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石器时代-清代)

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石器时代-清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荔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设计史
  • 设计思想
  • 中国文化
  • 历史
  • 艺术史
  • 文化史
  • 石器时代
  • 清代
  • 传统设计
  • 文明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583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32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石器时代-清代)》沿着中国造物设计形态的演变轨迹,分析与揭示其背后所制成的思想而展开的论述。从原始宗教观到宗法制度的产生,从氏族到封建集权的产生,以及从祭祀品到农耕、军事与工业产品的制造,“天人合一”思想始终是中国人设计造物潜在的轴心。

作者简介

  王荔,先后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美术史研究方向),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艺术史学史研究方向),获文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艺术历史及理论、美术与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十次受邀赴国内外高校做访问学者或讲学。已出版《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专著)、《程十发画语录图释》(专著)、《良渚原始审美文化研究》(专著)、《黄宾虹全集·花卉卷》(第7、8卷)(分卷主编)、《新媒体艺术发展综述》(中英文对照)、《色彩》(译著)、《构图》(译著)参编《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中国美术大辞典》、《新媒体新观念新生活——2008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论文集》(主编)等,公开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目录

再版序
再版自序

第一章 石器时代设计思想的萌发
第一节 石器的创造与使用
第二节 陶器的形制与纹式
第三节 玉器与文身
第四节 居住的设计

第二章 夏、商、周设计思想的鲜明特色
第一节 权衡之物藏礼之器
第二节 文字的产生与形态
第三节 百工之事与阴阳五行思想
第四节 “三才”中的自然观与科学观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设计思想之争鸣
第一节 儒家对传统设计观的影响与作用
第二节 道家影响之下的设计观
第三节 墨家对造物的贡献
第四节 其他学派的设计思想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设计观
第一节 皇权、集权与天学
第二节 宏大的设计
第三节 为厚葬的设计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设计思想的灿烂与交融
第一节 玄学与“秀骨清相”
第二节 佛教的本土根植
第三节 科学方法的运用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设计思想的辉煌拓展
第一节 三教对设计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从“吴带当风”说起
第三节 宗教艺术设计之魂
第四节 对科学技术的新认同
第五节 文化交流中的造物发展

第七章 宋元时期:充满理性的设计思想
第一节 理学的产生及特征
第二节 郭守敬的造物设计及主张
第三节 沈括及《梦溪笔谈》
第四节 活字印刷及版画插图
第五节 李诫及《营造法式》
第六节 精彩纷呈的“五大名窑”
第七节 改革机械与以具致丰

第八章 明代:传统设计之集大成
第一节 理学之衰落与实学之兴起
第二节 宋应星及《天工开物》
第三节 巧设山水的设计:园林营造
第四节 设计之经典:“明式”家具
第五节 造船设计的第一

第九章 清代:源自民间的经典设计
第一节 个性画派的崛起与特性
第二节 杨柳青、桃花坞与杨家埠年画
第三节 四大名绣与女红之作
第四节 趋向伧俗与繁缛的设计:皇家园囿营造的起落

