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正義的兩麵(修訂版)》力圖跨越從康德到羅爾斯一係的西方正義倫理之規範性研究範式,自闢正義的解釋性研究理路,提齣並係統闡發瞭正義的兩麵性,即:個人自願遵守正義原則之動機的有條件性與社會正義要求對個人的無條件性。
內容簡介
《正義的兩麵(修訂版)》當前,在海內外華人學者當中,一個呼聲正在興起——它在訴說中華文明的光輝曆程,它在爭辯中國學術文化的獨立地位,它在呼喊中國優秀知識傳統的復興與鼎盛,它在日益清晰而明確地嚮人類錶明:我們不但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把中國建設成為經濟大國和科技大國。我們還要群策群力,力爭使中國在21世紀變成真正的文明大國、思想大國和學術大國。
在這種令人鼓舞的氣氛中,三聯書店榮幸地得到海內外關心中國學術文化的朋友們的幫助,編輯齣版這套《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以為華人學者們上述強勁呼求的一種紀錄,一個迴應。
北京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些著名專傢、教授應本店之邀,組成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完全獨立地運作,負責審定書稿,並指導本店編輯部進行必要的工作。每一本專著書尾,均刊印學術委員會推薦《正義的兩麵(修訂版)》的專傢評語。此種學術質量責任製度,將盡可能保證本叢書的學術品格。
作者簡介
慈繼偉,香港大學哲學係教授。
目錄
修訂版前言
引言
第1章 正義秉性的諸因素
1.反應性態度與正義的相互性
2.公共規範與個人間的相互性關係
3.正義與仁愛、與利己主義的區彆
4.正義的條件性
5.自律、他律、正義秉性:哈貝馬斯和羅爾斯與康德的不同
6.正義的動機與法律的作用
7.正義秉性的無條件一麵
8.閤理規範下的相互性
9.相互性與公道
第2章 正義的主觀條件
1.正義的主客觀條件
2.利益衝突與善觀念衝突
3.利他主義與正義
第3章 正義的客觀條件
1.休謨論正義的作用
2.以主體為中心的正義觀(1):布坎南
3.以主體為中心的正義觀(2):羅爾斯
4.以主體為中心的正義觀(3):哈貝馬斯
5.哈貝馬斯與正義的主觀條件
第4章 叔本華論自願正義
1.積極正義與消極正義
2.正義與仁愛的區彆:惻隱之心的不同程度
第5章 理性利己主義的道德限度
1.理性利己主義與正義的距離
2.理性利己主義的悖論
3.休謨論正義的兩個階段
第6章 公道與證成
1.公道的證成與公道的動機
2.拜瑞論公道的經驗性條件(1)
或,公道的必要性
3.拜瑞論公道的經驗性條件(2)
或,公道的偶然性
4.良心在公道證成中的作用
5.以他人為中心的公道概念
第7章 相互性的演變
1.以相互善意為特徵的相互性關係
2.相互性的條件
3.羅爾斯理論中的相互性
4.從相互利益到相互善意
5.相互利益與正義的條件性
第8章 無條件正義的兩條途徑
1.由社會維持的相互性
2.相互性與懲罰
3.正義的升華
4.無條件性的幻覺
第9章 遺忘與憤恨
1.遺忘正義原初動機的兩種方式
2.憤恨與交換
3.憤恨與懲罰
第10章 個人的寬恕,社會的憤恨
1.寬恕的邏輯
2.無條件的寬恕
3.有條件的寬恕
4.寬恕與正義的條件
5.憤恨的正義性
第11章 同情心的道德化
1.何謂剋服正義的條件性
2.正義與友情
3.前道德的同情:認知功能與意動功能
4.道德化的同情:良心與自愛
5.良心的範圍
第12章 正義德行的自我意識性
1.威廉姆斯論有意識的德行
2.自我剋服
3.自我剋服及其報償
4.以正義的名義
5.正義動機的多樣性與可變性
引用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正義的兩麵(修訂版)》:
3.自我剋服及其報償
正義的自我意識性還有另外一個側麵。在努力達到正義的要求時,我們往往會注意彆人是否也在這樣做。如果他們的行為對我們有所影響,這一傾嚮就會更加明顯。在此意義上,正義秉性確實具有威廉姆斯所說的“評估他人的傾嚮”。o在威廉姆斯看來,有德行的人需要謹防這一傾嚮,而值得推崇的是一種“天真”,一種“毫無自我意識,不通過評價彆人來襯托自己的德行”。這種“天真”恰恰是正義秉性所缺乏的。
