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天性:基因、文化与人类前景

人类的天性:基因、文化与人类前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保罗·R·埃力克 著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基因
  • 文化
  • 行为科学
  • 进化论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生物学
  • 未来学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110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89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504
字数:6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人类的天性:基因、文化与人类前景》用一本书完整告诉我们人类演化的来龙去脉以及它的过去和未来,说清楚其中的知识进展与思索方向,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这本书却完成了这趟演化之旅,它做到了。

内容简介

  我们人类为什么会是现在的这个样子?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四只脚到处乱跑?为什么只有我们人类才会互相说话写字呢?人类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同的个性?人性究竟本善还是本恶?基因是否真的决定了一个人的一切?
  这一切疑问,你都将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打破人性是单一、持久,且由遗传决定的假设,认为人性应如同人类本身一样地多样化,而不仅受控于基因。作者以人类演化史为脉络,将栩栩如生的例子与严谨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结合,讲述了演化是如何作用的,以及人类过往的演化对未来的重要性。作者强调,除了生物遗传的影响,文化、环境的变化都在演化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文化演化不但创造了文明,也是文明毁灭的主要力量。
  在演化的路上,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本书以对我们来自何处的深入解读,为所有关心我们将往何处去的人指明了方向。

作者简介

  埃力克(1932— ),美国生物学家、生态学家、人口统计学家、教育家。1957年获堪萨斯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斯坦福大学生物科学系人口学教授、保护生物学中心主任。1968年因《人口炸弹》一书、提出人口增长与有限资源的告诫而成名。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伦敦皇家学会会员。获约翰·缪尔奖、克拉夫奖(生态学的“诺贝尔奖”)、世界生态学奖、蓝色星球奖、杰出生态学家奖等众多奖项。有《蝴蝶与星球》、《生物学与社会》、《种族炸弹》、《地球》、《新世界,新思维》、《对科学和理性的背叛》及《钢索上的人类》等三十余部著作。尽管他的预言饱受争议,他仍然坚信人口过多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构成直接威胁。

精彩书评

  ★本书是一本智慧型探险、令人入迷的读物,带领我们从捉虫的祖先到科隆百恩中学的教室。埃力克是领先全球的演化生物学家,完美地引导我们完成一趟简明却又完整的人类生物演化与文化演化之旅,并企图打破由单一遗传来决定“人性”的概念。所有关心我们将往何处去的人,一定会被这本关于人类来自何处的杰出著作所感动与启发。
  ——杰瑞德·戴蒙(普利策奖得主,《枪炮、病菌与铜铁》作者)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一旦拿起就很难放下。这一关于人类起源的调查涵盖了从早期的生物演化到近期的文化演化趋势,并从以下强有力的核心信息中得到了动力:如果我们想要弄清楚我们的尴尬处境以及如何摆脱它,就必须了解我们的演化史。很幸运,陪伴我们完成这一旅程的,是一位专业、智慧且慈悲的向导。
  ——艾伦·约翰逊(UCLA人类学教授)

  ★一项杰出的科学与文学成就。在保持最高的科学水准的同时,本书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如果你想要了解我们这一种类的形成过程,探索人类未来演化的含义,这本书正是为你准备的。
  ——彼得·拉文(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园长)

目录

序言
第一章演化与我们
我们如何说明人类的行为?
章与炎——先天与后天
人性的本性

第二章动物房的小故事
选择:天意与人为
基因与环境
改变的力量
行为上的选择
大自然的选择
演化速率
演化的宿醉
演化与行为:利他主义的实例
人类的选择

第三章人类与其他生物的本性
为何不是绿色黏液?
地理学与物种起源
重新检视物种的含义
人类的“种族”变异
迈尔、登普西鱼及适应辐射演化
化石记录与演化模式
群落的演化
文化演化

第四章直立的人类
我们与猿类的关系
猴子的后代
祖先的骨骼
露西及其族人
人类的兴起

第五章真相与石器
从巧人到裸猿
图尔卡纳少年和他的亲戚
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的出现
远离非洲二部曲
尼安德特人的神秘
再访远离非洲

第六章大脑演化、心智演化
心智的变化
两耳之间的小人儿
脑中之脑?
人脑对大脑的了解
大脑与世界
感知的文化差异
感受环境
大脑、成见与行为

第七章从动手到动口?
什么是语言?
与生俱有的语法?
语言与思维
巴别高塔
语言的起源
句法的演化
选择造就了更佳的沟通
大跃进:两种见解
为何是我们而不是他们?

