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田侃戏:京剧戏迷60年看戏记忆(毛边本)

老田侃戏:京剧戏迷60年看戏记忆(毛边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振威 著
图书标签:
  • 京剧
  • 戏曲
  • 文化
  • 回忆录
  • 老田
  • 戏迷
  • 京剧艺术
  • 戏曲文化
  • 北京
  • 毛边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417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672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0
字数:4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老田侃戏:京剧戏迷60年看戏记忆(毛边本)》约40万字,分为“观剧漫忆”(主要是1952~1964年作者在北京看戏的回忆)、“剧场观剧速记”(2009年以后作者在剧场看戏的记录)、“荧屏观剧后记”(2009年夏以来作者看中央电视台11频道“空中剧院”节目和音配像后的随笔)三部分,时间跨度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是一个草根京剧戏迷60余年的观剧记录,内容翔实,描摹较为生动,有一定的学术和出版传播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序言(三)
观剧漫忆
且说上世纪50年代北京三大露天剧场
忆长安戏院
忆进康剧场
且说二路老生
且说剧场的掌声和叫好声
回忆在前门一带的老剧场戏院看的戏
纪念著名铜锤花脸王泉奎先生诞辰100周年
我所看到的陈少霖先生
我看的《龙凤呈祥》
我看的《四郎探母》
想起《□蜡庙》
绝唱《战宛城》
1957年初北京梨园界的一次盛会
一场很冷的戏
我看筱翠花的几场戏
我看梅、尚、荀
为纪念景荣庆先生而作
我看杨、奚
我所知道的雪艳琴
我最喜欢的北京市京剧二团
我看到的李万春
我看过的马连良剧团的四出戏
北京市京剧三团的几场戏
北京市京剧四团印象
我看“小孩儿戏”
1955年的北京菊坛
北京京剧团的小班
从1957年夏言慧珠来京说起
1957年的北京京剧团(上)
1957年的北京京剧团(下)
北京京剧团的两出立住了的大戏
由《官渡之战》说起
被称为“疯狂”的1958年春节观剧简忆
50年代末60年代初看张先生的戏
我看裘盛戎先生的演出
从“燕鸣”到“北京京剧团”
1954年中国京剧团观剧印象
五十多年前的中国京剧院(一)
五十多年前的中国京剧院(二)
五十多年前的中国京剧院(三)
我看过的北京京剧团、中国京剧院两大院团以外的一些京戏(一)
我看过的北京京剧团、中国京剧院两大院团以外的一些京戏(二)
“文革”前最后一次听的传统京剧
“文革”磨难后重进京剧剧场
“文革”后看“马、谭”
回忆纪念梅先生逝世20周年的演出
杨荣环的((乾坤福寿镜》——兼谈1981年天津京剧团的阵容
告别北京的老戏园子
剧场观剧速记
张建峰《焚绵山》
杨少彭《三家店》
五十年后再看《水淹七军》
看奚中路((长坂坡》、《状元印》
一年一度赏菊声
“五一”期间看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四郎探母))
看唐禾香专场((痴梦》、《穆柯寨》
张建峰《范进中举》
看穆雨《四进士》的杂感
看《翠屏山》
看“纪念郝寿臣先生专场”
纪念赓扬集演出999场
“麒韵高扬”小麟童先生专场
纪念李万春先生百年诞辰专场
看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演出
再看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演出
“七夕”之夜在长安看“戏结良缘”
看姜亦珊((状元媒》随想
2011年8月17日纪念马连良演出第一场
看周利的《绿衣女侠》
2011年8月21日看青年擂台赛武生折子戏专场
看张建峰的《白帝城》
魅力春天擂台赛圆满结束
谭、程两派奏佳音——看吕洋、谭孝曾《牧羊卷》
霜叶红于二月花——记第五届京剧老艺术家重阳演唱会
2011年国庆期间看《法门寺》
11月5日看詹磊的《秦英征西》
2011年11月9日在长安看武生擂台赛收关之作
看刘铮《天女散花》、《二进宫》随想
在长安看青年丑角演员刘宸的三折戏
“百年风华”——记昆曲大师侯永奎诞辰100周年纪念演出
菊声今岁放三葩(一)——奚中路专场
菊声今岁放三葩(二)——难得一见((走麦城》
菊声今岁放三葩(三)——赵永伟的《长坂坡·汉津口》
长安戏院看谭正岩的((四郎探母))
岁末再看《群·借·华))
2012年首次剧场观剧——封箱大戏
在梅兰芳大剧院看王璐、刘大可《通天犀》
3月18日在长安看《潞安州·八大锤·断臂说书》
泪眼模糊看程婴
杨少彭《杨家将》
3月29日看魏学雷《小商河》、《恶虎村》双出
青春魅力盈满园
看朱强的《二堂舍子》和((胭脂宝褶》
看第五届青研班武生折子戏专场
好一个《奇双会》
5月7日看《三击掌》、《游龙戏凤》和《悦来店》
看梁谷音、计镇华((烂柯山》——一场((痴梦》使人痴
看梁谷音、计镇华《琵琶记》
5月里看三场昆曲引发的联想
端午节看杜镇杰《春秋笔》
看上海昆剧团的新编昆剧《班昭》
纪念李盛藻先生诞辰100周年——看全本《庆顶珠》
9月23日看詹磊((十一郎》
《大破铜网阵》
10月3日梅兰芳大剧院看((大·探·二》
11月17日看中国昆曲名家雅集
12月8日在长安看京韵专场
第七本《戏迷家庭》和((十演九龙杯》观后
2月12日(正月初三)在长安看张建峰((杨家将》
2013年“五一”前夕在长安看老生专场
端午节在国家大剧院看“看戏话三国”专题的《失·空·斩》
2013年6月26日看薛亚萍在长安大戏院演出((望江亭》
荧屏观剧后记
看电影《荒山泪》随想
看宋奕萱《辛安驿》及引发的联想
从《失印救火》中的金祥瑞看今日丑角人才的衰微
看“空中剧院”播《春秋笔》随想
我看到了一出好戏——全部《三娘教子》
2009年11月看穆宇前部《赵氏孤儿》
2010年1月看唐禾香((鱼藻宫》
2010年3月看张克((洪羊洞》
2010年3月看音配像老侯爷之((法门寺》
2010年3月看音配像张君秋《凤还巢》“洞房”一场随想
2010年4月看“空中剧院·天津行”最后一场
2010年4月看“纪荀”专场
听金福田先生音频所想
难得一见的《南天门》
喜看高盛麟、裘盛戎((连环套》音配像
看天津两团《沾水流芳》演唱会随想
2010年端午节看张火丁((白蛇传》
2010年7月看黄桂秋先生音配像
看“空中剧院”转播杨少彭折子戏专场
2010年8月看张建国、邓沐玮《杨家将》随想
2010年9月看音配像《摘缨会》
2010年9月看音配像((二堂舍子》
2010年9月看“空中剧院”播《杨门女将》
2010年9月看音配像《朱砂井》
2010年9月看上海京剧院折子戏
2010年10月看老生专场
2010年10月看改编本《翠屏山》
201O年10月看北京京剧院四头牌折子戏首场
2010年10月看北京京剧院四头牌折子戏第二场
2010年10月看北京京剧院四头牌折子戏第三场
“学京赛”大专组第一场观后
冬寒室暖赏梅音
喜看老树泛碧青
看“空中剧院”播出的两折好戏
2011年1月看“空中剧院”播《白帝城))
看“空中剧院”播((白水滩》、((三岔口》
看音配像((躇球山》兼谈音配像发展的余地
看音配像((定计化缘》随想
一轮明月照窗前
看李阳鸣《九江口》
看音配像《青梅煮酒论英雄》
看“空中剧院”播出《黄一刀))随想
且说《樊江关》
2012年2月4日看唐禾香《狮吼记》
看王飒瑜《桑园寄子》
看王飒瑜《问樵闹府-打棍出箱》所想
看杜、叶、袁合演《凤还巢》的音配像
四天大戏后的思考
2013年2月2日晚看“空中剧院”直播的《龙凤呈祥》
看魏海敏领衔主演的《梅玉配》录像
2013年6月19日看“空中剧院”播出刘桂娟、刘淑云的《碧玉簪》

