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服装设计:民族服饰元素与运用》从中国民族服饰元素入手,详细讲解如何对民族服饰元素进行转化、运用。全书讲解全面,重点难点突出,极具代表性的大量案例呈现,可操作性强。
一本实用、针对性强的服装设计书!
启发设计师利用民族服饰资源,寻找自己的原创设计语言!
启发学生注重民族元素,将传统服饰文化与当代审美结合!
内容简介
《服装设计:民族服饰元素与运用》为服装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该教材以我国民族传统服饰元素的时尚转换与运用为主要内容,从民族服饰语言的收集整理入手,讲解民族服饰的款式、色彩、材料、图案、工艺特色,从而启发设计思路,将传统的美转换为时代的美。
本书以实际案例为依据,结构严谨、图文并茂,案例图片丰富且极具典型性,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服装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服装企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民族服饰文化解读
第一节 民族服饰的社会性
一、民族服饰与宗教
二、民族服饰与社会角色标志
第二节 民族服饰与生理诉求
一、人体装饰
二、民族服饰与生活环境、生产方式
第三节 民族服饰与民俗
一、民俗事象中的民族服饰
二、民族服饰——民意的寄托
第四节 民族服饰的艺术性
一、民族服饰创作
二、民族服饰风格特色
第二章 民族服装构造方法的借鉴与运用
第一节 民族服装外轮廓的借鉴与运用
一、廓型的启发
二、转换运用
三、案例分析
第二节 民族服装内部构造方法的借鉴与运用
一、民族服装的构造方法
二、重组运用
三、案例分析
第三章 民族服饰色彩、材料、图案等的启发与运用
第一节 发现独特的色彩关系
一、民族服饰的色彩组合
二、民族服饰色彩的借鉴与运用
三、案例分析
第二节 传统材料的启发
一、传统材料新用
二、案例分析
第三节 对传统图案的研究与运用
一、对传统图案结构的研究
二、传统图案的转化运用
三、案例分析
第四节 民族服饰传统手工艺的时尚运用
一、了解民族服饰传统手工艺
二、传统工艺再运用
三、案例分析
第五节 民族传统配饰带来的灵感
一、配饰设计要点
二、案例分析
第六节 民族服饰的直接搭配应用
一、直接搭配要点
二、案例分析
第四章 设计过程
第一节 调查报告
一、资料来源
二、调查报告的撰写与排版
第二节 调研手册
一、整合调研资料
二、制作调研手册
第三节 构思与草图设计
一、最初的构思
二、草图设计
第四节 设计稿的完成
一、服装设计效果图
二、服装款式图
三、面料小样与色彩的搭配
四、细节的描述
五、装饰的表达
六、设计说明
七、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二、转换运用
民族服装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是穿着于身体且具有生命动感的艺术。进入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时尚潮流与千年传承的传统文化交相辉映,传统服装与流行时尚激烈碰撞后,人们对传统服装有了新的理解,对服装的需求也更多元化。将传统融入当下的服装设计,是一个流行轮回的必然规律。对民族服装廓型的借鉴与运用,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猎奇和照搬,而是要把握民族传统服装造型艺术的设计美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结合现代设计手法进行设计。
具体讲,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
(一)民族服装外轮廓直接借用
直接借用,就是将某个民族服装的外轮廓形式直接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我们不仅仅着眼于传统服饰文化具象的符号形式,而且更注重表现和追求传统文化特有的意境,这种意境常常是通过服装造型语言来达到。
直接借用的方法通常运用于古典风格特殊场合使用的服装设计中,如戏剧装、影视服装、动漫人物服装、节日装、正装等。廓型基本沿袭传统样式,可以在面料、细节、装饰处理上有变化,适应这个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如图2-7、图2-8 所示,女装借鉴我国民族服装中常用的连袖衣衫廓型设计,将领部减化处理,用传统提花织锦面料制作,服装风格庄重,可作为较正式场合的服装;或者采用纯棉面料,设计出实用朴素的日常服装(图2-9)。
(二)民族服装外轮廓打散组合运用
打散组合指将民族服装的外轮廓进行重构,可以将两个或多个廓型进行组合,设计出变化丰富的服装廓型(图2-10、图2-11)。
服装的廓型与着装的人体以及人体的运动关系密切。服装的廓型设计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服装的内空间,它是服装与人体之间的空隙,是服装穿着舒适感的尺度。当然,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新研发出了很多种类的具有伸缩性的服装面料,对这类材料进行服装设计,可以不考虑服装的内空间。而在进行非伸缩性面料的服装设计时,服装造型则要满足人体的运动,要考虑服装与人体的空间。二是服装的廓型体现了服装对外空间的占有,是服装的外空间,给人带来的是视觉感受。服装的内、外空间不能切割分开,内空间的变化也能引起视觉的变化。
在进行服装廓型设计时,需要考虑服装的类型、风格、穿用的人群等要求,不
要只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而忽略了服装的基本要求。在设计前,建议做一些廓型
概括训练,步骤如图2-12 所示。用几何形组合出各式服装的廓型,对后期的设计有所帮助,如图2-13 所示。
三、案例分析
以下分析两个案例,这是民族服饰语言的时尚转换课的作业。相关作业内容和要求如下:
作业一
(1)作业内容:完成一份资料收集。
(2)作业要求:收集汇总灵感来源资料、基础材料。表现方式不限,可以手绘、打印图、贴图等,需辅以文字进行补充说明。
作业二
(1)作业内容:完成一个设计方案。
(2)作业要求:借鉴民族服装廓型,用自己的设计语言,设计一套服裝,并用彩色服装效果图来表现,效果图风格不限。
案例一
图2-14 所示为对民族服装造型的收集图。图中资料是设计的灵感来源,作者用手绘的服装造型图、照片、文字拼接完成,构图形式采用重叠、错位的手法,构图完整,有用的资料都罗列呈现出来。
图2-15 所示为设计效果图。可以看出这两套服装上装的廓型受民族服装廓型的影响,学生融入了自己的想法,通过色彩艳丽的领子、锥型裤、短裤的组合,表达出设计者对民族风格的自我理解和认识。
案例二
图2-16 所示为元素采集图。可以看出作者对民族服装廓型的收集并转化为设计的思路。此图重点是对服装廓型的收集,面料、图案作为构图需要适当添加。要知道,营造一份元素采集图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它对我们后续的设计风格、细节、装饰手法的运用等有所启发。