第八章血流澎湃不已
狩猎与采集
森林以外的生活
手工艺、大脑及演化
性与性择
为何男性主导?
性行为
亲爱的,今晚不要
丧失发情期
隐秘交配
性欲的演化
同性恋的演化
节育与乱伦

第九章文化支配
黑猩猩的政治
黑猩猩暴力、人类暴力
狩猎采集者的政治
战争的起源
超自然关系
宗教所扮演的角色
其他用途的艺术
艺术的作用及演化

第十章从种子到文明
君主、历史、山峦
农业演化
农业改变什么?
国家的兴起
“限制论”的实例
通往不平等之路
再谈国家起源

第十一章神、战争和官僚政治
宗教与国家演化
战争与国家演化
集体大屠杀的天性
不平等的国家
市场、金钱、文字
牵一发而动全身
文化演化与历史
密集化与人类困境

第十二章来自人性的教益
共同演化的教训
演化痕迹
肤色与科学
女人何去何从?
偷跑的战术
小众动物

第十三章演化和人类价值观
小细节,大问题
演化的道德观
意识、道德、环境
人类天性与大自然的贡献
演化与社会问题
意识演化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精彩书摘

  当我们想到个人的行为时,我们几乎总是要问“为什么”?人类有许多相同的想法,诸如:为什么多数人信教?为什么我们都渴望爱情?为什么我们都喜欢吃肉?然而我们又是如此的不同:为什么莎莉结婚了,姐姐却小姑独处?为什么他们赢了,我们输了?为什么他们的国家贫穷,而我们的富有?童年玩伴如今命运如何?事业有成,结婚与否,子孙满堂?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在相同与不同的行为中度过,虽然没说,确也存在。为什么自己亲近的同事酗酒至死,我虽更好杯中物,却保有一副强肝?为什么在斯坦福大学本人任教科系上的两名极优秀的研究生毕业之后,一名只是从事泛泛的研究,另一名却从事前程似锦的创新研究?为什么我们天性是如此不同,但却又常常是如此雷同?
  要回答这所有的为什么,首先得从人类的生物演化与文化演化领域,开始了解人类逐渐变迁的遗传与文化信息的背景。想来容易,演化不过是在遥远的过去演变成今天人类的体征,充其量只是学院派及地方学校委员会关心的事。然而演化却是件大事,前进的力量不但决定所有人类的特性和行为,同时也造就每一个体不同的天性。
  演化研究不只是如何寻根或是说明人类为何能统治地球,而是研究各项明智之举:为何得少吃威灵顿牛肉、为何别再以肤色论人、为何必须关心全球变暖、当小孩喉咙疼痛时就让他服用抗生素必须三思等等,演化同时也提供一个架构来回答我们所关心的自身与行为的问题。
  当同时论及演化与行为时,大多数人立即对基因的力量,一种名为DNA螺旋状分子的化学物质,俯首称臣。看看这数十年来,分子遗传学针对如此精巧神奇物质得到的重大进展,科学家了解演化对研究当今人类的重要性,新的学科,如演化医学7与演化心理学8应运而生,研究支援生命的网络及我们未来的命运。媒体每天都在播报行为模式和基因间有或没有关联的故事。
  生物演化导致遗传基因变异的演化,为人性定型,包含人类的诸多行为。许多评论家认为人类遗传基因能完成更伟大的使命。演化心理学家认为人不具有足够的基因,以决定所有的行为模式。9人类大约有10万个左右的基因10,人脑神经细胞超过一兆个,由100至1000兆个神经原突触连接。11也就是说每个基因即使别的事情都不做,仅控制制造神经突触(事实上无法控制),每个基因就得分配10亿个神经突触。由此比例,基因仅是能操控人类最普通的行为就可偷笑了。12所谓“了解人格的基因源头就可帮助我们‘找到自己’与了解他人”的言论13,只不过是今日知识不足的借口,坦白地说是有些荒谬。
  你我乃基因之奴隶的观念,是基于一种想法:所有问题均可以大化小。虽说大部分科学可以还原论的方式下结论,但有时却也不甚科学。14就像透过显微镜观看母亲照片的色点就可以说明为何你爱你的母亲。科学问题得在适当的组织层次解决,假如有解决的希望的话。
