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英译经典:《大学》《中庸》(中英双语评述本)

辜鸿铭英译经典:《大学》《中庸》(中英双语评述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辜鸿铭 译,王京涛 注
图书标签:
  • 辜鸿铭
  • 大学
  • 中庸
  • 儒学
  • 国学
  • 经典
  • 译注
  • 中英对照
  • 文化
  • 哲学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91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045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6
字数:240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辜鸿铭(1857—1928)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学贯中西,是首位独立完成《论语》《大学》《中庸》三部儒家经典英译的中国人。不同于理雅各等传教士,辜鸿铭翻译儒家经典的目的是要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尽管精通西方文化,但辜鸿铭并不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他希望他的译介工作,能够改变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不公正态度,重新认识中国。

  林语堂先生指出:“辜氏的翻译是具有创作性的,经典古籍之光通过深邃的哲思得以投射。事实上,他扮演着东西观念电镀匠的角色……他对于儒家经典的翻译甚优,这源自于其对原文的透彻理解。中国古代经典从未有过好的译本。西方汉学家的翻译做得很糟,而中国人自己又疏忽此事。”这次能以完整的形式和内容,推出完整的辜鸿铭英译儒家经典,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极大的价值。

  本书同辜鸿铭英译《论语》一起,构成辜鸿铭英译经典三部曲,是国内迄今为止,首次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完整呈现出辜鸿铭英译儒家经典的全貌。同时收录原始经文以及评述者深入的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大学》《中庸》这三部经典以及辜鸿铭的哲学体系。

内容简介

  辜鸿铭英译的《中庸》与《大学》比较系统、完整地归纳了与“现代化”相对的 “古典”精神。其中,《中庸》主要揭示了宇宙万物与人性的本质,而《大学》则主要阐述了人类社会应如何去合理地发展这些本质。打开这本书,我们可以走进辜鸿铭通过英译、解读这两本书而给我们描绘出的一个气象恢宏的“古典”精神世界。

  评述者通过翻译并解读辜鸿铭英译《中庸》《大学》,归纳其所包含的哲学体系,并为我们当前所遇到并在思考的“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参考。

作者简介

  辜鸿铭(1857—1928),字汤生,自号“汉滨读易者”,福建同安人。近代著名学者、翻译家。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学贯东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汉学的中国di一人。他翻译了“四书”中的三部——《论语》《大学》《中庸》,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评述者 王京涛,1980年生,男,学者、记者,任职《环球时报》《环球网》等多家中央级媒体,从事辜鸿铭思想研究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精彩书摘

INTRODUCTORY NOTE

The following is a new translation of one of the four books in the Confucian Bible which has been translated by Dr. Legge as the “Great Learning”. This Ta Hsueh (大学), the“ Method of Higher Education”,together with the Chung Yung (中庸), the“ Universal Order or Conduct of Life”, forms what may be called the “Catechism of the Confucian Teaching”. When first publishing my translation of the Chung Yung some ten years ago, I said: “It was my intention to publish these two books together; but I have not been able to bring my translation of the other book into a shape to satisfy the standard at which I aim at in my translation.” Now the present translation is, in my humble opinion, fit to be presented to the public. I therefore venture to offer it to the consideration of educated men who are really and sincerely interested in the cause of education in China and in the world.


In order to make the sequence of thought more intelligible, I have ventured to slightly rearrange the text as adopted by the great Chinese commentator Chu Hsi (朱熹) and followed by Dr. Legge. The book consists of the text of Confucius and commentary or explanation of the text by a disciple.

Ku Hung-ming, Peking, 1915


引 言

  以下是对儒家圣经“四书”里其中一部的新译,它被理雅各博士称为“伟大的学问”。这本《大学》也即“高等教育的方法”,与《中庸》即“普遍秩序或生活指导”,一起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孔子学说的教义手册”。数年前,当我初次出版我的《中庸》译本时,我说:“我的目的是把这两本书一起出版,但按照我的翻译标准,我还未能让另一本书的译文达到让我满意的程度。”但现在依我的浅见,这个翻译适合出版了。因此,我冒险地把它推荐给那些受过教育并真正对中国及世界的教育事业感兴趣的人们,供其思考。

  为使脉络更加清晰,我冒险地调整了伟大的中国注释家朱熹所采用的文本顺序,而是采用了理雅各的顺序。这本书由“孔子的文本”及“一位弟子对文本的注释”两部分构成。

                                                  辜鸿铭,北京,1915


THE TEXT OF CONFUCIUS

The object of a Higher Education is to bring out(明)1the intelligent(明) moral power (德) of our nature; to make a new and better society(lit. people); and to enable us to abide in the highest excellence. When a man has a standard of excellence before him, and only then, will he have fixed and definite purpose; with a fixed and definite purpose, and only then, will he be able to have peace and tranquility of mind; with 2 tranquility of mind, and only then, will he be able to have peace and tranquility of soul; with peace and serenity of soul, and only then, can he devote himself to deep, serious thinking and reflection; and it is only by deep, serious thinking and

reflection that a man can attain true culture.


