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2013/2014:能源文化的国际视野比较(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2013/2014:能源文化的国际视野比较(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勤华 编
图书标签:
  • 能源合作
  • 国际视野
  • 能源文化
  • 中国能源
  • 比较研究
  • 中国人民大学
  • 研究报告
  • 能源政策
  • 国际关系
  • 2013-2014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989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360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4年是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中国年,9月将在北京召开APEC能源峰会。APEC共有21个经济体,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能源文化共生的景象。《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2013/2014》在对中外能源文化理解差异性进行描述的基础上,以“能源文化的国际视野比较”为主题,从中国能源发展核心价值的再建构、中国石油和煤炭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跨文化管理及海外投资文化环境影响、APEC地区建设低碳社会区域合作,以及“国际能源合作倡议”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实现“跨越能源文化差异、促进能源国际合作”的宗旨。

作者简介

许勤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国家能源局专家顾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客座教授、世界能源理事会理事等。同时为中国能源国际合作论坛及北京中福银新能源研究院发起人。1991年至今从事国际问题研究20余年,当前研究兴趣为能源政治及中国能源政策。已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相关论文及专业文章60余篇。

刘旭,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2010—2013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2011—2012年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欧亚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俄罗斯经济问题和国际能源问题研究,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引篇
跨越能源文化差异、促进能源国际合作

主题篇
中国能源发展中的核心价值理念研究
大型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跨文化管理实践
中国煤炭企业海外投资文化环境影响分析
APEC地区建设低碳社会区域合作研究
“国际能源合作倡议”及其有效性研究——一项以APEC框架内能源合作项目为样本的规范性检验

地区篇
亚太地区
俄罗斯和中亚地区
美洲地区
非洲地区
欧洲地区
中东地区

附录:2013中国能源国际合作大事记
后记

精彩书摘

21世纪的前20年,被视为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此期间,中国经济与社会有望保持较好的态势。稳定、充足、经济的能源供应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更大的能源需求和更严重的对外依赖,也将是这一进程的必然结果。进一步增强对我国开展国际能源合作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准确把握国际能源合作的现实性、可能性和机遇性,牢牢把握今后十几年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牢固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提高把握国际能源市场机遇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能源供给保障体系,在开放的格局中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的重大战略选择。
进入21世纪,中国能源国际合作的大背景即国际能源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际能源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也有了一定意义上的转移。主要表现为:全球石油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使得石油、天然气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和交易;国际地区层面上的能源管理机制如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际能源署(IEA)在协调能源政策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作为能源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安全的实现,更需要地区内国家的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源利用的品种及方式也逐渐发生变革。因此,能源安全越来越需要依靠能源市场的相互依赖和国际合作来实现。
同时,国际合作的内容随着能源安全概念的逐渐扩展而不断增加,不仅包括能源供应安全,也包括能源使用安全问题,即对环境的影响问题。随着石油的广泛使用,在石油开采、运输、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油轮漏油等,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能源安全是与永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实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需的能源保障的一种状态,是能源性、经济性、环境性和安全性的有机统一。
本研究将在国家层面、国家间互动关系的层面以及国家与市场互动的层面上展开,试图进行跟踪式的调查与研究,了解国际能源整体形势的变化对中国能源国际 合作的影响过程、影响程度、主要影响因素及主要影响方式等;分析中国应该在理论和实践上如何做出相应的回应:中国是否能够通过国际合作解决自身能源安全问题?中国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有哪些可以优先考虑的合作模式?如何开展多边能源合作?开展双边和多边能源合作的利与弊是什么?开展能源合作的重点是什么?中国对能源合作的战略选择有哪些限制性因素?……因为每年国际能源形势都会有较大的变动,因此有必要对中国能源国际合作进行长期的跟踪性研究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这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居优势地位的中国人民大学,在解答上述问题方面的确是责旁贷的。
2009年报告在对全球各重点地区及国家展开的对外能源合作整体描述的基础上,着重关注了2008—2009年金融危机对我们考察对象地区及国家的能源政策及对外能源战略的影响,特别是金融危机下全球能源国际合作的变化和新动态。2010/2011年报告在对全球重点地区和国家能源发展的政治经济变化、能源政策及战略变化、对外国际合作实践变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关注目光投向影响能源国际合作的各种因素,尝试分析如政治、经济、社会、宗教、自然、人才、科学研究等因素对中国能源对外合作的影响。2011/2012年报告依循上年报告的基本结构,选择了“迈向低碳时期的全球及地区能源治理”为主题,在主题篇中展开了对全球、地区和次地区能源治理机制的探讨。
2012/2013年报告突出了对非洲和原苏联地区2012年能源发展及中国与之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的描述,前者已成为全球能源资源投资的热点且投资在快速增量,后者与中国的合作,特别是中俄油气合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报告还对中缅能源合作进行了剖析,以回应一年以来国内外对中缅能源合作前景的种种怀疑。此外,随着能源日益金融化,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需要金融支持,出现了能源金融一体化。某种程度上,中国能源国际合作也是中国现代国际能源金融化的过程。目前,国际能源金融已渐成体系,其金融属性及属性背后的资源配置效应和政治话语作用日益凸显,抓住当前国际能源金融格局尚在形成过程中、西方大国尚未垄断话语权的契机,因此,中国应利用金融的各种风险规避措施如共创政府间合作基金、丰富能源产品合约等,突出能源金融“准政治属性”,建构新的能源格局。2012/2013年报告还从国际能源金融化、石油定价权、战略能源储备体系、新能源融资制度以及俄罗斯如何利用金融复兴油气五个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希冀对“国际能源金融发展与中国”的主题研究有所贡献。

