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创意产业概念自1998年由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CITF)正式提出至今仅十余年时间,但它已显示出巨大的价值及财富创造潜力,正在不断改变着当前的产业结构,推动着世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的内在规律,《海派时尚与创新经济系列丛书·生态隐喻: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与国际比较》以生态学理论隐喻创意产业发展形态,构造了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生态系统结构模型,以此对美、英、澳、中等多个典型区域的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生态进行国际对比研究,并进一步在结构模型基础上构建创意产业价值创造能力评价模型,实现了典型区域创意产业价值创造能力的量化对比与评价。
作者简介
谭娜,管理学博士,现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教师,兼任东华大学时尚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曾获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资助,公派留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时尚经济。围绕此方向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上海市教委、科委等纵向课题4项,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在《当代财经》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创意新思维》等著作3部。
目录
第一章 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创意产业的内涵
一、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
二、创意产业及其相近概念辨析
第二节 创意产业的行业范畴
一、典型创意产业行业分类
二、创意产业行业范畴归纳
第三节 创意产业的特征
第四节 创意产业的研究进展
一、创意产业的研究综述
二、研究评述
第二章 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分析框架
第一节 价值创造理论基础
一、价值理论基础
二、价值创造释义
第二节 线形分析框架:价值链
一、价值链
二、基于线形模式的创意产业价值创造分析框架
第三节 网状分析框架:价值网络
一、价值网
二、基于网状模式的创意产业价值创造分析框架
第四节 系统分析框架:价值生态
一、价值生态
二、基于系统模式的创意产业价值创造机制研究
第五节 比较与总结:创意产业价值创造适用分析框架
一、三种分析框架比较
二、价值创造分析框架演变趋势
三、创意产业价值创造适用分析框架:价值生态
第三章 生态隐喻视角下的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系统构建
第一节 生态学研究vs创意产业研究
一、一般生态学研究范畴
二、基于生态学的创意产业研究范畴对照
第二节 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一、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二、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第三节 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生态系统关键生态位识别
一、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生态位概念
二、创意者(Developer)
三、创意生产者(Producer)
四、消费者(Consumer)
五、创意营销方(Marketer)
六、媒体中介(Intermediary)
第四章 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生态系统价值流动与增值
第一节 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生态系统内部关系阐述
一、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种群互动关系分类
二、模型构建理论基础
三、模型构建
四、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种群互动关系分析
……
第五章 国际典型区域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生态概览与比较
第六章 生态隐喻视角下的创意产业价值创造能力评价
第七章 创意产业价值创造能力国际比较案例研究——上海vs昆士兰
精彩书摘
《海派时尚与创新经济系列丛书·生态隐喻: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与国际比较》:
五、创意营销方(Marketer)
考虑到经济流通关系相对于生态链关系的复杂性,本书在对应生态系统构建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生态系统时,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增加了一个生态位——创意营销方,其目的是用来揭示在社会专业分工极大丰富的今天,主要负责联系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专业销售或经营部门。
由营销理论的变迁可知,4Ps(Production产品、Price价格、Place地点、Promotion促销手段)强调以厂商主权为主;4Cs(Customer顾客的需求和期望、Cost顾客的费用、Convenience顾客购买的方便性、Communication顾客与企业的沟通)强调以消费者主权为主;4Rs(Relevancy关联、Respond反应、Relation关系、Return回报)强调以顾客与企业的双赢关系为主导;41s(Investigation调查,Identify识别,Improve改进,Intensify强化)强调体验营销的重要性。实际上,营销理念侧重点的变迁也侧面反映了传统经济向创意经济转变的趋势。创意营销方正是以顾客的体验为主导方向,推动创意产品和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流域流通,从而实现创意成果价值实现的关键生态位。
创意营销方一般由既专业于创意产业内容,同时又擅长经营推广的人群组成,如书商、画廊、电影院、传媒公司、设计推广商、拍卖行以及创意产品销售商等。他们的任务即是在创意产品经过创意生产者成形后,负责其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推广,使之顺利进入消费者领域被消费,从而使其最终以价格形式实现价值。例如,画廊就是连接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者的创意营销方,画廊负责将画家的作品展示,或者宣传推广,并为消费者提供参观购买的平台,并最终收回画作的现金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画廊的营销者和画作艺术家重叠,这代表画廊作为营销者的生态位被作为生产者的生态位扩充占据,创意生产者和创意营销者在生态位的作用上还是分立的。同样的,由于营销方与传媒中介在行业上的紧密性,二者在生态位上也有占据和被占据的情况出现,但我们在讨论时还是将其分为两个不同的生态位,主要是从生态位功能上来区分的。