后记

前言/序言


《设计之源:全球文明的视觉演进》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的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觉文化研究著作,它系统梳理了人类文明史上,从史前时期直至现代转型期的全球范围内的设计思想与实践的脉络。与传统聚焦于特定地域或时期的设计史叙事不同,《设计之源》力求构建一个广阔的全球视野,探讨不同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哲学思潮如何共同塑造了人类的造型能力与审美取向。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以时间为轴,以地域为切面,深入剖析了设计从其萌芽到专业化、工业化过程中的核心驱动力与美学特征。 第一部分:人类的初啼——史前与早期文明的物质文化(约公元前30000年—公元前1000年) 本部分着重探讨设计思维在工具制造和仪式器物中的早期体现。我们考察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壁画的符号系统,分析了其与早期人类世界观的关联。重点研究了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后,陶器装饰图案的地域差异性——例如,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风格,如何反映了不同社群对自然元素和宇宙秩序的理解。接着,本书将目光投向了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古埃及和印度河流域文明。我们详细分析了这些早期城市文明的规划原则、纪念性建筑(如金字塔、神庙)的几何基础,以及王权与神权如何通过符号化的器物(如印章、权杖)来确立社会等级。特别指出,早期文字的发明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视觉设计行为,它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识别的符号系统,支撑了早期国家的管理与传播。 第二部分:古典的秩序与理想——地中海世界的造型逻辑(约公元前1000年—公元476年) 本部分聚焦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典设计范式。在希腊部分,深入剖析了“黄金比例”和“三段式”的建筑母题(柱式系统),探讨了这种对形式和谐、理性和人体比例的追求,如何服务于其哲学和民主理念。我们审视了雕塑从早期的古拙到古典盛期的完美主义演变,并将其置于“理想美”的追求中进行解读。进入罗马部分,重点转向了工程技术与实用主义设计。罗马道路、引水渠、万神殿的穹顶设计,体现了将美学服务于帝国扩张和公共利益的务实精神。此外,本书还分析了罗马马赛克、壁画以及公共纪念碑上的叙事性浮雕,如何成为统治者宣传其功绩的视觉工具。 第三部分:信仰的疆域——中世纪的象征主义与工艺复兴(约公元476年—公元1450年) 中世纪的设计不再以古典的人体为中心,而是转向了对神圣世界的描绘与象征。本部分对比了拜占庭的马赛克艺术、伊斯兰世界的几何与书法图案,以及西欧的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伊斯兰设计部分,着重阐述了其如何通过复杂的几何镶嵌(Tessellation)和阿拉伯式花纹(Arabesque),创造出一种超越具象的、展现“真主无限性”的视觉语言,以及书法作为最高艺术形式的地位。而在西欧,哥特式大教堂的肋拱、飞扶壁和彩色玻璃,被视为人类工程学、光影技术与神学思想的完美结合,每一种结构元素都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同时,手抄本插图和金匠工艺的精细化,标志着在权力中心分散状态下,专业工匠群体对材料和技艺的深度挖掘。 第四部分:文艺复兴的觉醒与启蒙的理性——欧洲的重塑与新世界的碰撞(约公元1450年—公元1800年) 文艺复兴标志着“人”被重新置于设计的中心。本书详细探讨了透视法的发明如何彻底改变了二维空间的表现方式,以及这种对精确几何的回归如何影响了城市规划和室内装饰。从阿尔伯蒂到帕拉第奥,建筑师如何重新发掘古典母题,并将其转化为服务于新兴资产阶级和世俗权力的审美标准。17世纪巴洛克风格的戏剧性与情感张力,与18世纪洛可可风格的轻盈与装饰性,被视为对古典秩序的两种不同回应。在印刷术普及的背景下,版画和书籍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为后来的信息传播设计奠定了基础。同时,本书也关注了非欧洲地区(如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在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及其与欧洲的视觉交流。 第五部分:工业化的洪流——机器时代的设计挑战与响应(约公元1800年—公元1914年) 工业革命彻底颠覆了设计与生产的关系。本部分探讨了机器化生产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丑陋的工业制品”危机。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作为对机器的反思,强调回归手工价值和有机的形式。然而,与此同时,全球的公共设施、交通工具和日常用品设计,则在追求标准化和新材料(如铸铁、玻璃)的应用。工艺美术运动的理念逐渐演化为Art Nouveau(新艺术运动),设计师们开始探索如何将自然形态与工业材料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统一装饰风格的整体环境。维也纳分离派和苏格兰学派的出现,标志着设计开始探索更加抽象和功能导向的表达,为现代主义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第六部分:现代的断裂与全球的交融——20世纪设计思潮的爆发(约公元1914年—公元2000年)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20世纪初设计思想的剧烈变革。从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对功能至上的提倡,到包豪斯(Bauhaus)对“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追求,设计教育和实践被系统地重塑。对装饰的彻底摒弃(如“装饰与犯罪”的论断),标志着现代主义功能主义的胜利。本书对比分析了荷兰风格派(De Stijl)对基本几何的抽象探索,以及俄国构成主义对社会工程的实践野心。在战后,国际主义风格席卷全球,影响了建筑、家具和平面设计。同时,本书也探讨了对功能主义的反思,如美国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以及全球化背景下,非西方设计传统如何开始被纳入现代设计讨论的范畴,展现了设计史上多元且复杂的动态平衡。 通过这一全球视野的梳理,《设计之源》旨在揭示,无论地域如何,设计始终是人类理解世界、组织生活、表达信仰和构建身份的核心手段。它不是孤立的美学产物,而是特定社会、技术和哲学环境下必然的视觉投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堪称一绝,简直是现代排版艺术与传统文献学的完美结合体。每一页的字距、行高,以及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都体现出对阅读舒适度的极致追求。我注意到,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作者似乎有意采用了不同的字体样式或者引入了大量的留白空间,这种视觉上的“停顿”,有效地引导了读者的思考方向,使人能够更好地消化那些复杂的历史信息和设计哲学的演变。不同于许多同类书籍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这部作品在信息密度和易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令人愉悦的平衡点。我甚至觉得,光是研究这本书的版式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对“有效信息传达”的实践学习。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远比生硬的注释更有力量,它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真的在和一位饱学之士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而非仅仅是被动接收信息。