COMMENTARY

I

1. The Commission of Investiture to Prince K’ang says:“He (the Emperor Wen) succeeded in making manifest the power of his moral nature.”


2. In the Address of the Minister I-Yin to the Emperor T’ai Chia, it is said:“He (the great Emperor T’ang) kept constantly before him the clear Ordinance of God.”


3. In the Memorial Record of the Emperor Yao, it is said:“He succeeded in making manifest the lofty sublimity of his moral nature.”


4. Thus all these men made manifest the intelligent moral power of their nature.


[This section explains what “to bring out the intelligent power of our nature” means.]


II

1. The Inscription on the Emperor T’ang’s Bath says: “Be a new man each day; from day to day be a new man; every day be a new man.”


2. The Commission of Investiture to Prince K’ang says: “Create a new society.”


孔子的文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阐明(明)我们本性中智慧的(明)道德力量(德),在于建设一个更新和更好的社会(字面意思指“人民”),在于使我们遵守最高的美德。只有当一个人拥有了关于美德的标准,唯有此时,他才会拥有一个固定而明确的目的;而只有有了固定而明确的目的,唯有此时,他才能拥有宁静而安稳的心灵;只有有了宁静而安稳的心灵,唯有此时,他的灵魂才能心神静谧;只有有了心神静谧的灵魂,唯有此时,他才能致力于深刻而严肃的思考;而只有通过深刻而严肃的思考,唯有此时,一个人才能获得真正的修养。


注 释

1. 《康诰》曰:“克明德。”

《康诰》上说:“他(周文王)在彰显自身道德品格的力量方面是成功的。”


2.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在《大甲》中,他说:“他(伟大的帝王汤)不断地提醒自己上帝明确的训令。”


3. 《帝典》曰:“克明峻德。”

《帝典》上说:“他在彰显其自身道德品格的崇高上是成功的。”


4. 皆自明也。

因此,所有这些人彰显了他们本性中智慧的道德力量。


[这一节解释了“阐明我们本性中智慧的道德力量”的含义。]


1.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帝王汤的《盘铭》上说:“每天做个新人;一天一天都要做新人;每一天都要做个新人。”


2. 《康诰》曰:“作新民。”

《康诰》上说:“创造一个新社会。”


