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在手,如身临百年名校讲堂!书中遴选季羡林、蔡元培、顾颉刚、冯友兰、王力、马衡、任继愈、汤用彤、钱玄同、张岱年、钱穆、王国维、叶企孙、朱光潜等北大名师的名言作引开篇,为读者精选最被今人看重的国学传承来介绍,以此了解中华五千年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追本溯源!承旧启新!厚积薄发!
《北大国学课》是普及国学知识的读本,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地理、诸子哲学、诗词曲赋、小说戏曲、金石学、图书学、中医、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常识知识,力求从五千年中华文化中撷取精华呈现读者。立意明确,解读深入浅出,用简练质朴的语言将深奥的国学细细品读,旨在帮助读者对国学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并日益精进,学有所成;使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融会贯通,启发智慧,指引人生。
经典课程编委会成员,主要由国内知名高校的教授和讲师组成。编委会里的成员都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曾多次参与同类书的编辑工作,经验丰富。
★国学,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既然是顺乎人心,应乎潮流的事业,必然会发展下去的。
——季羡林
经学
“经”是什么?它是古代史料的一部分,有的是思想史料,有的是文学史料,有的是政治史料,有的是其他国故的史料。
——钱玄同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五经、十三经、四书
汉朝人尊崇儒家古典著作,称为经书。“经”原意是线,所谓经书就是线装书。在古代,有什么事情需要记下来,就刻写在竹简上。事情多了,积累的竹简也多了,就把这些竹简用线编连起来。这些线就称为“经”。可见,“经”最初不过是当时记载片数较多而又常翻阅的竹简书,并无深意。
人们首先在《庄子》中发现了“六经”的说法,即《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春秋》、《易经》这六经,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这六类图书称为“六艺”。但因《乐经》失传,只留存一篇《乐记》,就把它并入《礼经》,成了“五经”。
到了唐朝,《春秋》被分成《左传》、《公羊传》、《穀梁传》,《礼经》也分为《周礼》、《仪礼》、《礼记》三种,便有了“三传”、“三礼”的说法,加上《易经》、《书经》、《诗经》,称为“九经”。再到宋朝,又加上了《尔雅》、《孝经》、《论语》、《孟子》四种,就有了“十三经”的说法。
十三经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原典,它反映了中国先民对人类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如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具有多方面的原创性,后世许多思想都可以从中找到最初的原型,由此而形成中华民族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
宋时的儒学大家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各刊印成单本书,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并给这四本书作了详细的注释,被奉为儒家古籍的菁华。科举考试就依据“四书”出题,同时这四书也就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目了。
《诗经》
《诗经》是一部乐歌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歌,分十五国,共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小雅》,共一百〇五篇,以叙事诗为主。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多为叙事诗和祀神歌,总计三百〇五篇。相传,诗原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删削才成今天流传的篇数。
汉代流传的《诗经》有四家:齐国的辕固、鲁国的申培、燕国的韩婴、赵国的毛苌。或取国名、或取姓氏,简称为齐、鲁、韩、毛四家。他们传授、解释的诗经称为齐、鲁、韩、毛四家诗。后来,其他三家都失传了,只有毛诗流传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脉,所谓大毛公传授的。《诗经》附有“诗序”,分“大序”、“小序”。“小序”列在每篇诗的前面,说明诗的大意,“大序”连在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总论全书。序的作者没有定论。
这些诗的来源一般认为是定期采集而来。在古代,有采诗的官职,每年八月周游各地,采录歌谣,上呈天子;天子巡狩各国时,命太师上奏当地歌谣,以了解当地民情。采集的区域以黄河为中心,十五国风主要反映的是今天河南、陕西、山东、山西几省的风情,所以《诗经》可以算是北方文学,有个别的诗,如《周南》、《召南》,有着江汉一带的背景。
