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丛书)》以我国21世纪初年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为研究对象,研究生产力布局的发展演变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
首先对近15年来我国的生产力布局发展和演化情况从产业、行业和区域等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运用模型和计量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数量分析和趋势判断,提出了我国生产力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空间失衡、行业错位、“过密过疏”等问题进行了颇为详细的分析。其次,运用生产力布局优化的相关理论,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国生产力优化的原则和发展的模式。最后,给出了完整详细的“十二五”时期我国生产力布局的设计方案,并给出了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提升创新能力和引导产业在特定空间聚集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孙久文,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生产布局专业学习(本科),1982年8月获经济学学士;1982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学习(研究生),1985年6月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3年12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在职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生产力布局的理论与方法
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是区域的企业,若干 企业在区域范围的空间分布,形成产业布局,因此 产业布局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础。生产力布局理论 是区域经济研究的出发点。
一、生产力布局的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的区位选择问题。区位 选择要考虑的主要因素称为区域的区位因素。所谓 区位因素也就是在特定的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 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 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1.区位选择理论 古典区位选择理论是由19世纪德国著名经济 学家杜能和20世纪初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韦伯创立 的,后经廖什、伊萨德的发展,日臻成熟。 1826年杜能在《孤立国》一书中,首次对区位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最 早的农业区位理论,主要内容是研究距离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 近百年后,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他通过计算原 料运费来计算企业生产成本,以最低成本点作为企业布局地点,以 此来确定企业的最佳区位。同时,韦伯也提出了劳动成本与运输成 本的比较问题,在等费用曲线上,可以寻找到劳动成本最低点来替 代运输成本最低点。最后,韦伯还提出企业之间的聚集可以产生成 本的节约,并可以使聚集地点成为替代劳动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最佳 区位。 1939年廖什在《经济空间秩序》一书中,总结了杜能的农业 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增添了市场分析、贸易分析等新的区 位分析内容。后来,区位论对产业布局的研究大致经历了成本学 派、市场学派、成本—市场学派、社会学派、行为学派、历史学 派、计量学派等不同发展阶段,对区位因素的研究也逐渐从单一过 渡到多重。 区位理论通常认为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因素是最主要的区 位因素。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 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和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
这本《21世纪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单看书名就带着一种宏大叙事的魄力,加上“中国经济问题丛书”和“‘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加持,我感觉它绝非等闲之辈。作为一名对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深感兴趣的读者,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21世纪以来,中国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下,对自身的生产力进行系统性规划和战略性布局的。尤其是“十一五”时期,那是一个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的政策导向和战略选择至关重要。我猜想,书中会详细分析中国是如何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之间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如何应对人口红利的变化、技术革命的浪潮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它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释放生产力潜能?又如何处理好效率提升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度解答,并从中学习到中国经济发展独特的智慧和经验,从而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它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从书名来看,它聚焦于“21世纪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这无疑触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生产力总体布局”这个词组,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源分配,更包含了对产业结构、区域发展、技术创新、人力资源乃至生态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规划和协调的宏大叙事。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十一五”时期国家战略的解读,因为那段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许多重要的政策和规划都在那个时期奠定了基础。我猜想,书中会详细分析国家在这一时期是如何权衡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率与公平、区域平衡与产业集聚等复杂关系的。它或许会梳理出一条从宏观战略到具体政策实施的清晰脉络,并探讨这些战略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对于我这样一个关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理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生产力体系,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的。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进行深度思考的书。它的书名——“21世纪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虽然听起来有些学术化,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内容,却是关乎中国经济命脉的。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根本在于其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和优化配置。“生产力总体布局”,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指将生产要素简单地放在哪里,更是一个复杂的战略决策过程,它需要考虑到地理、资源、技术、市场、人口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这本书,特别是提到了“十一五”时期,这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那个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系列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出台,都在试图重塑中国的生产力格局。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这些战略部署的深入解读,了解国家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如何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来缩小差距,又如何借助技术创新来驱动经济增长。它提供的视角,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为何某些区域能够崛起,而另一些地区又面临挑战。
评分“21世纪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这个书名光是念出来就让人觉得沉甸甸的,充满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感。它不像市面上许多泛泛而谈的经济评论,而是直指中国经济最根本的“生产力”问题。我一直对中国经济的“区域差异”和“产业结构”这两个议题特别感兴趣,而“生产力总体布局”似乎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在21世纪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中国究竟是如何进行生产力要素的重新配置和优化。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关键时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优化生产力布局的政策。这本书是否会详细解读这些政策背后的逻辑?它又如何评价这些政策在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效果?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在国家战略指导下是如何调整自身发展路径的。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或许能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中国经济发展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有些冗长,初见之下,我心里不免有些打鼓。不过,“中国经济问题丛书”以及“‘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这些标签,又让我觉得它应该是有分量的。我对“生产力总体布局”这个概念本身就挺好奇的,尤其是在21世纪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这个庞大经济体如何调整和优化其生产要素的配置,以应对全球化、技术变革和资源约束等诸多挑战,这无疑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我想象中,这本书应该会从宏观层面入手,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尤其是“十一五”时期,中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所做的战略性部署。书中可能会详细阐述不同产业、不同区域在国家整体生产力布局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此外,对于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如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书中应该会有不少真知灼见。读这本书,我期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和战略意图,从而对当下中国经济的走向有一个更深刻的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