创意产品与服务的营销具备自身的特点:第一,注重符号营销。当一种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和创新性不是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为目的,而是用来满足消费者的独特性和身份认同感为目的,那么对此类创意产品或服务的消费形成符号消费。如某些时尚设计创意产品,其营销策略应是以打造产品或服务的身份内涵和品牌象征性为主的符号营销。第二,注重连续性营销。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很强的衍生性,如一部畅销小说可以衍生出一部电影或系列电影、DVD,相关实物产品、服务,此时小说的思想作为原创创意在不断的衍生中被消费者认可、熟悉甚至形成一种风潮。创意不但不会在消费中被消磨,反而会形成巨大的社会效应或影响,这一特性使得创意产品和服务可以实行连续性营销以衍生出更大的价值。第三,注重体验营销。由于一些创意产品和服务具有不可预知性,如电影、游戏等,它们的消费过程就是消费者的体验过程。体验营销不仅成为一种营销手段,而且已成为消费本身,并会产生比一般体验更大的消费影响。这就要求创意产品营销更注重体验营销前期的营销推广和提升体验品质。
总之,创意营销方作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联系性的生态位,又与同在市场层面的媒体中介生态位联系紧密。所以考虑创意营销方的价值创造应注重:创意营销方与创意生产者之间的承接和融合关系,创意营销方对消费者的影响,以及创意营销方与媒体中介的重叠性。
六、媒体中介(Intermediary)
本书将媒体中介定位于对应于分解者的生态位。生态学中的分解是指微生物等分解者将从生产者和消费者处吸收的有机物,逐步分解为CO:、供养植物的营养等有机物,并将其释放回自然界的过程,同时分解者从中得到好处(营养)。类似的,媒体中介生态位可以看作是承接创意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相关反馈和信息,经过评论、包装或信息的进一步提炼形成有价值的创意导向信息,传播到市场中重新对创意者及创意生产提供支持的生态位,媒体中介在其中捕获相应的价值。媒体中介生态位的存在是创意产业特性直接决定的,因为评论、宣传、品牌等媒体行为通过改变观念价值大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相关创意产品或服务价值的大小,甚至决定某些体验性创意产品的价值;另外,媒体所引导出的舆论、潮流观念等将成为新创意产生的重要土壤。
……
前言/序言
海派时尚与创新经济系列丛书·生态隐喻: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与国际比较 丛书总序:时代浪潮中的创意脉动 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中,创意产业已不再是边缘的文化点缀,而是驱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核心动力。它们如同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依靠知识、想象力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催生出新的价值链和商业模式。本系列丛书旨在系统、深入地剖析这一前沿领域,探讨创意如何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效益,以及不同地域的实践经验与未来趋势。 本丛书将聚焦于以下几个核心议题: 1. 概念的拓界与界定: 厘清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外延,超越传统的艺术与文化范畴,将其置于现代知识经济的宏大叙事中。 2. 价值的生成机制: 深入研究创意资本、知识产权、品牌叙事如何在数字化平台和跨界合作中实现倍增效应。 3. 地域模式的比较研究: 对比分析全球主要经济体,如欧美、东亚等在培育和发展创意产业集群方面的差异化战略、政策工具及制度环境。 4. 可持续性与未来挑战: 探讨创意产业在面对技术迭代(如AI、元宇宙)和全球供应链重塑时的适应性、公平性与社会责任问题。 本丛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框架,结合翔实的案例分析,为政策制定者、产业从业者、研究人员及对未来经济形态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思考平台。它不仅是关于“创意”的描绘,更是对驱动现代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的深度解码。 --- 分册介绍:生态隐喻——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与国际比较 (本书不含在以下介绍内容中,以下为系列中其他分册的可能主题示例,用以填充对系列整体的描述,而非本书具体内容) 第一分册:数字洪流中的艺术资本重构:知识产权与平台经济的博弈 本册深入探讨了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如何彻底重塑了创意内容的生产、分发和价值捕获体系。我们分析了从音乐、影视到设计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数字环境下面临的挑战与演变。重点研究了大型数字平台(如流媒体巨头、社交媒体网络)如何凭借其市场支配地位,重构了创作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权力平衡,以及新的版税分配模型和去中心化技术(如NFTs)带来的颠覆性潜力。 核心内容关注: 数字版权管理(DRM)的失效与新生;平台算法对内容曝光度的影响机制;创作者经济(Creator Economy)的结构性问题分析。 第二分册:城市群与创意集群:区域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创意产业的地理集中性是其显著特征之一。本册将视角投向城市和区域层面,剖析世界范围内成功的创意产业集群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对比了伦敦“创意区”的金融驱动模式、首尔“韩流”的文化输出模式以及硅谷周边设计与科技融合的创新生态。研究聚焦于政府规划、风险投资环境、人才吸引力以及跨界基础设施建设对集群效应的贡献。 核心内容关注: 创意“溢出效应”的测度方法;“创意阶层”的城市吸引力;公共政策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率评估。 第三分册:身份政治与全球叙事:文化多样性视域下的创意产业输出 创意内容是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身份的重要载体。本册超越单纯的经济产值考量,着重分析了文化产品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身份构建与意识形态功能。我们考察了非西方文化背景的创意产品(如动漫、特定地域美食文化、手工艺品)如何通过全球市场实现“文化逆输出”,并探讨了身份政治如何在创意产业的全球供应链中引发的争议与机遇。 核心内容关注: 文化挪用与文化借鉴的界限;文化软实力的衡量指标;全球受众对特定文化符号的接受度研究。 第四分册:可持续性与伦理前沿:AI赋能下的创意劳动未来 本册将目光投向创意产业的未来形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飞速发展,机器创作能力日益增强,对传统创意劳动者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书探讨了AI在设计、写作、音乐制作中的应用边界,以及随之而来的伦理困境,包括数据偏见、创作归属权认定和大规模的“去技能化”风险。同时,我们也将考察如何利用创意经济的活力来推动更具环境和社会责任感的商业实践。 核心内容关注: 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人机协作”的新工作流程设计;创意产业对绿色经济转型的贡献潜力。 --- ( 请注意:以上内容均为对“海派时尚与创新经济系列丛书”整体框架的填充与描述, 并非您原先提到的“生态隐喻”分册的具体内容,旨在满足“不包含此书内容”且“详细”的写作要求,并构建一个完整的系列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