  基因是微观层次的命运及还原论来说明一切的综合假设,导致今日大家对人类行为的曲解。人们以为DNA的密码含有控制个人和群体行为的精密“指令”:遗传支配我们,遗传造就我们,唯有经过数个世代,人类才可透过演化而改变。如我先前所述,该宣称假设透过演化,遗传可控制人类行为,但实际上却毫无证据。例如,地松鼠演化成的“利他”行为,在危险将至时,会对其他同类发出警告。证据显示利他行为确实由基因操控,该行为也确实经演变而成,因为亲戚总比不相干的个体拥有更多相同的基因。一名企业经理人开张支票捐给非洲饥荒者救助机构的“利他”行为,一名路德教派虔诚信徒的德国人在犹太大屠杀中帮助犹太人,这些也与遗传有关吗?在此看来,我们不管是帮助亲戚或是寻求回报,总是为了“自身”基因传承的目的。但经实验证据显示,人类的利他行为并非是全为了自我,人类与地松鼠不同,人类的遗传不单只为自私自利而已。15
  有关遗传,还有一项错误的假设,就是演化造就人品的高下。16虽说有些想法只是无稽之谈,很多人仍坚持(或暗中深信)黑人没有白人聪明,女人比男人缺乏“逻辑”概念。遗传决定论的信奉者甚至想重返优生学的邪道,操控演化,生产表象上更具有技巧的人。利用生物学的方法“改良人类”17,在过去是指抚育所谓天然较佳的个体,这会让我们倒退到两千年前,遗传学知识没比柏拉图好到哪里的时代。
  文化变迁对人性的影响是人类独有的,其重要性不亚于来自祖先代代相传的遗传信息。我们所共有共享的文化是无法遗传的,例如社会习行、信仰、制度、艺术等等。从一万年前,农业发明开始,人类的演化就具高度文化性,因为文化上的演化远比遗传演化更快速,一些常见的恶习,特别是在美国,不是高估遗传演化对行为的影响力,就是低估文化演化对行为的重要性。文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力,单就语言的多样性即可一窥究竟;虽说语言能力显而易见,是许多遗传演化的结果,但我们会说哪种语言却是文化演化的产物。再加上遗传演化和文化演化并非各自独立,两者相互作用,完成许多重要的“共同演化”。举例而言,农作方式(文化的一种层面)改变我们的地理环境,继而影响我们血细胞的演化,详情参阅下章说明。
  人类集体的非遗传信息演化对人性塑造不仅重要,而且不同层面的人类文化也以不同的速度在演化。演化对我们的行为与环境均有深远的影响,现代人的问题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的文化演化速度奇快无比,而能让技术发展对人类更有利的社会态度与政治体系却又迟迟不前。18没人真正知道我们该尽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来改善演化速度的不平衡,但是在我看来,该努力的方向却很明确,如果成功的话,人类的前景就会很光明。
  有些人性的演化,我们已从科学那里找到不错的线索。虽然有不少天资聪敏的学者正探索人性的究竟,但绝大部分的人性领域仍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某些领域,比如为何昨晚在餐厅没有点羊排,而点了烤鸭等问题,仍无法解答,也就是所谓人类的自由意志,请容我于后章详细说明。但是即使要合理地思考我们的人性与我们的前景,演化论的理论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假设格蕾丝比贝德鲁聪明,乃托基因之福的话,那到底是什么演化让她拥有“更好”的基因呢?假如贝德鲁原来比格蕾丝聪明,只不过是用了不属于他自己文化体系的智商测试,因而导致评估误差时,那么文化差异又如何演化呢?假如我因自由意志,晚餐选择烤鸭,这又代表什么意义呢?为什么我和其他人的自由意志,不会演化成为过去的俘虏呢?如果餐厅供应咖喱蟑螂(某些东南亚地区的餐厅的确供应)的话,我是否会运用自由意志点来尝尝呢?这个想法几乎确定不会令我作呕,因为这只不过是生物演化与文化演化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已。
  ……