前言/序言


国际能源格局变迁与能源治理的未来方向 (本书不包含《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2013/2014:能源文化的国际视野比较(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中的任何内容) 本书聚焦于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全球能源系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地缘政治紧张、技术革命以及气候变化压力共同塑造的新国际能源秩序。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跨学科的、多视角的分析框架,探讨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与全球治理体系重构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 第一部分:全球能源权力结构的重塑 当前,传统的能源地缘政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页岩气革命的爆发性影响,彻底改变了北美地区的能源版图,并对全球天然气市场、石油出口国的战略地位构成了长期压力。本书首先深入剖析了美国“能源独立”趋势对中东地区、俄罗斯以及亚洲能源消费国带来的连锁反应。我们不仅审视了传统能源(石油与天然气)的供应侧变化,更着重分析了消费侧需求弹性的动态调整,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在实现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与外部制约。 核心章节探讨: 1. 页岩气的“双刃剑”效应: 如何从供应侧安全转向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的挑战。分析页岩气在重塑全球天然气贸易路线中的作用,以及对液化天然气(LNG)市场定价机制的影响。 2. 地缘政治风险溢价的演变: 审视中东和北非地区冲突升级背景下,能源运输通道(如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的安全问题,以及关键资源国国内政治不确定性如何转化为全球能源价格波动。 3. 非传统能源生产国的崛起: 探讨加拿大油砂、巴西深水油田等高成本、高技术门槛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变化,及其在全球能源供应多样化中的定位。 第二部分:能源转型:技术驱动与政策博弈 能源系统的根本性转型,不再仅仅是燃料种类的简单替换,而是涉及基础设施、商业模式乃至国际金融流向的系统性变革。本书详细考察了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太阳能)的快速发展及其对现有电力系统的冲击。 技术路径与经济学分析: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可再生能源的快速成本下降,已使其从“替代能源”向“主力能源”过渡,但这同时引发了电网稳定性和储能技术的瓶颈挑战。我们对以下方面进行了深度建模和案例研究: 电网的智能化与区域互联: 分析欧洲“超级电网”构想(Supergrid)的进展与障碍,以及在亚洲特高压输电走廊建设中面临的跨国协调难题。 关键矿物供应链的战略竞争: 锂、钴、镍、稀土等在电池和新能源技术中的关键作用,如何催生新的地缘经济竞争热点。本书探讨了资源国(如刚果、智利、澳大利亚)的资源民族主义抬头与全球供应链韧性之间的张力。 碳定价机制的全球扩散与碎片化: 对比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TS)的成熟经验、中国全国碳市场的启动,以及北美碳市场在政策周期性波动中的表现,评估碳市场在全球减排努力中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第三部分: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压力与创新 面对气候变化这一跨国界威胁,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正承受巨大压力。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现有国际组织(如IEA, IRENA,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应对新挑战时的局限性,并探索了新型多边合作模式的潜力。 治理结构中的多边主义与单边行动: 1. 气候外交的复杂性: 深入分析《巴黎协定》实施以来,各国“国家自主贡献”(NDCs)的动态调整,以及在气候融资领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持续存在的信任赤字。本书特别关注了“损失与损害”基金的设立过程及其对能源转型资金流的潜在影响。 2. 能源安全的新定义: 在网络化时代,能源基础设施(管道、电网、数据中心)日益成为网络攻击的目标。本书探讨了如何将网络安全纳入国际能源合作框架,以及关键技术标准制定中的国际竞争。 3. 区域一体化与能源安全: 详细比较了欧盟能源联盟(Energy Union)在构建共同能源政策方面所做的努力,与亚洲在多边能源合作中面临的政治和制度障碍。重点分析东盟(ASEAN)在区域能源互联互通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教训。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能源社会契约 能源系统的转变不仅是技术和政策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公平问题。本书最后一部分转向了能源转型对社会结构、就业和能源获取公平性的影响。 “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的全球实践: 分析了依赖化石燃料的传统工业地区如何应对产业结构调整。本书考察了能源转型对煤炭、石油工人再培训的需求,以及如何避免能源贫困在新技术应用中加剧不平等。 能源主权与主权财富基金: 随着传统石油出口国寻求经济多元化,其主权财富基金在全球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策略,如何影响接收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构成新的能源外交议题。 能源伦理与公众接受度: 探讨了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如风电场、大型储能设施)在选址过程中引发的土地使用权、生态影响以及原住民权益等社会阻力,强调提升能源项目社会接受度的重要性。 本书适合于能源经济学、国际关系、环境政策、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学者、政策制定者、行业分析师以及所有关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地缘政治未来走向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全球影响力日益增长感到好奇的普通读者,我被《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2013/2014》中的“能源文化的国际视野比较”这一主题深深吸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数据和新闻淹没,但真正能够触及事物本质的分析却为数不多。这份报告似乎就提供了这样的视角。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能源交易和项目合同,而是深入到“文化”这个更深层次的层面,去探讨不同国家在能源问题上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种对“能源文化”的关注,让我思考,我们是否常常因为忽略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和情感逻辑,而在国际合作中错失良机,甚至引发误解?报告中关于中国能源文化的独特性,以及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对比,必然会引发我对自己国家能源发展道路的反思。同时,通过理解其他国家在能源发展和利用上的文化考量,我也能更好地理解其政策导向和合作意愿,从而形成更为全面和 nuanced 的全球能源图景。