精彩书摘

  忆进康剧场
  上世纪50年代早期,我尚未完全痴迷上京剧的时候,经常光顾进康剧场。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西长安街西口路南,老长安东边一点,老北京著名的天源酱园旁边。一个不大的门面,里边有台球厅。那时台球是很贵族化的玩意儿,里边还有陪着顾客打球的小姐。进门不几步,是售票窗口,内有座位图,谁买了票就在图上画掉那个号。不同于长安一场换一张座位图的是,进康会精打细算,把座位图压在一块玻璃板下边,只在板子上画记号,卖另一场票只要把玻璃板擦干净就行了。这样有两块座位牌,可以无限期的用下去。更不像现在,售票窗口里显示座位图的电脑总开着。
  我在进康剧场只听过一回京剧,是《红鬃烈马》。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准唱《银空山.大登殿》,而在进康却贴了这从《武家坡》到《大登殿》的全出。大概是私营剧团,又是私营剧场的缘故吧。挑梁的是位女老生,叫姜俊卿(好像听人说过,她是著名相声演员高德明的夫人,不知确否)。那时正赶上“三反”、“五反”运动,上座很不好,剧场里有位中年女观众,起劲地给姜俊卿叫好。姜也很卖力气,并不因为上座儿少而松懈。那是我第一次看《大登殿》,对薛平贵的“龙凤阁内把衣换”、“二梓童搀岳母待王拜见”、“朝事已毕把班散”几句的词和腔,记得特别清楚。后来别人唱得与此不同,我还曾不以为然,“先人为主”这几个字还真说得不错。
  进康剧场不大,坐满了也就四五百人,都是长条木钉的长椅,一条椅子上可坐四个人。椅背后有一条木板,可以放茶壶茶碗,有需要的可以向茶倌说明,他便把茶沏好送来。剧场外是一条狭长的过道,可通里面的台球厅。
  我在这里看得最多的是曲剧和话剧(这里的曲剧是北京最早出现的)。领衔的叫车锦如,以“青衣”的身份出现,另一位叫吴韵亭,以“花旦”的身份出现。比如演《西厢记》,车锦如饰莺莺,吴韵亭饰红娘。演《白蛇传》,车饰白素贞,吴饰小青。相声演员一一佟大方的搭档杜三宝在这里担任过“小生”。记忆中我对他们的《西厢记》极感兴趣。我身边的一位长辈对我说,那演莺莺的“会害羞”。
  ……