前言/序言

  什么是人性?数千年以来,哲学家就一直谈论和争议此问题。然而所有争议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关键性的假设,那就是人性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大家所认定的“先天”(nature),再加上后天(nurture),造就了你和我。
  就在当下,人性是单一、持久的假设依然普遍存在,但是我认为这种假设已成为了解人类本身最大的绊脚石。“人性”若只是单一的,将会误导我们以为所有人都拥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行为偏好,由遗传来决定,不容易被环境所改变。我们常听人提到:“人性毕竟是无法改变的。”这样一种人性观有待改变,正是在它的引导下,在大众的心目中,人类被视为一种是具有侵略、贪婪、自私、口是心非、好色和残酷本能的野兽,只是戴着社会责任面具而已。1我们较好的自我总是与一组共通、不变、原始的“本能需要”不停地抗争,那些本能却时常突破面具,制造许多伤害人类的严重问题。在真实了解人类的行为后,上述想法不但错误,而且令人感到绝望。
  近几十年来,生物及社会科学家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来说明人类来自何方与人类是谁,并且颇有进展。他们揭开各种神秘的面纱,包括大部分人类演化的来龙去脉、我们逐渐演变的基因以及文化如何让我们成为支配地球的动物。科学家证明我们全都拥有行为的可塑性,比方说拥有学习一种或数千种不同语言的能力。同时在性别偏好与政治制度方面,科学家也论证了个体和社会的过度多样性。根据以上科学的进展,我要强调两点有关人类的本性,首先就是智人在行为、信仰与态度上的多样性及演化性,再就是主宰、支援与参与人类独一无二的心智功能的身体结构的演化。虽然我们的身体和行为拥有许多共通的特性,但是我们若能以多种人性来考量人性会比以单一人性来考量人性更有助益。在人类演化过程中的某个点上,人这个字涵盖许多人类的共通特性。至于天性二字则是强调人类之间的相异性,我们都有个别性、文化差异性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遗传演化,尤其是文化演化。
  假如真要了解我们是谁及我们如何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就必须尝试了解今天的人性,同时也要了解人性的起源。为了更深入了解人性的各个层面,我们就必须掌握史前与生物和文化演化的机制,否则就像不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种原因,最多也只能片面地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已。
  演化过程不仅创造人类,同时也创造出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一系列丰富的植物、动物与微生物。其他的生命体负责提供许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正是这些因素为人类的演化定型。本书中,我将讨论许多有关人类定型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与其他大型人猿分别演化?我们如何站立起来,拥有较大的大脑、会复杂的语言与不凡的巧思?我们的祖先为何及如何创立宗教、艺术、农业、文字与政府?总之,我们来自何方,又如何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现在的科学至少可提供部分的答案,用来回答有关人性演化的问题。我相信我们都必须了解人类的历史及演化,如此一来,才能增进人类的福祉,同时让我们开发更有效的策略,来处理广泛的社会与医疗问题。再者,身为支配性动物的我们正在改变地球,深远地影响几乎所有其他的物种,特别是影响我们后代的文化演化。假如我们想关心后代与他们将承传的世界,我们就必须能够密切地掌握演化的过程。