评分

这份由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团队带来的报告,在“中国能源国际合作”这样一个本身就极具现实意义的议题上,注入了“能源文化”的全新维度,这无疑是一次大胆而富有远见的尝试。我之所以觉得它不同寻常,在于它将原本可能枯燥的经济和政治分析,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巧妙结合。报告所倡导的“国际视野比较”,更让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用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崛起及其与世界的互动。文化,往往是影响行为和决策的隐性力量,而“能源文化”更是渗透在从个体消费习惯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方方面面。因此,理解不同文化如何塑造各国对能源的需求、供给、技术偏好以及合作模式,对于分析中国能源国际合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至关重要。我希望报告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揭示文化差异如何影响能源项目的成功与否,以及如何通过跨文化理解来构建更稳定、更可持续的能源合作关系。

评分

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报告,它将中国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议题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文化维度中进行审视,这无疑为我们理解这一复杂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传统的能源报告往往聚焦于技术、经济、政策等硬性指标,而《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2013/2014》却巧妙地将“能源文化”这一软性要素融入其中,并辅以“国际视野比较”,这使得报告的分析更具深度和广度。读罢此书,我仿佛穿越了国界,从一个更为包容的文化视角去观察不同国家在能源发展和国际合作中所展现出的独特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报告对中国自身能源文化的梳理,以及与西方、东方乃至新兴经济体之间在能源认知和实践上的差异性对比,都极具启发性。例如,在讨论可再生能源的推广时,报告可能不仅仅关注技术成熟度或政策补贴,更会深入挖掘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环境、代际责任等观念的差异,从而解释为何某些能源政策在不同国家遭遇不同的接受程度。这种跨文化的分析,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能源合作中潜在的文化隔阂与融合的可能性,为未来更有效的国际能源对话与协作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洞察。

评分

《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2013/2014》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尤其是“能源文化的国际视野比较”这一副标题,更是精准地抓住了我作为一名关注全球发展趋势的读者最感兴趣的点。在当今世界,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而国际合作则是解决这些挑战的关键。然而,单纯的技术或经济层面的合作往往难以触及深层问题。这份报告将“能源文化”作为切入点,预示着它将提供一种更具深度和人文关怀的分析。它将引导我去思考,在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分配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信仰、历史经验以及社会结构是如何塑造人们的认知和行为的。例如,报告可能会探讨不同文化如何看待自然资源、环境责任,以及对“发展”的定义。通过对中国能源文化的独特阐释,以及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对比,报告有望为我们理解中国在国际能源舞台上的角色和影响力,提供一个全新的、更富有人文色彩的解读框架,并可能为未来的国际能源对话和合作提供宝贵的启示。

评分

这本报告在我手中翻阅,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全球能源脉络深处的大门,而其核心的“能源文化”视角,更是如同一盏探照灯,照亮了那些平日里容易被忽视的文化土壤。对于我这个对国际政治和经济动态略有涉猎的读者而言,报告的价值远不止于对2013-2014年中国能源国际合作事实的梳理。它更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教我如何超越数据和合同,去理解驱动各国能源战略和合作模式背后深层的文化逻辑。报告中对不同国家“能源观”的比较,例如对资源禀赋的解读、对环境责任的态度、对技术创新的期待,甚至是能源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差异,都构成了理解国际能源合作的不可或缺的元素。我特别期待看到报告如何解析这些文化差异如何影响到具体项目的洽谈、技术的转让、以及合作模式的建立。书中可能通过丰富的案例研究,生动地展示了文化因素在促进或阻碍能源合作中的作用,这对于我这类希望更全面地把握全球能源格局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