前言/序言

  近四年来总不吋有朋友向我打听,问我“咚咚锵”网站下的“中国京剧论坛”里有位网名“老田”的网友是哪路高人。
  “老田”的确是位高人。这位老先生自2009年6月开始在我开办的“中国京剧论坛”里发表漫议京剧的系列文章,主要内容是回忆自己“文革”之前在北京各戏园子(剧场)看过的好角儿、好戏。这些文章在论坛上一发表,即引起了戏迷网友以及专业人士的极大兴趣。有人说半年之内“老田”就成了网络红人,这种说法毫不为过。在“京剧戏考”网站的创办人、加拿大网友小豆子总结的《2009年十大网络戏曲新闻》中,《老田漫忆文章受热捧》榜上有名,可见“老田旋风”当年的热度!我在“咚咚锵”网站专门为“老田”开辟了专栏,用来收录、保存他的这些网络文章,以方便网友们随时检索、查阅。
  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老田”到剧场看戏的次数逐渐增多,与时下热点演出同步的剧评文章成了他文章的又一大“卖点”,而且他发文速度极快,一般头天的演出,次日上午剧评必定在论坛发布。这些文章不但受到很多戏迷网友追捧,甚至很多演员、专家都非常关注。
  有朋友可能要问了,为什么“老田”的文章如此受欢迎呢?
  我认为“老田”先生的回忆文章和剧评之所以受到如此追捧,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描摹生动。“老田”先生的文章,对现场的表演及演出气氛的描写,往往能复原场景,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读来十分过癮。
  二、记录翔实。回忆类文章,对于几十年前的演出盛况,记忆准确,如数家珍,令人心驰神往。
  三、评论公正。“老田”剧评没有火药味儿,也没有阴阳怪气,往往是正面评述演员台上的亮点、绝活儿,完全没有八卦和胡吹乱捧,纯粹是在谈艺术。要想写出这样的剧评文章首先要把心摆正,无欲则刚,这也是如今很多顶着“戏剧评论家”光环的人写不出令人接受的剧评文章的主要原因。
  四、有情有“爱”。从剧评文章可以看出,“老田”先生十分关注青年演员的成长与发展,对于这些年轻人的艺术,总是发现一点优点就立即表扬,对于他们台上的不成熟和疏漏之处,也是点到即止,从不过分责难。从中不难看出老先生对于青年演员的关爱之情。
  说了这么多,“老田”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这位老先生姓古名振威,年逾古稀,是著名的牛栏山一中退休的高中历史语文教师,从青少年时代起便热爱京剧,可以说是京剧的超级粉丝。这几年在“咚咚锵”网站的“中国京剧论坛”以及中国京剧艺术论坛、CCTV戏曲频道论坛陆续发表剧评和回忆文章,早已成为京剧界享有盛誉的草根剧评家。
  上个月“中国京剧论坛”网友钮季冬先生(网名钮二可)自费将自己收藏的京剧老戏单印刷出版以来,“老田”先生受到很大鼓舞,也愿将自己文章整理出来自费出版,这对一个收入不高的退休教师来说十分不易。与钮先生一样,他们都是真正爱京剧的人。
  我如其他戏迷网友一样,祝贺“老田”的文集的问世,那些文字中有京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情、有爱。
  “老田”先生命我为他的文集写序,我作为一个后生晚辈,实在是诚惶诚恐、勉为其难,拉杂谈了这么多,是为序。
  孙觉非
  2013年5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京剧历史、艺术赏析和戏迷心路历程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吸引对传统文化和戏剧艺术有深厚兴趣的读者。 --- 书名:《梨园遗韵:京剧艺术的流变与流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京剧艺术百年兴衰、流派纷呈与时代交织的恢宏著作。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个体的观戏历程,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系统梳理了京剧自形成之初,如何汲取昆曲、梆子等多种声腔之精华,最终定型为“国粹”的全过程。本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结合舞台实践的精妙分析,为读者描摹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梨园画卷。 第一部分:京剧的孕育与初啼——声腔体系的融合与定型 京剧的诞生是清代宫廷雅乐与民间戏曲相互渗透、碰撞融合的产物。本书详尽考察了徽班进京的历史背景,以及徽调、汉调如何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合流”过程,最终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为骨架的独特声腔体系。 一、声腔的“点金石”:腔调的辨析与演变 我们将深入探讨京剧早期主要声腔——如“反二黄原板”的凝重与“西皮快板”的灵动——是如何在不同地域和剧目的演绎中,被赋予了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情感张力。