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印象派、抽象派、立體派、現代派作品如何欣賞?
蠟筆、粗麻布、小木條、锡箔紙、泥土、布條材料如何運用?
點、綫、麵、形、色、景、透視、光綫元素如何教授?
美術與音樂、舞蹈、科學、生活如何結閤?
20堂美術課解密美國教師的教學法寶!
1間開放的紙上美式教室,20堂美術課圖解實錄
《在美國幼兒園上美術課》就像一間開放的紙上教室,關於藝術的各種知識,如不同種類的藝術類型、重要的藝術術語,在本書中以詳略得當、淺顯明白的語言作瞭介紹,讓教師在閱讀過程中也能輕鬆吸收。每一堂課都詳細記錄瞭師幼之間的對話,活動實施的步驟,所需的材料和名畫素材等。從中可以看到美國教師處處尊重幼兒的年齡特徵,尊重幼兒的感受、體驗和創造。無論是欣賞大師們的名畫還是迴答老師們的問題,孩子們的迴答五花八門,各抒己見,教師總是鼓勵,而從不用“標準答案”去“統一思想”。甚至在引導孩子們看圖畫時,為瞭體現美感和柔和,教師手中舉著一根彩色的羽毛,而不用硬邦邦的木棍或充滿詭異的激光。這些細節的顧及,最大程度地反映齣教師對兒童的尊重。這本書讓中國幼兒教師可以零距離接觸美國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技巧。
55幅世界級名畫高清欣賞,讓藝術與美伴隨孩子一生
藝術欣賞曆來是國內幼兒美術教育的難點,美國的幼兒美術教育高度重視名畫欣賞,讓幼兒盡早接觸並體驗大師們的名畫,從中感受大師們敏銳的感受能力和創造性的錶達能力,積纍形象思維的高端素材。從《在美國幼兒園上美術課》的20次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可以看到,教師如何在組織幼兒鑒賞名畫和實際美術操作中,指引兒童從具體形象中逐步抽取齣點、綫、麵、形、色、景(近景、中景、背景)、重疊(透視)、光綫(光的強度和方嚮)的美術元素,同時,又引導幼兒從感受具體形象深入到感受內在的想象和情緒體驗,達到激發興趣、發揮想象、鼓勵一樣,本能地喜歡塗塗畫畫、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的人。
170張材料、過程、作品實拍圖,完全還原活動現場
通過170張材料準備、過程步驟、作品實物的照片,幼兒教師不僅可以瞭解如何組織活動,如何與幼兒進行互動,還可以在如何嚮幼兒介紹現代派、抽象派、立體畫派等多元藝術風格的方式上獲得靈感和啓發;可以瞭解如何運用蠟筆、水彩,甚至包括紙闆、泥土、玉米衣、鋁箔紙以及綜閤材料等。至於書中詳細介紹的讓孩子們對著小鏡子畫自畫像、把小彩魚拓印在自己的T恤上,你肯定能想象得齣孩子們是多麼的興奮和瘋魔,而這些都通過豐富的照片還原瞭當時的活動過程。
精美印刷,讓藝術與美伴隨孩子一生
《在美國幼兒園上美術課》共珍藏55幅名畫、170張全彩照片,精美排版、精心設計,極具收藏價值。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在孩子的藝術修養隨歲月提升的過程中,可以一再地拿齣來翻看、品味、領悟,讓美與藝術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始終常伴左右。教師和傢長亦可從中得到審美的享受和教育的啓示。
內容簡介
關於我國幼兒美術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界有眾多的有識之士提齣瞭批評。問題是,“與其咒罵黑暗,不如點一支蠟燭”。曾任國內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師的顧菁女士利用自己在美國幼兒園和小學擔任美術助教的機會,采用20次課堂實錄的方法,用55幅高清名畫以及170張材料準備、過程步驟、作品實物的照片,原汁原味地還原瞭美國藝術教育的細節,展示瞭美國幼兒美術教育的過程,充分反映瞭美國幼兒美術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對我們如何探索和改革幼兒美術教育無疑是點亮瞭一支蠟燭。
作者簡介
顧菁,70年代生人,生於上海,長於武漢,現旅居北美。美術專業畢業,曾任上海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係美術教師,現為旅美畫傢、自由撰稿人,繪畫作品多次在多倫多、九月、舊金山等地參展。在自己孩子的美國學校中擔任美術助教工作,讓作者對幼兒美術教育的理解具有瞭國際視角,時常思考和比較中、美教育的不同。並以此經曆在《為瞭孩子》雜誌上開設專欄“在美國幼兒園上美術課”,前後整整一年,這些文章陸續被一些網絡轉載,獲得瞭眾多讀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幼兒園老師)無比熱情的反饋和肯定。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本書作者有著專業的教育背景(美術專業畢業);專業的工作經驗(在國內時是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老師,在國外又一次接觸瞭幼兒美術教育);而且在自己女兒身上實踐著她的那些美術新思路……是一位有著國際視角的專傢型美術老師。閱讀她對20堂美國美術課的詳細實錄文字,傢長或者教師不僅可以零距離接觸美式教育的理念和具體操作,還可以經由作者的總結反思、比較中美教育的異同。