图2-17 所示为设计效果图。这套服装的外轮廓借鉴了民族服装廓型,在细节上寻找个性化语言,肩、臀、袖口、下摆处采用发光面料做成立体效果的带状,整体服装风格简洁,体现了民族风格与科技风格的组合。
……
前言/序言
《世界纺织艺术史: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潮流》 本书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跨越数千年的纺织艺术探索之旅。它系统地梳理了全球不同地域、不同文明在纺织品制作技艺、图案设计、色彩运用以及社会功能上的演变历程。全书以时间为轴线,以地理区域为经纬,深入剖析了纺织品如何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乃至技术水平。 第一部分:古代文明的纤维遗产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文明早期在纺织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将从新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简单编织物和植物纤维初探,逐步深入到古埃及的亚麻艺术,埃及人对精细纱线和复杂提花技术的掌握令人叹为观止,他们的墓葬壁画和木乃伊裹尸布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工艺的宝贵资料。随后,我们将探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对羊毛加工的精湛技艺,以及早期染色技术的发展。 进入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书中将详述中国早期丝绸的出现及其对东西方贸易产生的深远影响。夏商周时期的纺织品纹饰,如蟠螭纹、云雷纹,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提花和刺绣工艺,更蕴含着复杂的礼制含义。与此同时,小亚细亚和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作为古代著名的航海贸易民族,他们在紫色染料的提炼和贸易网络中的作用也被重点阐述。 本书特别辟出章节,细致描绘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纺织品在服饰、宗教仪式和军事装备中的重要地位。从荷马史诗中对华丽织物的描写,到罗马帝国对拜占庭丝绸的渴求,无不体现了纺织品在权力象征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宗教与贸易交织 中世纪的纺织艺术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在拜占庭帝国,皇室御用作坊生产的丝绸,以其对称的、程式化的动物和植物图案,以及对黄金丝线的奢华运用,成为当时欧洲贵族的向往之物。这些织物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帝国权威的体现。 同时,伊斯兰世界的纺织工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从安达卢西亚到中亚,复杂的几何图案、书法装饰以及对色彩的精准控制,使得伊斯兰挂毯和地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本书将详细分析阿拉伯世界对印染技术的改进,特别是扎染和蜡染技术的成熟,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丝绸之路向东传播。 欧洲中世纪的教堂纺织品,如圣物罩、祭坛帷幔等,是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往往融合了刺绣、贴花和金属丝编织等多种技术,反映了当时工匠对虔诚信仰的物质化表达。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与全球扩张的碰撞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成为欧洲纺织业的中心。这一时期的纺织品设计开始摆脱纯粹的宗教主题,更多地融入了古典主义的人文元素和自然主义的写实风格。花卉、水果和神话题材大量出现在提花天鹅绒和锦缎上。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纺织品的格局。欧洲殖民者对新大陆和亚洲的探索,不仅引入了新的原材料(如美洲的棉花),更带来了异域的设计元素。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细密画风格、爪哇岛的蜡染技术(Batik),以及中国明清时期的精美刺绣,通过贸易被引入欧洲,极大地丰富了西方纺织艺术的语汇。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些跨文化交流如何催生了新的风格和技术融合。 第四部分:工业革命与现代纺织的诞生 工业革命是纺织史上一次颠覆性的变革。珍妮纺纱机、动力织布机的发明,使得纺织品的生产效率呈几何级数增长,纺织品从奢侈品逐渐走向大众消费品。本书详细考察了这一技术飞跃对社会结构、工人阶层生活以及城市面貌产生的影响。 19世纪,对异域风情的迷恋催生了“东方主义”风格在纺织品设计中的体现。同时,为了应对批量生产的挑战,图案设计开始趋于标准化和重复性。 进入20世纪,随着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纺织艺术开始寻求突破传统装饰的束缚。从威廉·莫里斯倡导的手工艺复兴,到20世纪初包豪斯学校对功能性和几何抽象的追求,纺织品的设计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们会考察阿特金斯(Anni Albers)等先驱者如何将纺织视为一种独立的现代艺术媒介,挑战了其长期以来附属于服装或室内装饰的地位。 第五部分:当代趋势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关注当代纺织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影响相互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深刻影响着材料科学和生产工艺。从高科技纤维的研发到环保染色技术的应用,从数字印花带来的无限可能性到当代艺术家对装置艺术和可穿戴艺术的探索,本书将展望纺织艺术在未来社会中的角色与潜力。 本书旨在为研究者、设计师以及所有对人类文明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纺织艺术通史视角。它不仅记录了纤维的演变,更记录了人类审美和技术进步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