诗的修辞方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是直接叙述,比是完全譬喻,兴是先说背景而后再叙述。
诗的风、雅、颂三种题材分类,加上赋、比、兴三种修辞方法,被称为诗的“六义”。
《诗经》是一部可靠的古书,不但有文学价值,同时也有史料价值,比如《商颂?玄鸟》篇,讲述了帝喾的次妃简狄吞鸟卵而生契的传说,契是商的始祖;《大雅?生民》篇,讲述了帝喾的正妃姜嫄踩到上帝的脚印后,怀孕生下后稷,后稷是周的始祖,反映了远古社会的情形。《豳风?七月》篇以及《小雅》的《楚茨》、《南山》、《莆田》、《大田》诸篇,表现了周代农业的兴盛。到平王东迁以后,社会动荡,矛盾逐渐尖锐,则出现了抒写抑郁愤慨情感的诗篇,如《邶风?北门》、《王风?黍稷》、《秦风?黄鸟》,《小雅》的《节南山》、《正月繁霜》,《大雅》的《板》、《荡》、《桑柔》、《云汉》等篇,都是怨天尤人的口气。《小雅》中的《何草不黄》、《北山》、《出车》、《采薇》、《黄鸟》,《魏风》的《葛履》、《伐檀》、《硕鼠》等篇,揭露了社会的不安。
《书经》
《书经》即《尚书》,“尚者,上也”,有人认为是“上古的书”的意思。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散文之中,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尚书》现代通行的版本包括虞书五篇、夏书四篇、商书十七篇、周书三十一篇,共五十八篇。其中有《尧典》、《禹贡》、《盘庚》等三十三篇,称“今文尚书”,同时也是“古文尚书”。其余都是“伪古文”。这个“今文”、“古文”有什么区别呢?
汉朝初年,经学家伏生传授《尚书》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称“今文尚书”。到了汉武帝末年,从孔子居所的墙壁中发现了一部用古体字写的《尚书》十六篇,称“古文尚书”,但没过多久又失传了。
东晋时,一个叫梅赜的人向皇帝献上了一部二十五篇的“古文尚书”,后附一篇《尚书传》,据说是孔子十一代孙孔安国所作,大家都认为古书失而复得了。后来清代著名的学者阎若璩等人考证,断定这部书是伪造的。现在通行的尚书是今古文合编的,篇数也有分有合。
《尚书》讲了很多历史,上自尧舜,下至秦穆公。其中历史年代最为久远的《尧典》、《舜典》、《皋陶谟》、《禹贡》等篇,以前的人认为是夏朝时代的人所写,近代学者已证实是儒家学派的人模仿古文所编写,创作时代大约在周代。虽然是伪作,但时代比较早,依据的传说真实性更强一些,比东晋人的伪作更有价值。
《尚书》的篇名,多用典、谟、训、诰等字,文章类似于现在的宣言、布告、演讲集、会议录等,所以被称为记言之史,其中有《洪范》一篇,反映了原始的哲学思想,以水、火、金、木、土这五行为世界万有的基本元素。
水是向下滋养万物,火是向上燃烧,木的性能可弯可直,金属的性质可以通过熔化来改变最初形状,土的作用是耕种庄稼。水向下滋润代表咸味,火向上燃烧代表苦味,木可弯可直代表酸味,金销熔变形代表辣味,土耕种五谷代表甜味。
另外文章中又提出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五福、六极等关于政治的原理原则:
敬用五事:一曰貌,即态度要恭谨就严肃;二曰言,说话要和顺,说话和顺办事就顺利;三曰视,认识要清晰就能辨别是非;四曰听,听事要聪敏谋事就能成功;五曰思,思虑要通达,思虑通达就能圣明。
农用八政:管理民食、管理财货,管理祭祀,管理建筑,管理教育,管理司法,接待宾客,治理军务。
协用五纪:要和岁、月、日、星辰、历数协调一致。
建用皇极:树立皇极的威信,并建立遴选官员和赏罚的标准。
义用三德:治理众民要以“正直”为本,同时在必要时又要刚柔并用,或者以刚制胜,或者以柔制胜。
明用稽疑:通过龟卜和诬占以探询上天的旨意,同时,参照卿士、众民和自己的意见做出判断和决定。
念用庶征:通过雨、晴、暖、寒、风等的气候变化以判断年景和收成。
飨用五福:通过寿、富、康宁、好德、善终等“五福”劝导人们向善。
威用六极:通过夭折、多病、忧愁、贫穷、丑恶、懦弱等“六极”警戒和阻止人们从恶。
五行与这些原则通称“九畴”,颇为儒家所重视。
《礼经》
《礼经》在唐朝时被拆分为《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书,现在五经中所说的礼经,指的是《礼记》。在古代,所谓“《礼经》十七篇”指的是《仪礼》,它是孔子门徒附在《礼经》后面的笔记。
《仪礼》原来有两种本子,一种是汉代高堂生所传的今文仪礼,一种是从孔家宅壁中得到的古文仪礼。东汉的郑玄将它们合二为一,成为现在流传的《仪礼》。
《仪礼》简单说来就是各种各样仪式的礼仪,内容包括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典礼的详细仪式,读了之后能了解到古代贵族们的繁文缛节,可以想见古代宫室、舟车、服饰、饮食等日常生活的面貌,以及宗教信仰、亲族制度、政治组织、外交方式,等等。
《周礼》是汉朝初年河间献王从民间抄来献给朝廷的。篇目按照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划分,缺冬官一篇,有人就找了一篇《考工记》来补上。后来刘向的儿子刘歆校理群书,将这部书编入经籍,称为“周官经”。从《周礼》的内容看,大约是战国时的人根据战国前的行政制度写成。
《周礼》是儒家推崇的理想官员制度,也包含了古代事实上的制度。所谓的六官是:
天官冢宰掌邦治。冢宰即太宰、丞相,统领百官。相当于国务院的总理。
地方司徒掌邦教,布五典,安兆民。相当于教育部兼财政部。
春官宗伯掌邦礼,洽神人,和上下。这是一个宗教官。古代行政,祀神占一大部分,所以特设一个大官来办理。