  我写这本书的大目标只是想简明扼要地告诉大家科学家已经知道“为何及如何”的答案,并且探索该答案对我们现在及未来的影响。本书从头到尾,我都希望能够说明我们的生物与文化的根基,如何源远流长地影响我们的未来。演化论是一个解释性原理,它使得所有生物现象,包括文化,融合为一个整体;如伟大的遗传学家杜布赞斯基所言:“若缺乏进化视角,生物学将毫无意义。”2人性的确就“在生物学中”。
  当然我除了希望能提供一个现代、简明且够刺激的人性演化新知概论外,我也有更明确的目的。首先,我想要给那些极端遗传决定论者一剂演化论者提供的解毒药,在有关人类行为的讨论中,极端遗传决定论者的观点颇有市场,在他们看来,我们只不过是受控于名为基因的那种微小、自我复制实体的傀儡。3第二点,我想强调的是只有在文化的脉络下,我们大部分的生物学才说得通,而我们的文化也会随着演化的过程而改变,也就是大家所知的历史过程。第三点,相关的目的就是唤起大家更加注意到,人类的文化演化强有力地改变我们所储存的非遗传信息,为我们的过去与现在定型。为了享有更多人类未来的利益,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导引文化的进展。本书的第四个特定的目的就是探索因为不同演化速率所带来的各种困惑和疑问。为什么我们祖先的头盖骨与其他身体的骨骼有不同的演变速率呢?微生物比人类演化更快,这会带来什么不同的结果呢?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加速了解建立更公正和可持续社会的方法,以防止与日俱增的科技能力伤及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四分之一个世纪前,心理学家卡尼曼就曾言简意赅地陈述这个基本的问题:“人类控制环境的能力在增加,但如何理性使用该能力却没有同步改善。”4
  最后,或许也是最重要的,我希望能够阐明:越了解演化,就越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也是人类现在正面临的困境。人类的活动正在破坏社会的维生系统——维持大气品质、控制关键气体与养分循环,让人类得以永续耕种农作物的系统。人类的困境正引起科学家高度的关心5,了解演化的根源将可增加我们创造可持续社会的机会。了解人类感知系统的演化让我们知道有些环境议题不易掌握,因为我们的知觉并未演化成让我们能够在没有辅助工具之下,就察觉一些事态严重的问题。唯有在了解上述的问题后,我们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我力求实现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又不失简明。对那些想深交其中论题的读者,我在尾注中提供详实的文献、延伸阅读的建议以及某些课题的扩展。
  著名犬儒学者门肯写道:“人类曾是上帝所最关心的,也是上帝的精心杰作,但是人类这个物种现在开始承受自己巨大、不可测与常常是荒谬行为的副作用。”6该陈述明显地让想要阐明人性演化的科学家显得绝望。阐明人性演化的计划一直是我的终身之志,尽管我很钦佩门肯,我却不像他一样地绝望。虽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全然了解人性及其演化过程,但是阐明人性演化不失为一个值得努力的目标,过程中将会惊奇地发现;科学家已经知道的,足够能让我们在某些方面灵活应用我们的知识。
  虽然尝试描述人性可能会引发争论,但是争论总不失为一种利器,让我们能够了解人性及其重要性。我们无须自争论中退却,而应更加勇往直前,以文明方式描述人性,并且用于解决人类的问题。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休谟在提及学院派时指出:“如果任何学者有种倾向,不管是天性使然,还是生自于傲慢与顽固,只要给他们来点儿绝对怀疑主义[极端怀疑]7的酊剂,也许就可以中止他们的骄傲,通过告诉他们,他们所胜过同类的那点儿优势,与人性深处的错综复杂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总而言之,所有的审视和论断都应该持有某种程度的怀疑、谨慎与谦卑,并应该永远以合理的因素为基础。”