——原現代傢庭雜誌社《為瞭孩子》雜誌/執行主編 高明艷
★這本書既是幼兒美術教育的具體課堂實錄,又是美術教育理念的標本,同時,還是一本傳授具體美術操作的教科書。可以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和幼兒園教師學習幼兒美工和幼兒美術教法的教材,也可以作為願意伴隨孩子學做美工的傢長的指導手冊。它解決瞭幼兒美術教育中“為什麼教”和“怎麼教”的關鍵問題。
——華東師範大學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王振宇
目錄
瘋瘋的小孩有糖吃(序一)
編輯和作者間的“戀愛”故事(序二)
關於這本書
美術助教培訓
第一堂課:名畫欣賞
第二堂課:綜閤材料繪畫
第三堂課:非洲粗麻布畫
第四堂課:畫一匹“有肌理”的馬
第五堂課:音樂畫
第六堂課:紙版畫
第七堂課:埃及的小塑像
第八堂課:自畫像
第九堂課:泥塑動物
第十堂課:彩色的魚
第十一堂課:木工課製作玉米衣玩偶
第十二堂課:非洲編織手工
第十三堂課:飛舞的雕塑
第十四堂課:怎樣欣賞抽象畫
第十五堂課:小醜畫
第十六堂課:锡箔紙玩偶
第十七堂課:“飛嚮太空”手工製作
第十八堂課:圖騰畫
第十九堂課:小小“立體畫派”
第二十堂課:做麵具
附錄:本書中的名畫和畫傢
前言/序言
關於這本書(自序)
1994年夏天,我大學畢業,很幸運地來到上海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美術,記得剛工作沒多久,我們的校長潘潔教授就對我語重心長地說:“你是美術係畢業的,以後除瞭自己的美術創作以外,還要多花時間學習兒童美術教育理論,多下幼兒園,把觀察和體會寫下來。”後來,在老校長和當時美術教研室主任夏徵老師的指導下,我開始在學前教育雜誌上發錶瞭一些“豆腐乾”。正因為當年有這些前輩們的教誨,如今雖人在異鄉,但每次看到美國幼兒園和小學美術課上的點點滴滴有所感悟時,被眼前的一切感動時,心裏總會想起潘潔校長說過的話,特彆想把這些平凡真實的課堂過程記錄下來,和國內學前教育的同行們一起分享。
本書呈現的美術課一部分是在幼兒園裏發生的,一部分是在美國小學低年級發生的。因為在北美(美國和加拿大),小孩子剛滿五歲就要進小學學前班學習,滿六歲就要上小學一年級瞭,依此類推。在美國義務教育是從小學到高中,幼兒園不屬於義務教育,需要交費,且價格不菲。而且幾乎所有的幼兒園和小學(包括私立小學和公立小學)都喜歡請傢長們去當助教。因為在當今美國,為瞭孩子有一個良好的人生開端,也為瞭建立一種傢庭與學校的夥伴關係,最大限度地促進兒童的發展,因此美國的傢園閤作曆來受到人們的重視,發展相對完善。所以身為兩個女兒的媽媽且有美術專業和教學經驗的我經常會被邀請作為美術課的助教,這也使我有機會親臨美國幼兒園和學前班的美術課堂,近距離觀察並親身體驗他們的美術課。
本書中每一堂課的標題後,都加瞭一個具體的年齡範圍。特彆說明一下,這裏寫的年齡範圍,隻是針對這堂課上孩子們的年齡,課堂內容的實際適閤年齡範圍更廣。記得一次在斯坦福大學的兒童美術手工活動上,我遇見一位從事學前教育的老師,當我們談到不同的美術課程設計適閤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這個問題時,她說在美國,一個美術課程的設計一般都適閤一定的年齡跨度。比如本書中的“音樂畫”這堂課,並非僅僅局限於書中寫的5-6歲,而是針對3-8歲的兒童都適閤。有些美術課程適閤的年齡跨度甚至為3-12歲。
在本書中,我沒有對所記錄的這些美術課和美國的兒童美術教育過多地、抽象地發錶評價和議論,而是盡可能具體、客觀地描述美國課堂上老師和兒童之間互動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乃至一些細節,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般地去體驗,從中感受美國兒童美術教育的特點,並思考與國內兒童美術教育之間的差異。比如說,美國老師對孩子們的態度要比中國的老師多一點平等和尊重,少一點威嚴和管理。再比如美國的幼兒園喜歡孩子們在畫畫和做手工時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自由發揮,不是很注重技能技巧的訓練以及最終作品的完美,而中國的同行相對來說可能更注重通過引導,讓幼兒掌握一定的技能等等。在我看來,盡管美國兒童美術課堂和國內的兒童美術課堂可能會存在諸如此類的種種差異,但簡單地評說這些差異孰優孰劣既不閤理也沒必要。其實在美國,不同州、城市、社區之間的教育水平存在著很大的地區差彆,由於教育經費和師資的原因,很多教師的教學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我相信擅於學習的讀者會在閱讀的過程中産生自己的思考和判斷,閤理取捨、巧妙平衡,將最具價值和啓發的環節為自己的教學所用。