夏官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相当于陆军部。
秋官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相当于司法部。
冬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相当于农工部。
《礼记》里的《王制》一篇,也讲官制,和《周礼》大致相同。我国历代官制,多半以此为依据。比如清朝政府的吏(民政)、户(财政)、礼(祭祀和科举)、兵、刑、工六部,就是六官制度。《礼记》大部分内容还是规范风俗礼制方面,如《内则》篇专门规范妇女的行为,《少仪》篇规范青年人的行为。《礼记》中有一些精彩的文章,如讨论教育问题的《学记》,讨论音乐的《乐记》,讨论个人修养的《儒行》,讨论治国的《礼运》。
现在《礼记》也叫“戴记”、“小戴礼”,原本也是河间献王抄来献给朝廷的。后来受命典校古籍的经学家刘向又发现几种,合编起来共两百一十四篇,信都王刘嚣的太傅戴德做了删节工作,整理成八十五篇,这就是《大戴记》。现存的《大戴记》只有残本,没有列入十三经。他的侄子戴圣又删为四十篇,这就是《小戴记》,在此基础上,东汉儒学家马融又增编了几篇进去,合成四十九篇,就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礼记》。四书中的《大学》、《中庸》都是《礼记》中的文章。
相传《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文辞简约,内涵深刻,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启迪意义。所谓“大学”,就是治国安邦的学问,后人将《大学》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之道”的总纲,意思就是,做治国安邦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
“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有关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是一步步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思想……思想端正了,才能完善自我修养;自我修养完善了,才能让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有序了,才能国家安定繁荣;推而广之,达到天下平定。
如果说《大学》是指导人实现政治理想的启蒙书,那么《中庸》便是指导人实现完美修养的启蒙书。其主旨在于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至诚”的境界。《中庸》的思想,主要集中表现在“中庸”和“诚”这两个范畴上。
何谓“中庸”?“中庸”并不是“中立、平庸”,而是“执中、中和”的意思,所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诚”是充分表达个人的本性,所以《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人的天性本来是诚的,若能依着这天性去做,若能充分发展天性的诚,便是“教”,便是“诚之”的工夫。
宋朝以后,《中庸》逐渐成为儒家学者的研读重点,很多儒学、理学的概念和命题都出自《中庸》。许多思想家也都坚持“中庸”的信条,开始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问题。
在儒家思想体系里,政治和伦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但是,从论述的角度出发,两者却有不同的着重点。《大学》比较通俗平易,强调各种伦理规范对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意义,实践性很强;《中庸》比较高深微妙,把这些伦理规范提升到了天人关系的高度加以考察,思辨性很强。
……
代序:国学漫谈(节选)
季羡林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很难想象,世界上如果缺少了中华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前几年,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号召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国内外炎黄子孙的热烈拥护。原因何在呢?这个号召说到了人们的心坎上。弘扬什么呢?怎样来弘扬呢?这就需要认真地研究。
我们的文化五色杂陈,头绪万端。我们要像韩愈说的那样:“沉浸醲郁,含英咀华”,经过这样细细品味、认真分析的工作,把其中的精华寻找出来,然后结合具体情况,从而发扬光大之,期有利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前进与发展。“国学”就是专门做这件工作的一门学问。旧版《辞源》上说: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话虽简短朴实,然而却说到了点子上。七八十年以来,这个名词已为大家所接受。