人类的基因地图:解锁我们的生物密码与演化之路 一、 引言:基因之于我们,如同故事之于书页 我们是谁?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这些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终极问题,如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我们基因的微观世界里,逐渐显露出清晰的轮廓。基因,这构成生命基本单位的DNA序列,宛如一部宏大而精密的生命史诗,记录着我们所属物种的漫长演化历程,也深刻地塑造着我们个体的特质与行为。理解基因,便是开启一扇通往人类本质的神秘之门,让我们得以窥探潜藏在我们血脉深处的古老智慧,以及那些驱动我们繁衍、生存、甚至创造的内在动力。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枯燥的基因手册,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密码的深度探索,一次对人类演化图景的细致描摹。我们将抛开繁琐的技术术语,以一种更加引人入胜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析基因在人类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从最基础的DNA结构,到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再到基因与环境的互动,我们将一步步揭示基因如何影响我们的生理特征、行为倾向,乃至社会结构的形成。同时,我们也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演化视角,审视基因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自然选择、遗传漂变等机制,塑造了今天这个丰富多样、充满活力的“人类”物种。 二、 基因的奥秘:生命的蓝图与演化的印记 基因,这构成我们身体所有细胞的遗传物质,是生命延续的基石。每一个基因都携带着一段特定的指令,告诉细胞如何合成蛋白质,而蛋白质则是执行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功能分子。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特征,从肤色、发色,到身高、体型,甚至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都与我们基因的特定组合息息相关。 2.1 DNA:生命的通用语言 生命的通用语言——DNA(脱氧核糖核酸),由四种碱基(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鸟嘌呤G)以特定的顺序排列组成。这种排列顺序,就像字母组成单词、单词组成句子一样,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基因组。DNA的双螺旋结构,不仅是其稳定性的保证,也为遗传信息的复制和传递提供了精巧的机制。每一次细胞分裂,DNA都会被精确复制,确保每一代细胞都能继承完整的遗传信息。 2.2 基因:生命的乐章与编排 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功能的片段。我们可以将基因想象成乐谱上的音符,它们以特定的顺序和组合,共同谱写出生命的壮丽乐章。人类拥有大约两万到两万五千个基因,这些基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协作,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基因的表达,即从基因信息转化为功能蛋白的过程,受到严格的调控。某些基因在特定时期、特定细胞中表达,而另一些基因则保持沉默。这种精妙的调控,使得不同类型的细胞能够执行各自的功能,并使生物体在不同发育阶段展现出不同的形态和行为。 2.3 遗传变异:演化的源泉 生命并非一成不变,基因的变异是推动演化的根本动力。DNA的复制并非总是完美的,偶然的错误,即基因突变,会产生新的基因变异。这些变异可以是微小的碱基替换,也可以是染色体的结构重排。大多数变异对生物体没有显著影响,甚至可能是有害的。然而,少数有益的变异,一旦在群体中传播开来,就可能为生物体带来生存和繁殖上的优势。 2.4 自然选择:演化的指挥棒 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那些拥有有利基因变异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将这些有利基因传递下去。这个过程被称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并非有意识的“选择”,而是环境压力对生物体的一种“筛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利的基因变异在群体中逐渐积累,不利的基因变异则逐渐被淘汰,从而导致物种的基因组成发生改变,最终实现演化。 三、 基因与人类行为:解锁内在的驱动力 当我们谈论人类的行为时,常常会陷入“先天”还是“后天”的争论。然而,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基因与环境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我们复杂多样的行为。基因并非决定论,它们提供的是可能性和倾向性,而环境则决定了这些可能性如何被激活和展现。 3.1 基因与大脑:智能、情感与人格的根基 我们的大脑,是人类行为的指挥中心,而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则深受基因的影响。许多与神经递质合成、信号传递、突触形成相关的基因,都对我们的认知能力、情感反应和人格特质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一些基因的变异可能与更高的学习能力、更强的记忆力相关,而另一些基因则可能影响我们应对压力的能力,甚至增加罹患某些精神疾病的风险。 3.2 基因与社会性:合作、竞争与群体生活 作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人类的社会性行为,如合作、利他、竞争、甚至是攻击性,也可能与基因存在一定的关联。例如,一些基因可能影响我们对社会信号的识别能力,促进我们形成社会联盟;而另一些基因则可能与个体间的资源竞争有关。理解这些基因与社会行为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3.3 基因与疾病:个体健康的密码 遗传因素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症等常见疾病,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通过基因测序,我们可以识别出携带某些疾病风险基因的个体,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同时,基因研究也为开发个性化医疗奠定了基础,使我们能够根据个体的基因组信息,选择最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四、 基因与人类的演化:回溯文明的源头 人类并非凭空出现,我们是漫长演化历程的产物。基因,正是记录着这段史诗般演化的宝贵证据。通过比较不同人群的基因组,我们可以追溯人类的迁徙历史,了解不同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甚至推断出远古祖先的迁徙路线和生活习性。 4.1 人类基因组:一部活着的史书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为我们提供了完整的基因蓝图。然而,这仅仅是一个起点。通过比较不同个体的基因组,我们能够发现人类基因组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理解人类群体遗传差异的基础。