正義秉性之所以缺乏“天真”,是因為它的基本特徵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要求和相互期待,而這種相互性不可避免地包含“評估他人的傾嚮”。如果說,一個人的自我剋服使正義成為一種有意識的德行,那麼,一個人對彆人的同樣要求就使正義的這一特徵具有雙重的針對性。換言之,正義德行的有意識性源自於一個人對自己的利己之心(即自己有可能做齣的非正義行為)和對他人的利己之心(即他人有可能做齣的非正義行為)的雙重警覺。然而,在自愛傾嚮的作用下,人們往往更容易覺察到彆人的利己行為,同時更容易意識到自己的正義行為。由於這個緣故,具有強烈正義感的人容易是在道德上比較自以為是的人。正義之為有意識的德行,原因之一就是正義者對自己的正義行為充滿自我意識。如果人們同時還對彆人的利己行為具有高度的道德敏感性,那麼,正義的自我意識性就與道德上的自以為是感沒有太大的區彆瞭。當彆人的非正義行為恰巧傷及自己時,這種自以為是的道德優越感就會在憤恨的作用下變得更為強烈。
在憤恨的情感中,我們不僅意識到自己為瞭達到正義的要求而付齣的自我剋服的代價,而且還意識到這一代價的不公平之處,因為有些他人尚未付齣同樣的代價。所謂憤恨實際上是我們對他人破壞相互性的行為的道德性反應。一個正義的人自然會把正義的要求視為定言命令,並有意識地服從這一命令。但他並未意識到,他之所以願意服從正義命令,是因為正義命令對他來說實際上是假言命令,是社會不同成員為瞭達到互利目的而設立的共同行為規則。在這種情況下,隻要我們不把正義視為定言命令,我們的憤恨情感就會消失。然而,我們很難這樣做,因為社會化的過程已經使我們習慣於把正義作為定言命令。如果違背這一心理習慣,我們就會對自己的道德品質産生懷疑,並因此而失去內心安寜。憤恨的來源恰在於此:既然我們有意識地把正義的要求作為定言命令,但同時又無意識地把正義的要求作為假言命令,那麼,一旦彆人違反正義的相互性並傷及我們的利益,我們就會産生憤恨的道德情感。
雖然這種反應本身是有意識的,但它卻能以我們意識不到的方式補償我們在交換關係中受到的損失。不論是從社會的角度看,還是從受害者的角度看,違法者都因為破壞瞭相互性而降低瞭他自己的道德地位,從而抵消瞭物質收益給他帶來的好處(如果他的行為違反瞭法律,這一物質收益本身也會被取消)。
……
前言/序言
《光與影的邊緣:個體、社會與公正的博弈》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對“正義”的探尋與實踐,始終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基石,也是激發無數思想碰撞的熔爐。我們每個人,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理解、追求、甚至挑戰著我們所處的社會秩序中的公正。然而,正如黎明前的黑暗總會孕育齣燦爛的朝陽,光明與陰影的界限,往往是理解正義的關鍵所在。 《光與影的邊緣:個體、社會與公正的博弈》並非一本僵化的法律條文匯編,也不是一篇空洞的哲學說教。它是一場深入心靈的對話,一次橫跨曆史與現實的探索,旨在揭示構成“正義”這一宏大概念的復雜肌理,以及它在我們個體生命和社會運行中所扮演的,時而光明磊落,時而隱匿陰晦的角色。本書將帶領讀者,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可能深藏矛盾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念以及個體選擇。 第一部分:個體之鏡——內心深處的價值坐標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思考的個體,擁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和道德判斷。這種個體層麵的“正義觀”,源自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傢庭的熏陶、經曆的社會事件,以及個人獨特的成長軌跡。然而,當這些內在的價值判斷與外部的社會規範産生碰撞時,我們該如何自處? 良知與法則的角力: 從蘇格拉底對雅典法律的尊重,到托馬斯·摩爾的“烏托邦”理想,再到當代許多為良心犯辯護的聲音,本書將剖析個體良知與社會現行法律之間存在的張力。有時候,遵循良知可能意味著挑戰權威;而盲目服從法律,又是否一定就能稱之為真正的正義?我們將探討那些為瞭內心堅持而付齣代價的個體故事,以及這些故事如何燭照齣社會製度的不足。 情感與理性的平衡: 在麵對不公時,我們常常被憤怒、同情、或是恐懼等強烈情感所驅使。這些情感是驅動我們追求正義的強大動力,但它們也可能濛蔽我們的判斷,導緻我們做齣不理性的決策。本書將深入分析情感在正義實踐中的雙重性,探討如何在保持同情心的同時,運用審慎的理性來達成更公正的結果。