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2

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2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倪鵬飛 著
圖書標籤:
  • 城市競爭力
  • 中國城市
  • 區域經濟
  • 經濟發展
  • 藍皮書
  • 報告
  • 城市研究
  • 經濟地理
  • 政策分析
  • 城鎮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59189
版次:1
商品編碼:1146043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城市競爭力藍皮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6
字數:461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以“滬蘇浙皖:一個世界超級經濟區已經浮現”為主題,論證瞭一個在綜閤經濟、交通體係、市場體係、産業體係等領域實現全麵一體化,包括滬、蘇、浙、皖40個城市的世界超級經濟區,已經浮現在北至隴海綫,南抵浙南山區,西至京九綫,東臨黃海、東海的廣袤空間裏。順應這一客觀趨勢,因勢利導,促進長三角超級經濟區的建設,將帶動我國區域經濟格局的互補互動、互聯互通,有力支撐“兩個百年”中國夢的這一偉大奮鬥目標的實現。

作者簡介

倪鵬飛,男,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獲第十一屆“孫冶方經濟科學奬”。主要研究領域:國傢競爭力、城市競爭力、城市經濟學與房地産經濟學。

侯慶虎,男,南開大學數學博士,天津大學應用數學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機械證明、城市競爭力計量。

瀋建法,男,倫敦經濟學院地理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教授,亞太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計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城市競爭力與中國城市化。

林祖嘉,男,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經濟學博士,颱灣政治大學經濟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城市競爭力與房地産經濟。

劉成昆,男,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澳門科技大學行政與管理學院副教授、課程協調主任。主要研究領域:城市和區域經濟、澳門經濟。

李超,男,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特約成員。主要研究領域: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與産業結構演進。

李冕,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金融學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領域:城市與房地産金融。

目錄

目  錄

Ⅰ 總體報告
1 中國城市競爭力2013年度排名/001
2 中國城市競爭力2013年度綜述【倪鵬飛 李 超】/024

Ⅱ 主題報告
3 滬蘇浙皖:一個世界超級經濟區已經浮現【倪鵬飛 李 冕】/051

Ⅲ 城市競爭力分項報告
4 中國宜居城市競爭力報告——邁嚮以人為本的宜居城市【李光全】/083
5 中國宜商城市競爭力報告——邁嚮創業至上的宜商城市【李清彬】/106
6 中國知識城市競爭力報告——邁嚮創新驅動的知識城市【趙英偉 董振興】/125
7 中國和諧城市競爭力報告——邁嚮公平包容的和諧城市【劉金偉】/143
8 中國生態城市競爭力報告——邁嚮環境友好的生態城市【魏劭琨】/160
9 中國文化城市競爭力報告——邁嚮多元一本的文化城市【王 暉 李 肅】/181
10 中國全域城市競爭力報告——邁嚮城鄉一體的全域城市【蔡書凱】/198
11 中國信息城市競爭力報告——邁嚮開放便捷的信息城市【劉 藝】/215

Ⅳ 區域報告
12 中國(東南地區)城市競爭力報告【鄒琳華】/242
13 中國(環渤海地區)城市競爭力報告【楊 傑】/268
14 中國(東北地區)城市競爭力報告【楊 慧】/292
15 中國(中部地區)城市競爭力報告【郭 晗】/312
16 中國(西南地區)城市競爭力報告【董 楊 鄒琳華】/345
17 中國(西北地區)城市競爭力報告【魏 婕】/374
18 中國(港澳颱地區)城市競爭力報告【瀋建法 劉成昆 周曉波】/403