《辜鸿铭英译经典:《大学》《中庸》(中英双语评述本)》 一、 时代的呼唤:古老智慧与现代心灵的桥梁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文化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宝贵的财富。《大学》与《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璀璨双璧,更是承载着千年的道德伦理、人格修养与治国理政的精髓。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些古老智慧的传播与理解,却面临着语言的隔阂与解读的挑战。 本书的诞生,正是一种时代的呼唤,一种对连接东西方文明、沟通古今智慧的深切渴望。它不仅仅是一部翻译著作,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旨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部经典——《大学》与《中庸》——以一种更加Accessible、更加深刻的方式,呈现给全球读者。 二、《大学》:君子之道,格物致知的启蒙 《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入门读物,其核心在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短短的一句话,勾勒出了一个人从自我修养到推己及人、最终达到至高境界的完整路径。 明明德: 这是“大学之道”的起点。它强调的是个体精神层面的觉醒与升华。它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对内心光明品德的自觉发掘与彰显。这是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最终实现个体价值的极致。它要求我们反思自我,认识本源,将内心深处的道德光辉发扬光大,使其成为引领我们行动的内在驱动力。 亲民: 在“明明德”的基础上,个体修养的目光便会自然地投向外部世界,投向他人。这里的“亲民”,并非强制性的统治或施舍,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与爱护,一种与民众建立深厚情感联系的共鸣。它意味着将个人的道德实践延伸至社会层面,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去感化、去引导,去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这种“亲民”是建立在“明明德”基础上的自然流露,是一种“仁爱”精神的实践。 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之道”的终极目标。它要求我们将道德实践和对民众的关怀,都导向一个最完美、最理想的状态。这个“至善”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顶点,更是一种动态的追求过程。它意味着在自我修养和治理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地去优化、去完善,力求达到一种和谐、公正、繁荣的理想境界。这是一种对完美的不懈追求,一种对人生和社会价值的最高诠释。 《大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个人成长与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它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个人层面,逐步推演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层面。这个逻辑链条严谨而清晰,展现了儒家思想由内而外的实践智慧。 格物: 对事物的认知和探究。这是了解世界,认识真理的第一步。只有对事物有透彻的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致知: 获得真知灼见。在“格物”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和学习,达到明辨是非、通晓事理的境界。 诚意: 意念的真实和纯正。保持内心的真诚,不欺骗自己,不违背良心。 正心: 端正自己的心思。排除杂念,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修身: 完善自身品德。这是个人道德实践的核心,是走向更高层次的基础。 当个人修身达到一定境界后,《大学》认为便可以“家齐”,进而“国治”,最终实现“天下平”。这种由小及大、由内而外的推演,充分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想。 三、《中庸》:孔子之道,中和致极的智慧 《中庸》,作为《大学》的姊妹篇,则更加侧重于探讨一种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与精神境界。《中庸》的核心在于“中”与“和”。 中: “中”并非是折中、妥协,也不是平庸、没有原则。它是一种恰到好处、不过不及的状态。它是在变化万千的现实中,找到那个最符合事物本质、最合乎道德尺度的“正道”。它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种不偏不倚、不激不随的态度,既不走极端,也不回避原则。这是一种精妙的平衡艺术,一种对事物的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 和: “和”则是一种和谐、协调、融洽的状态。它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促进,从而达到一种整体的和谐统一。这种“和”并非一味的迁就,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协调与发展。它是一种积极的、动态的和谐,是建立在“中”的原则之上的美好结果。 《中庸》开篇便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句话精辟地阐释了“中”与“和”的辩证关系。 未发之中: 这是指在情绪、欲望等尚未显露之时,人内心的那种本然的、纯粹的状态。这是一种高度的内在自控和精神宁静,是“中”的潜在状态。 已发之中节(发而皆中节): 这是指当情绪、欲望等显露出来时,都能恰如其分、合乎时宜,不失其度。这便是“中”的实现,是“和”的基础。 《中庸》所追求的,是一种“至诚”的境界。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达到“至诚”之人,便能“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万物一同运行,展现出一种超越个体、融入宇宙的伟大境界。 《中庸》强调“君子素其位而行”,顺应时势,恪守本分,并“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这种对中庸之道的推崇,是对一种稳健、持重、合乎道义的行为方式的肯定。它教导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内心的原则,做到“过犹不及”。 四、 辜鸿铭的独特视角:沟通古今的桥梁 辜鸿铭,这位出生于马来西亚,却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学问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养,为《大学》与《中庸》的英译和解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精准的翻译: 辜鸿铭先生的英译,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转换,更是对原著精髓的深入理解和传达。他力求在英语世界中找到最贴切的词汇和句式,去表达中国古老智慧的深刻内涵。这种翻译,兼具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的韵味,使得西方读者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大学》与《中庸》的魅力。 深刻的评述: 他的评述,更是本书的亮点。辜鸿铭先生结合了西方哲学和现代社会的视角,对《大学》与《中庸》的理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他善于将古老的东方智慧,与现代人的困惑和追求相结合,指出这些经典对于现代个体修养、社会治理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适价值。他的评述,不仅帮助读者理解文本,更引导读者思考,将经典智慧融入实际生活。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辜鸿铭先生的译介,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以一个“桥梁”的角色,将中国最宝贵的哲学遗产,成功地介绍给了西方世界。他的工作,证明了伟大的思想是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能够引起全人类的共鸣。 五、 双语评述本的价值:深度阅读的保障 本书采用中英双语评述的形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原文的尊重与回溯: 保留中文原文,让读者可以直接接触到原始的智慧之光,体会古文的韵味与力量。 语言的障碍的消除: 辜鸿铭先生的英译,为非中文读者打开了理解之门,也为中文读者提供了一个对照和学习的角度。 理解的深化与拓展: 评述部分,将读者从文本的表面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通过辜鸿铭先生的解读,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把握经典的要义,理解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学术研究的基石: 对于研究中国哲学、儒家思想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学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 六、 结语:开启智慧之门,拥抱经典的力量 《辜鸿铭英译经典:《大学》《中庸》(中英双语评述本)》,是一部献给所有追求智慧、渴望成长、希望理解更深邃的中国文化读者的珍贵之作。它不仅仅是两部古籍的翻译,更是对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探索,对个人与社会美好未来的期盼。 阅读本书,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门。在这里,您将与圣贤对话,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蓝图;您将体会中庸和合的精妙之道,领略一种平衡而致远的生命智慧。辜鸿铭先生的导引,将让您的阅读之旅更加充实、深刻,并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照亮您的人生道路。 无论是渴望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精髓的西方读者,还是希望以全新视角重温经典的中国读者,本书都将为您带来一次难忘的智识体验。让我们一同走进《大学》与《中庸》的智慧世界,感受中华文明千古不衰的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智慧的窗户,而且是一扇经过精心打磨、能够映照出现代理解的窗户。辜鸿铭先生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传奇色彩,而他将《大学》和《中庸》这两部在中国思想史上地位极其重要的经典用英文进行阐释,这本身就充满了挑战和魅力。我尤其好奇的是,在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鸿沟时,他是如何把握这些概念的精髓,并用一种英文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来呈现的。书中“中英双语评述本”的定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翻译著作,更是一份学术成果,一份对中华文明的深入挖掘和积极推广。我猜想,评述部分一定能为我揭示许多中文原文中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或者提供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的解释,从而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这些经典。对我而言,阅读经典往往需要多方面的辅助,而这样一本包含了译文、原文以及深度评述的书,无疑能够极大地丰富我的阅读体验。我期待着它能带我领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意义,并从中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