例如,在刑事司法中,我們如何在追究犯罪者責任時,兼顧受害者的痛苦,又如何避免過度懲罰帶來的社會成本? 自我認同與社會角色: 我們的自我認同,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們在社會中所扮演角色的影響。我們是父母、是子女、是員工、是公民,每一個角色都附帶瞭特定的期待和責任。當這些角色之間的利益發生衝突,或者當社會對某個角色的定義本身就帶有不公時,個體的正義感又將如何被塑造和挑戰?本書將通過一係列情境模擬,引導讀者反思,在復雜的社會網絡中,我們如何理解並實踐自己的公正義務。 第二部分:社會織錦——規則、權力與集體記憶 正義並非孤立存在於個體心中,它更是一個嵌入社會結構、體現在製度運作中的集體共識與實踐。社會的規則、權力分配以及集體記憶,共同編織瞭這張復雜而精密的“正義之網”。 製度的棱角與人性的溫度: 法律、政策、規章製度,它們構成瞭社會運轉的骨架,旨在維護秩序,保障公平。然而,再完善的製度也可能存在疏漏,甚至在設計之初就帶有某種程度的偏見。本書將剖析製度在實踐中可能齣現的“僵化”與“變通”,以及當冰冷的規則麵對鮮活的人性時,如何纔能找到最恰當的平衡點。我們將審視那些因製度缺陷而産生的社會不公案例,以及改革者們如何試圖用更人道的規則來彌閤製度的裂痕。 權力光譜與公正的分配: 權力,無論是政治的、經濟的、還是話語的,都深刻地影響著社會資源的分配和機會的獲得。當權力集中於少數人手中,或是被濫用時,公正的天平便容易傾斜。本書將探討不同形式的權力如何與正義發生關聯,分析權力不對等如何導緻係統性的不公,以及社會如何通過製衡、監督和參與等機製,來盡可能地實現公正的權力分配。 曆史的迴聲與未來的刻痕: 集體記憶,是對過去事件的共同敘述與理解,它深刻地塑造著我們對當下和未來的認知,包括我們對正義的期望。曆史上的不公,如果未被正視和反思,很可能在新的時代重演。本書將迴顧那些在人類曆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的重大不公事件,並分析後人如何從中汲取教訓,試圖構建一個更加公正的未來。從奴隸製的廢除,到種族隔離的終結,再到性彆平權的推進,這些鬥爭的曆程,都是對“正義”一次次深刻的追問與實踐。 第三部分:博弈之境——妥協、抗爭與理想的抵達 正義的追求,從來不是一條筆直坦途,它充斥著妥協、抗爭、以及對更高理想的不懈追尋。在這個充滿張力的博弈之境中,我們如何纔能最大化地趨近我們所追求的公正? 妥協的智慧與底綫的堅守: 在現實社會中,追求絕對的、完美的正義往往是睏難的。政治協商、司法調解、人際關係的處理,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妥協。然而,妥協並非意味著放棄原則,何種程度的妥協是可接受的?什麼又是我們絕不能放棄的底綫?本書將深入探討在復雜利益交織的環境中,如何運用智慧進行有效的妥協,同時又不失對核心公正原則的堅守。 抗爭的藝術與變革的力量: 當製度性的不公根深蒂固,當溝通和協商失效,抗爭便成為推動正義變革的有力武器。從非暴力抵抗到激進的社會運動,本書將呈現不同形式的抗爭,分析其策略、代價與成果。我們將看到,正是無數個體的勇敢抗爭,纔能撼動陳舊的秩序,為社會注入新的活力,並將模糊的正義概念,轉化為可觸摸的現實改變。 理想的燈塔與實踐的航程: 無論是在柏拉圖的“理想國”,還是在現代社會對人權、平等、尊嚴的追求,人類從未停止過對理想正義狀態的想象。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總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本書鼓勵讀者,在承認現實的局限性時,不放棄對理想正義的追求,並思考如何將這些崇高的理想,轉化為日常的行動、具體的製度設計,以及持續的社會改進。這並非易事,它需要集體的智慧、不懈的努力,以及對未來抱有的審慎樂觀。 《光與影的邊緣:個體、社會與公正的博弈》 是一本邀請你參與思考的書。它不會直接給你答案,而是為你提供一個思考的框架,激發你對身邊一切與“正義”相關的議題進行深入的、批判性的審視。在這趟探索之旅中,你將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排序,理解社會運作的邏輯,並最終,找到屬於你自己的,關於如何在光與影的邊緣,為更公正的世界貢獻一份力量的方式。本書期待與每一位渴望理解並實踐公正的讀者,共同踏上這場意義深遠的思想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