特别地,书中会细致剖析早期老生和花脸的“板式”处理,以及这些处理方式如何影响了早期剧目的整体审美取向。例如,对早期“杨小楼”式的武生行当,其气势磅礴的唱念做打如何奠定了京剧“雄浑大气”的基调。 二、伴奏的革命:京胡的崛起与乐队的革新 京剧的伴奏乐器体系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变革。本书重点论述了京胡在取代早期弦乐器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它如何通过“二黄调门”的转调和滑音技巧,极大地拓展了京剧的抒情表现力。同时,对鼓板的精妙运用,如何成为掌控全剧节奏、烘托人物心境的“灵魂之声”,也有深入的探讨。我们不谈个人的观看体验,而专注于乐器配置与音乐结构如何共同构建了京剧的听觉美学。 第二部分:流派纷呈与艺术高峰——“角儿”的塑造与传承 京剧的繁荣离不开一代代艺术大师的薪火相传。本书将艺术高峰的形成归因于“流派”的自觉化和体系化。我们着重剖析几个对京剧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代表性流派,分析其区别于其他流派的核心特征。 一、老生行当的“气”与“韵”:程派与余派的对照研究 余叔岩先生的唱法,以其“中正平和、字正腔圆”著称,如何体现了传统士大夫阶层对“雅”的追求?书中将结合其代表剧目《让成都》的唱段分析,阐释其气息运用和韵味把握的精妙之处。与之相对,我们将探究“程砚秋”流派在“悲剧美学”上的独特建树,程派唱腔中特有的“水袖”与“弓背”姿态如何共同营造出哀婉动人的舞台形象,以及这种“以病音为美”的艺术追求对后世的影响。 二、武派的刚柔并济:杨派与李派的武艺哲学 武戏是京剧展现阳刚之气的窗口。杨小楼先生的武生表演,注重“形神兼备”,强调武术的功架与戏曲的程式化完美结合。本书将分析其在《霸王别姬》中“破营救帐”一段中的身段处理,如何体现出“力而不僵,劲而不露”的审美境界。而李少春先生的武生艺术,则更侧重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现,其武打如何服务于情节发展,避免了纯粹的杂技化倾向。 第三部分:舞台的革新与时代的回响——现代京剧的探索 进入二十世纪中叶,京剧艺术面临着如何与时代精神接轨的重大课题。本书客观梳理了现代京剧(新编历史剧、革命现代京剧)的创作历程,重点分析其在音乐结构、舞台调度和人物塑造上所进行的创新与取舍。 一、新编历史剧的“雅化”尝试 对于《将相和》、《谢瑶环》等新编历史剧的音乐改编,书中将对比分析其在板式运用、伴奏编制上如何试图吸收西方交响乐的元素,以期提升舞台的宏大气势,并探讨这种融合对传统“三腔”(唱、念、做)体系造成的冲击与平衡。 二、革命现代京剧的叙事模式重塑 革命现代京剧的出现,是京剧艺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次集体性探索。本书将着眼于其叙事结构的变化——从传统戏“一出戏演一人”到新戏“群体塑造英雄群像”的转变,以及唱腔设计如何更直接、更口语化地服务于政治主题的表达。例如,对特定英雄人物主题曲的旋律特征进行解析,探究其如何成为时代精神的强音。 结语:永恒的生命力——程式与创新的张力 京剧艺术的魅力在于其高度成熟的“程式化”体系,这既是其美学基石,也是其面临挑战的根源。本书最后总结,京剧的未来发展,在于如何在尊重和继承传统“精、气、神”的基础上,激活其程式语言的无限可能性,确保这门古老艺术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继续焕发出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客观、深入的学术视角,供所有热爱中国戏曲艺术的同仁与爱好者共同参阅。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个人回忆录的范畴,它是一份活生生的、未经修饰的“民间剧场社会观察报告”。作者的“60年”跨度,恰好覆盖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剧烈变动的关键时期,京剧作为国粹,其命运与社会风貌是紧密相连的。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剧场管理上的细节变化、票价的调整、甚至观众审美取向的微妙转变,都有着细腻的捕捉。例如,他对某些流派兴衰的记述,不是僵硬的艺术史论述,而是结合了自己多年跑票、抢座、甚至与剧团工作人员打交道的亲身体验,这使得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瞬间变得具体可感。读起来会让人不禁思考,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艺术是如何通过民间力量得以传承和发扬的。这不仅仅是“老田”一个人的故事,而是那个时代所有热爱艺术、追随舞台的普通人共同的缩影,它为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文化生活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评分