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一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儿。但是,实际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现在我们不是都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什么叫“特色”?特色表现在什么地方?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科技对我们国家建设来说,对发展生产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万万不能缺少的。但是,科技却很难表现出什么特色。你就是在原子能、电脑、宇宙飞船等等尖端科技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超过了世界先进国家,同其他国家比较起来,也只能是程度的差别,是水平的差别,谈不到什么特色。我姑且称这些东西为“硬件”。硬件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色可言。
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我姑且称之为“软件”,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经营、管理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些东西也是能够交流的,所谓“固有”并不排除交流,这个道理属于常识范围。以上这些学问基本上都保留在我们所说的“国学”中。其中有不少的东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不但对中国人发挥影响,它的光辉也照到了国外去。最近听一位国家教委的领导说,他在新德里时亲耳听到印度总统引用中国《管子》关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在巴基斯坦他也听到巴基斯坦总理引用中国古书中的话。足征中华智慧已深入世界人民之心。这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的。所有这一些中国智慧都明白无误地表露了中国的特色。它产生于中国的过去,却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今天,连将来也会受到影响。事实已经证明,连外国人都会承认这一点的。
国学,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既然是顺乎人心,应乎潮流的事业,必然会发展下去的。
关于《器物之魂:明清家具的社会史》,这本书的视角独特得令人拍案叫绝。它超越了一般艺术史或工艺史的范畴,将家具这类日常用品提升到了社会文化符号的高度来审视。作者巧妙地将家具的榫卯结构、木材选择、雕刻纹饰与当时的宗法制度、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取向、乃至商业流通网络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图景。例如,书中分析了一件黄花梨条案上精细的“卷草纹”,不仅仅是审美判断,而是揭示了当时匠人如何巧妙地平衡儒家对“中和”的追求与文人阶层对个性化表达的需求。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对着书中的高清图片反复端详,开始明白,那些看似简单的椅子、屏风,其实是凝固了的社会等级、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的“时间胶囊”。作者的考据功力极为扎实,但行文又不失趣味性,引人入胜地讲述了从选料到制作完成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暗藏着当时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文化密码,让人对“古董”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更具人文深度的理解。
评分我对《宋代茶事与文人生活美学》的评价是:这是一部将“闲适”做到极致的书籍。它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拆解得细致入微,特别是围绕“斗茶”这一活动展开的叙事,简直是一场流动的视觉盛宴。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点茶的繁复工序——从碾茶、击拂到“射盏”(观察茶沫的形态),每一步都充满了仪式感和对美的极致追求。书中不仅仅记录了蔡京、苏轼等大家对茶的偏爱,更重要的是阐释了“茶事”如何成为宋代文人构建自身身份认同和逃离官场俗务的一种精神庇护所。作者对“茶具”的考究也极为精湛,对建盏的釉色变幻、茶碗的腹径对茶沫留存的影响,都有独到的见解,仿佛带着读者亲手触摸那些温润的瓷器。阅读此书,不仅是了解历史,更像是接受了一次高级的审美培训,让人反思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通过对日常事物的专注与精进,找回那种被遗忘的、属于“人”的生活的质感和深度。