本書中的部分篇目曾在《為瞭孩子》雜誌上以全年專欄形式連載,後來又陸續被一些網絡轉載。本書將以前發錶的文章進行瞭充實與改動,並加入瞭新的內容匯集成冊。在本書即將齣版之際,我想在此深深地感謝《為瞭孩子》雜誌的編輯高明艷女士,正因為她的一雙慧眼和一顆慧心,給一個新手在雜誌上寫連載的機會,我纔有動力和信心把自己的所見所感記錄下來。我還要感謝我母親的鼓勵、先生的支持和弟弟為本書親自設計書籍裝幀,沒有傢人齊心閤力的支持,這本書也很難成形的。
最後,希望本書能對國內同行有所啓發。即將齣版的它,對於一個曾經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如今是自由撰稿人的我而言,是一個莫大的激勵,往後不僅自己要完成美術創作,更要與大傢一起分享美國兒童美術教育的點滴。本書的齣版隻是一個逗號,絕非句號,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繼續關注筆者已在撰寫中的美國當代兒童美術教育案例集。
顧菁
《玩轉色彩,放飛想象:美國幼兒園的藝術奇遇記》 這是一本關於童年、創意與探索的畫捲,它將帶領讀者走進美國幼兒園那些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美術課堂。這裏沒有枯燥的理論,沒有僵化的規則,隻有孩子們純粹的熱情,以及老師們精心設計的、能夠點燃他們無限創造力的活動。本書並非一本美術技法教程,也不是一套流水賬式的教學記錄,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窺見美國早期藝術教育的核心理念——如何讓每一個孩子在玩樂中愛上藝術,在探索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錶達方式。 想象一下,清晨的陽光透過教室的窗戶,灑在孩子們一張張稚嫩而專注的臉上。空氣中彌漫著顔料特有的、略帶甜膩的氣息,以及偶爾傳來的、孩子們興奮的笑聲。這就是美國幼兒園美術課的日常。這裏的藝術教育,不是為瞭培養未來的藝術傢,而是為瞭培養一個熱愛生活、善於觀察、勇於錶達、敢於創新的完整個體。 本書將從多個維度,細緻地描繪美國幼兒園美術課的精彩圖景。我們將一起走進那些精心布置的藝術角落,觀察孩子們如何與各種各樣的材料親密接觸——從觸感細膩的黏土,到五彩斑斕的水彩,從蓬鬆柔軟的毛綫,到韆奇百怪的迴收物品。每一次的觸摸,每一次的揉捏,每一次的塗抹,都蘊含著孩子們對世界的好奇與解答。 材料的魔力:觸碰與感知 在我們的旅程中,首先會被那些琳琅滿目的藝術材料所吸引。它們並非簡單的工具,而是孩子們探索世界的“夥伴”。 色彩的語言: 水彩、手指畫顔料、蠟筆、彩色鉛筆、馬剋筆……這些不同質感的色彩,在孩子們的手中,以最直接、最本能的方式錶達著他們的情感與認知。一張紙,可以是天空,可以是海洋,也可以是他們內心深處某個奇妙的夢境。老師們並非強迫孩子畫齣“像”的東西,而是鼓勵他們大膽嘗試色彩的搭配,感受不同色彩帶來的情緒變化。例如,孩子們可能會用亮麗的黃色來描繪太陽,用深邃的藍色來錶現夜晚,他們也在學習用色彩來“說話”。 質感的奇遇: 除瞭平麵繪畫,不同材質的觸感也是孩子們藝術探索的重要組成部分。黏土,可以被揉捏成各種形狀,從簡單的球體到復雜的動物,孩子們在塑造過程中,鍛煉瞭手眼協調能力,也學會瞭空間感知。毛綫,可以被纏繞、編織,創造齣柔軟而溫暖的藝術品。報紙、紙闆、塑料瓶蓋、易拉罐……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迴收物品,在美國幼兒園的課堂上,被賦予瞭第二次生命,化身為孩子們想象中的城堡、機器人、或者任何他們能想到的奇妙事物。這種“變廢為寶”的過程,不僅培養瞭孩子們的環保意識,更激發瞭他們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藝術的潛力。 工具的多樣性: 剪刀、膠水、畫刷、海綿、甚至樹葉、樹枝……這些工具的使用,讓孩子們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時,也體會到不同工具帶來的獨特藝術效果。他們會學習如何安全地使用剪刀,如何巧妙地運用膠水將不同的材料組閤在一起,如何用畫刷揮灑齣流暢的綫條,或者用海綿拍打齣獨特的紋理。 創意的火花:自由與引導 美國幼兒園的美術課,最核心的理念在於“自由”與“引導”的完美結閤。老師的角色,並非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孩子們的引導者、支持者和激發者。 主題的啓迪: 藝術活動往往圍繞著孩子們感興趣的主題展開。春天來瞭,大傢會用綠色和黃色來描繪萌發的嫩芽;萬聖節臨近,南瓜、蝙蝠、鬼怪的形象就會齣現在畫紙上;海洋主題,孩子們會用水藍色和各種海洋生物的剪影來裝點教室。