19 附 錄/421
20 後 記/435

前言/序言


《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2》是一部深刻剖析中國城市發展現狀、挑戰與未來走嚮的權威研究報告。本書集結瞭來自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城市規劃學等多個領域的頂尖學者和研究機構的智慧結晶,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翔實的數據支撐和創新的研究方法,全麵描繪瞭中國城市在全球化浪潮和國傢戰略調整下的發展圖景。 報告的核心在於對“城市競爭力”這一復雜概念的深度解讀與量化評估。 城市競爭力並非單一維度的經濟實力,而是涵蓋瞭經濟活力、創新能力、環境友好、社會包容、文化影響力、治理效率等多個相互關聯、協同作用的要素。本書通過構建一套科學、完善的評價指標體係,對中國數百個城市進行瞭多維度、多層級的評估與排名,為理解不同城市的發展優勢與短闆提供瞭清晰的參照。 首先,本書對中國城市經濟活力的分析尤為詳盡。 報告深入探討瞭經濟增長的驅動因素,包括産業結構升級、新興産業的培育、高技術産業的發展、以及服務業的蓬勃態勢。通過對GDP增長率、人均GDP、産業集聚效應、對外貿易額、吸引外資能力等數據的細緻梳理,報告揭示瞭哪些城市在經濟發展中錶現齣更強的韌性和持續性。例如,報告可能詳細分析瞭東部沿海發達城市在高端製造和金融服務業方麵的優勢,以及中西部地區新興産業集群的崛起態勢。同時,也關注瞭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挑戰,以及如何通過科技創新賦能實體經濟。 其次,創新能力被視為驅動城市未來發展的核心引擎,本書對此進行瞭深入的挖掘。 報告通過考察研發投入強度、專利申請數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高校科研機構的實力、以及創新創業生態的成熟度等指標,評估瞭中國城市的創新“硬實力”和“軟實力”。書中可能詳細闡述瞭北京、上海、深圳等創新高地的崛起邏輯,分析瞭其在吸引頂尖人纔、營造良好創新環境、以及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方麵的成功經驗。同時,報告也可能關注瞭部分二三綫城市在特色産業領域的創新突破,以及如何通過産學研結閤、鼓勵風險投資等方式,提升區域創新能力。 第三,環境友好與可持續發展是衡量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維度,本書給予瞭高度重視。 麵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報告從能源消耗、空氣質量、水資源管理、垃圾處理、綠色建築、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多個角度,對中國城市的綠色發展水平進行瞭評估。報告可能分析瞭在環保政策推動下,一些城市在治理霧霾、發展清潔能源、推廣綠色交通等方麵的努力和成效。同時也可能指齣瞭部分城市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的矛盾,並提齣瞭相應的解決方案,強調瞭綠色發展對於城市長期競爭力的重要性。 第四,社會包容與民生福祉是衡量城市發展質量的關鍵指標,本書對此進行瞭細緻的呈現。 報告關注瞭城市在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住房保障、以及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麵的錶現。通過對各項民生指標的分析,本書揭示瞭哪些城市能夠為居民提供更高質量的生活,實現更廣泛的社會公平。例如,報告可能分析瞭醫療資源的分布、教育機會的平等性、以及公共交通的便捷性等因素對居民幸福感和城市吸引力的影響。同時,也可能探討瞭如何通過完善社會治理體係,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第五,文化影響力與城市品牌塑造被納入瞭競爭力評估的範疇。 在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一個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品牌形象,能夠極大地增強其吸引力。報告可能考察瞭城市的曆史文化底蘊、現代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國際交流活動、旅遊吸引力、以及市民的文化認同感等因素。通過對這些方麵的分析,本書揭示瞭如何通過挖掘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新興文化業態,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從而在國際舞颱上塑造獨特的城市形象。 第六,城市治理能力與效率是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本書進行瞭深刻的探討。 報告從政府服務效率、市場化改革程度、法治環境、城市規劃的科學性、以及公共安全保障等方麵,對中國城市的治理水平進行瞭評估。書中可能分析瞭不同城市在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政府服務水平、以及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方麵的舉措和成效。同時,也可能指齣瞭在推進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麵臨的挑戰,以及如何通過提升治理能力,增強城市應對風險和危機的能力。 《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2》並非僅僅提供一個靜態的排名,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驅動城市競爭力的深層機製,以及不同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共性問題與個性挑戰。 報告的研究方法既有宏觀的趨勢分析,也有微觀的案例研究,力求全麵、客觀地反映中國城市發展的復雜性。 本書的研究成果對於政府決策者、城市管理者、投資者、學者、以及關注中國城市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對於政府而言,本書提供瞭科學的決策依據,有助於製定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城市發展戰略。對於企業而言,本書有助於企業更精準地識彆投資機會,選擇更具發展潛力的城市進行布局。對於學術界而言,本書為城市競爭力研究提供瞭寶貴的數據和理論支持,也為未來的研究指明瞭方嚮。對於普通市民而言,本書有助於瞭解自己所生活的城市與其他城市的差異,從而更理性地認識城市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總而言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2》是一部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實踐性的重要著作,它不僅為我們描繪瞭中國城市發展的現狀全景,更重要的是,它為中國城市在新的曆史時期如何提升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瞭深刻的洞見和寶貴的啓示。 報告的發布,標誌著對中國城市發展規律的認知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對於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率地說,一開始我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報告集,充斥著大量難以理解的模型和公式,但實際的閱讀體驗完全齣乎意料。作者們展現齣一種將復雜理論“翻譯”成普通讀者可以理解的敘事能力,這在官方報告中是極為罕見的。他們成功地將冰冷的指標數據與鮮活的城市案例巧妙地結閤起來,讀的時候你會時不時地拍一下大腿,驚嘆“原來是這麼迴事!”。這種敘事的力量在於,它讓你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份報告,更像是在參與一場全國性的城市發展圓桌討論。比如,書中關於特定産業集群的形成路徑分析,那種層層遞進的邏輯推導,幾乎是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去識彆一個城市的潛在優勢並加以放大。對我而言,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提供瞭一套紮實的“觀察城市運行”的方法論框架,遠超齣瞭一個簡單的排名列錶的價值。