评分我必须说,《物候沉思录》是一本极具画面感和感官体验的书籍。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在细微之处展现了天地间的精妙平衡。作者显然是个对自然怀有赤子之心的人,他将目光聚焦于四季更迭中的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比如初春时节,新抽芽的柳条上那一层薄薄的、几乎看不见的绒毛;仲夏午后,知了声调的变化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雷雨;深秋时节,霜打过的柿子如何在一夜之间变得甜糯。文字的运用简直是神来之笔,那些描写性的词汇精准而富有诗意,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清香,感受到清晨薄雾的凉意。全书贯穿着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但表达得极其内敛,不是说教,而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自然而然地渗透出来。它提醒着我们,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中,我们错过了多少值得驻足欣赏的美景,忘记了我们本就属于这个宏大自然的一部分。读完后,我立刻想放下手机,去户外走走,去真正用心体会一下“立秋”的含义,而不是仅仅知道日历上的一个日期。
评分这本《千年故纸堆》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门,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将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经典文献一一唤醒,讲述了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演变历程。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古人在竹简旁低声诵读的吟咏,感受到他们对宇宙、人生不懈的探索与思考。特别是对先秦诸子学说的梳理,不是简单的罗列观点,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个学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脉络,以及其思想如何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影响了后世的政治、伦理乃至生活方式。书中对“礼”与“法”的辩证分析尤其精彩,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佐证,展现了两者在不同朝代间的张力与融合,让读者得以全面而立体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更难得的是,作者的文笔古雅而不晦涩,即便是对于复杂的哲学概念,也能用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加以阐述,使得即便是初涉国学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精髓,实为一部雅俗共赏的佳作,读完后让人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油然而生敬畏之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诗风与边塞:唐代边塞诗的军事与心境研究》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唐代边塞诗“慷慨激昂”的刻板印象。作者没有沉溺于李、王、岑等名家作品的表面意境,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诗篇诞生的具体军事背景和社会环境。他细致地对比了安西、北庭、河西等不同边防地带的地域文化对诗人创作的影响,指出不同战线的诗歌在情绪基调、意象选择上有着显著差异。比如,河西走廊的诗歌多有苍凉辽阔之感,而对辽东前线的描摹则更侧重于残酷与悲壮。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引入了当时军务文书和将领书信作为佐证材料,力图还原诗人下笔时的真实感受,是军令下的抒发,还是个人情怀的投射。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边塞诗不再是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整个唐代帝国向外扩张与内部张力博弈的产物。读完此书,再读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时,其背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历史重量感,是以前从未体会过的,深刻而震撼。
评分很好,电子书内容很不错。看了很鼓励人。
评分读史,明智。喜欢历史,从这里开始吧。
评分内容丰富。这本书是有人推荐才买的
评分东西好!!每天逛京东成了生活中的一个习惯,京东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希望京东越来越强大,给老百姓提供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
评分最爱这套人文的名著,外观简洁大方,翻译都是大家,水平没的说。
评分此书浅显易懂,适合入门人员阅读
评分商品很给力,很适用,很美观。满意!
评分哲学,很多人都会说,但是很多人都没控制自己,不能学以致用。
评分京东的图书满减活动真的很好,买了一大堆书,书的包装很好,物流也快,一天就到,书的质量内容都不错,读读文章,长长见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