這些主題,既貼近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又能激發他們豐富的想象。 過程的探索: 老師們更注重孩子們的創作過程,而非最終的“作品”。他們會觀察孩子們是如何思考的,如何解決遇到的問題,如何與其他小朋友閤作的。在創作過程中,老師可能會適時地提齣問題,引導孩子們思考:“你覺得這個顔色搭配怎麼樣?”,“你能不能再嘗試用另一種方式來錶現這個形狀?”,“如果加上一點點閃光,會不會更有趣?” 這些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孩子們主動思考,獨立解決問題。 鼓勵與肯定: 每一個孩子,無論他們的作品看起來多麼“稚嫩”,都會得到老師真誠的贊美和鼓勵。老師們會關注到每個孩子獨特的創意和努力,讓他們感受到被認可的喜悅。這種積極的反饋,是孩子們建立自信心、持續熱愛藝術的關鍵。他們會因為自己的作品被喜歡而更加樂於嘗試,更加大膽地錶達。 課程的維度:多元與融閤 美國幼兒園的美術課並非孤立的存在,它與其他學科領域緊密相連,形成一個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 與故事的共舞: 老師們常常會結閤繪本故事來開展美術活動。讀完一本關於小兔子的故事,孩子們會用水彩畫齣自己想象中的兔子,或者用黏土捏齣小兔子的形象。這種將藝術與閱讀相結閤的方式,不僅加深瞭孩子們對故事的理解,也讓他們在創作中復現和延伸故事內容。 與科學的交融: 探索自然是幼兒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孩子們觀察到落葉的紋理時,老師可能會引導他們用樹葉拓印的方式來創作;當他們瞭解到不同昆蟲的身體結構時,他們可能會用彩泥來搭建自己心中的昆蟲世界。藝術成為瞭孩子們理解和錶達科學知識的生動載體。 與數學的連接: 形狀、大小、數量、對稱……這些數學概念,常常在美術活動中被巧妙地融入。孩子們在用積木搭建城堡時,也在學習幾何形狀;在用不同大小的圓片來裝飾一幅畫時,也在感知大小的概念。 與社會情感的學習: 閤作與分享,是幼兒園集體生活的重要內容。在進行大型藝術項目時,孩子們需要學會與同伴閤作,共同完成作品。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會瞭傾聽他人的意見,分享材料,共同解決問題,這些都是寶貴的社會情感學習。 成長的足跡:自信與創造力 參與美術課的經曆,對孩子們的身心發展起著深遠的影響。 自信心的建立: 當孩子們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被贊美時,他們的自信心會得到極大的提升。他們學會相信自己有能力創造,有能力錶達。 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在創作過程中,孩子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顔料不夠瞭,黏土太乾瞭,如何將兩個物體連接在一起。他們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思考和嘗試來找到解決辦法,這極大地鍛煉瞭他們的解決問題能力。 想象力的馳騁: 藝術是想象力的沃土。在這裏,孩子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描繪他們內心的世界,創造齣任何他們能想象到的事物。這種不受限製的想象,是未來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 專注力的提升: 當孩子們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藝術創作中時,他們的專注力會得到極大的提升。他們學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體驗創作的樂趣。 情感的錶達與疏導: 藝術是孩子們錶達情感的有力途徑。他們可以通過色彩、形狀、綫條來釋放內心的喜悅、沮喪、或者憤怒,從而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這本書將通過生動的案例,細緻的描述,以及充滿溫情的筆觸,展現美國幼兒園美術課的獨特魅力。它並非要傳授具體的繪畫技巧,而是希望讀者能夠從中體會到一種教育理念:藝術,是陪伴孩子成長最溫暖、最自由的方式。 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讓我們都為孩子們創造一片可以自由揮灑色彩、盡情放飛想象的天地。在這裏,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傢,他們用最純粹的心靈,書寫著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藝術篇章。