评分

从章节的布局来看,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宏观脉络与微观细节之间的相互印证。我随机翻开其中关于某一特定工艺发展阶段的章节,发现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是什么”的描述,而是着力于探究“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设计哲学基础。他似乎在努力构建一套解释古代设计行为的底层逻辑模型,这一点非常具有启发性。这不仅仅是对“史”的记录,更是在尝试对“道”的追溯。这种超越现象层面的探究,使得该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艺术史范畴,开始触及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领域。我期待着能看到作者如何将那些看似不相干的文化现象——比如当时的礼制、宗教信仰乃至生活方式——巧妙地编织进设计语言的演变图景中去,从而勾勒出一个完整且有机的古代社会审美体系。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引言部分,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求真精神所吸引。他似乎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在努力挖掘那些被历史烟尘掩盖的设计理念的“内核”。行文的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妙,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细腻地剖析某一器物上的纹饰所蕴含的宇宙观,时而又陡然拔高,将零散的现象置于宏大的社会变迁背景下进行审视。这种叙事张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编年史变得引人入胜。我甚至能想象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可能需要穿梭于各种博物馆的档案和古籍的字里行间,那种抽丝剥茧的探寻过程,让人肃然起敬。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阐述复杂的概念时,所使用的语言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过度晦涩的术语堆砌,使得即便是对设计史没有深入研究的普通读者,也能被其逻辑链条所吸引,跟上作者的思路,领略到先人思想的魅力所在。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风格,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沉稳而又不失现代感的。纸张的质感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感,这让人对内容的深度充满了期待。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阅读,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个宏大主题时所下的苦功。特别是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划分,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跃然纸上,从早期的文化萌芽到后来的成熟体系,这种跨越时间尺度的叙事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而作者似乎游刃有余地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装帧上那种留白的处理,也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一种东方美学中的“气韵生动”,让人在阅读之前就能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铺垫。这本书的视觉语言,无疑为接下来的文字盛宴做了一个非常高水准的序曲,让人不禁想立即翻开,探寻那些埋藏在时间深处的智慧光芒。我个人特别欣赏这种将学术深度与视觉美学完美融合的出版物,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预示着内容必然是经过精心打磨、逻辑缜密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的“厚度感”,这种厚度不仅仅指物理上的重量,更是指内容所蕴含的文化承载力。它并非简单地将历朝历代的工艺成果进行并置,而是试图从中提炼出一种贯穿古今、具有东方特质的“设计精神”的演进轨迹。阅读这种体量的作品,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它不适合快餐式的浏览,而更像是一场需要全身心投入的文化朝圣之旅。作者通过严谨的考据和精妙的论述,似乎在向我们证明,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遗存,其设计智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当下的审美取向和思维模式。读罢这些章节,我仿佛能更清晰地看到一条从远古的泥土气息到近世的精致规制所延伸出的文化长河,它所展现的,是一种强大的文化自信和历史纵深感,非常令人震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