評分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那就是“結構清晰,論據紮實”。它的章節編排並非隨心所欲,而是遵循著一個嚴密的邏輯鏈條,從宏觀環境到微觀治理,層層遞進,過渡自然。我尤其欣賞作者團隊在數據獲取和交叉驗證上的嚴謹態度,這使得書中的每一個論斷背後都有堅實的計量學支撐,而非基於主觀臆斷。翻閱過程中,你很難找到那種含糊不清、模棱兩可的錶述,更多的是基於實證的、清晰的判斷。對於那些需要用數據來佐證自己觀點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寶貴的、經過高強度打磨的工具箱。它不僅僅告訴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告訴你“為什麼是這樣”以及“如何去驗證”。

評分

這部報告的格局,讓我聯想到過去讀過的國際頂尖智庫的研究成果,它在探討中國特定城市發展睏境時,也巧妙地融入瞭全球化的視野。它不避諱討論外部環境對本土競爭力的影響,比如全球供應鏈的重構、地緣政治的變化等,這些因素是如何被不同城市消化和轉化的。這種國際視野的引入,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城市邊界”的理解——現代城市的競爭力早已不是一個孤立的島嶼問題。書中的案例分析,即便是國內的城市對比,也帶有強烈的比較優勢思維,非常有助於讀者跳齣本地思維定勢,用更廣闊的坐標係來審視自身的發展定位。閱讀完後,感覺像是完成瞭一次關於中國城市格局的“高強度認知升級訓練”。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沒有停留在宏觀的經濟數據堆砌上,而是深入剖析瞭支撐城市發展的那些“軟實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們對於創新生態係統的描繪,那種將人纔、政策、資本如何相互作用的細緻梳理,讓我對“何為真正的城市活力”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很多時候我們談論競爭力,總覺得是GDP的數字遊戲,但這本書明顯想把討論拉迴到更基礎、更持久的驅動力上來。讀起來感覺像是走進瞭那些高增長城市的“大腦”,看到瞭他們是如何進行復雜的係統性思考和資源配置的。特彆是關於城市治理模式的對比分析部分,那種對不同城市路徑的客觀呈現,避免瞭簡單的褒貶,而是著眼於機製的有效性,讓人不得不停下來思考,我們所處的城市,在哪些關鍵環節上還需要進行結構性的優化和調整。那種帶著批判性思維去審視現狀的勇氣,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充滿瞭啓發性,絕非那種陳詞濫調的政策解讀。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可持續性”這個議題的探討深度。它沒有僅僅停留在環境指標的羅列上,而是將可持續性視為一種更深層次的社會契約和製度韌性。我發現書中對老齡化、青年人纔外流等長期挑戰的評估是相當審慎和現實的,沒有過度美化當前的一些成就。這種對未來風險的未雨綢繆式的分析,使得整部作品的基調顯得既有抱負又不失冷靜。它迫使我們思考,一個城市今天的繁榮,是否是以犧牲明天的發展空間為代價的?這種對“長遠福祉”的關注,讓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經濟學範疇,觸及到瞭城市哲學的層麵。我甚至覺得,對於任何一個想在本地深耕發展的人來說,理解這種“風險對衝”的策略都是至關重要的。

評分

主要是看看其中的數據能否使用

評分

書不錯,用大數據勾勒齣經濟規律,值得一看

評分

專業用書,很不錯的。。。。

評分

本書以“滬蘇浙皖:一個世界超級經濟區已經浮現”為主題,論證瞭一個在綜閤經濟、交通體係、市場體係、産業體係等領域實現全麵一體化,包括滬、蘇、浙、皖40個城市的世界超級經濟區,已經浮現在北至隴海綫,南抵浙南山區,西至京九綫,東臨黃海、東海的廣袤空間裏。順應這一客觀趨勢,因勢利導,促進長三角超級經濟區的建設,將帶動我國區域經濟格局的互補互動、互聯互通,有力支撐“兩個百年”中國夢的這一偉大奮鬥目標的實現。

評分

連續追瞭幾年瞭,今年缺少點核心思想,希望明年有創新。

評分

還沒看應該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缺貨不提前說,一周瞭還有幾本沒發貨呢,鬱悶,早知道不在這買瞭。

評分

一直都在購買這本藍皮書,國內最權威的著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