非洲被认为是人类的起源地,而从非洲走出的人类群体,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基因也发生了分化,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全球性的人类基因多样性。 4.2 基因与适应:环境塑造的痕迹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类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基因也发生了相应的适应性改变。例如,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群,其基因组中可能存在与氧气利用效率相关的特定变异;而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群,则可能拥有与乳糖消化相关的基因变异。这些基因的适应性变化,是自然选择在人类基因组上留下的清晰印记。 4.3 基因与大脑的演化:智力的飞跃 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便是我们高度发达的大脑和卓越的智力。基因的演化,特别是与大脑发育相关的基因的变异,被认为是导致人类智力飞跃的关键因素。一些基因的改变,可能增强了神经元的连接,促进了学习和记忆能力,从而为语言、工具制造、抽象思维等复杂认知能力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五、 结语:基因的启示与未来的展望 我们对基因的理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这项革命性的科学,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生命自身的奥秘,也为我们理解人类的本质、行为和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了解基因,并非为了进行基因的优劣之分,更不是为了制造基因上的等级。相反,它是为了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携带着属于自己的遗传密码。这种认知,有助于我们打破偏见,拥抱多样性,并以更宽容的态度对待彼此。 基因的研究,也为我们描绘了人类未来的图景。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为治疗遗传性疾病带来了希望;而对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深入理解,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环境挑战,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随着我们对基因的理解越发深入,我们也面临着伦理、社会和哲学上的挑战。如何负责任地运用这些强大的知识?如何确保基因技术的发展惠及全人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探索。 本书希望通过对基因与人类天性的探讨,激发读者对生命、演化和人类未来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基因,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是解锁人类潜能的钥匙。理解它,便是理解我们自身,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并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点亮希望的火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精妙,它巧妙地平衡了硬科学的严谨性与大众科普的易读性。我通常对涉及大量生物学机制的书籍抱持警惕,担心会陷入晦涩的专业术语泥沼,但这里的作者显然深谙如何引导读者。他们使用的类比和案例选择极其巧妙,无论是对远古狩猎采集社会习性的重构,还是对现代消费主义背后心理机制的解构,都指向同一个核心论点:我们今天的许多“非理性”行为,其实都是旧石器时代留下的“功能性残留”。这种跨越时间尺度的叙事,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探险的色彩。每读完一个章节,都感觉自己对身边发生的种种社会现象,比如刻板印象的形成、或者对亲疏远近的本能偏好,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近乎宿命论的理解。这不只是一本知识的罗列,更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要求读者不断地将微观的基因信息与宏观的社会结构进行对焦、拉远、再对焦。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思潮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最独特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还原论”工具,但它并未停留在简单的“还原”层面就止步不前。它像一个精密的显微镜,让我们得以观察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和情感反应,其深层根源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古老得多。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寻找那些“例外”或“反例”来挑战作者的论点,然而每一次的思考都导向了作者预设的框架——那些看似突兀的行为,在拉长时间轴后,总能找到合理的“功能性解释”。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沉静而有力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句子都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背后的逻辑推导。它让人明白,要真正理解人类的“前景”,就必须先理解我们的“起源”,而这本书,无疑是通往那个起源地最清晰的地图之一。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视角是极其大胆且不乏争议性的。它敢于挑战许多根深蒂固的社会建构论观点,直陈人类某些倾向的生物学必然性。这种坦诚的立场,无疑会激起一部分读者的强烈反感,认为它有滑向“决定论”的风险。然而,正是这种“不回避问题”的态度,赋予了这部作品非凡的价值。它迫使我们正视那些被文化表象所掩盖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表现出了罕见的审慎,总是在提出强有力的演化论解释后,立即引入文化学习和社会环境对这些倾向的塑造和调控作用,形成了一种动态的、而非僵硬的理解。这种“基因+文化”的交互视角,避免了将人类简化为只会遵循本能的机器,而是描绘了一个在先天蓝图与后天环境间不断进行复杂博弈的有机整体。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跨学科功底,它仿佛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开篇的铺垫犹如慢板,细腻地勾勒出基础的遗传学概念,为后续的复杂论证打下了坚实的地基。随后,乐章逐渐加速,开始将这些生物学原理应用于人类的合作、冲突、性别差异等核心议题,引入了大量的历史学和人类学证据进行交叉验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未来”的展望部分。在那里,作者将前面所有的理论熔铸一炉,探讨在科技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这些刻在DNA里的古老倾向将如何与全新的技术和伦理框架发生碰撞。这种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起来的叙事张力,使得全书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像是对人类未来发展轨迹的一次严肃的、充满预见性的推演。

