、更可持續的能源閤作關係。

評分

這本報告在我手中翻閱,仿佛開啓瞭一扇通往全球能源脈絡深處的大門,而其核心的“能源文化”視角,更是如同一盞探照燈,照亮瞭那些平日裏容易被忽視的文化土壤。對於我這個對國際政治和經濟動態略有涉獵的讀者而言,報告的價值遠不止於對2013-2014年中國能源國際閤作事實的梳理。它更提供瞭一種分析框架,教我如何超越數據和閤同,去理解驅動各國能源戰略和閤作模式背後深層的文化邏輯。報告中對不同國傢“能源觀”的比較,例如對資源稟賦的解讀、對環境責任的態度、對技術創新的期待,甚至是能源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差異,都構成瞭理解國際能源閤作的不可或缺的元素。我特彆期待看到報告如何解析這些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到具體項目的洽談、技術的轉讓、以及閤作模式的建立。書中可能通過豐富的案例研究,生動地展示瞭文化因素在促進或阻礙能源閤作中的作用,這對於我這類希望更全麵地把握全球能源格局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寶貴的學習體驗。

評分

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報告,它將中國能源領域的國際閤作議題置於一個更宏大的文化維度中進行審視,這無疑為我們理解這一復雜議題提供瞭全新的視角。傳統的能源報告往往聚焦於技術、經濟、政策等硬性指標,而《中國能源國際閤作報告2013/2014》卻巧妙地將“能源文化”這一軟性要素融入其中,並輔以“國際視野比較”,這使得報告的分析更具深度和廣度。讀罷此書,我仿佛穿越瞭國界,從一個更為包容的文化視角去觀察不同國傢在能源發展和國際閤作中所展現齣的獨特理念、價值取嚮和行為模式。報告對中國自身能源文化的梳理,以及與西方、東方乃至新興經濟體之間在能源認知和實踐上的差異性對比,都極具啓發性。例如,在討論可再生能源的推廣時,報告可能不僅僅關注技術成熟度或政策補貼,更會深入挖掘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自然、環境、代際責任等觀念的差異,從而解釋為何某些能源政策在不同國傢遭遇不同的接受程度。這種跨文化的分析,使得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能源閤作中潛在的文化隔閡與融閤的可能性,為未來更有效的國際能源對話與協作提供瞭重要的文化洞察。

評分

《中國能源國際閤作報告2013/2014》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尤其是“能源文化的國際視野比較”這一副標題,更是精準地抓住瞭我作為一名關注全球發展趨勢的讀者最感興趣的點。在當今世界,能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是各國麵臨的共同挑戰,而國際閤作則是解決這些挑戰的關鍵。然而,單純的技術或經濟層麵的閤作往往難以觸及深層問題。這份報告將“能源文化”作為切入點,預示著它將提供一種更具深度和人文關懷的分析。它將引導我去思考,在能源的開發、利用和分配過程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信仰、曆史經驗以及社會結構是如何塑造人們的認知和行為的。例如,報告可能會探討不同文化如何看待自然資源、環境責任,以及對“發展”的定義。通過對中國能源文化的獨特闡釋,以及與其他國傢文化的對比,報告有望為我們理解中國在國際能源舞颱上的角色和影響力,提供一個全新的、更富有人文色彩的解讀框架,並可能為未來的國際能源對話和閤作提供寶貴的啓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