阅读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叙事的节奏感和对细节的捕捉能力,而这本书的文字流淌出的那种韵味,真叫一个“地道”。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梳理,更像是老茶馆里,一位资历深厚的票友,慢悠悠地给你沏上一壶热茶,然后开始娓娓道来他一甲子的梨园情缘。语言风格显得尤为鲜活,完全没有那种文人腔的矫饰,用词考究却又不失市井烟火气。读到他描述某个著名武生扮相的精彩瞬间时,那种仿佛身临其境,能闻到舞台上水袖扬起的风声和油彩的味道,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找来当年的录音再听一遍。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叙事中那种对“人”的关注,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剧目评论范畴。那些舞台上光鲜亮丽的角儿,在作者笔下,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普通人。他对名家幕后的琐事、对剧团变迁的观察,都透露出一种超越时间沉淀下来的洞察力,让人在跟随着他的记忆回溯时,不仅是在看戏,更是在经历一个时代风云变幻下的艺术人生。

评分

最后,必须提及的是,这本“毛边本”带给我一种极其罕见的、专注于“沉浸式阅读”的体验。在如今这个碎片化信息横行的时代,读完一段内容,你很难不被其他弹窗或通知打扰。然而,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吸附力”,它让你心甘情愿地放下手机,将注意力完全聚焦于作者的笔触之上。这种沉浸感,很大程度上源于作者对情感的真诚表达,没有故作高深,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平实地记录下自己对艺术的痴迷、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那些已故艺术家的缅怀。这种真诚的力量是跨越时代的,它让你在跟随作者的脚步回顾那些经典唱段时,不仅是欣赏艺术,更是在与一个真诚的灵魂进行对话。读完合上书本,心中留下的不是一堆知识点,而是一种久违的、带着戏曲回响的宁静与满足感,仿佛自己也共享了这六十年的光阴与感动。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处理得颇具匠心,完全没有那种流水账式的年谱记录感。它更像是将六十年的记忆碎片,按照不同的“听戏场合”或者“感悟主题”进行了巧妙的重新编排。比如,某一个章节可能完全聚焦于某个特定年代,剧场里的灯光是如何从昏暗变得明亮,观众席上的议论声如何从压抑变得热烈,这种环境描写与个人情感的交织,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穿插回忆时,那种松弛有度的笔法。他不会强行将所有他知道的知识点都塞给你,而是将那些专业术语、行话,自然地融入到叙述的场景中,让一个不懂京剧的门外汉也能理解背后的妙处,同时让资深戏迷拍案叫绝。这种“雅俗共赏”的平衡,在回忆录中是极为罕见的。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老一辈的深度体验与新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探索欲,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发现,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个关于时间和艺术的谜题。