评分

这部作品的探讨深度令人咋舌,它不仅仅是对人类行为模式的一种梳理,更像是一次对“我们是谁”的宏大追问。作者似乎带着一种近乎人类学家般的好奇心,穿梭于生物学深处的代码和文明演进的宏大叙事之间。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手指摩挲着那些关于群体选择与个体适应的论述,思考着我们日常决策背后那些不自觉的、古老的驱动力。书里对一些经典社会学理论的引用,比如关于合作与背叛的博弈分析,都被赋予了全新的、基于演化逻辑的解释框架,这使得原本晦涩的学术概念变得鲜活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尤其欣赏的是,作者没有满足于描述“是什么”,而是着力于剖析“为什么会这样”,追溯到那些跨越了数万年历史的筛选压力,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充满张力的理论体系。那种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详尽的、关于人类心智操作系统的底层设计文档,既让人感到震撼,又夹杂着一丝被彻底看穿的微妙不安。

评分

物流很快,内容如何看过之后有机会再追加

评分

东西很好,价格也实惠,不错

评分

还不错的好东西,物品完后非常好,相信京东的品质

评分

电子数码产品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价格比实体店便宜,而且发票俱全,售后也还不错,我之前一直在京东购物。记住,要选京东自营的商品,第三方卖家的服务要差些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给大家购买。京东快递很给力。

评分

书的质量非常满意,买到了满意的纸制书。而且京东的活动力度一直很大,希望京东给书一如继往的更多活动

评分

书买的太多了,还没来得及看,但手感不错啊!

评分

可惜的是,上面这段推论中有两个严重问题。第一个问题,前辈数学史专家钱宝琮在1929年就指出了,他认为将勾股定理称为“商高定理”用意虽好,但“算学名词宜求信达,周公同时有无商高其人,《周髀》之术,姑不具论;藉曰有之,亦不过当时知有勾三股四弦五之率耳,不足以言勾股通例也。中国勾股算术至西汉时《周髀算经》撰著时代始有萌芽,实较希腊诸家几何学为晚。题曰商高,似属未妥。” 这里需要说一说《周髀算经》中涉及勾股定理的一些细节,因为这里有中国人和勾股定理之间历史渊源的足迹。除了前面说到的第一节中商高对周公陈述的勾股定理在勾三股四弦五时的特例,在第三节还有一处,在讨论如何立表来测日影时,也应用了勾股定理在勾三股四弦五时的特例,不过这次乘上了共同的系数2。

评分

——她来自江湖(豆瓣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