评分

《辜鸿铭英译经典:《大学》《中庸》(中英双语评述本)》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以吸引我。首先,“辜鸿铭英译经典”这几个字,就代表着一种文化自信和学术高度,辜鸿铭先生作为近代中国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学者,他用英文解读中国经典,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期待着他的译文能够打破语言的藩篱,让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领略中国哲学的魅力。而“《大学》《中庸》(中英双语评述本)”这个副标题,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另一重价值。中英双语对照,意味着我在阅读译文时,能够随时回溯原文,体味词语的精准和意境的传递。而“评述”部分,我猜想它不仅仅是对译文的解释,更可能包含着辜鸿铭先生对这些经典思想的深刻洞见,以及他对于如何在现代社会理解和践行这些古老智慧的思考。对于我这样渴望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又苦于语言障碍的读者来说,这本结合了权威翻译、原文对照和深度解读的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期待着在辜鸿铭先生的引导下,能够真正地走进《大学》和《中庸》的思想世界,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我。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辜鸿铭英译经典:《大学》《中庸》(中英双语评述本)》,便被其沉甸甸的质感和内敛的设计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但英语阅读能力相对有限的读者,我一直希望找到一种方式能够跨越语言的壁垒,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古老经典的智慧。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这个愿望。辜鸿铭先生的译文,我虽尚未深入品读,但从封面上的“英译经典”四个字,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匠心。预感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递。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附带的中英双语评述,这简直是为我这样希望“两手抓”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设想,在阅读每一句译文的同时,能够对照中文原文,并在评述中找到对其中深意的解读,这样便能构建起一个更为立体和完整的理解框架。这套书让我觉得,那些曾让我望而却步的深奥哲理,如今触手可及。我期待着能在辜鸿铭先生的引导下,在《大学》和《中庸》的字里行间,发现那些历久弥新的道理,并将它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双语+评述”的模式,不仅降低了阅读门槛,更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深度,真是受益匪浅。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第一反应是:“这太棒了!”。作为一个对中国古典哲学有着浓厚兴趣,但又在语言上屡屡碰壁的读者,辜鸿铭先生的这部作品简直是及时雨。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是需要被广泛传播的,而辜鸿铭先生英译《大学》和《中庸》,并辅以双语评述,无疑是在做这样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我设想,辜鸿铭先生的译文,一定承载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而中英双语对照,则能让我这种在语言上有一定障碍的读者,更清晰地把握原文的精妙之处。而“评述”部分,我猜想它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大学》和《中庸》的浩瀚海洋中航行,指引我理解那些深邃的哲理,洞察那些古老智慧的现代意义。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理解“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在中国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概念。这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是一种精神的汲取,一种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扬。

评分

坦白说,在接触到这本《辜鸿铭英译经典:《大学》《中庸》(中英双语评述本)》之前,我对《大学》和《中庸》的理解更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碎片化的概念上。而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学习路径。我设想,辜鸿铭先生的译本,是其个人理解的高度凝练,而双语的呈现则保证了我能够随时对照原文,审视译文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在中文的语境下加深对英文表达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预感其中的“评述”部分将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注释,更可能是对这些经典背后思想体系的梳理,对其核心价值观的阐释,甚至是对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的探讨。我想象着,通过这些评述,我能够拨开那些笼罩在古籍上的迷雾,看到其思想的脉络,感受到其智慧的光芒。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阅读,更是一场学习的旅程,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期待着在辜鸿铭先生的引领下,与先贤进行一次深刻的交流,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滋养。

评分

中华书局的书印刷真心不错,字迹很清晰,这本书是小32开本

评分

白话翻译的不太好,太过于流俗,大众读物吧。不建议给孩子看。

评分

送货上门快,质量很好的

评分

奇人辜鸿铭,将传统经典翻译成英文,真是没谁了

评分

很好,很满意

评分

满分非常不错,值得拥有购买! 这是买的第二本,送朋友,共同学习

评分

很好!在读了!

评分

正版图书!速度快!服务好!

评分

还没来的及看,大家的作品相信不会差到哪里去的,希望我能对它灵活运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