评分

这本《老田侃戏:京剧戏迷60年看戏记忆(毛边本)》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太有心了!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边缘保留着印刷厂切割后特有的毛边,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需要用时间去“养”一本书的年代。拿到手里,那份沉甸甸的质感,不同于现在市面上光洁冰冷的成品书,它仿佛自带了一种时间滤镜,让人觉得这本书本身就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我特别喜欢书名烫金(或者说,是那种略带复古的印刷工艺)的处理,字体选得大气又不失文气,与内容的主题——六十年的戏曲人生——完美契合。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作者或编者的用心,字里行间留白得恰到好处,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那种信息密度过大让人喘不过气的感觉。即便是毛边本,装订也相当扎实,翻阅时不用担心散页,体现了对读者体验的基本尊重。这种对实物本身的重视,让我对书中即将展开的那些关于光影、板眼与人生百味的故事,充满了更高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老物件”,那种朴素而实在的美感,是当下许多批量生产的书籍所无法比拟的,光是摩挲书封,就已经进入了一种慢节奏的怀旧心境。

评分

毛边,喜欢,比其它网便

评分

老田先生是位高人,佩服!!!本不想要毛边本,偏偏寄来了毛边本,毛边本就毛边本吧。冯先生是现代作家里,我最早仰慕的一位。从小就读了冯先生的《酒婆》、《神鞭》,冯先生为我这个乡野小民展现了京津的市井风味。这部《三寸金莲》老早就听说大名,直到最近才翻书找来一睹。 初读此书,那可真是惊骇。平时我们或多或少的也知道这三寸金莲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可是看到冯先生真真把它写出来了:八岁的女孩被奶奶强着勒断脚骨,为了塑个好形,还要拿擀面杖把脚骨细细锤碎,真是可怖,可怖!

评分

老田先生是位高人,佩服!!!本不想要毛边本,偏偏寄来了毛边本,毛边本就毛边本吧。冯先生是现代作家里,我最早仰慕的一位。从小就读了冯先生的《酒婆》、《神鞭》,冯先生为我这个乡野小民展现了京津的市井风味。这部《三寸金莲》老早就听说大名,直到最近才翻书找来一睹。 初读此书,那可真是惊骇。平时我们或多或少的也知道这三寸金莲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可是看到冯先生真真把它写出来了:八岁的女孩被奶奶强着勒断脚骨,为了塑个好形,还要拿擀面杖把脚骨细细锤碎,真是可怖,可怖!

评分

戏迷的好书!订的毛边本,但送来的是普通本。遗憾。

评分

这本书定价超贵,一本印刷平平的平装书,居然78元,出版社真黑心,有谱没有?有人监管没有???

评分

老田先生是位高人,佩服!!!本不想要毛边本,偏偏寄来了毛边本,毛边本就毛边本吧。冯先生是现代作家里,我最早仰慕的一位。从小就读了冯先生的《酒婆》、《神鞭》,冯先生为我这个乡野小民展现了京津的市井风味。这部《三寸金莲》老早就听说大名,直到最近才翻书找来一睹。 初读此书,那可真是惊骇。平时我们或多或少的也知道这三寸金莲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可是看到冯先生真真把它写出来了:八岁的女孩被奶奶强着勒断脚骨,为了塑个好形,还要拿擀面杖把脚骨细细锤碎,真是可怖,可怖!

评分

这本书定价超贵,一本印刷平平的平装书,居然78元,出版社真黑心,有谱没有?有人监管没有???

评分

毛边,喜欢,比其它网便

评分

这本书定价超贵,一本印刷平平的平装书,居然78元,出版社真黑心,有谱没有?有人监管没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